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穿越亿万年的凶神“鳄”煞

入夜时分,万籁俱寂,吼声乍起,像沉郁而悠长的梦呓,渐渐转为低吼。沼泽中水波翻涌,一群披着铠甲的爬行生物倾巢而出。鳄鱼!成群结队的鳄鱼目标一致地奔向某处。

一支陷入英军重围的日军部队藏匿在沼泽中休养生息。突然,一阵惊惶之声响起,而后是撕咬声、骨碎声、惨叫声、枪击声在暗夜里交替响起,听来格外凄惨。借着朦胧的光线,闪现在眼前的是大批鳄鱼和人的较量。士兵们即使全力招架,却收效甚微,空气里弥漫着血腥味和沼泽特有的腐朽味道,昭示着这场恶战的结局。

一夜过去,沼泽成了人间炼狱,原本1000多人的部队,只剩20来个活口。

这场发生在二战时期的缅甸兰里岛“人鳄之战”,是史上最严重的动物袭击事件。

动物凶猛,鳄鱼尤甚。消灭全副武装的人类军队,对鳄鱼来说只是寻常。早在白垩纪晚期,无所畏惧的鳄鱼就向食物链顶端的恐龙发起了挑衅。检视一些恐龙的骨骼化石,史前巨鳄(Deinosuchus,恐鳄)的撕咬痕迹清晰可见。一个合理的推论是,即便恐龙是当时动物界的霸主,也有变为鳄鱼腹中之餐的风险。

崇拜与封神

鳄鱼虽然凶残可怕,却自古为人尊崇。几千年前的古埃及人把鳄鱼当神灵供奉,并对其敬畏有加。

2015年,伦敦大不列颠博物馆曾展出过一具鳄鱼木乃伊,这具木乃伊是由一条巨大的鳄鱼和20条刚孵化的小鳄鱼制成的。考古学家猜测,这条大鳄鱼生前可能被古埃及人当作“鳄鱼神”索贝克(Sobek)的化身受到崇拜,死后被制作成木乃伊,隆重下葬。

作为古埃及的鳄鱼神,索贝克地位尊崇,集太阳神拉(Ra)之火、空气之神舒(Shu)之气、大地之神盖布(Geb)之土、冥王奥西里斯(Osiris)之水四种神之元素于一身,收获了四倍的神力,能够呼风唤雨。对古埃及人而言,索贝克是埃及法老的庇护神,地位非常高贵。传说索贝克能赐予人类财富和丰收,又被视为众神和人类的保护者。

对鳄鱼的崇拜,在古埃及法尤姆地区尤为突出,那里曾经沼泽丛生,鳄鱼出没。后来古埃及人开凿运河引来尼罗河水,在法尤姆修建了人工湖来发展农业,把法尤姆变成了繁华之地。为了表达对“鳄鱼神”索贝克的崇拜,古埃及人把法尤姆的一座城市命名为鳄鱼城,并在城里修建了许多庙宇供奉索贝克。

在每座鳄鱼神庙里,祭司都供养着一条巨大的“圣鳄”,将其视作“鳄鱼神”的化身。他们在“圣鳄”身上装饰黄金珠宝,上供食物,精心侍奉。等“圣鳄”死后,祭司将其做成木乃伊,举办隆重的葬礼,并把木乃伊安葬在已故埃及法老的遗体身边。时至今日,那些华丽宏伟、保存良好的鳄鱼神庙仍是埃及的著名旅游景点。

古埃及神庙中的“鳄鱼神”索贝克浮雕

必须要说明的是,从生物学上来看,人们常提到的鳄鱼其实涵盖两种相差很大的类别。鉴别这两类鳄鱼最方便的方法,是观察“鳄鱼的微笑”。

古埃及人崇拜的鳄属于鳄科,英文称crocodile,嘴唇呈V字形,闭合之时,下颚两侧的第四齿露出,紧紧与上唇贴合。鳄科成员还包括湾鳄( Crocodylus porosus )、暹罗鳄( Crocodylus siamensis )等。

若嘴唇呈U字形,宛似一柄短铲,闭嘴而不露齿,那么纵使同属鳄目,却只能归入鼍(读音为tuó)科,即所谓短吻鳄( alligator )。短吻鳄的典型代表之一是中国的扬子鳄( Alligator sinensis )。这种体型较小的中国特有短吻鳄在古代被称为鼍,这个字在甲骨文中出现过。鼍也被称为“猪婆龙”,相传龙的原型便是鼍。

观嘴识鳄:鳄科的鳄鱼嘴唇呈V字形而且牙齿外露,鼍科的鳄鱼嘴唇呈U字形

随着时移世易,即使凶猛如斯的鳄鱼,也面临生存危机。由于栖息地被破坏,我国现存的野生扬子鳄只有200~700条,仍未摆脱濒危状态,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若是加上人工饲养的扬子鳄,皖浙地区的扬子鳄总数也不过1万条上下。

高效杀戮机器

鳄鱼的历史,可追溯到恐龙时代。当昔日称霸世界的恐龙消失后,在亚热带、热带地区的河沟中,鳄鱼仍然像其祖先那样蛰伏和捕猎。能将命脉自恐龙时代延续近亿年,鳄鱼不可能只靠运气,鳄鱼将最神奇的东西都深藏在基因之中。可以说,伟大的基因才是鳄鱼种群生存至今的根本原因。

作为一种顶级掠食动物,经过长期的演化,鳄鱼基因组中很多与视觉和嗅觉相关的基因都发生了多次复制,为鳄鱼带来了非常发达的感官系统。

鳄鱼的瞳孔垂直细长,宛似一道缝隙,适合夜间捕猎,还可遮蔽烈日,以防侵害。纵使潜入深水,一层瞬膜(nictitating membrane)总能覆住双眼,如同人类的泳镜,使鳄鱼对水下情况一览无余。因此,“鳄鱼的眼泪”并非假作慈悲,其实是养护瞬膜,相当于鳄鱼的“眼药水”。嗅觉基因表达的上调,足以让鳄鱼在能见度极低的浑水中准确锁定猎物,只要有一点儿血腥味,鳄鱼就有可能闻味儿而来。

鳄鱼的瞳孔垂直细长

仅仅拥有优秀的视觉和嗅觉,还不足以令鳄鱼成为顶级猎手。鳄鱼喉咙背侧有次生腭,可充当食管、气管的阀门,能自由掌控水流进入。耳盖和眼睑能保护内耳和角膜,增厚的肺壁则避免了潜水时的高压强环境对肺的破坏。鳄鱼的心脏在危急情况下能中止对肌肉供血,以确保大脑供氧充足。

更稀奇的是,鳄鱼有一件终极武器——比一般生物更高效的氧气输送系统。

鳄鱼的祖先本是陆生生物,早已适应陆地生活。那么,当习惯用肺呼吸的动物重新下到水里时,首先要解决的便是如何获得充足氧气的问题。显然,重新演化出鳃部已然不可能。鳄鱼另辟蹊径,通过提高血液输送氧气的能力,减少出水换气的频率。

以扬子鳄为例,输氧相关的基因在血液中格外丰富,氧气运输能力可按需扩增。扬子鳄对血红蛋白和碳酸氢盐的结合能力比其他动物强,可有效避免缺氧状态下由血液变酸引发的酸中毒 。再加上能量代谢相关基因的优势 ,扬子鳄憋起气来更加绵长,潜水可长达2小时之久。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果可以通过基因编辑修改人类基因,是不是就能提高潜水能力?是不是人人都能像《水浒传》中的“浪里白条”张顺一样,“水底下伏得七日七夜 ,水里行似一根白条”,成为潜水冠军呢?

上述情景,想想就令人兴奋不已。但从目前的技术手段看,单靠修改基因来复制扬子鳄经过数亿年演化而来的超强潜水能力,还不太现实。比如被称作“海上吉卜赛人”的东南亚巴瑶族人,是最善于潜水的人类种群,但他们潜水的极限时长也不过十几分钟而已。

独门血液,百毒不侵

科学家更关注的是鳄鱼强大的免疫能力。

鳄鱼的生活中充斥着无尽的搏杀,捕食、争夺配偶和巢穴随时都可能发生,受伤是寻常之事。

沙石密布的沼泽、江流,是大多数鳄鱼的栖息之地。按理说,生活在这些不洁的环境中,一旦受伤,伤口极易发生感染,继而会导致严重的败血症,结局多半是死亡。

但不可思议的是,无论伤口多么惨不忍睹,鳄鱼往往能迅速复原。而这其中的奥秘,便是鳄鱼的独门血液。

鳄鱼血含有强效的杀菌肽,能令病原体束手无策。特别是某些蛋白质,比人造的抗生素更为高效。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aureus )能令一众抗生素铩羽而归,却也会被鳄鱼血立刻歼灭。

鳄鱼超强免疫力的根源,也是基因。比如,在扬子鳄身上,有43个与免疫相关的基因家族都发生了扩张 ,令其他爬行动物望尘莫及。曾有一份研究证明,鳄鱼血清“清剿”HIV病毒的能力,远远超过人类血清。

我们期待,对鳄鱼免疫能力的进一步研究,可以帮助人类更好地对抗疾病和伤痛。有人展望,在不伤害鳄鱼的前提下,也许可以将鳄鱼血中的杀菌肽制成修复难愈伤口、治愈伤口感染的药膏。特别是当科学家对鳄鱼免疫基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之后,甚至有望人工合成鳄鱼抗体,让包括艾滋病在内的多种疾病有更好的治疗方法。此外,鳄鱼强大的输氧基因,也为治疗某些血液病带来了新的可能。

生物基因是一座宝库。亿年“老寿星”鳄鱼家族,有凶神恶煞的一面,也有救死扶伤的潜能,值得我们去保护、探索和挖掘。

参考资料

1. 埃里希·冯·丹尼肯. 斯芬克斯的眼睛:尼罗河未解之谜[M]. 黄锐,译. 北京:金城出版社,2011.

2. 方黎明,方盛国. 扬子鳄性别定向的全自动孵化[J]. 野生动物学报,2015,36(1): 103–107.

3. Wan Q.H., Pan S.K., Hu L., Zhu Y., Xu P.W., Xia J.Q., Chen H., He G.Y., He J., Ni X.W., Hou H.L., Liao S.G.,Yang H.Q., Chen Y., Gao S.K., Ge Y.F., Cao C.C., Li P.F., Fang L.M., Liao L., Zhang S., Wang M.Z., Dong W., Fang S.G.Genome analysis and signature discovery for diving and sensory properties of the endangered Chinese alligator[J]. Cell Res . 2013 Sep,23(9):1091–105. doi: 10.1038/cr.2013.104.

4. Kozlowski H.N., Lai E.T., Havugimana P.C., White C., Emili A., Sakac D.,Binnington B., Neschadim A., McCarthy S.D., Branch D.R. Extracellular histones identified in crocodile blood inhibit in-vitro HIV-1 infection[J]. AIDS . 2016 Aug 24,30(13):2043-52. doi: 10.1097/QAD.0000000000001159.

5. Green R.E., Braun E.L., Armstrong J., et al. Three crocodilian genomes reveal ancestral patterns of evolution among archosaurs.[J]. Science, 2014, 346(6215):1254449. dglB8erkfpR5YKxkkiYesfeg7SlXNcygkHAhv/AZi4hStgXPjY/fSri7W058RUV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