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古旧老宅的传奇

一个又一个遥远的回响,隔着几世的藩篱,逐渐清晰起来。历史总要走近现实后,你才可以发现它是明媚的还是暗淡的。

很多人的形象,即便一时被掩埋、被扭曲,可总是会有一颗又一颗好奇的心灵,帮你恢复它原本的样子。可是,历史的真相是一个无底洞,你只能无限接近,却永远无法到达。

对古旧老宅子里传奇的挖掘,像剥笋一样,不断地满足着小爱玲的好奇心,这些浪漫的故事在她的心灵里种下了一颗种子,慢慢地发芽。

每逢过年,张爱玲总要去给一个被叫作六姨奶奶的老人磕头。她是张爱玲喜爱并敬重的人物,因为这个小不点有一次竟然很自愿地在她那里磕了好几个头。她的心中总是有一种郑重神圣的感觉,这位六姨奶奶后来成了张爱玲小说《创世纪》中的主人公。

在张爱玲的印象中,这老太太是细长身材,总是喜欢穿黑色衣服,岁月在老人的脸上刻上了皱纹,印上了锈斑。她的眉睫还是十分乌浓,她在苦恼地微笑着的时候,眉毛睫毛一丝丝很长地仿佛垂到眼睛里去。可以看出,她曾经是个美女。然而,她的美没有给她闯祸,也没有给她造福,她就这样在岁月里空自美了许多年。寂寞,却带着幽幽的灵异。

那时的小爱玲并不懂得姨祖母与自己的血缘关系,她也没见过自己的祖母。可是一本小说牵起了一连串被尘封的回忆。在那些文字的描述中,迷雾层层散去,呈现在爱玲眼前的,是一段古老的故事。

在那些古老陈旧的故事中,在小爱玲大胆的想象和聪敏的内心世界里,产生了一个又一个繁复得脱离儿童世界的爱情故事。

因为,古老的旧世界里,张爱玲的几位先祖,曾经试图做世纪尾巴上的力挽狂澜之人。曾朴的一部《孽海花》并没有挽留住晚清从庙堂到江湖的颓废,可它记录了这一散影的过程,张爱玲的外曾祖父李鸿章、祖父张佩纶理所当然地成了书中的主要人物。

没有永恒的夜晚,没有永恒的冬天,一切都会过去,但一切也都会重来。张爱玲的外曾祖父——李鸿章,是那个《马关条约》谈判桌上,背负起了一个国家的骂名的老人。“卖国贼”,对于一个中国古代的仕人来说,是多么严苛的责骂。他被历史记住,却是以这样一种难堪的方式。

然而事实是,李鸿章在事业上总是兢兢业业,励精图治,在道德上的自律也达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他渴望力挽狂澜,所以他才有了那种种作为,无论其是否被理解和认同,他始终以自己理想中的方式在奋斗。可是在滔滔的时代巨变中,他终成了牺牲品。细细想来,他也不过是在历史的洪流中激荡着的可怜人罢了。

李鸿章本人并没有所谓的私生活,他有一个并不漂亮的太太,当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个不漂亮的太太并不是他自己做主娶回来的。他还有一个妾室,是唯一的姨太太,可也是丑的。儿子女儿都是太太生的,这在当时是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

张爱玲的祖母是李鸿章的大女儿,大名叫做李菊耦。她还有一个妹妹,在大家族中排行第六,所以张爱玲要叫她六姨奶奶,就是上文提到的小爱玲很是敬爱的老太太。李鸿章很宠爱自己的两个女儿,所以经常留在身边代看公文。后来,爱玲的祖父与祖母相遇,另一段传奇故事,又拉开序幕。

生命原来是一场无法回放的绝版电影!在张爱玲读过《孽海花》后,她对于祖父张佩纶的兴趣更浓厚了。爱玲读到中学的时候,才知道,原来祖父是有名字的,而且还是一个非同凡响的大人物。她刨根问底地向姑姑探究家族的历史,姑姑的回答却是“一点儿都不记得了”。后来,她才勉强了解了一些琐碎的故事。

张爱玲的祖母与祖父的相遇,缘起于一首七言律诗,题目为《基律》。诗的内容如下:

基隆南望泪潸潸,闻道无戎匹马还。

一战岂容轻大计,四边从此失边关。

焚车我自宽户琯,乘障谁教使狄心。

宵旰甘泉犹望捷,群公何以慰龙颜?

这首诗的男主角是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张佩纶是清朝末年的名士。这首诗所写的是张佩纶在李鸿章的府中做幕僚的事情。一个四十多岁的老男人,在岁月的风霜之后,低姿态地苟活于世。他22岁中举,一时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本是参奏大臣,又是新试才子,弹劾官员时,语言犀利,毫不留情。他对当时主持治国之道的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非常不满,常常非议朝政,被称为“清流派”。据说他对后来已经成为他岳父的李鸿章也弹劾过。半年之间,一支利笔不知道参倒了多少朝廷命官,自然也得罪了一大批人。

1884年,中法战争开始,法国拿越南作为跳板,妄图入侵我南疆的基地。同年,在总理衙门任职的张佩纶被钦差福建办海防事宜。

然而,一驾生锈的马车,无论驾驶人员的技术多好,终难敌过飞奔的战车。一个末世的才子,在封建文化的熏陶下,怎么能够抵挡得住来自欧洲的工业文明?失败,只是时间问题。

书生的一派大言、一片雄心,一夜之间便在台湾福建的海防上被击得支离破碎,在南海上飘零。中国海军大败,身为主帅的张佩纶在大雨中头顶破铜盆仓皇逃跑。

张佩纶确实是有才华的,他不但诗文作得好,连八股文也可以作得文采飞扬。当后来别人对张爱玲说起她的祖父时,就用张佩纶来印证“八股也有好的”。

主帅临阵逃脱,战事大败,朝廷震怒。原本,那时候清朝的败北已经是寻常之事,主帅奔逃也是常有之事,只要相互推脱、上下打点一下,便也无大碍。然而,被参倒在张佩纶利笔下的那些红缨,怎会轻易放过这个复仇的机会。于是他被革职充军,流放东北。

四年之后,他终于回到京师。已过不惑之年的张佩纶,在经历了沧海桑田之后,当年的自命不凡已经变成永远不可实现的一个青春大梦。

夫人新逝,正赋悼亡,祸不单行,厄运接踵而至,何处是归程?然后,就出现了上面的诗歌和下面的故事。

张佩纶有一天在书房看到了这首七言律诗,虽然写他征战败北,但是言语之间饱含为才子辩护之意。诗歌既有责备他书生意气的一面,但更多的是充满了爱惜他的才华之意,说他兵败疆场但才气尚存。

张佩纶看到这些赞美之词后,深谙其意,心里颇为感动。李鸿章有意把大女儿许配给张佩纶,所以假意托他代为相夫。

如此,40多岁的张佩纶娶回了20出头的中堂大人的爱女。青春貌美的李菊耦在23岁时嫁给了这位40出头、死过两位太太的贬官做了填房。

尽管李菊耦的母亲大吵大闹,不肯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一个比她大20多岁的囚犯,可是事已至此,无力回天。并且,在那样一个封建的时代,任何形式的反抗都被判为无效。

老夫少妻,结合7年之后,张佩纶便辞世了,留下孤儿寡母们独自撑起大大的家族。

李菊耦因为孤儿寡母则对儿子赋予了更多的期待,希望有一天儿子能光耀门楣,于是对他严加管束,甚至为了防止儿子跟着子弟们学坏,竟给他穿起了颜色娇嫩的衣履。然而,她却对女儿很是宽容,很多不允许张廷重做的事情,到了女儿那里,都变成了绿灯。

或许是因为自己的婚姻不如意,李菊耦给儿子和女儿的自由是失衡的。这直接导致了张廷重性格中的女性化倾向,而爱玲的姑姑——张茂渊却成了一个十足的自由的人。

荒谬的是,这段被官场中人和文人墨客编得有声有色的佳话,到了他们子女眼中早已褪去了光环。他们在小爱玲面前从来不会提起这段往事,甚至于张爱玲的姑姑还会觉得张佩纶配不上李菊耦,常常为自己的母亲惋惜。没有哪一个家庭中的孩子,会对自己的父亲绝口不提,你很难想象,在这样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会有着怎样扭曲的心理和人格……

古老的宅院,春日迟迟的空气,长着胖嘟嘟脸蛋的小女孩,在一点一点了解自己家族的历史。她不说,你一定不知道,这些故事在童年的记忆里,回荡……回荡……直至若干年后,他们都成了她故事中的传奇,遥远的回响照进了现实,她保持着他们原有的秉性,又赋予了他们新的角色、新的环境,生动地演绎了一段新的故事。

高门望族、官宦世界,那些曾经的繁华,在时光辗转中渐渐褪色。而爱玲的整个家族也掩映出了一个时代的沧桑巨变。而在这样的沧桑巨变中,她感受过繁华,也看尽了衰颓。那些变化,在张爱玲的心中都留下了痕迹。然而,纵然繁华渐逝,对于祖辈,爱玲的心中依然有着浓浓的爱。

后来,张爱玲在《对照记》里提到祖父母的时候,曾写道:“我没赶上看见他们,所以跟他们的关系仅只是属于彼此,一种沉默的无条件的支持,看似无用、无效,却是我最需要的。他们只静静地躺在我的血液里,等我死的时候再死一次。我爱他们。”只言片语,写尽心中对祖辈滚烫的爱和骄傲。

曾经的那些繁华,在时代的风云际会中沉寂下去。然而,一种繁华,在沉寂过后,却被另一种传奇替代。也许是那个家族里流传下来的血统,注定了爱玲又将创造一个不一样的传奇。 0xPfD3NyGmsIJu+k58AlEXRFmzmBg9q8Q+B2tUCHQyI1EDLxiMF/zF4KV+daVe4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