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9 用心关爱身边的每个人

人物小传

特蕾莎修女(1910—1997),出生于奥斯曼帝国科索沃省的斯科普里的阿尔巴尼亚裔家庭,世界著名的天主教慈善工作者,主要替印度加尔各答的穷人服务。因其一生致力于解除贫困,于1979年得到诺贝尔和平奖。是除爱因斯坦和马丁·路德金外,诺贝尔奖百余年历史上特别受尊崇的获奖者之一。

成长故事

特蕾莎修女的本名是艾格尼斯·刚察·博加丘,她从小就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孩子。12岁时,她便加入一个天主教的儿童慈善会,从那时起,她就感觉自己未来的职业是要帮助贫困人士。15岁时,她到印度接受传教士训练;21岁,正式成为修女。

睿智箴言

你今天做的善事,人们往往明天就会忘记,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做善事。(特蕾莎修女)

那时候,印度贫富差距非常大,看到满街都是无助的病人、乞丐、流浪孩童,特蕾莎修女强烈地感受到自己要为穷人服务。1947年,因为战乱,她所在的加尔各答市涌入了数以万计的难民,传染病在街头巷尾传播开来,城市的街头活像人间地狱。这些景象折磨着特蕾莎修女的心,在她的坚持下,教皇允许她以自由修女身份行善,并拨给她一个社区和居住所让她去帮助那里有需要的穷人。特蕾莎修女马上去接受医疗训练,并寻找帮手。1950年10月,特蕾莎修女组织了其他12位修女,成立了仁爱传教修女会(又称博济会)。

有一天,特蕾莎在路边发现了一位老妇人倒在路上。她蹲下来仔细一看:破布裹着脚,爬满了蚂蚁,头上好像被老鼠咬了一个洞,残留着血迹,伤口周围满是苍蝇和蛆虫。她见老妇人还有一口气,便为她赶走苍蝇,驱走蚂蚁,擦去血迹和蛆虫,尔后又把老妇人送进医院。医院没有地方收留这样的病人,特蕾莎又联系当地卫生部门,在一座寺院里为贫困的人找到一个安顿的地方。有了寺院做安顿之所,不到一天的时间,她就将三十多个贫困的人安顿下来。其中有个老人,在那里临死前拉着特蕾莎的手低声地说:“我一生活得像条狗,而我现在死得像个人了,谢谢。”

就这样,特蕾莎带领修女们开始了帮助贫苦无助的人们。她在贫民窟办露天学校,让那些没钱读书的孩子上学;她收养那些骨瘦如柴、疾病缠身、先天残疾的弃婴,开办贫病、垂死者收容院,并取名“静心之家”。收容院开始急速扩大,因人手不足,她开始招募世界各地的义工。通过义工的口耳相传,有许多人都参加到她的义工活动中来。

特蕾莎修女享年87岁,一直到逝世的前几个月,她还在做着为穷人服务的工作。她终身侍奉最贫穷的人的精神,让许多人为之感动。

女孩当自立

我们可能达不到特蕾莎修女那么高的境界,但是我们可以做到遇事多替别人着想,多为别人做点有益的事。在我们做事的时候,别只顾及自己,多想想别人。我们生活在社会当中,每个人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我们所做的事总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彼此。从这个角度说,懂得换位思考,多为别人着想,人与人之间才能和谐融洽地相处。

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盲人在夜晚走路时,手里总是提着一盏明亮的灯笼。人们很好奇,就问他:“你自己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提着灯笼走路呢?”盲人说:“我提着灯笼,既为别人照亮了路,同时也容易让别人看到我,不会撞倒我。这样既帮助了别人,也保护了我自己。”这则故事告诉我们:遇到事情,要肯替别人着想,替别人着想也就是为自己着想。

北宋哲学家程颐曾说:遇到事情肯替别人着想,这是第一等的学问。为别人做好事并不是一种责任,而是一种快乐。因为它能增加我们的健康和快乐。如果能够做到多为别人考虑,人与人之间才会最大限度地减少冲突和内耗,我们每个人才会真正地感受到社会大家庭带给我们的温暖。多为他人着想,以自己好的行为感染、带动周围人,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帮助别人的快乐,这样我们的生活环境才会更美好。 wtabE0gJKv65+b2Y/cDsVUOXypD0TgIrcE0ujhVViKXhezMYBvvv18/WVOcC1ny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