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举批判性思考的人应该具备的主要价值观并且对之条分缕析相对比较容易,但身体力行起来却难上加难。你一开始以为与某个结论不期而遇,其实这个结论早就有来头和历史了。你已经学会对某些事物处处留心,对某些利益鼎力支持,对某一类主张加以漠视。因此你总是在现有的各种观点之间开始批判性思考。你对这些现有观点难免会有情感上的依恋。
这些都是你的观点,你对它们百般呵护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听一听政治讽刺作家斯蒂芬·科尔伯特(Stephen Colbert)是怎样嘲讽我们以下的看法的:“你知道,我可不是什么事实的‘粉丝’。事实总会不断变化,而我的观点却从来不变,不管事实如何我都无所谓。”
当你改变自己的看法时,就好像当众承认你从前的一切都归于失败,直到此刻才如梦方醒。遇到更强有力的分析推理能引导你进入全新方向时,有勇气当机立断地改变观点和立场,真需要超乎常人的意志,下定决心发掘自己的最大潜能,塑造出史上最强的自己。当然,一直不停地改变观点证明你是个随机应变的人绝对是不智之举。可是当你遇到新的证据和理由,胜过你一直以来依赖的所有理由和证据,你就有必要弃暗投明、轻装上阵。你应该倾力拥抱这个修正后的世界,信心百倍地认为这样的世界才更加可靠。宁可在理由充分、证据确凿时反复无常,也不要在缺乏论据、强词夺理的结论上执迷不悟。
请牢记一点,我们思考时都有明确的目标。换句话说,我们之所以思考正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当我们思考的动机就是为了同以前的思考方向保持一致、毫不更改时,我们就对批判性思考的价值观不管不顾。取而代之的是,我们变成了鼓吹者和宣传家,千方百计地寻找更好的方法来维护自己当前的立场。从这个角度来看,思考的过程其实就是捍卫的过程。
更明智、更进步的做法是一旦思考,目的就是要让我们的思想更有深度,让我们的思想更加精确。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就要不时锻炼自己,耐心倾听那些和我们意见相左的人的论证。因为我们对自己的论证已经驾轻就熟,大可放心去了解其他人的论证,了解那些我们没有真正全面透彻加以了解的论证,这样就可兼采百家之长而不致迷失方向。
这一点值得一再强调。我们每做一个决定时都携带有太多的个人包袱——经历、梦想、价值观、所受训练、文化习俗等。可是,如果你要茁壮成长,你就得认清这些情感,而且尽你所能,将其搁在一旁暂时不问。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不断斗争,正如火柴盒二十乐队(Matchbox Twenty)在那首名为“争论”(Argue)的歌曲里所唱的那样:
而我也不知道,说过我也不知道,
所有这些感情,让我的分析云遮雾罩,
让我的分析云遮雾罩。
只有尽力认清这些感情以及它们对你造成的影响,当别人提出的观点可能威胁或推翻你当前的看法时你才能仔细聆听。这种开放包容的精神非常重要,因为在有些问题上我们的许多立场和观点并不是特别有理有据不容辩驳,它们也是别人传递给我们的观点,经年累月下来,我们对这些观点产生了难以割舍的感情。事实上,很多时候,当别人提出相反的结论时,我们都将其当做针对我们自己的人身攻击。对一个论题过于感情投入的最大危险,就是你可能考虑不到其他立场潜在的正当理由——这些理由其实非常充分,只要你愿意听一听,足以改变你对这个论题的看法。
请记住:接受还是拒绝一个立场,感情上的依恋绝不应该成为最重要的基础。理想的做法是,只有在经过分析推理以后还对其笃信不疑才可以加大感情投入的力度。批判性思考的人毕竟不是机器,家事国事天下事,他们事事关心。关心的程度如何,只要看一看他们全身心投入与批判性思维有关的智力活动,再苦再累他们也无怨无悔。但投入的感情再多,批判性思考的人也会清醒地意识到他们的当前思想随时有可能得到修正,因此感情时刻受到理智的调节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