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阿芬(汕头大学2015级汉语言文学系本科生)
中考是检测初中学业水平用来选拔高中的考试,是初中毕业证发放的必要条件。学生可根据中考成绩报考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中专、中技、中职等。其中大部分学生都能报考普通高中。但是由于普通高中资源有限,仍有一部分学生成绩未能达到普高的分数线又不愿就读职业类学校,他们的去向便是中等教育的一大问题。
近年来,一些职业高中开始走出了传统的职业培养模式,采用了“升学班”的培养模式。本文内容将通过对某县中等职业学校的新型培养模式进行调研,并与该校老师、学生进行谈话深入了解情况。其中笔者与一位毕业于“升学班”的学生(小甘)进行了多次访谈,他在该班中学习,并且通过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功进入一所本科大学。
这所职业高中创办于1983年,原来只是一所农业高级高中,后来与职业技术学校合并,实行“两套牌子、一套人马”的管理模式。由于学校开设的前期招生情况异常严峻,在当时极少有学生愿意选择职业教育,职业高中面临停办的危险。在当时的背景下,职业高中针对自身特殊性开始教学改革,在专业安排上除了有职业类专业外,还另外开设了与普通高中课程一致的“升学班”。这部分学生具有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双重学籍,毕业后既可参加全国普通类高等学校招生,也可参加全省职业类对口高等院校招生考试。这一“升学班”吸引了大部分的生源,学校也因此避免了停办。
“升学班”的组建一般在每年的6月份中考结束之后,职业学校领导会下去各大镇的初级中学进行招生宣传,尤其针对那些中考成绩不佳的学生,因为这是把握生源的绝佳机会。“想要去普高分数线不够,来职高的话,去‘升学班’就有望考个大学,去专业班的过两年就得去做事”,这也是绝大多数“升学班”同学的心声。
职业学校一届学生差不多有1 000人,选择“升学班”的人数超过一半。因为就读大学的吸引力比较大,内容又较专业班更加简单,不用那么早步入社会。职业学校一般开设10个“升学班”,一个‘升学班’大概就50人或60人,其中男女比例基本持平。这些学生都是可以参加高考取得文凭的。
就小甘的回忆,他身边的同学都是在初级中学学习中不认真导致中考失利,但又有着想读大学的心思。“升学班”完全是为了他们这一类人而设定的。而且三年中每一年都会有专业班的学生转入“升学班”,这些学生是因为专业成绩不理想而被迫转入,或者受同学的感染想要去拼搏一下。
“升学班”既然采取了普高的教学模式,开设的课程就包括“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文科综合、理科综合”。
由于该县高中都为寄宿学校,所以一周有6天半的课时。职业学校“升学班”的课时安排从早上6点开始直到晚上11点,课程安排十分紧凑,也没有娱乐活动。对于学校而言,“升学班”作为职业高中的招牌,一定要用百倍的精力去运营它。而且“升学班”的学生较之其他普高学生在知识储备上较为薄弱,必须在学习过程中更加努力。对于学生来说,选择了“升学班”便要对自己负责,而且普高的同学的学习也一样十分紧绷,对比之下也没有感觉到心理不平衡。
高一、高二的“升学班”还开有“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的科目,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但到了高三,学校便取消了综合类科目,专攻“语、数、英、计算机”。因为绝大部分学生会选择“三校生高考”。“三校生高考”是指来自技工学校、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级中学参加高职高专统一招生考试或者参加普通高考(只能二选一)。学生一般会选择高职高专统一招生考试,因此学校为了提高效率便会更改课程的比重,取消综合类(文科、理科)科目这一举措让学生的专业课成绩能够得到巩固和提高。
大部分的“升学班”同学都放弃了可以参加普通类高等学校招生,而选择了“三校生高考”,这一类高考仍旧能取得本科或专科文凭,但是只能报考指定院校。如本科报考江西农业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萍乡学院、宜春学院、华东交通大学等,专科报考的范围则比较宽广,如江西财经职业学院、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等。
从表格的信息中可以得出,就读“升学班”的学生人数正在增加,本科率也逐渐提高。前几年中还有部分学生拒绝参加高考(觉得前途渺茫),后面几年中学生都会努力地去争取高考。在该职业高中的新闻首页也连续几年播报高考取得佳绩,在全市中名列前茅。
小甘考入的是本科院校,他在同笔者交谈时说道:“虽然进入了本科院校,但是可供你挑选的专业十分有限,同学也基本上是你高中同学,唯一骄傲的就是可以和亲戚朋友说自己读的是本科。”考入专科类学校的同学就基本上是和专业班的同学一起。仍有一小部分同学因高考成绩不佳选择复读或者直接就业。
“升学班”的确创造了许多机会给中考失利的同学。但是将职业教育与普高教育混淆是否紊乱了职业教育的初衷?“升学班”也并没有让大部分学生参加普通高考而是参加“三校生高考”,这与职业高中“升学班”鼓吹的理念也是不同的。
在笔者看来,与其在职业高中开设“升学班”,还不如多分配教学资源给普通高中让其能够接受更多生源,让职业高中真正纯粹地进行职业教育。我国职业教育一直比不上德国的职业教育,在于他们的目的是培养技术人才,而我们的职业教育三心二意,导致职业高中办不下去的尴尬局面。
“升学班”的去留仍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