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次未遂的大学录取书买卖

侯军威(北京大学2015级社工硕士生)

一、问题

河南省人口多,高考生众多,加之复读生数量非常大,前几年复读生几乎达到60万,2009年高考总考生数达到了106万的恐怖数字,并且河南省没有特别好的大学,可以大量吸收这些成绩优异的高考生。只有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两个一本学校,并且都只是一般的水平,在很多高分生眼里并不考虑,这样就造成了落榜生众多、落榜分数奇高、河南高考非常难考的现象。大批学生几乎不可能通过自己的力量考上好大学,于是有钱有势的家庭经常寻觅高考的灰色市场,尤其是在前几年十分猖獗,比如高考替考,大学录取通知书买卖、学校串通作弊、派出所开假户口、假准考证等,就在前年开封市因为大面积的高考考场作弊被中央派调查组专门调查,教育局有多名高官落马,所以近期比较平静。但前几年尤其是高考的通知书买卖依然形成了完善的市场网络,本文主要研究大学录取书买卖的问题。

二、河南教育背景与本文分析选择

河南省历年来都是高考大省,2008年是一个生源高峰,高考报名人数共达98.8万。但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录取率奇低,文科类考生的一本线划取的便是全省前5 000名的学生,只有这么一些人可以走进一本院校的大门,这样的淘汰率是非常高的,所以有很多很多的普通高中可能整个学校也并没有几个人能入一本线,而且在这5 000人中,有将近一半的学生是被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这两所学校录取,郑州大学是河南省唯一的一所“211”院校,而河南大学仅仅只是普通的一本院校,外省的高校在河南省所招的一本生大约占5 000的一半。那些绝大多数人,包括那些在班级里可能一直处于尖子生行列的学生,大多是进了大专院校,或者是本省的较为普通的二本类院校。这就造成了河南省百万人过独木桥、本科院校录取通知书弥足珍贵的现象。

2008年乃至以前,河南省高考采取的都还是估分报志愿的方式,基本流程就是在7日、8日两天考试结束之后,9日会下放制定的参考答案,然后按考生自己的考场记忆进行估分。理科生因为是理科综合卷,客观题居多,所以会容易些,文科类考生,由于以主观题为主,估分难度相当大,比如语文题难把握和文科综合题更难揣测。所以这一环节上失误的考生很多,他们或者高估了分数,填取了自己考不上的学校,或者低估了自己,被原本自己看不上的学校录取。估分之后的几天,便是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一些大学的录取分数线会因为估分出现大小年的情况,比如前年报考某大学的学生多导致分数线过高,结果去年给考生造成压力,就会出现理性填报,于是该大学的分数线降低。由于很多学校会出现这种情况,所以出现了很多考生的豪赌情况,他如果认定这个学校今年分数线会低,就可以孤注一掷,风险性很大,但有时为了低分读好大学也值得,所以这些情况会造成很多高分落榜的现象,以及高分被不满意大学录取而志愿复读的情况。

考生人数在2008年的前几年都是呈现上升趋势,而且估分填报志愿的政策一直实行,这样的情况就造成了大量考生落榜,复读火爆的现象。往年的考生复读对今年造成挤压,恶性循环形成,复读生几乎成为考生中的多数,规模庞大的复读生队伍中很多人是有着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只不过这些大学并非他们心中理想。所以一方面是有着大批通知书的卖方资源,而另一边是准备付出一切代价越过独木桥环节的买方市场。

本文以个案分析,呈现出一个完整的录取通知书非法买卖链。前几年这样的事情过于猖狂,几乎是公开运行,不存在特别多的秘密,尽管是非法的。由于都是前几年的事,要做一个回溯性的个案调查,需要调查对象进行回忆,而由于前年的大力整治,这样的现象在近期已经几乎没有,即使有也进入了地下活动,并不好调查,所以本文以前些年的事情为例子,进行个案式的调查研究。

三、市场网络与中间人

2008年6月25日的那个深夜,对小D来说注定是难熬的,即使过去了多年,再回忆起来,小D仍然面露一丝忧伤,他说那样的记忆刻骨铭心,终身难忘。25日是河南省本年高考出成绩的日子,经过了高三一年刻苦学习的小D还在期盼着自己能有好成绩,可以考上自己的理想大学。

小D从小就是一个成绩优异的孩子,据家长证实他从小学习就一直很稳定,每次都是名列前茅,所以在街坊邻里的口中,也都是“这孩子聪明”“长大一定考个好大学”这样的夸赞。生长在这样环境中的小D,对自己也是高要求高期待,学习中一直勤奋用功,不敢丝毫懈怠。然而成绩公布出来的那一刻,小D恍惚觉得自己三年的努力都白费了,成绩离自己的预期差了很多,尽管这样的分数在别人看来可能是一个很满意的分数了。这年的文科录取分数线是557分,小D考了578分,高过一本线21分,虽然在文科类中依然是高分了,但是在竞争激烈的河南省,显然没有把握走进名牌大学。那天晚上,小D内心纠结,彻夜难眠。

他的高考志愿表已经填过了的,本科一批第一志愿是武汉大学,而第二、第三志愿分别是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这样的分数考入武汉大学的希望不大,而第二志愿按一般情况来说很少能有机会录取,尤其是在河南这个第一志愿报郑州大学已经火爆到人满为患的省份。小D已经决定收拾行装来年再考了,尽管可以想象单调枯燥的复读生活很难承受。很意外的是小D接到通知,他被河南大学中文系录取了,尽管河南大学在本省已经是非常好的大学,但是任凭亲戚朋友的百般劝导,倔强的小D还是决定去复读,而同时手握一本通知书却不愿意去上学的消息也不胫而走。

既然决定了继续复读,小D便去高中复读班报了名,然后在家继续复习课程,有一天中午突然接到了一个陌生电话。对方开门见山地就问:“听说你被河南大学录取了?”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这个人就自报家门说明来意:“我叫小A,开封人,从几个人的口中得知你有一份河南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但是你决定不去读,放弃这次机会,既然这样,你何不把通知书卖了呢?这样你既可以独立支付自己复读一年的生活费,又不损失什么,反正你自己拿着通知书也等于废纸一张,不如给别人去上学,是一个双赢的机会。”小D当时很惊讶,第一次听说原来通知书也可以买卖,而且自己已经在通知书买卖市场上闻名,尽管他还不了解这样的市场网是如何形成和运作的。首先小D觉得这很不安全,风险太大,便回绝了小A,但是对方并没有要放弃的意思。这次电话之后又接连来过几次电话,无非说一些不用太害怕之类的话。小D有些动摇了,他想自己复读一年确实要多花一些钱,觉得对父母有一些羞愧,如果真的可以把通知书卖成一笔钱,不需要再用家里的钱,也是很好的。

小D就把这件事说给了父母听,小D的父母也不懂得这里面的具体情况,但觉得通知书可以拿来卖钱却也都很惊奇。小A又来电话约小D见面聊,所以小D就带着父亲一起去和他见了面。小A告诉他们,通知书买卖是一个比较完善的网络了,他只是中间人,并不是最终的买主,在全省各地像他这样的人有很多,他们都相互认识,相互联系。一旦听说哪个考生考取了比较好的大学而且不愿意去读,都会尽快地联系,然后通报给全省很多这样的联系人,放出消息后,那些学习比较差的学生家庭便可以得到信息联系他们,再由他们根据要求去寻找市场。而且通知书是明码标价的,多数买卖的是比较好一点的专科院校,一等专科院校大概可以卖到1万多左右,而且这样的通知书卖方多也比较容易出手,价格不贵买方也可以轻易承受,更为重要的是这样一些专科院校基本都是河南省内的高校,一旦出事也容易找到关系打理。二本通知书是很珍贵的,因为竞争激烈的河南高考中几乎很少有人手握这样的通知书选择复读的,即使真的有复读的想法最后还是因为忍受不了而去上大学的例子,这样珍贵的二本通知书可以卖到4万左右。而像小D这样的一本院校通知书几乎没有见过,在他们圈内算是一个比较爆炸性的新闻了,很多人都愿意出高价,但是也有问题,就是由于是一本通知书,学校太好便有可能监管较为严格,拿了通知书不容易蒙混过关,好在河南大学是省内高校,可以利用关系,但是有可能还要在大学开始时开销打理费(预估得有2万元)。他告诉小D现在商丘有一个买家愿意出58 000来买通知书,而且简单介绍了一下这个买家的情况。这个家庭属于当地比较有钱有势的,孩子学习很差,今年高考只考了200多分,家长却仍然希望能去一个好的大学读书,但是具体情况要保密,在确定买卖的时候才可以见到。

小D有一些疑虑,首先便是安全问题,因为对其中的流程并不懂,便向小A询问,都得到了解答。据他说,对方在获得通知书以后,必须是要全盘接受小D的信息,包括身份证、学籍卡还有户口等,也就是从那天起对方将会变成小D,对方的合法父母将会是小D的父母,而小D就会成为一个全新的人,他将自己18年的经历和各种关系全部移交给对方。小A会负责去派出所办一张假的户口与身份证,这一个假的户口与身份证就是小D的,可以选择继续叫作同名同姓的小D,也可以再选择一个名字,小A建议最好是在名字的三个字中去一个字或者选一个同音异形的,这样更为方便一些。关于派出所并不用担心,小A有关系可以办出来证件,而对于小D担心的以后会不会东窗事发的问题,他说通知书卖给对方之后就可以不用担心了,至于对方能不能顺利地报到入学这就是对方的事了,他们有能力让自己进入大学,遇到挫折可以用钱打理关系,而且即使是被调查自己只要确定地说与自己没有关系就可以了,毕竟小D已经有了新的身份,而且也并不算犯罪。在打消了安全顾虑后,小D就决定卖出自己的通知书了,但是觉得面前的中间人肯定是想在自己身上赚很多钱,自己不能被骗了,小D决定少于10万块不能再谈,不能被忽悠了。小A却坚持说商丘这家人只愿意出到58 000,这是他们的能力极限了,而且还要再拿出几万块钱去打理各方的关系,总共算下来可能也要花个10万左右,而小D觉得这是中间人故意压低给自己的价格,然后自己从中多赚一些,因为小D并不知道买家到底给的是多少价,而且从此之后会有一个同名同姓同经历的人存在也不是一个好的现象,没有10万高价并不值得冒这个险。由于双方在价钱上差距太大,暂时没有谈妥,小A说他可以回去再向商丘的这家说明一下,而且可以再问一下其他买家的情况。

其实小D的家庭不算特别富裕,而且对于一个仅读高三的学生来说,并不懂10万块钱意味着什么,多年以后工作岗位上的小D回忆起来曾说10万真是一笔钱呀。当时对于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的小D来说,10万仅仅是一个博弈的数字而已,他坚持自己的这个底线,一分钱也不能少。小A几次打电话过来,说明商丘的那个家庭很有诚意,而且非常感兴趣,愿意再加1万,希望可以亲自到家里拜访一下,小D拒绝了。而后经过几次谈判,小D愿意把自己的价钱降到8万块钱,但是对方仍然觉得高,只愿意出到7万,其实中间还掺杂着小D的举棋不定,他内心里并不想真的卖了自己的这份辛辛苦苦努力考来的通知书,他觉得自己的努力给他人做了嫁衣,这样的便宜并不能白白给予。就这样僵持了一个多星期,小A告诉小D,商丘的这家已经另外找到通知书了,是一个二本通知书,4万块钱就拿到了,至于具体是哪个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并没有明说。而后他找了两个买家,但是出的价钱都是在5万块钱以下,而小D坚持认为8万是一个底价了,所以最后也都不了了之。也许是觉得小D的要价有些高,小A撂下一句“等到开学了,你的通知书在你手里就是一张废纸”的话悻悻离开,之后并没有怎么联系过小D。

四、同学的进入

在几次和小A没有谈妥之后,有一天中午,小D接到了自己高中同班同学小Z的电话,他说自己有一个好哥们儿小Q对通知书有意向,希望可以交易。小D觉得一个学生这样单独来买,一来他并没有太多钱,二来没有钱没有关系的情况下可能无法保证自己的安全,而且都是熟人的情况下万一东窗事发自己逃脱不了干系,不想卖给他,但是碍于同学情面,并没有果断拒绝。这一次和有中间人的情况不同,对方属于个人买家,他的同学两人很快就找到了小D的家,详细地谈了这件事。据小Q说,自己今年已经是第二年高考,但是成绩仍然很差,分数不到300分,看来考专科院校都无望,只能去读职业学院之类的,但是希望能拿到河南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而且也承诺自己有亲戚在派出所,可以帮忙办理假的户口和身份证件,安全性也可以放心,但是由于自己是普通家庭,所以最多只能出到2万块钱。小D并不十分相信面前的这位同学介绍来的朋友,因为小D平时忙于学习,与班里同学交往不深,比较要好的朋友也多是成绩优异的,与排名总在末尾的小Z几乎没有交集。出于不信任,小D认为他不能保证自己的安全,而且出钱太少,就以河南大学属于一本院校,学校要求太高怕他不能胜任等理由推脱,告诉他基础太差即使去了大学也要面临退学的危险。之后小Q登门拜访,表达了自己急切需要读大学的愿望以及自己现在处境的艰难与无奈,希望用同学间的真情打动小D,用2万块钱把通知书转让,对于价钱,这已经是他的极限了,而小D除了安全性的考虑之外,认为价格实在太低,终归没有答应。

五、侥幸免于犯罪

这样从通知书发下来已经大概折腾了将近三个星期,复读班为了抢优质生源都是在8月初便开学,小D便收拾行囊去了复读班。对于手里的通知书,其实小D也不以为意,他觉得能卖便卖,不能卖也挺好,毕竟自己是一个有抱负的人,留下这样一个黑点也许会影响自己的前途。但是在复读班里还需要交600块钱的书本费,小D所读的复读班属于高额的那种,全部学费应该是1.3万元的,由于小D的高考成绩突出,已经过了一本线20多分,便减免了学费,只是书本费还要自己拿。在交过了书本费后,压抑的复读氛围,以及初来乍到的不适应感使得小D对学习生活心情抑郁,有几次都想回去拿着大学通知书去上学,但又怕别人说自己是逃兵,而且自己无法原谅自己。但却总是不能适应这个复读学校的环境,于是小D自作主张地转了学校,交完的书本费是不能退了,而且去了新的学校后又重新交了1 000元的学费,这次的学校是属于同样的情况,不减免的全额学费也有1.5万元。小D觉得由于自己的怯懦和过错导致家里又花了冤枉钱,所以他觉得自己必须要做点什么弥补自己的过失,这次他是真心想卖自己的通知书赚一些钱了,尽管他以前对买卖并不上心,处于可卖可不卖之间。

于是他通知自己的父母,希望尽量把通知书卖掉,他觉得安全性其实不用太考虑,反正自己下一年可以再考取一所好的大学,这次小D觉得3万、5万的都可以出手,只要有买家要,而且能让买家保证安全。但这时候已经是8月下旬了,离河南大学开学的时间不到两个星期了,时间比较近了。几天后,周口有一个考生家庭找到了小D的父母,希望谈这个问题,但同样也是由一个中间人带着一起来的。这时候小D已经在学校复读,所以心理预期价位已经很低了,他这次觉得3万块钱一定可以拿到,能赚这些钱至少不会再让自己觉得成了家里的负担。价钱商定了,协议也签了,据父母说,他们避开中间人偷偷地问了周口的考生家庭出了多少钱,他们说中间人要了8万,说少了8万根本不行,而且后续的比如派出所办理证件及去河南大学打理关系的钱都不算在内,中间人就要从中拿走5万块,小D实际可以得到的只有3万块钱而已。但此时小D考虑不了那么多了,他只想证明自己并不只是家里的负担,同意了这个价钱。这个时候就等着交钱换通知书了,但是最后又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买家看到了小D的准考证后,觉得和自己的孩子长得过于不像,因为小D属于清瘦型,而买家考生属于那种很胖的人,所以照片实在差异太大,而且他们也担心的就是自己的孩子学习太差,怕真的到一本类好学校会跟不上,最后被退学便人财两空,所以他们说还需要再回家考虑一下。但是之后又通过两次电话,大概就是说他们觉得太贵,而且一本类的院校怕不能驾驭,恐怕以后会出乱子,毕竟双方长得实在不像,怕在孩子报到的时候过不了关,河南大学的关系他还没有打通,需要再等等去大学里找找关系再确定。之后便没有了消息,后来听说也是买了一个三本通知书去上学了,但也不知道是否属实。这会儿已经到了大学开学的时间了,就像是拿着火车票兜售的黄牛,火车已经开了,再便宜的票也没有人要了。

转了一圈,小D并没有如愿卖掉他的录取通知书,为此他还神伤了一段时间,为没有为家里创造财富反而要多花一年钱而惭愧。在复读班里,之后来了一个同学,她是河南大学中文系刚退学回来复读的,由于估分低、考分高便去了河南大学,但是不适应就又回来了,据她说曾经还在课堂上听到过老师点过小D的名字,大家都说这个人并没有来,小D心里暗想如果自己卖出了录取通知书,恐怕就会有另外一个不相干的人拿着小D的身份上课,其实也是一个挺有趣的事情。每年1月份大学注册学籍的时候,才会去检查有没有到齐,这个时候也才会发现考取了没有来报到的学生,一直没有注册的学生会被注销学籍。过了1月份后,小D再看到自己的河南大学录取通知书,觉得这真正变成了废纸,只是一份纪念品。多年以后谈起这份经历时,小D说幸亏自己没有卖掉自己的通知书,没有为了贪图便宜就给自己的人生加上一个污点。

六、小结

近期一篇关于河南王娜娜被冒名顶替上大学案的新闻广泛传播,引起公众对河南高考情况的再次关注,对于大学中存在的对于新生录取监管不严、户籍办理可以作弊等漏洞公众瞠目结舌。然而通过调查发现,其实这并非个例,所不同的是这是在考生未知和不同意的情况下,而更多的是知情同意下的通知书买卖问题。

本文通过对小D经历的描述,深析了录取通知书买卖的真实情况,其中有庞大而细密的中间人网络,而且小D的同学在没有特别安全的保护措施下也敢于进入市场,足以说明河南省当年这样的现象绝非个例,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而易于操作的市场。 n8p5R+G9UoD1Tah6/jePobt9GGYo7bZYnhetdpILdf/1Cec8PZtnRSO4ac93mYS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