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砥砺初尝

1934年夏,在交通大学学习生活了7年的张煦终于学成毕业。由于学习非常刻苦努力,加上天资聪颖,张煦的成绩名列电机工程学院电信门第一名(电信门共30名学生毕业)。刚好在这一年,位于上海的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扩充研究人员,到交通大学要人。张廷金遂推荐张煦到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协助资历较深的研究员从事天空电离层观测等研究工作。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决定成立中央研究院,作为国家最高学术研究机关,以“实行科学研究”以及“指导联络和奖励科学研究”。中央研究院建院规划中包括组建理化实业研究所,其中就包括物理组,这就是物理所的前身。由于当时南京的基础设施和条件有限,中央研究院决定物理所在上海筹建。1928年7月,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在上海霞飞路899号一所民房内成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国家组织的物理学研究机构。

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第一任所长为丁燮林(后改名丁西林)。丁燮林,江苏泰兴人,1911年交通大学毕业(时称南洋公学),之后到英国留学,1919年获伯明翰大学物理学硕士学位,1920年回国,先后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系主任。物理研究所成立之初,专任的研究人员不多,只有丁燮林、杨肇燫、胡刚复、严济慈等几位物理学家,前三位都毕业于交通大学然后出国留学,而严济慈在所工作不到一年便考取庚款公费留美。严济慈离开不久,又来了资历较深、专搞物理与通信技术研究的陈茂康等。在张煦到所工作前夕,研究所又新来了潘承浩、施汝为等几位留学归国的物理学家,属于稍有资历的研究人员。其余的属于助理研究人员,人数也很少,大多是国内大学本科毕业的年轻人,科研基础比较薄弱。从1928年建所到1934年张煦进入该所的六年间,研究所大部分的工作处于房屋建筑、实验设备仪器购置和研究试制、图书资料购置等“边建设边研究”的阶段。由于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研究资金以及研究人员等都很有限,因此,实质性的科研项目比较少。当时,只有无线电研究、重力测验、地磁测定、大气力学研究、原材料物质性鉴定、校准仪器,以及国防物理问题研究等几项工作。 由于研究项目较少,工作相对比较自由,研究人员可根据自身的爱好和条件,查询国外最新的文献资料,撰写介绍国际上热门研究的课题,或写作一些理论探索性文章。

在物理研究所工作的这一年,张煦的学术研究能力开始崭露。他的主要工作是在大气物理研究室协助专任研究员、物理学家陈茂康做天空电离层的观测与研究(当时由专任研究员陈茂康主持一个叫“天空电离层之研究”的项目,此外陈茂康还先后完成了“高频电波的发生与测量”“极短电波的发生与测量”等研究 )。这一项目作为大气力学与电信交通研究的一部分,在当时也是国防上电信交通所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此工作的基础上,张煦写成了两篇研究论文。其中一篇以英文写作,介绍分析当时无线电收发报机中关键的器件——磁控管振荡器的早期发展历史(1921—1935)及其仍存在的问题,发表于1935年的《中国物理学报》上;另一篇是《光电池及其应用》,参加教育部中山文教馆第二届中山奖学金的征文活动,获得物理学征文甲等奖第二名(奖金140圆,当年获奖的交通大学毕业同学还有赵家法,赵获乙等奖第一名,奖金60圆)。这对刚刚大学毕业不久的张煦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鼓舞,更加坚定了他今后长期从事学术研究的信心。尤其是对磁控管振荡器的历史发展和现状的研究,使他找到了学术发展的方向,为他以后继续选择这一方向作为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研究课题做了一定的准备。 XSoSxjDhQo6jTu8CHiqVze9HdkrEnE4Yct1er7/nn/epdOAqud2Y4dLKaOsCy02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