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言

“艺术”一词,大家再熟悉不过了。某人擅长音乐,我们说他“有音乐细胞”;如果他还会舞蹈、绘画、书法等,那必赞一个“有艺术细胞”。在现代汉语词汇中,“艺术”指人类精神活动中形象思维的产物,一般分为表演艺术(音乐、舞蹈)、造型艺术(绘画、雕塑)、综合艺术(戏剧、电影)等。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知识结构与学术体系的东渐,古老的东亚文化圈面临解构与重塑。汉语词汇也不例外,经历一系列破旧立新、脱胎换骨的嬗变。如古汉语中“文学”的词义,《汉语大词典》列出主要义项有三:①文章博学;②儒家学说;③文章经籍。

然而,“五四”新文学运动时期,西方的“literature”被译作“文学”导入到中国,并迅速把该词的古义排挤出去,成功上演了“鸠占鹊巢”的一幕。

“艺术”的情况大致也是这样的。我们说“此人颇有艺术气质”或“这个发型太艺术了”,这种形容词用法,古汉语中大概是没有的。现代汉语中“艺术”的词义,显然已经被英语的“Art”偷梁换柱了。

那么,“艺术”的古义又是什么呢?这是个“艺”和“术”的叠加词,李贤注《后汉书·伏湛传》时说得很清楚:“艺谓书、数、射、御,术谓医、方、卜、筮。”可知在古汉语中,“艺术”指术数与技艺,包括天文、地理、武术、阴阳、占卜、幻化之术,与当今流行的“艺术”概念几乎沾不上一点边。

《晋书·艺术传》序云:“艺术之兴,由来尚矣。先王以是决犹豫,定吉凶,审存亡,省祸福。”这是说这套术数技艺系统,被帝王用作观天察地、审时度势的工具。而且传中所列陈训、戴洋等24人,时人多视为方士之流,故艺术似与方术相类。只要比较一下《后汉书》的《方术传》与《晋书》的《艺术传》,就会发现两者有许多相似之处。

“艺术”的本义在中国乃至东亚周边国家传承数千年,然而到了近代,由于受到西学东渐的影响,“艺术”一词的内涵发生质变。最早的变化兆头似乎出现在举国推行“西化”政策的日本,他们以“旧瓶装新酒”的方法,借用古汉语“艺术”的外壳,注入“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物质文明”的新义。

图1-1

明治维新前后,日本知识界盛行“和魂洋才”的口号,新井白石在《西洋纪闻》一书中认为,西学“只是精于形器”,属于“形而下”,与“形而上”的东方之“道”无法比肩;佐久间启(号象山)在《省諐录》中将之凝练为“西洋艺术,东洋道德”,提倡“体”“用”并重;渡边华山《慎机论》则认为西方“艺术之精博、教政之羽翼鼓舞,似为唐山所不及”,强调西方的科技知识对治理国家的重要性,说明千余年来唯“唐山(中国)”马首是瞻的传统文明观发生了嬗变。

徐复观认为:“道德、艺术、科学,是人类文化中的三大支柱。” 这里所说的艺术,实际包含科技文化和思想文化以外的所有人类精神活动的有形产物。不管这种说法是否妥当,只要人类的创造意识没有泯灭,艺术活动就不会终止,艺术的概念也就永远处于流变之中,各个时代乃至每个地区都会有新的艺术门类应运而生。

比如说,随着电视机的迅猛普及,拥有无数观众的电视艺术诞生了,这对传统的电影艺术是一种严厉的挑战;又如,电视音乐、VCD、卡拉OK等,介乎音乐(时间)与电影(空间)之间,属于视听交叉的新型艺术;再如,衣、食、住、行中冠于首位的服饰,发展到现代的时装表演,集造型、染色、图案于一体,在艺术殿堂中占得一席之地;还有,漫画集、动画片、模仿秀、电脑游戏等,在日本逐渐融合而催生一门崭新的综合艺术,这便是风靡全球的“动漫艺术”。凡此种种,均说明艺术在吐故纳新,在变化发展,在交汇融合,在贴近生活。

艺术既然是人类精神活动的有形表现,那么每个民族或地区的艺术自然就各具特色,形成异彩纷呈的局面。大而言之,东方艺术和西方艺术在本体精神、审美情趣、艺术门类诸方面,均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比如,在印欧语圈仅仅作为标音符号的文字,在汉字文化圈内则发展成书法艺术,并与文学、绘画融为一体,成为东方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如,起源于中国而流布于四邻的水墨画,讲究传神而非形状,追求气韵而非技巧,所谓“意存笔先,画尽意在” ,与西方绘画大异其趣。 4NbsSzNIsdO8kRDBFfbRm54iy/vxvXq0j2ubqmZW+uFeCHAlaRlRwpMPhLokyAy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