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翻译,”批评家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曾写道,“我们无异于住在彼此沉默、言语不通的省份。”而作家安东尼·伯吉斯(Anthony Burgess)回应说,“翻译不仅仅是言词之事,它让整个文化变得可以理解。”
这两句话或许比任何复杂的阐述都更清晰地定义了理想国译丛的初衷。
自从严复与林琴南缔造中国近代翻译传统以来,译介就被两种趋势支配。
它是开放的,中国必须向外部学习;它又有某种封闭性,被一种强烈的功利主义所影响。严复期望赫伯特·斯宾塞、孟德斯鸠的思想能帮助中国获得富强之道,林琴南则希望茶花女的故事能改变国人的情感世界。他人的思想与故事,必须以我们期待的视角来呈现。
在很大程度上,这套译丛仍延续着这个传统。此刻的中国与一个世纪前不同,但她仍面临诸多崭新的挑战。我们迫切需要他人的经验来帮助我们应对难题,保持思想的开放性是面对复杂与高速变化的时代的唯一方案。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保持一种非功利的兴趣:对世界的丰富性、复杂性本身充满兴趣,真诚地渴望理解他人的经验。
理想国译丛主编
梁文道 刘瑜 熊培云 许知远
献给赛伦
1.耶路撒冷圣墓教堂的复活节景象(1900年左右)。
2.耶路撒冷为俄罗斯朝圣者准备的营房
3.放在博斯普鲁斯海峡边的大炮,背景是努斯瑞蒂耶清真寺
4.尼古拉一世,作于1852年,作者弗朗兹·克鲁格
5.《俄罗斯人向一座雕像开火》(Russians Firing at a Statue,1854年出版)
6.“现在就干!‘唐宁街宠物帕恩 ’与‘俄罗斯蜘蛛’
7.“俄罗斯圣徒尼古拉”,作者约翰·坦尼尔(John Tenniel)
8.多瑙河前线的土耳其士兵,摄于1854年,由卡罗·萨斯马利
9.在斯库台的一群冷溪近卫团士兵,摄于1854年,由詹姆斯·罗伯逊拍摄
10.巴拉克拉瓦平原上的骑兵营地,摄于1855年,由罗杰·芬顿拍摄。
11.巴拉克拉瓦的哥萨克湾(Cossack Bay),摄于1855年
12.卡米什湾的法军营地,摄于1855年,由詹姆斯·罗伯逊拍摄。
13.在克里米亚,法国士兵站在一组朱阿夫士兵旁边,摄于1855年
14.鞑靼人正在修理巴拉克拉瓦的一条道路,摄于1855年
15.“在巴拉克拉瓦,杰克是怎么样让土耳其人派上用场的”
16.从乳头堡眺望马拉霍夫看到的景象,摄于1855年,由詹姆斯·罗伯逊拍摄。
17.马拉霍夫内部,摄于1855年,由詹姆斯·罗伯逊拍摄。
18.《塞瓦斯托波尔,1855年9月》(Sevastopol, September 1855)
19.从马拉霍夫眺望塞瓦斯托波尔,摄于1855年,由詹姆斯·罗伯逊拍摄。
20.从棱尖棱堡远眺塞瓦斯托波尔,摄于1855年,由詹姆斯·罗伯逊拍摄。
21.近卫军(克里米亚)纪念碑,由约翰·贝尔创作,摄于1885年。
22.近卫军(克里米亚)纪念碑细节,包括弗洛伦丝·南丁格尔
23.《维多利亚女王第一次探访伤员》,作者杰里·巴雷特,完成于1856年。
24.《战后点名,克里米亚》,作者伊丽莎白·汤普森,即巴特勒女爵
25.《三名克里米亚伤员》,摄于1855年,摄影者为约瑟夫·坎德尔
26.皇家炮兵的克里斯蒂军士长(Company Sergeant Christy)
27.巴黎的阿尔马桥,摄于1910年洪水期间。
28.亚历山大·肖夫洛投资兴建的马拉科夫塔,建于1856年。
29.全景画《守卫塞瓦斯托波尔》的一部分,于1905年展出。
30.最后一名曾参加过克里米亚战争的俄军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