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结语

大约在距今一万年前,生活在中国北方地区的史前先民开始了粟、黍的栽培。距今8000年前,粟作农业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此后,旱作农业技术逐渐向西、向南传播,大约距今4500年,黍向西传播到中亚地区,并继续向西,至迟在距今3500年前,已经传播到了东欧地区。大约与此同时,粟向南传播到了东南亚山地,为其他地区文明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基础。

距今4500至5000年前,原产于西亚地区的大麦和小麦传入中国。与此同时,原产于西亚地区的黄牛和绵羊也通过河西走廊传入中国。同样是在距今4500至5000年前,发明于西亚地区的冶金术通过河西走廊地区传入中国。

需要强调的这几项传播的年代都是在距今4500至5000年前,如黄牛、绵羊、小麦、冶金术。我觉得这一点是偶然的,反映出这个时期史前文化交流非常活跃。而这一传播路线也是汉代正式开通的丝绸之路的线路,说明经过这个路线的文化交流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条路线不仅是丝绸之路,还是粟黍西传之路、小麦东传之路、冶金术东传之路,是文化交流的经典路线。距今4500至5000年前正是各个地区早期文明形成的时期,也是史前文化快速发展、社会结构显著变化的时期。上述的文化交流对于中国黄河流域以及中亚、西亚地区文明的形成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中国境内的广大地区,随着史前文化的发展,各个地区之间的交流日益活跃,相互之间的关系逐渐密切。在史前农业初步发展的基础上,史前人们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距今8000年前,作为中华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特征之一——以玉为美的习俗开始出现。兴隆洼文化玉玦和玉坠的组合及其制作技术向南、向东传播,至迟7000年前,到达长江下游地区。向东北传播到俄罗斯沿海州和日本列岛中部,成为古代东方史前至夏商周时期文明的代表性装饰。

距今大约5500年前后,中原地区的势力集团强势崛起。以庙底沟文化彩陶为代表的文化因素向周围地区施以强烈的影响,第一次形成了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历史文化格局的雏形。

距今5300年前后,西辽河流域、长江下游和中原地区,都大约同时出现了龙的形象。其中,尤以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和安徽南部的凌家滩文化为代表的文化遗存相似性最为突出,如都流行以玉为贵的风俗。玉器中都流行玉龙、玉鸟、玉龟、玉人,且造型特点存在着相似之处。这反映出,相距千里的两地之间,上层社会之间确实存在着联系。中华文明特点之一的多元一体的历史格局正在逐步酝酿、形成。

距今4300年前后,中国中东部地区内各个区域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中原地区比较多地吸收各个地区先进的文化因素,形成了各地文化因素向中原地区汇聚的态势。这应当与尧、舜、禹集团通过联盟的形式扩大力量的策略有关。与此同时,长江中下游等原来比较发达的区域文明因自然环境的变化等原因而导致农业受到毁灭性打击,社会机构崩溃而逐渐衰落,自身的文明化进程出现挫折,转而进入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轨道上来。

距今3700年左右,夏代后期的二里头文化强势崛起,对周围加以前所未有的文化辐射。中原王朝发明的礼仪用具——牙璋和陶质酒器向周围地区扩散,最南抵达中国香港和越南。这一时期,以中原王朝为中心的历史格局正式形成。

一系列的考古发现表明,中华文明是土生土长的原生文明,是具有自己特点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在它的起源和形成过程中,其内部各个区域文明之间相互交流、相互竞争、相互影响,使其不断保持活力。正是在这一时期,各自独立起源的区域文明,相互交融,走向以黄河中游的华夏集团为中心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与此同时,中华文明也与外部其他文明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学习、吸收、借鉴,共同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Dz6MXEJ5A3I/qdZdfCSJBgLmx8M7XRE2oh84x3yGeInuLhYeGuD+n2BmqmvL3YL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