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红楼一大疑点:凤姐有什么事求黛玉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和王熙凤是贾母最喜爱的两个女性晚辈,同时这两个人身上也存在某些共同的性格:聪明伶俐、口才一流、爱享受物质生活等。细数在大观园里跟王熙凤走得比较近的女孩子,林黛玉是头一位的。书中有关王熙凤和林黛玉的嬉笑斗嘴并不少见,第二十五回中便有这么一段:

凤姐道:“前儿我打发了丫头送了两瓶茶叶去,你往哪儿去了?”林黛玉笑道:“哦,可是倒忘了,多谢多谢。”凤姐儿又道:“你尝了可还好不好?”没有说完,宝玉便说道:“论理可倒罢了,只是我说不大甚好,也不知别人尝着怎么样。”宝钗道:“味倒轻,只是颜色不大好些。”凤姐道:“那是暹罗进贡来的。我尝着也没什么趣儿,还不如我每日吃的呢。”林黛玉道:“我吃着好,不知你们的脾胃是怎样?”宝玉道:“你果然爱吃,把我这个也拿了去吃罢。”凤姐笑道:“你要爱吃,我那里还有呢。”林黛玉道:“果真的,我就打发丫头取去了。”凤姐道:“不用取去,我打发人送来就是了。我明儿还有一件事求你,一同打发人送来。”

林黛玉听了笑道:“你们听听,这是吃了他们家一点子茶叶,就来使唤人了。”凤姐笑道:“倒求你,你倒说这些闲话,吃茶吃水的。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众人听了一齐都笑起来。

暹罗国,就是现在的泰国。这泰国进贡的茶在文中也并没有说明是什么茶种。从宝玉、宝钗等人的评价中来看,这茶似乎不怎么对贾府人的胃口。黛玉却说:“我吃着好,不知你们的脾胃是怎样?”从这句话中,大体能感觉出这茶应该属于红茶系。因为红茶是经过完全发酵的茶叶,更适合黛玉这样脾胃虚寒的人群,具有暖养肠胃的功效。当然,这里不讨论茶叶的品种,单看看凤姐和黛玉的这几句对话。

自小看《红楼梦》,但直到现在也是疑惑:到底凤姐所求何事?这样一位当家少奶奶,有什么事情会求到一个小姑娘身上呢?

多数人看到这里,基本上都是一带而过,很多人觉得这一句仅仅是为了后文“凤姐戏二玉”而设的,只是为了引出那句“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

起初我也这么认为,但随着日益深入的解读,却又觉得事情并非如此简单!从文中看来,凤姐起初说话极为正经,丝毫没有开玩笑的意思。紧接着黛玉先行戏谑,她才随机应变跟了这么一句。并且,当王熙凤说到有事要求林黛玉时,黛玉并没有紧接着追问是什么事情,似乎凤姐的这类难事以前就已经求到过林黛玉的头上,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不那么好奇了。不论怎么说,这实在是书中的一段奇文。

这样一来,我们就该深入思考一下:凤姐到底有什么事情求到黛玉呢?

首先讲,凤姐虽是荣国府里第一号呼风唤雨的人物,但这也有个过程,她是逐步登上金字塔尖的,尤其在第二十五回前后的时候,凤姐明显还并不是塔尖最顶端的人物之一。虽然也已经当家理事多年,但时时处处还颇为小心谨慎,行事前大多会与贾琏商量,即便大多是虚情客套,起码没有无视自己丈夫的存在。这一点从前一回贾芹、贾芸向其谋差事的情节便能看出一二,她好歹还是事先跟贾琏达成过共识的。但在此之后,随着故事的发展,当凤姐的权力达到顶峰,就再也没有见过她向贾琏征求任何意见的情节了,真正开始了独裁。

言归正传,来看看这一回里凤姐所求黛玉何事。猜想,那时候的凤姐,虽然很有权力欲望,毕竟羽翼还未彻底丰满,时时处处还有很多的顾忌。从“送茶”这一段可以推断出:凤姐要求黛玉的事情应该是文字性的东西。黛玉“懒”,整部书中有所提及的针线工程也不过是一个香袋而已,即便如此,老太太还怕她劳神,不叫她劳动,即便有闺阁女子之间互相代劳的针线工作,也肯定不会找她帮忙。凤姐是贾母肚里的蛔虫,怎么可能违背老祖宗的意思呢?大家不要忘记,人中之凤的王熙凤虽然样样精道,可唯独不识文字,需要有人替自己记录誊抄。平儿虽说靠得住,可同样是个文盲,而文字秘书彩明,年纪很小,凤姐只会让他做做会议记录、念念账本而已,至于私下的账目,并未见让他誊抄过。第二十八回中,凤姐曾经让顺路来看她的宝玉写下了这样的账目:“大红妆缎四十匹,蟒缎四十匹,上用纱各色一百匹,金项圈四个。”宝玉当时问:“这算什么?又不是帐,又不是礼物,怎么个写法?”凤姐儿道:“你只管写上,横竖我自己明白就罢了。”

凤姐是有自己一套独特的记账方法的,但因为不识字,所以必须要靠别人来替自己写。宝玉是一个,黛玉未必就不是另外一个。

黛玉进贾府应该不只是寄人篱下那么简单。以林家的财力,也断然不会让独生女儿如此落魄、受人冷眼,林黛玉进贾府带来的肯定还有为数不小的财产,没准儿也正是这笔财产在某种程度上支撑着贾家的艰难运行。不然贾政也不会对于妹夫推荐来的贾雨村如此上心,一来就帮忙谋了个应天府知府的肥缺,这正说明贾家受惠于林家不浅。而林如海肯放心把如此巨额的财产送到贾家,必定也是由于贾家答应了林家的某种条件:比如,妥善安排林黛玉日后的婚姻问题。从贾母身上可以看出,她有意极力促成二玉的婚事,而王熙凤作为贾母的得力下属,自然也是心照不宣。林如海病逝,其丧事以及黛玉进府事宜都是由贾琏来处理,在这件事上,琏凤夫妻二人应该最心知肚明,所以王熙凤一直都在有意接近甚至是笼络林黛玉,以便为将来打算,或者说,在某种程度上也开始有意无意地培养她。

清人习俗中,未出嫁的女孩子是应该学习管理家务的各项技能的,包括各种人际关系的应酬、家务工作管理、收支费用预算、账目清查等。这样,出嫁后才能够顺利承担起当家少奶奶的责任。所以才会有探春、宝钗当家的文字出现在书中。在很多的封建家庭中,一旦儿子娶了媳妇,作为婆婆就到了享清福的时候了,家务管理的重担开始慢慢移交给儿媳妇,虽然偶尔也会在幕后发号施令,但细微琐碎的工作是不会做的。如同贾母,把家务工作交给了儿媳妇王夫人,而王夫人的儿媳妇李纨因为是个寡妇,不便于抛头露面,所以只得先委任大房的儿媳妇王熙凤暂管家务,等到宝玉成家后,就该由宝玉的媳妇接手。如果贾母对二玉的婚事有所期待,那么培养林黛玉的当家本领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相信,凤姐求黛玉的事情跟账目有关。因为“茶”通“查”,是作者习惯用的谐音笔法。贾母必定对凤姐有过某种暗示,教导黛玉一些管理家务的技巧,以备将来。若林黛玉成了荣国府名正言顺的当家少奶奶,管家理财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于公于私,贾母都是应该多多培养。所以在第六十二回,黛玉才会跟宝玉闲聊时说出那段奇怪的话:“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一算计,出得多,进得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这话乍看就觉得心中一惊:此处的黛玉俨然又一个秦可卿!以林黛玉这样的深闺小姐,如何能够得知贾府是出得多,进得少?一个家庭的收入支出虽然天天在眼皮子底下,但贾府上下之大,几百上千号的人,每日每月的花销,若没有细致的账目读解,一般人是很难做出这样结论的。而且林黛玉并非偶一为之,而是“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一算计”,说明这是经常性的事情。可见此时的林黛玉在贾家已有了主人翁的意识了。

说到这里,读者会有疑问:即便是贾母的意思,但王熙凤是否心甘情愿交出大权呢?另外很多研究者认为:凤姐之所以支持二玉结合,反对二宝结合,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己的权力问题。如果宝玉娶了又健康又精明的薛宝钗,那王夫人肯定就不会再让王熙凤来当家了,而娶了体弱多病的黛玉则情况不同,林黛玉不能多劳神劳力,当家少奶奶的工作恐怕应付不来,所以王熙凤的地位必定会稳固不动。

其实不然。凤姐一直是个相当有忧患意识的人。她之所以会肆意敛财,其原因就是因为她知道自己的权力是短暂的,将来不论宝玉娶了谁,自己都是要乖乖让权的。只能趁如今大权在握,多捞一笔算一笔,这一点在文中也有详细表述。如果非要王熙凤在黛玉、宝钗中间做出选择的话,她铁定也会选择黛玉,并不仅仅是因为权力问题。虽然与薛姨妈是姑侄,但她们之间的关系并不亲密。她对薛蟠和薛宝钗的评价并不好,这在文中都有表现。很多读者都觉得王熙凤之所以不会支持宝钗和宝玉的婚姻,是因为害怕宝钗成婚后会成为当家少奶奶,这直接影响到自己的地位。实际不是,因为这在凤姐眼里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她十分清楚薛家的财务状况正日渐衰败,也十分明白薛家之所以愿意长期居住在贾府的原因是什么。但同时她也很清楚,对于宝玉的妻子人选,宝钗,贾母是肯定不会考虑的。抛开黛玉跟贾母的特殊关系不说,光黛玉所得到的遗产就一定是比宝钗能够得到的嫁妆多。这笔钱对于贾府就好比是一支强心剂,是可以让贾家延缓衰败进度的。前边我们已经讲过,黛玉乃望族林家之独女,以她所能继承的遗产来看,绝对是相当大的一笔财富。这笔钱也许在林如海病故,已经随着黛玉一起进到了贾府,贾琏两次去姑苏接黛玉入府,也许还有身兼帮忙处理黛玉遗产的任务。黛玉为独女,要继承很大数额的家族遗产,加之有母亲当年遗留的嫁妆资财,又不像宝钗还有个败家的哥哥,她能获得的嫁妆数额绝对要比宝钗多得多。这笔钱如果已经随着黛玉进入了贾府,那么如果一旦将来黛玉另嫁他人,自然是要原物归还的。以凤姐之精明,绝对知道宝黛结合能给贾府带来更大的好处。凤姐一切从实际出发,自然会格外优待黛玉。而对于薛姨妈、王夫人所盼望的金玉良缘,凤姐干脆就置之不理。薛氏一家虽然跟王熙凤亲属关系更近,是王熙凤正宗的娘家姑妈,王熙凤跟薛家的关系却如蜻蜓点水,点到即止。这也是日后王夫人厌恶凤姐的一个重要原因,觉得亲侄女胳膊肘儿往外拐,不替自己人办事。

从个人私交上来说,凤姐对黛玉比宝钗要亲,在她心目中,黛玉是性情中人,个性简单透明,而宝钗则城府颇深。即便黛玉将来嫁给了宝玉,大权要转给她,以黛玉的性格也是绝不会亏待了凤姐的,为了老太太也不会。可如果当家少奶奶换了宝钗,就很难说了,凤姐有这方面的先见之明。

凤姐对宝钗评价不高:“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这十四个字可谓一针见血,画出了外人眼中的一个薛宝钗。在凤姐的心目中,薛宝钗城府之深可算得上大观园之最,于是也不愿意跟她多做深交,也只有凤姐这样精明的谋略家才明白:跟与自己同样城府深厚的人交朋友是需要承担风险的。这也就不难理解,她为什么更喜欢坦诚率真的林黛玉了。

当然,薛宝钗对王熙凤更是没什么好评价。第四十二回“潇湘子雅谑补余香”,薛宝钗第一个出来称赞:

“世上的话,到了凤丫头嘴里也就尽了。幸而凤丫头不认得字,不大通,不过一概是市俗取笑。更有颦儿这促狭嘴,她用‘春秋’的法子,将市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这‘母蝗虫’三字,把昨儿那些形景都现出来了。亏她想得倒也快。”

一般读到这一段,大家注意到的都是薛宝钗对林黛玉的评价,而这段评价却找了一个对比对象:王熙凤。在薛宝钗的心目中,王熙凤“不认得字,不大通,不过一概是市俗取笑”。王熙凤不识字是客观事实,但在薛宝钗心目中,这个一贯以幽默说笑著称的王熙凤对于什么是真正的幽默却“不大通”,所说的也都是些俗不可耐的笑话。一句话,也把王熙凤定了调,可见在薛宝钗心目中,对王熙凤同样没什么好的评价。也难怪,在《红楼梦》全书中,有关王熙凤和薛宝钗往来的文字几乎绝迹,足见这两人在生活中的关系淡之又淡。

薛宝钗也好,林黛玉也罢,都不是简单人物。林黛玉虽然身体不好,还能够积极组织诗社活动,可见健康并非是她做当家少奶奶的太大障碍,林黛玉绝对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不堪一击。那个时代的女人病恹恹的是很正常的事情,相信王夫人的身体也不会比她好到哪儿去,不然贾母也不会总说她“三灾五病”了,而且那个时代崇尚病态美,林黛玉是“病西施”,惹人怜爱。反倒是体健貌端、丰满挺拔的薛宝钗被宝玉戏称是“杨贵妃”而感到恼怒愧羞。林黛玉这样的女人,算不得病危人群。

当然,林黛玉心里对于贾母和自己父亲的安排也是有一些了解的,不然以她的谨慎也不会在“别人家里”使小性儿了。正因为这个家也就是自己将来的家,她才肯闲来无事替贾府筹划。替别人筹划也就是替自己筹划,否则这样的清高人,怎么会去关心别人家的账是否是“出得多,进得少”呢?

这一段文字,也说明了凤姐和林黛玉关系的亲密,可见她们两人私底下是多有往来的。 WmjHLLPnUPYpiN7IkFW1qzTHKMImEYBOVG+8PVSX3M1Gy2R0/u3PUT5kLp1ryD5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