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梦》,每当出现林黛玉,总能感受到这个孤女强烈的思乡情绪,故而不少读者误认定她在贾府里的日子必是极不顺心的。在贾府这个富贵之地,有没有势力、有没有钱财,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重要标准。林黛玉孤儿一个,论势力自然是没有的,要说钱财恐怕也没有,连林黛玉自己都说过:“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那起小人岂有不多嫌的?”
历来无数的读者都被黛玉这话给骗过了,觉得黛玉无依无靠、无钱无势,这样的处境真是可怜。但实际上,这样的处境,对于出身名门的林黛玉来说是完全不可能的,不符合现实的逻辑。来看一下文中对于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的介绍:
这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乃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本贯姑苏人氏,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到任方一月有余。原来这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远迈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只可惜这林家支庶不盛,子孙有限,虽有几门,却与如海俱是堂族而已,没甚亲支嫡派的。今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偏又于去岁死了。虽有几房姬妾,奈他命中无子,亦无可如何之事。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夫妻无子,故爱如珍宝,且又见她聪明清秀,便也欲使她读书识得几个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
古代是有世袭制度的。什么叫世袭?就是说子孙后代不需要通过科举考试,成年之后可以直接顶替父辈的工作以及职位。世袭制袭承的不仅仅是个饭碗,还是整个家族的荣耀。袭爵制度又分两种:一种是子辈直接承袭父辈的爵位,职位不会有所降低;第二种是规定袭爵的代数,子辈承袭父辈爵位时,职位是代代递降的。第一种世袭制一般是皇亲国戚才能享受到,不是跟皇帝的关系铁到了家,没这份恩典!贾府的袭爵制是第二种,林家应该也是第二种。即便是第二种代代递降的袭爵制,也是十分难得的皇家恩赐。这种世袭制度只针对那些对国家十分有贡献的朝廷重臣,能够享受世袭制度的官员,祖上的渊源一定都是极深的。当年的宁国公、荣国公曾跟着先皇出生入死,一起在马背上打来了天下,所以挣来了这份荣耀。
林如海这一代往上推五代,曾经袭过列侯,可见林家根基甚至胜过贾府。到了林如海这一代,世袭的代数满了,有其女必有其父,林如海学习成绩好,便从科举出身,中的是探花,全国科举第三名,相当有才!第一次出场时,林如海时任巡盐御史。御史是个怎样的官儿呢?在古代,御史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一般来看,监察御史品级是不算高,但实权很大,这是明太祖以来“以卑临高、以下抑上”的设计。尤其林如海是皇帝钦点的巡盐御史,干的是监察盐官政务和盐商买卖的工作,这个位子可谓肥缺中的肥缺!此时贾宝玉的父亲贾政只是一个工部的员外郎。工部类似于今天的建设部,工部的最高行政长官是尚书,相当于今天的建设部部长。副部长在古代称为侍郎,贾政所出任的员外郎正是副部长的下属。工部员外郎放在今天,相当于一个副司长,副厅级而已。这个位子在古代那会儿还往往没有实权,因为员外郎最初是“正式编员之外的郎官”的意思。大名鼎鼎的杜甫就在这个职位上奋斗过,所以名曰“杜工部”。但杜甫是校检工部员外郎,校检是实习的意思。作为一个实习生员外郎,杜甫一直也没转正,难怪诗中多郁闷之气。
再说六部,后人印象中总觉得六部代表着一个朝廷的顶级官僚势力,六部尚书,相当于宰相一级的权限。在明朝时确实如此,但清朝不一样了。明朝时,不论是皇帝谕旨的颁布,还是全国政事的上报,都要经过六部。作为上行下达中间环节的“六部”便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六部长官之中的兵部尚书,甚至有权力给督抚一级下达命令,权限很大。清代,“六部”的权限大规模缩小,六部尚书已经不再是全国的行政首长,更不能直接对下发布命令。在明朝威风赫赫的六部长官,到了清朝则成了皇权专制的“摆设”。所以《红楼梦》中身为工部员外郎的贾政,离真正的国家高层官员还差得很远,跟林如海根本不是一个重量级别的!
且文中说明了,林家也是钟鼎之家。钟鸣鼎食,大富贵也!世代列侯、祖辈做官、前科探花、巡盐御史,作者把林家的状况逐一写来,无一不透着权贵气象。试想,以林家这样的背景,以林如海这样的官职,会任由自己的独生女儿成为无依无靠、寄人篱下的“乞食者”吗?书里只是写出了林家的人丁不旺、没有男性后代而已,丝毫没有透露出林家有经济方面的危机。林如海已经四十岁了,这个年纪还没有男性继承人,在那个时代是十分悲哀的事情,林家的悲剧在于没有儿子,而不是没有财力。
于是在太太贾敏死后,渐渐力不从心的林如海决定把女儿托付给丈人家贾府照管,以便女儿黛玉能够接受更良好的教育和照顾,这才有了林黛玉进贾府的故事。
关于黛玉进贾府这一回文字,甲戌本的标题是“金陵城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林黛玉”。“收养”二字实在不够恰当,一则当时的林黛玉仅仅丧母而已,父亲还健在,算不上孤儿,不能称为“收养”;二则以林家显赫的家族背景以及林如海身居要职的身份来论,“收养”二字也显然言过其实,过于触目惊心的凄凉。这样的标题主要是因为旧本内容显示:林黛玉初进贾府时便已经是父母双亡的孤儿了,在走投无路、举目无亲的情况下被迫栖身贾府,这样一来,黛玉的境况就比现在通行版本中的身世状况要可怜得多了。不过,随后作者对林黛玉的身世进行了修改,使故事更显一波三折,也让黛玉在贾府中有了更多主动地位。随着故事的修改,庚辰本便将标题改为“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也就是现代读者看到的林黛玉初进贾府的故事。
仔细来分析一下林黛玉进入贾府的一系列描写:
且说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便有荣国府打发了轿子并拉行李的车辆久候了。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她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她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自上了轿,进入城中,从纱窗向外瞧了一瞧,其街市之繁华,人烟之阜盛,自与别处不同。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黛玉想道:“这必是外祖之长房了。”想着,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将转弯时,便歇下退出去了。后面的婆子们已都下了轿,赶上前来。另换了三四个衣帽周全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复抬起轿子。众婆子步下围随至一垂花门前落下。众小厮退出,众婆子上来打起轿帘,扶黛玉下轿。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台矶之上,坐着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一见他们来了,便忙都笑迎上来,说:“刚才老太太还念呢,可巧就来了。”于是三四人争着打起帘笼,一面听得人回话:“林姑娘到了。”
大多数读者至今认为林家的财力是不如贾家的,从林黛玉初进贾府那一系列的心理活动看来,她很紧张,好像没见过世面的小媳妇。这不难理解,年仅五六岁的女孩子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尤其这个地方还有着和自己的家乡完全不同的风俗差异,生活习惯也是全然相异的,能够做到像林黛玉这样沉着镇定已经十分不错了,换了别的孩子,恐怕早慌得哇哇大哭。毕竟林家和贾家地处一南一北,虽然贾府很多方面仍然沿用曾经的南方生活习惯,但两个家庭毕竟存在着相当大的不同。另外,贾府人丁兴旺,走到哪儿都是前呼后拥,而林家则是人丁单薄,林黛玉除了有个已经夭折的弟弟外,没有任何兄弟姐妹,更不像荣国府经常有一大堆亲戚长住,林家是个极冷清的人家,这也造就了日后黛玉的性格,喜散不喜聚,怕热闹,更怕热闹之后的冷清。
林黛玉初进贾府时的谨小慎微,只是对于南、北两地语言风俗以及林、贾两府生活习惯上的不同所存在的心理不适,并不是说明了林家果真穷途末路,一贫如洗。像林如海这样的高官,妻子已经亡故,自己忙于公务无暇照顾女儿,已经是四十岁的人了,也没有心思续弦为女儿找一位继母,故而才把孩子送到外婆家抚养,不是穷得吃不上饭了被迫放弃抚养权的。相信林如海托贾雨村带去的那封信不光是信件那么简单,应该还有林黛玉的生活费的安排。尤其林如海死后,林家巨额的财产难道能够一夜之间消失无踪吗?绝对不可能。从文中来看,林如海的品行十分优良,并没有贾府众多子弟那些吃喝嫖赌的不良习气,不是个败家之人。而且林家的家庭成员相对简单,不像贾府人口多,开销大,祖祖辈辈积累下来的财富一定少不了,即便不会完全由女儿继承,而是整个林氏宗族一起分割,但林黛玉作为林如海唯一的子女,能够分到的份额也依然是相当大的。另外,林黛玉的母亲贾敏是贾府荣盛时期的豪门千金,她出嫁时的嫁妆一定相当丰厚,至少不会比王夫人、王熙凤等人少,这样一笔财富的数量可想而知。当然,贾敏死后,母亲的私房财产是可以由独生女儿继承,作为日后嫁妆的,这些财产跟着黛玉一起进入了贾府,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其实细想看,贾府之所以在贾敏刚一去世就急急忙忙要接黛玉来抚养,除了史太君难舍舐犊情之外,黛玉日后所能够继承的巨额财产,也是他们的考量之一。贾府乃富贵势利地,穷亲戚在此根本无法立足,不论是赤贫的邢岫烟,抑或家道中落的史湘云,无一不在大观园里遇过经济上的尴尬事。而林黛玉只有嘴上哭过穷、诉过苦,生活中一应吃穿使用,全是上上品。一贫如洗的孤女,又如何能享如此待遇?
由此可以再回过头来看看《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脾性,她的“清高自许、目无下尘”固然是天性,其实也是骄傲使然,出身高贵、财力雄厚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贾家虽然同样是“钟鸣鼎食”之家,但还没有脱离世袭富贵的窠臼,毕竟,所谓世袭只是皇帝一句话的事情,说有就有,说没就没。无论是书中的贾家还是现实中的曹家,莫不是吃了这样的苦头,靠着祖宗的荫庇过日子不可能永远那么踏实。而“才学”才是那个时候朝廷选拔人才的重要考据。林家到了林如海这一代,不仅已经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了仕途,而且林如海还是“探花”出身,富贵、书香二者兼而有之,比之于贾家,更多一重优势,也难怪贾政会对林黛玉这个外甥女另眼相看,既是亲情使然,更是出于一种对林家的尊重。林黛玉的家庭背景,比之于宝钗更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