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命自我立,福自己求

公元前202年冬,项羽兵败垓下,几次冲杀之后,皆没有突出重围的希望。项羽于是对手下的战士说: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为了显示自己的勇敢,项羽几次单枪匹马冲入汉军阵营,如进无人之境,斩杀数人。可是,面对楚汉之争的败局,项羽的匹夫之勇显然无力回天。在项羽看来,他这一生,征战无数,所向披靡,这次战败并不是说他不会打仗,而是天要亡他。之后,面对刘邦派来的追兵,项羽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放弃了乌江亭长救他的机会,最终自刎乌江,留下了千古绝唱。读史感慨之余,我们不免沉思:楚汉之争初期,项羽占有明显的优势,但为什么最后的胜利者是刘邦?难道事情的原因真如项羽所言是“天要亡他”吗?可是我们更要追问天为什么亡他?如果是的话,为什么人们常说“自作孽,不可活”呢?如果不是的话,人的命运究竟掌握在谁的手里?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命运?

很多人在遇到不如意时,大都自觉不自觉地认为自己“命不好”,有关命运的话题,历来得到很多人的争论和疑惑。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冥冥之中,似乎有一个规则在支配着人生,有些事情,无论我们愿意还是不愿意,都不得不接受,我们姑且把这个规则称为命运。对于命运的话题,一般的人也不会觉得陌生。人们常说:尽人事,听天命;认命不生气。其实这些说法就是反映了普通人对命运的看法。如果我们拓展开来,不独是中国,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能不对命运这样的永恒话题做出思考和回答。

既然命运是人类社会的永恒问题,我们所要做的就不是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漠中,企图逃避命运问题带给我们的困惑。相反,我们应该真诚地从中西方文化对于命运的解读中,从人类历史的鲜活事例中,找出我们如何理解命运的钥匙。

古希腊有一个神话故事《俄狄浦斯王》,给我们展示了西方人对命运的看法:

俄狄浦斯在忒拜国出生后,曾经得到预言:他将来会杀父娶母。于是他的母亲将他丢弃,以免这个预言成为真实。结果他被科林斯国国王收养。俄狄浦斯长大之后,知道了这个预言,于是逃离科林斯国,害怕这个预言成为真实。结果他成了邻国忒拜国的国王,恰恰是杀害了亲生父亲,娶了他的亲生母亲。后来,俄狄浦斯知道真相后戳瞎自己的眼睛,以示忏悔。

大家通过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在西方的语境中,一个人的命运就是宿命,是一个人无法逃脱的冥冥之中的安排。再比如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在这篇小说中,打渔的老人是如此顽强地敢于同自然抗争,可是到岸后的结果,只不过是一副鱼的骨架。海明威正是通过对老人打渔这个故事的讲述,一方面向我们展示了老人敢于向自然、向鲨鱼抗争的顽强,体现了人类生命的那份尊严和神圣。同时,也在另一方面告诉我们:命运像一双看不见的网,无形中罩住了一个个企图挣扎的灵魂。有关命运的话题,西方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向我们显现了一幅绝望的画面,正因为如此,西方人在心灵深处如此需要一个超越的神(上帝)来庇佑他们的希望与幸福。

那么,人的命运究竟如何呢?人在命运面前就真的无所作为了吗?我们应该怎么样看待命运呢?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一本专门讲述命运的书《了凡四训》。我们可以通过这本书,解读中国文化所倡导的命运观。

据《了凡四训》记载:作者袁黄,字坤仪,年轻的时候以学医为职业。后来遇到一个姓孔的先生,告诉他可以入仕为官,因为在孔先生看来,袁黄的命中可以做官。袁黄听了很奇怪,就陆续问了自己的一些运势。孔先生一一给了说明,包括哪一年能够考中科举,考中多少名,哪一年能够做什么官,做到哪一级别,每年的俸禄是多少,等等,都给袁黄做了预测。开始的时候,袁黄将信将疑,结果生命的每一次变化都与孔先生的预测无异,而且孔先生把他哪一年哪一天哪一刻离开人世都清楚地告诉了袁黄。在经历了一系列事件的验证之后,袁黄万念俱灰,生命都已经命定,还有什么希望?一次,他随一个朋友去栖霞寺上香,这个朋友自然满怀着种种愿景,希望佛菩萨能够加持。可是袁黄早已经万念俱灰,毫无所求,因为在他看来一切命中注定,求也白求。栖霞寺的方丈云谷禅师看到这个情况后,很奇怪,邀请袁黄到禅堂打坐。三天后问袁黄:一般的俗人来到寺院,多半都是世俗的贪心,要么是祈求金玉满屋,要么是祈求儿孙满堂,要么是步步高升,而你和我打坐三天三夜,能够不起一个妄念,为何?袁黄听了之后,一声叹息,就把自己的经历告诉了云谷禅师,而且告诉禅师:人生早已经命定,死期都已经定下,还有什么妄念可言?云谷禅师听后笑着说:我本来以为你是豪杰,不料竟然是凡夫。孔先生的一卦就把你算死,岂不是十分可笑?袁黄一听,心中陡然升起希望:难道命运可以改变?云谷禅师告诉他:命运不仅可以改变,而且“命自我立,福自己求”。而且《药师经》说得很清楚:求男女得男女,求富贵得富贵,佛教有戒律“不打妄语”,岂能骗人!但问题是求有求的方法。随后,云谷禅师很细致地告诉他如何看待命运,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袁黄听后非常感谢。后来袁黄在云谷禅师的指导下,命运完全发生变化,而且算定的是五十三岁去世,实际的寿命是七十多岁。由于受到了云谷禅师的指点而明白了生命的含义,袁黄改名“袁了凡”,意思是结束凡夫而成为圣人。

在如何改变命运的部分,云谷禅师告诉他:如果希望命运改变,一定是从心开始真正改变,一个人的心是什么状态,生命就会展现出什么状态;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心灵世界,就会创造出什么样的生活。因此,我们所谓改命,其实就是改变自己的心灵世界。而且当一个人的心真正改变的时候,行为和命运都会发生变化。古语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是真实不虚的话,但是积善并非勉强去做,而是从内心里真正想帮助别人,只有这样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袁了凡听从禅师的教诲,决心改过从新,忏悔自己以前的恶习,并下决心改正自己。他在任宝坻知县的时候,曾经许下愿望:决心要给社会做一万件好事。可是,在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的时候,觉得并没有那么多的好事等待他去做。正在愁闷的时候,某一天晚上,梦到一个大神降临,他急忙礼拜,并诉说了自己不能实现愿望的苦衷。这个时候大神告诉他:只减粮一节,万行俱完矣。原来袁了凡在做知县期间,感觉田租有些高,每亩本要收银二分三厘七毫,于是就把全县的田地整理一遍,减收至一分四厘六毫。就此一项德政,使上万民众受益。袁了凡梦醒之后,觉得诧异,不知道是真是假。一段时间之后,恰逢幻余禅师从五台山到宝坻县来,袁了凡就将梦里的事向他请教。禅师告诉他:只要真诚为善,切实力行,就只一善也可抵万善了。何况全县减租,万民受福。

上面所记述的内容都在《了凡四训》这本书中,对于其中的记述,我们不做考据的研究。但该书表达的思想确是非常明确:所谓命运,并不在别处,无非是“命自我立,福自己求”。如果再追问命运背后的机理,中国文化用因果作答。就是说,这个世界上有一个客观的规则,那就是因果。一个人种什么因,就会收什么果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付出多少的辛劳,就会收到多少的回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因此,中国文化的命运观,不是引导人们盲目地崇拜,而是认为人的命运都在自己手里,如果希望改变命运,也当然需从改变自己开始。袁了凡减税积德的故事,给那些做公务员的朋友很大的鼓励和启迪。俗语常说身在公门好修行,确实如此。一个公务人员,尤其是掌握较大权力的公务人员,一个好的政策可以给万千的人民带来福祉,不仅利国利民,也培养自己的福报。

范仲淹的故事,也很能够说明中国文化的命运观。范仲淹的母亲去世后,希望找一块墓地。当他与一名风水先生同去选墓地的时候,风水先生指着一处地对他说,这是风水宝地,后世的子孙之中多出贵人。又指着另一处地说:此为绝户地,如果将人葬在此地,不仅世代贫穷,而且还会出现断子绝孙的下场。范仲淹听风水先生说后,对手下人说:我既知这里是绝户地,又岂能让他人葬此地而绝后,并且世代贫穷呢?那将我母亲葬在此地吧。大家看,这种超越了小我的算计和功利,能够真正带着利益大众的心去生活,这才是真正仁者的格局和境界。

到了晚年时,范仲淹决定回到苏州养老,想在城里买一块土地,造一所房子,以便安度晚年。有一天,有位长者求见范仲淹,说:“我是苏州城里的风水先生,特来向大人介绍一块地方。”范仲淹问:“不知在哪里?”老人道:“就是沧浪亭西边的那块荒丘。苏州城是龙穴宝地,卧龙街(现在苏州的人民路)笔笔直直,是龙身;街上砌的石块,是龙的鳞片;北寺塔高高矗立,是龙的尾巴;那龙的头呢,就是那块荒丘。大人如果买下这块宝地,兴建住宅,一则可以镇住龙头,二则将来子孙会科甲不断。”范仲淹听后则想:我一家的子孙昌盛有何用?怎么都不如叫大家的子孙昌盛,这才符合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于是范仲淹决定在这块风水宝地上建造学府,供当地求学的学生读书。等学府建好后,范仲淹不仅自己在府学讲学,还请来了社会名儒,向学生传经授道。从此,苏州地方的读书风气越来越盛,考取进士、状元的也越来越多。大家如果查阅范仲淹的家谱,会发现范家的儿孙辈也极为发达,传到了数十代的子孙,直到现在,已经是八百多年了,苏州的范坟一带,仍然有多数范氏的后人,并且常出杰出的人才。范家八百年不衰,就是厚德载物的生动例证,范仲淹能够把自己的福报分给别人去享受,这是极为博大的精神!近代的佛学大德印光大师十分赞叹范仲淹,甚至认为孔夫子之后就是他。他的子子孙孙一直到民国初年都不衰,这是他培育“百世之德”,才有百世的子孙保之。中国世家第一个是孔夫子,第二个是范仲淹。以上所说的范仲淹从命运上说,确实是“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上面虽是古代的故事,对于我们今天也有很多启发。社会上有很多人,整天抱怨命运不好,遇到一点挫败就怨天尤人,要么埋怨家庭,要么攻击社会,但就是不懂得反省自己。实际上,任何一个人的成功,都是根本上取决于自己。面对苦难的时候,有的人退却,有的人则百折不挠;面对顺利,有的人骄傲自满,有的人三省吾身;能否东山再起,关键还是靠个人的努力。1928年,朱德率领湘南起义的队伍直奔井冈山,准备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红军会师,从而积蓄力量,开拓新局面。毛泽东听说朱德来井冈山,非常高兴。原因是朱德早在护国战争的时候,就已经威震军界,是大家公认的一员战将。朱德的到来显然不仅增加井冈山红军的实力,而且对稳定军心,增加红军的信心,都有莫大的帮助。据说为了迎接朱德的到来,毛泽东星夜赶做了一套军装,天不亮就下山迎接,步行几公里到龙江书院欢迎朱德。到了井冈山之后,毛泽东召开欢迎大会,等到毛泽东上台发表演讲时,台子忽然坍塌下来。这个时候众多红军战士心中一惊,觉得这似乎不是一个吉祥的兆头。正在大家错愕的时候,老将朱德大踏步向前,大声喝道:同志们,朱毛会师,台子坍塌,说明什么?说明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台子塌下去,说明旧的环境成为历史,从今天起我们要创造一个崭新的未来!朱德话音未落,据说下面战士的掌声雷动,群情振奋,纷纷表示从朱毛会师这一天起,一定会开创出一个崭新的局面。大家通过这个故事看到了什么?台子坍塌是一个客观事实,无非是因为时间仓促而未能建造结实。但怎么看待台子坍塌这件事情,却因为人的智慧不一样而产生不一样的结果。朱德的讲话,把大家的疑虑一扫而空,反而把一个不利的局面变成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局面。所以,事在人为,命自我立,任何人的命运,归根结底都是自己创造的!

因此,在命运面前,我们没有理由抱怨,而是应该一切从自己做起,检查自己努力得够不够,自己的做人好不好,自己是否懂得反省,是否做到海纳百川,等等。这就是孔子说的话: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真正的君子,在遇到事情的时候,首先反思自己的问题,查找自己的不足,然后努力改进;而小人则恰恰相反,一旦遇到问题就怨天尤人,抱怨这个埋怨那个,就是不知道从自己身上找问题的原因。因此,有的人在反思自己的过程中不断进步;有的人则在怨天尤人的时候一再错过。

回到文章的开头,项羽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天命”,实在可悲可怜!天有好生之德,怎么会偏偏要灭亡项羽呢?项羽直到死亡临近的时候,都不懂反思自己的过失,都不知道从自己身上寻找失败的原因。项羽一生,带着个人英雄主义的色彩,唯我独尊,听不得别人的建议,做不到海纳百川,更不懂得反思自己的弱点,大难临头的时候竟然将自己灭亡的原因归为“天命”,怎么可能不失败?而一个因为“天下苦秦久矣”而揭竿而起的刘邦,一开始就带着救民于倒悬的责任和使命,能够知人善用,常思己过,江河处下而为百谷王,焉能不胜?没有谁决定人类的命运,人类的命运就在自己手里!

总之,大家发现,中国文化对命运的看法绝不消极,中国文化认为所谓的命运,不过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自作自受,咎由自取。任何外在的因素,都是通过自身生命的努力才起作用;懂得这个道理,君子务本,从当下做起,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无论是做任何一份工作,对人民、对社会、对领导、对同事,都能够尽心负责,那么,你的命运就在慢慢地发生变化。一个人做了什么,就必须承担相应的后果。从这个意义上,自己才是命运的真正掌握者。中国文化所谓的觉悟,就是启发人们摆脱盲目迷信的状态,从而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有这个认识,我们就能理解《易传》为什么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为什么说“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从现在看过去,一个人曾经做了什么,今天就应该承受什么,这就是公平;人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从现在看未来,一个人希望拥有什么样的生活,就看当下的言行,人的命运都在于自己怎么思考、怎么行为。所以,中国文化一点都不迷信,更不主张盲目崇拜,懂得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那就好好地从自身做起,检点自己的言行,种下真诚、善良、公正、勤奋和勇敢,必然也会收获辉煌和精彩! m8wHElWkfcMFp/i7z3mZAdfNUfgh1MSNzcTUYCfzPllUk1DB0oBQgRvhN+O+kbv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