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2章

现代金融的先行者们

传统的智慧,在传统上是源远流长的,在智慧上却是短视肤浅的。

——沃伦·巴菲特

20世纪最大的金融灾难是1929年的股市崩溃以及随后的大萧条。第2次金融灾难则是指1973~1974年的大熊市及经济衰退。这一次与1929年的股市崩溃有所不同,它并不是在可怕的某一天突然发生的,对美国家庭的影响也没有那么普遍和深刻,所以在我们的记忆里不能与大萧条产生同等的影响。然而,对于金融专业人士来说,第2次衰退几乎具有同样的意义,因为它在现代金融史上具有重要的分水岭意义,特别是对现代证券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事后的清醒眼光看待当时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两派不同的观点在股市衰退的两年里开始较量。这两派投资哲学观点的较量至今仍在进行着。两派投资领域的人都在寻找一种最理想的投资途径,但却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事实上与其说是两组人在进行较量,倒不如说是一个人——沃伦·巴菲特与其他所有寻求答案的人在较量更准确。

1973~1974年的熊市是一个缓慢的、折磨人的、毫不留情地让人损兵折将的过程,它持续不断地进行了整整两年。整体股市下跌了60%。那些拥有低息票债券,并以此为固定收入的持券人眼看着他们的投资亏损。利率和通胀比率均迅速攀升至两位数;石油价格暴涨成天价;抵押贷款利率高得吓人;几乎没有什么中产阶级家庭敢购买新住房。这是一段黑暗而残酷的时期。金融损失是如此之大,以至于投资券商们开始对自己的投资策略产生怀疑。

为了寻找答案,多数投资专业人士慢慢转向学术研究机构,尽管有些人非常不情愿。适时证券投资的学术研究已被忽略了二十多年。研究的总体结果现在被称之为“现代证券投资理论”。

巴菲特却转向了不同的方向。

沃伦·巴菲特是证券经纪人的儿子。他在11岁时就开始留意他父亲的公司位于内布拉斯加州奥玛哈的交易所,并在同一年买下了他的第一笔股票。作为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学的一名学生,他在数字方面很有天赋,并碰巧拜读了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教授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的一部题为《聪明的投资者》(The Intelligent Investor)的著作。格雷厄姆认为投资信息中最关键的一条是公司的内在价值。投资者的中心任务是准确地计算出这个价值,然后只有当股价低于这个数值时才购买。这个原则必须遵守。巴菲特深深地被这一数学方法所吸引,并为此考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以便能在格雷厄姆门下学习。

完成了经济学硕士课程的学习以后,巴菲特回到奥玛哈并开始为他父亲工作。他父亲当时拥有一家名为巴菲特·福尔克(Buffett Falk&Company)的证券经纪公司,那是1952年。年轻的巴菲特着手实践格雷厄姆的投资方法。按照格雷厄姆所传授的方法,巴菲特只在股价低于他们估算的内在价值时才购买它们。他完全是一副格雷厄姆的做派,只有在股票以较低的价格交易时,他才会兴趣大增。

在为他父亲工作的同时,沃伦·巴菲特与他的良师益友保持着密切的联系。1954年,格雷厄姆邀请他的学生到纽约加入他的格雷厄姆-纽曼公司(Graham-Newman)。两年以后格雷厄姆退休,巴菲特又回到内布拉斯加州,并与7个有限合伙人和100美元自己的钱,成立了投资合伙制公司。几年以后,正是这家公司做成了那笔令人难以置信的美国运通公司股票交易。这笔交易已在第1章中进行了描述,他当时只有25岁。

作为主要合伙人,巴菲特可以完全自由地掌管合伙公司的基金。除了拥有美国运通等少数公司的股权外,他有时也购买公司的控股权。1962年,他开始收购一家濒临倒闭的纺织公司,公司的名字叫伯克希尔-哈撒韦。

1969年,合伙公司成立12年之后,巴菲特关闭了这家公司。他原来为这家公司设立了一个野心勃勃的目标——每年业绩超过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10%。然而他做得更好,超出的不是10%,而是22%。原来一些投资于他的商人希望能与另一位券商继续合作,于是巴菲特邀请他的好友,哥伦比亚大学的同窗比尔·罗纳(Bill Ruane)来管理他们的资金。罗纳同意了,这就是红杉基金的起源(第3章将更多地介绍罗纳)。

巴菲特带着他自己从合伙股份公司中应得的利润,又买了更多的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票,并渐渐获得对公司的控制权,在以后的几年里他开始着手经营纺织公司。 yh6zBXTlMtA57SiucdnSJ3WwaQ6+YPVW4UvcIg2CjDfKov2QxccGL14Hq4Cv7w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