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吴宓古风犹存

讲一个吴宓与蜀人雷少卿的故事吧。

这是一个有古风的故事,吴宓和雷少卿夫妇萍水相逢,雍容揖让,颇见古道古风。

那是1938年,云南蒙自。

西门内路北,蜀人雷少卿夫妇在这里开着一家粥饼铺,主要售卖莲子桂圆粥和一种当地人称粑粑的米饼,粥是每碗三分,饼是每枚一分,价极廉而味甚美。

吴宓到蒙自半年,经常光顾这里,喜爱这里的平民化美食。

雷少卿是个六十开外的老先生,吴宓称他为有道的隐君子。所谓有道的隐君子,就是说这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不求闻达洁身自爱的君子人也。吴宓眼中的雷少卿确实与众不同:

须发皆白,衣履整洁,手指上戴着一个白玉扳指。

其态和煦雍穆,温雅可亲。终日制饼,从容而熟练。

雷翁有个四十左右的夫人,两人互相扶持,就这么小本经营着不起眼的粥饼铺。据吴宓说,这个粥饼铺已经在当地开了三十多年了。

10月7日下午,吴宓起意要写两幅对联给雷少卿的粥饼铺。想了想,在红纸上写了以下两幅:

年高德茂 物美价廉

无名安市隐 有业利群生

古人云“大隐隐于市”,吴宓把“市隐”归美于雷翁,评价甚高,当然也不必过于当真,中国语言更多是一种习惯性思维的表现,某种场景,某个人物,总有合适的古人旧事可以比附,很难戛戛独造,表达真实心意。

吴宓兴冲冲地捧了对联到雷少卿的铺子里,送给雷翁。

雷翁自然高兴,西南联大教授、名诗人吴宓先生亲加品题,是自己的荣誉,而且自己的粥饼铺多的是西南联大的主顾:教授、学生。有吴宓的对联一张贴,生意必定更加兴隆。

吴宓并不因为送了对联而希望雷翁请客,吴宓说:宓亦食且付价而返。

雷翁也不因为吴宓送了对联而简单地请客表示自己的感激。雷翁调了些浆糊,高高兴兴地把吴宓的对联张贴在门口显眼之处。

隔了两天,雷翁从学生处打听到了吴宓的住处,派了自己的两个孩子(一个是次子,年十七,在个旧习印章篆刻;一个是幼女,年十一二岁,读书),辗转寻访找到了吴宓,呈上了两件古玩,送给吴宓。

《吴宓日记》记载说,这两件古玩是:山茶木笔筒,玲珑盘旋,刻镂如假山;汝窑笔洗,外豆绿而内白纹。

以目前的价格来看,不说笔筒,就说汝窑笔洗就是上百万,甚至千万的宝贝。当年自然不是这个价,却可以看出是雷翁精心选择的东西——文房雅玩,心爱之物,送给大学教授,很是合适。而过了几天,叫自己的子女送到府上,也见得郑重。当然,吴宓的手迹如今也值些价的。

雷少卿对吴宓赠联的感激之情就这么体现出来了。

吴宓收下了雷翁的礼物,他知道这是雷翁对他的赠联“极为珍视”,他也感激雷翁以心爱之物相赠的盛意。

故事并没有这么结束。

12月24日,吴宓要到昆明去。他决定要把雷翁送给他的两件古物还给雷翁。当天,他写了记述赠联赠古玩经过的《还古物记》一文,并把两件古玩亲自送还了雷少卿。吴宓找了一个理由:行李充塞,迁徙无定,还是让心爱之物还归故主的好。

事出意外,雷翁真是不知怎么办才好,想不到这位大教授古风盎然,也是一位君子人也。雷翁只得收下,把自己常用的香木黑漆手杖送给了吴宓。

把自己日常所用的手杖送给吴宓教授,是一份心意,是雷翁的古风,而不仅仅是感谢了。

然而,吴宓虽然收下了手杖,还是认为自己赠联出于至诚,并不需要回报。次年1月16日,他把雷翁所赠的手杖转赠给了云南大学的涂文教授。 qgL2L4ZGwIfI0qfmtcMEposvB2bAxEo3Jidrcwuv1eJfkUdguZA4bcHWFHcYkTD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