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所乡镇初中的升学经

展获(北京大学2015级财经传媒硕士生)

本文的主题为某乡镇初中A中学提升升学率的手段。内容多数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其余来自当年的同班同学的回忆以及对部分目前在A中学就读的学生的访谈。这些内容无关评判及对错,它只是一种应试教育大潮下的个别学校的极端案例。尽管学校的一些制度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过于严苛,但事后回想,若非学校这样的制度,那些农村的孩子几乎不可能从那个边陲小镇走出去。

一、背景

1. 关于地区和年代

A中学处在北方一个县辖镇。该县面积极大(面积大约是深圳全市面积的10倍),下辖16个乡镇,除了个别乡镇,如县政府所在镇有两所初中外,其他大多数乡镇只有一所初中。县政府所在镇的初中招生对象主要是县城里的城镇居民子女,其他乡镇中学则面向镇下辖村招生。

A中学所在的镇地理位置有些特殊,它位于整个县的中部,与县政府所在镇相邻。而A中学所在的镇人口少、面积小,这使得它有足够的理由和条件向其他乡镇招生,加上A中学极高的升学率,导致A中学与县政府所在镇的B中学和C中学的竞争非常激烈。

时间方面,正文部分的内容主要来自本人的经历以及初中同学的回忆,对应的年份大约为2000—2003年;此外,还有部分内容是对最近曾在A中学读书的学生的访谈,年份大约在2014—2015年。

2. 关于中考

中考不仅决定着本镇初中毕业生能不能进入高中学习,还决定着以什么价格读高中。

以A中学的毕业生为例,由于该县只有一所高中,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那所高中就是他们唯一的选择。这所高中每年会根据中考排名划定分数线,高于该分数线的考生可以以“平价”入学该校,学费为每学期980元(由于笔者并未在该校就读,学费数据为同学的回忆,下同);对于低于录取线的考生,则要额外缴纳100~2000元不等的借读费用。另外,对于排名靠前的高分考生,该高中会给予不同程度的学费减免,比如前100名免除学费,前200名学费减半,等等。

然而,这样的优惠政策已经不能为这所县级高中吸引到好的生源。城里的市级重点高中凭借更优质的教学条件、更高的高考升学率以及同样诱人的学费减免政策,几乎将下辖区县的高分考生一网打尽。在朴实的、仍相信读书改变命运的农村父母(比如我的父母)看来,较高的中考成绩即意味着有机会进入市重点,进而有机会考上大学;即使是那些孩子成绩平平的家长,从理性角度看也希望孩子中考时能有更高的分数,从而获得高中的学费优惠。

在这样的背景下,A中学这样的升学机器产生了。

3. 关于A中学

A中学的升学率在县内甚至全市都是出名的。据其自身的宣传语,该校中考升学率常年在97%以上,以本人读书时所在班级为例,当年全部42名毕业生中,39人中考分数高于录取线。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我所在的班级被公认为最差的班。1999年,A中学贡献了当年的县中考状元,这是多年来中考状元第一次落在乡镇中学,更使得A中学名声大噪,次年,市级名校的牌子挂在了A中学的校门口。

A中学的高升学率所凭借的并非好生源。A中学的主要生源为该镇下辖各村的小学毕业生。考虑到农村小学的教学质量,这些农村小学生的基础水平很难高过县城小学的毕业生,因此A中学的生源质量并不出众。此外,A中学的硬件条件也一般。在我读书的时候,A中学院内只有三排平房,其中前面两排是教室和办公室,最后面一排是食堂和学生宿舍,宿舍的西侧是运动场,只有两块篮球场地和一套单双杠设备,其他地方都是沙土地。

在生源和硬件都不出众的条件下,A中学取得如此高的升学率的原因,应当归功于它近乎严苛的作息制度、十分功利的课程设置以及对中考考试的强大解读和应对措施等。实际上,这些是应试教育背景下许多学校都会采取的手段,只是A中学将它发挥到了极致而已。

以下正文内容即对A中学升学手段的描述,我将从作息时间、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纪律管理以及一些其他不为外人所知道的内容进行叙述。

二、A中学模式

1. 作息

我在读高中的时候,学校学习引进了一套衡水中学模式的严格作息制度。但在我看来,衡水中学所谓作息制度的“严格”,与A中学仍不能相比。

以下是经由部分同学共同回忆还原的A中学的作息时间表。

A中学作息时间

隐藏在这份时间表背后的故事有许多。

第一,在A中学,晚自习并非真正的学生自习时间。虽然最初的课程表上并没有为晚自习的时间安排课程,但各位任课老师会就晚自习时间达成“默契”,分割每天的晚自习时间作为自己课程的延伸。而在原本可以用来写作业的晚自习时间被“征用”后,学生们可以自由安排的时间只有一个多小时的早自习时间。在作业较多的时候,寄宿的学生只能早上5点之前起床赶作业;而像我这样的走读生,则常有写作业到深夜11点之后的经历。

第二,如前文背景部分介绍的,A中学宿舍面积有限,但慕名而来的外地学生却越来越多,在学生数量远超学校宿舍的容纳能力后,一部分初一、初二的学生成为“走读的寄宿生”。这些学生集体住在学校任课老师家的仓房里,每天早上集体到学校上早自习,晚自习后再集体回“宿舍”。由于A中学到镇里的居民区有大概2.5公里的距离,中间需要穿过一片树林和一条铁路线,所以“寄宿”在教师家里意味着这些学生要赶上6点的早自习就要比普通的寄宿生起床更早。

第三,A中学每周只放一天假。周六晚自习开始到周日晚自习结束,A中学的一周是从周日的晚自习开始的。但即使是这样的不足一天的假期,学生们还要花不少时间在写作业上。

第四,在我与同学回忆在A中学的时光的时候,有一件事情让我们所有人印象深刻,我便用这个故事作为这一部分的结束。

在我初三的时候,A中学引入了“月考”制度,即每个月都按照中考的标准进行一次模拟考试。为了节省时间,月考要在一天内考完,三天内出成绩。当时中考要考核全部九门课程,A中学竟然能做到在一天之内完成九门课程的考试,考试时间从早上5点直到晚上10点,“月考日”成“历练日”。接受我访谈的几位老同学,至今仍对寒冬腊月里顶着满天星星出门考试的经历记忆犹新。

2. 课程

仔细想来,A中学的课程设置是完全契合当年的中考形式的。

当时,中考要考核全部九门课程,即语文、数学、英语各占100分,物理、化学、生物的综合卷占120分,历史、地理、政治的综合卷占120分。A中学的课程设置基本同各学科在中考中所占的比重吻合。语文、数学、英语每天至少安排两节课,其他学科每天至多1节课;在晚自习时间的瓜分上,语、数、英三门课的任课老师也有优势。

巧合的是,我中考那一年恰逢“非典”疫情,尽管疫情并未真正波及那个小镇,但市政府仍然强令全市所有的中小学停课放假。受假期影响,当年风传市教育局将会砍掉中考中对“副科”(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和政治)的考核,只保留语文、数学和英语考试。假期归来后,正值复习中考的冲刺阶段,学校果断减少了全部“副科”的课程,将绝大部分课程都安排在了语文、数学和英语三门课上。然而,最终教育局的决定是砍掉生物和地理两门课,学校又瞬间加大了物理、化学、历史、政治四门课的课时量。更加讽刺的是,A中学一直是没有体育课的。前文背景介绍部分已经有说明,A中学空旷的运动场只有两块篮球场地和一套体操设施。但就在我中考的前一年(2002年),当年中考突然要求加试体育,考试项目为60米跑和曲臂悬垂(一种非常考验手臂力量的运动)。于是学校为初三年级的所有班级开设了体育课,课程内容只有两项——短跑和单杠。为了方便同学们训练,学校特地在每个高三班级的门前安装了一套单杠设备,只为中考中总分为20分的体育加分。

3. 教学

这部分内容是关于A中学的教学内容。在开始这部分之前,需要再介绍一些背景。

如前文所述,城里的市级中学每年都到各区县招收当年的高分考生,而各区县普遍的应对措施就是着意压低整体中考分数,具体做法为压低全部的主观题分数(主要是语文作文和文科综合卷的问答题),以掩盖考生的真实水平。比如当年本人的中考成绩,数学、英语和理科综合都是接近满分,语文和文科综合只刚刚及格。

然而,这个做法并没有阻止市级高中来区县挖角(市级中学招生时只关心名次而非分数),却直接影响了A中学部分学科的教学方式,典型即语文。

如上所述,由于区县的中考阅卷人刻意压低语文作文分数,导致作文成为语文备考中最不受重视的一项。如当时我的语文老师所说:“无论考生的作文写成什么水平,阅卷人也不会给高过20分(作文满分40分),绝大多数人的作文在15分左右,那么还有什么必要去练习作文呢?”那种大背景下,所有考生都在背诵同一套作文模板,考试时套用即可。于是初中语文在A中学成了一门纯粹的背诵和归纳段落大意的学科,并没有人教学生如何写一篇好文章——当然,写文章或许本不需要教。

A中学的教学方式是完全为迎合中考的。比如英语,A中学的老师是以一种机械的、类似理科思维的方式在教授一门语言,比如to后面应该接动词原形还是非谓语动词,系动词引导的谓语形式,等等;整整初中三年,学生们都是以研究选择题答案的方式在学习英语,除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没有任何其他的读物。直到我到城里读高中的时候,才意识到这样教授一门语言的危害——面对老师分发的英语阅读材料,大多数单词我并不认识;我发现除了选择填空题,我似乎对英语了解并不多。

4. 纪律

A中学的纪律是非常严苛的,甚至对吃饭都有规定。

因为只有寄宿生需要在学校吃饭,所以我一直不曾知道A中学的食堂是什么面貌。直到初三那年“非典”疫情之后,全部初三学生都被强制住校,我才体验了一回在学校吃饭的纪律。

在A中学,寄宿生以班为单位,每10人分成一组,在同一张餐桌吃饭,每个组员每天轮流为全组同学打饭以及清洁餐桌。绝大多数情况下,公配的伙食只有馒头和菜汤;伙食标准视学生学期初交的伙食费而定,但也只是一个馒头、两个馒头、三个馒头的差别。吃饭时间严格限定,早晨为7:20至7:40,中午为11:50至12:30,晚上为17:30至18:00,逾期还没吃完将影响到本组值日生的工作,进而影响值日生正常上课和休息,这是种无形的压力,所有人都必须以非常快的速度咽下那些生硬的馒头。为了节省空间,食堂不设凳子,所有人站着吃饭。最重要的,整个吃饭期间,任何人都不允许讲话——已经过去许多年,我也只有在军队军训的时候才见过这项规定。

我一直不能理解吃饭时不允许讲话是什么道理,直到初中毕业后,我以优秀毕业生的身份跟随A中学领导到市重点高中访问,正值午饭期间,我们路过高中食堂时,听到食堂里面的喧嚣。A中学领导自豪地对高中领导说:“在我们学校,吃饭的时候都不允许说话。”高中领导问其原因,A中学领导回答:“让学生习惯把精力和想法都放在学习上。”我对这句话印象深刻又不能理解,至今没想明白吃饭说话跟学习精力的关系。

A中学的纪律还体现在睡觉上。A中学的住宿条件跟伙食一样恶劣。一间40平方米左右的宿舍,摆了一整排上下铺式单人床,床被紧挨着固定在一起,形成两条大通铺,学生就睡在这样的大通铺上,每个人只有半米左右的空间。每天晚上9点半熄灯睡觉,熄灯后任何人不允许发出任何声音和亮光。事实上,这条纪律规定同吃饭那条一样,更多是群体压力带来的自律而非往返巡逻的老师,因为在那样拥挤的环境下,发出轻微的声响和亮光也可能会影响其他人休息。

5. 作弊

要保证“万无一失”的升学率,除了要有铁的纪律、严格的作息和完全应对考试的课程及教学方式,或许还需要一些“套路”。

我高中毕业后的第二年,听说A中学中考集体作弊已经全县闻名了。我听后惊讶又不惊讶,惊讶是因为A中学成绩那么好没必要去作弊,不惊讶是因为A中学的一些“套路”在我上学时就有,只是那时候只用在全县统考的模拟考,后来竟然用到中考上了。

我找人仔细问了A中学作弊被抓的细节,得知手段并不离奇。早年的中考考场一般设在本校,考试座位也由自己排定,于是A中学将成绩较差的学生安排坐在成绩较好的学生周围,考试时互相传递答案,监考老师虽然并不都来自本校,但大多来自其他乡镇中学甚至本镇的村小学,监考并不严格,这使A中学的胆子越来越大,一些学生甚至带着小抄上考场。直到那一年,一直与A中学有敌对竞争关系的B中学派了几名老师来监考,结果一举揭发几个考场的集体作弊案。但由于牵涉的学生人数过多,并没有对A中学的学生进行大面积的处罚。

此后数年,A中学、B中学、C中学的中考考场安排和监考工作一律交叉负责,作弊之风有所减弱。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A中学的升学率并没有明显下滑,可见组织作弊对考生考试并没有太大帮助,那又何苦铤而走险呢?

三、现状

如今,A中学尽管仍维持着高升学率,但人们对它的热情已经减弱了许多,周围的许多亲戚朋友的孩子都被送到了县直属的B中学及C中学。对于这样的态度转变,朴实的农村叔叔阿姨并没有给我一个合理的解释,只是说“别人都说县(城)里的学校更好”。

A中学也变了样,新建起了两栋教学楼和两栋宿舍楼。接受访谈的最近在A中学就读过的学生表示,如今A中学的早自习不再那么早,晚自习也没有那么晚,吃饭的时候有座位也允许讲话,宿舍也从大通铺变成了八人间,每周都有体育课和计算机课,考试也不再那么频繁。

一位最近从A中学转学到B中学的同学讲道:“A中学名声不好,我到了B中学总被人说以前的成绩都是作弊抄来的。”在被问及两个中学的对比时,她回答:“B中学的老师教得更好!”我又问了一下她在B中学的老师,她的回答让我震惊,她的任课老师大多数都是原来A中学的老师。我看到她的英语老师给她推荐的英语阅读书目,不敢相信这竟然就是当初教我的那位只会教学生选择填空的老师。

这一切发生的背景是县里又成立一所高中,中考已不再像以往那样重要。看来如果应试的必要性削弱了,教学的方式方法自然会跟着改变。 MvQsJ1VOPzEwv/NYxwsYx7dPH7c2Khf6KEfQNtS7RJwQKNU/ylKMQfVpimzCsge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