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概述

一、概念

心律失常(cardiac arrhythemia)是指心脏活动的起源或(和)传导障碍导致心脏搏动的频率或(和)节律异常。心律失常可分为快速性和缓慢性心律失常,常见的有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期前收缩、阵发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房室传导阻滞等。症状如心慌、乏力、虚弱、气短胸闷、头晕,严重者晕厥,甚至猝死等。心律失常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的心律失常是心肌肥厚、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及心力衰竭等患者的最终死因之一。本章主要介绍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中药药效研究方法。

二、现代医药学研究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引起心律失常的原因很多,常见的有心血管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心肌病、心包炎、心力衰竭、高血压等)和非心血管疾病(如贫血、低血糖、大失血、高热、气胸、肺部炎症、肺不张、胸腔积液、腹水等)。另电解质紊乱(如高血钾症、低血钾症)和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氨茶碱、阿托品、洋地黄等药物作用也易导致心律失常;各种细菌或病毒感染如感冒、发热、扁桃体炎、咽炎等可伴有各种心律失常;以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为主(如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惊恐或过度兴奋、剧烈运动等)和各种内分泌障碍(如甲亢、甲减、肾上腺和胰腺样功能障碍等)均可导致不同程度的心律失常。

现代研究认为心肌细胞膜Na + 、K + 、Ca 2+ 、Cl - 离子通道病变、心肌细胞α、β肾上腺素能受体和M胆碱受体异常、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心肌细胞凋亡等为心律失常病理学基础。

心律失常发病机制主要由冲动形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引起。冲动形成异常包括自律细胞4相自发除极速率加快或最大舒张电位减小而导致冲动形成增多和非自律性心肌细胞膜电位减小到-60mV或更小时,就引起4相自发除极而发放冲动,即异常自律性;此外,触发活动也易引起异常冲动发放,被称为后除极,是指在一个动作电位之后紧接着发生0相除极后所发生的除极活动。根据后除极发生时间不同,分为早后除极和迟后除极两种。早后除极发生在动作电位2相或3相,主要由Ca 2+ 内流增多引起(见图2-4-1A)。迟后除极发生在完全复极之后的4相中,是细胞内Ca 2+ 过多诱发Na + 短暂内流所引起(见图2-4-1B)。冲动传导异常包括单纯性传导障碍和折返激动,折返激动(reentry)指冲动经传导通路折回原处而反复运行的现象,是所有快速性心律失常最常见的发生机制。

图2-4-1 心肌后除极引发触发活动

(二)诊断与治疗

心律失常根据临床症状,结合心电图检查(心率、QRS波群形态、ST-T异常变化等)、心肌酶(如磷酸肌酸激酶)常可明确诊断,必要时可行希氏束电图,心腔内电图等电生理检查等可诊断心律失常的类型。

心律失常的治疗常采用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方式。外科治疗、人工心脏起搏、心脏电复律、心导管消融治疗等其他非药物治疗方法在治疗心律失常取得了重大进展,但还存在疗效不确切等问题,如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射频导管消融(ICD)治疗成功率低,或即使接受了ICD治疗也需长期服药。因此,抗心律失常药物仍然是治疗心律失常的主要方法。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基本电生理作用是降低自律性;减少后除极和触发活动;改变传导性,终止或取消折返活动。目前药物治疗主要通过选择性作用于心肌细胞的离子通道,影响离子流,改变细胞的电生理特性,从而减少异位起搏活动、调节折返环路的传导性或有效不应期以消除折返。常用药物分为四大类:

1.Ⅰ类-钠通道阻滞药:

本类药物又分为三个亚类,即Ⅰa,Ⅰb,Ⅰc。

①Ⅰa类(如奎尼丁,普鲁卡因胺等);②Ⅰb类(如利多卡因、苯妥英钠等);③Ⅰc类(如普罗帕酮、氟卡尼等)。

2.Ⅱ类-β肾上腺素受体拮抗药:

如普萘洛尔等。

3.Ⅲ类-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

如胺碘酮等,可抑制多种钾电流外流,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

4.Ⅳ类-钙通道阻滞药:

如维拉帕米、地尔硫 等。

5.一些新型的抗心律失常药:

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他汀类药物、多聚不饱和脂肪酸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等对心律失常形成的基质进行干预,即上游性治疗的药物正为临床所重视 [1]

三、中医药研究

(一)病因病机

本病属于中医学 “心悸” “惊悸” “怔忡” “脉结代”等范畴。心悸乃气血亏虚所致,心失所养,鼓动无力而发病。患者自觉心中悸动,表现为心悸、气短、乏力、胸闷、头晕、失眠等症状。

本脏由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病后虚损等因素而引发,皆可归于气血阴阳亏损、血瘀饮停之变其内。本病病变主脏在心,与肝脾肾关系密切。病机分为虚实两证,多为虚实夹杂,以虚为主。实证多为痰湿阻滞、肝经郁火;虚证多为气阴两虚、阳气虚衰、阴血不足等。本病为本虚标实,本为气血不足,阴阳亏损;标为气滞,血瘀,痰浊,水饮。

(二)中药治疗

心律失常中医辨证,可分为心神不宁、气血不足、气阴两虚、痰火扰心、心脉瘀阻、心阳不振等。中医药治疗心悸目前多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清热化痰、宁心安神、益气养血、温补心阳等辨证论治 [2,3]

中医治疗心律失常时,注重对患者全身与局部功能的调节,注重从患者的阴阳盛衰、精神情志等方面入治,通过调整和改善患者的神经体液因素,改变引发心律失常的病理状态而治标治本兼顾。抗心律失常常用有效中药如下:

1.单味中药

(1)人参及人参皂苷成分,补益气血,可降低自律性,减慢传导,消除折返,延长细胞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

(2)苦参及苦参生物碱成分,清热燥湿,可改变心肌细胞膜钾、钠等通道传递系统,降低心肌应激性,减慢心肌及希浦氏传导系统传导速度,降低异位起搏点自律性等。

(3)此外,西洋参、三七、甘草、黄连、粉防己、葛根、丹参、红花、牡丹皮、山豆根、蝙蝠葛、前胡等药物或其有效成分也可用于抗心律失常。

2.中药复方

(1)炙甘草汤(甘草、生姜、桂枝、人参、生地黄、阿胶、麦门冬、麻仁、大枣)能减少室早及室速发生率,降低自律性和兴奋性,减少触发活动早后除极(EAD)、迟后除极(DAD)发生率,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

(2)稳心颗粒(党参、三七、黄精、琥珀、甘松)具有延缓心律失常的出现时间,缩短心律失常持续时间的作用,并对心肌细胞膜的钠、钾、钙离子通道均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的抑制作用。

(3)此外,生脉散,复脉定颗粒剂(胶囊)(黄芪、远志、桑椹),参附注射液(红参、黑附片提取制成),复方苦参颗粒剂(苦参、黄芪、党参、丹参、麦冬、柏子仁、炙甘草),参松养心胶囊(人参、麦冬、五味子、丹参、赤芍、土鳖虫、黄连、桑寄生、山茱萸、酸枣仁、甘松、龙骨),宁心宝(冬虫夏草头孢菌丝体)等也常用于心律失常。 wcux552tBQxoP1noFEzmj5y8ucMuRAUcYkNBELT8W6qVq73OQro2g052gzTJuE8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