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沈从文谈废名

废名是个很自我的作家。

很多人评他的文字往往用“晦涩”这个词,我却并不同意。废名不是“晦涩”,他是“自我”,用极自我的方式,极自我的趣味写文章,其结果就是一般读者的难解和大家认为的晦涩。一个自我而性格封闭的人,他并不认可一般的表达方式,即使这种方式为大家普遍认可和理解。他喜欢用自己独有的方式来表达和写作,而他的学养就支撑了他的表达。每个人的学习经历都是特异的,特异的经历会影响到一个人的表达和审美,以及对文艺的私趣味。同时,社会生活和阅读也会决定一个人的文字表达,这是对大多数人要求的,废名似乎不在其列。

但也不能完全这么说,譬如废名最初的小说,后来结集而成的,有《竹林的故事》和《桃园》,他的叙事风格与当时一般的风格还是比较接近的,只有到了《桥》和《莫须有先生传》,他才走上极自我的路子,低徊于自己的风格和表达了。他为自己陶醉了。

作为一流的作家的沈从文受到二流的清才废名的影响,是毫无疑问的一件事。20世纪20年代,是沈从文的成长时期,他写了大量的作品,但几乎都不算成熟,是习作,是尝试,是转益多师的模仿。他受废名影响,是自己承认的:前有《夫妇》(收入集子《夫妇》,作于1929年7月,改于1933年11月)一文的跋语,后有收入《沫沫集》(1934年大东书局)的《论冯文炳》。

写于1929年的《夫妇》有一个署名“甲辰”的跋语,甲辰是沈从文的笔名之一。跋语说道:

自己有时常常觉得有两种笔调写文章,其一种,写乡下,则仿佛有与废名先生相似处。由自己说来,是受了废名先生的影响,但风致稍稍不同,因为用抒情诗的笔调写创作,是只有废名先生才能那样经济的。这一篇即又有这痕迹,读我的文章略多而又欢喜废名先生文章的人,他必能找出其相似中稍稍不同处的,这样文章在我是有两个月不曾写过了,添此一尾记自己这时的欣喜。时七月十四日,天热,住楼上一天只是流汗。甲辰记。

沈从文为自己写乡村题材能与废名相似而欣喜,并坦然承认自己是受了废名先生的影响。这是很好理解的。废名是北大的学子,知堂的及门弟子,《语丝》同人,1929年毕业后又成了北大的教员,沈从文写《夫妇》时,废名正编辑《骆驼草》。比较声名,这位现代文学中的二流作家,当年却是沈从文这位一流作家的文学先进,地位与名气要比沈从文大很多。沈从文在冉冉上升中,而废名的地位已经固定。然而,人是会变化和演进的,有的人一出道就有成名作和代表作,有的人却是在不断学习和努力中达到巅峰的,沈从文是后者。

1929年在沈从文来说,是人生大转折的时期,这年的下半年,他经胡适的提携,进入在上海的中国公学任教,终于有了固定的收入,且开始恋爱。经济已经不再成为创作的驱动力,地位增加了他的信心、开阔了他的眼界,朋友切磋到了胡适这个层次,这对于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这个时期之前,沈从文的文学创作,很多都是不成熟的,无思想的,构思有缺陷的,因为多产,沈从文还模仿别人,他还在摸索之中。这个时期之前,他的佳作不多,如我正读的《沈从文文集》第八卷,收入此卷的其他作品,内容杂乱而质量不一,成熟的作品也就《旅店》《逃的前一天》《夫妇》等。

沈从文与废名,在1930年前,应该没有实质性的交往,只是文字因缘吧。收入《沫沫集》的《论冯文炳》一文,用主要篇幅比较了自己和废名的同异:

把作者与现代中国作者风格并列,如一般所承认,最相近的一位,是本论作者自己。一则因为对农村观察相同,一则因背景地方风俗习惯也相同,然从同一方向中,用同一单纯的文体,素描风景画一样把文章写成,除去文体在另一时如人所说及“同是不讲文法的作者”外,结果是仍然在作品上显出分歧的。

沈从文在写《论冯文炳》时,其实已经清算了废名,所以对《莫须有先生传》特别不满,他说:“此种作品,除却供个人写作的怿悦,以及二三同好者病的嗜好,在这工作意义上,不过是一种糟踏了作者精力的工作罢了。”在1933至1934年,沈从文已经前行了,上升了,他已经不欣赏当时的废名了。但《论冯文炳》一文的存在,就是沈从文受废名影响的一个例证,毋庸置疑的。

当然,人如果精进不懈的话,他的认识是会转变的,沈从文对废名的观感后来有所变化,这方面的论述,有很多人写了文章,此不赘述。 klaPGvaSQzfhj26a/FRvUwrwAE6ZdrxJOpUCqR8G4MJ7daggTQbtuhzLauxJ05P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