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如何知道“我是谁”—做一个有使命的人

今天的很多人,处在浑浑噩噩的状态,缺少对自己的认识,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弱点,无法确定自己的方向。于是很多人的心灵,困顿于患得患失的纠结与何去何从的挣扎,迷失于毫无方向的困惑中,沉陷于自我反省之后带来的痛苦和自责。导致这种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知道自己是谁,更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一个不知道自己是谁的人,自然会无所事事,没有方向,在面对人生的起伏时,要么是悲观沉沦,要么是忘乎所以,无法做到淡定从容。一个不知道自己是谁的人,自然也就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知道自己的担当和使命,就会碌碌无为、随波逐流,生命也会陷入深深的“无意义感”中。一些人之所以采取极端的方式结束生命,从一定意义上说,是缘于对困惑的无解,对生命无意义的逃避。一个真正知道了自己是谁的人,无论是显达也好,贫穷也好,总能够做到平和淡定,正因为自己知道自己是谁,无论多高的位置,都会有自知之明;正因为自己知道自己是谁,无论是多么贫贱的生活,都会懂得专注和努力,不怨天不尤人。如果我们观察今天社会上存在的诸多浮躁的风气,就会发现很多都与不知道“我是谁”与“我该做什么”有关。但问题是,我们怎么知道“我是谁”呢?我们又怎么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呢?

想知道“我是谁”,有两个思考的角度。其中之一是就人的天性而言,每一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秉性,都有自己的特点、优长和不足。一个人的定位,应该在充分了解自己秉性的基础上做出选择和决定。大家看社会和历史就可以知道,任何一个人如果违背了自己的秉性,很难有大的成就;反之,一个人的选择符合自己的秉性,那么就会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近代的学者季羡林、钱钟书就是我们可以思考的例子。他们当时报考大学时,数学成绩很差,根据季羡林先生回忆,他考大学时的数学成绩只有十多分,但是大家谁也不能否认季先生、钱先生对人文学科有着发自心灵深处的兴趣和明显的长处,因此数学成绩固然很差,但并没有淹没大文学家钱钟书、大学问家季羡林的成就。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也曾经回忆他的专业选择,当他从西南联大毕业后,申请进入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博士研究。开始的时候,他选择的是实验物理学的方向。结果,在做实验的时候,各种状况频出,要么是试剂搞错,要么是不小心打碎了实验器皿,有一次甚至引发了一场小火灾。这个时候,有系领导找他谈话,告诉他实验室的物品非常昂贵,一定注意爱护。据杨振宁自己回忆,当时在研究所流传一个笑话,只要是物理实验室出现了叮叮当当的状况,一定是杨振宁在做实验。照此情况,杨振宁不要说成为大物理学家了,就连一个完整的物理实验都很难进行。杨振宁的求学生涯遇到了很大的挑战。他经过慎重思考,发现自己确实喜欢物理学,这没有错;问题是他动手的能力太差,而真正体现杨振宁研究优势的是理论物理学。选择理论物理学作为研究方向,这就避开了杨振宁动手能力不足的弱点。由于理论物理更注重玄远的思考,注重对物理世界深刻的洞察和推理,这恰恰是杨振宁的长处所在。正是在体现自己专长的道路上,杨振宁与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宙不守恒理论而在1957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但在现实中,一个人并不容易发现自己的天性,甚至很多人究其一生都不知道自己是谁。那么,原因何在?人的天性并非无迹可寻,而是容易发现的。当一个人做符合天性的事情,不仅心灵愉悦,而且会驾轻就熟,顺水顺风。当一个人做不符合天性的事情时,不仅心灵苦闷,而且捉襟见肘,顾此失彼。所以,一个人如果希望发现自己的天性,不是东求西问,而是沉静下来倾听心灵的声音,追问自己的内心究竟喜欢什么。一个人内心的感受,就是天性最本真的体现。比如,有的人喜欢艺术,一旦从事艺术的创作,就会带来心灵无比的畅快和喜悦;但是如果这个人放弃对艺术的钻研而非要从事数学研究,不仅内心痛苦,最终也恐怕一事无成。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之所以很难倾听心灵的声音,不能遵循内心真实的感受,多半是因为社会上的杂音太多,各种功利的追求和扑面而来的各种资讯,让人不知所以,随波逐流。所以一个人要真正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的天性,就要倾听内心的感受,而不要在各种杂乱的资讯面前失去真实的自己。

《中庸》上说:天之生物,必因其才而笃焉;意思是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天性和禀赋,只有做符合自身天性和禀赋的事,才能得到上天的加持和帮助。用通俗的话说,任何一个人应该知道自己的天性特点,知道自己是吃哪碗饭的人,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老子曾说:道法自然。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自然状态,如果顺应了人的自然状态,一个人就会顺水顺风;否则,做违背自己天性的事,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事与愿违。

知道“我是谁”的第二点就是知道自己的身份和本职。孔子曾经有“正名”的思想,意思是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会身份与职业定位,那么任何人都应该做符合自己的身份和职业的事情。比如,一个老师,无论是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教学能手,或者是这个专家、那个专家,说来说去,就是一名老师而已。如果一个老师沉浸于各种各样的称号,甚至在别人赞扬的同时飘飘然,忘乎所以,忘记了自己的本职就是教书、思考和育人,这就是不知道自己是谁的表现。还有一些官员,由于权力在身,难免有人前呼后拥,结果习惯了别人的吹捧和拥戴,洋洋自得,官架十足,官僚主义严重,也是很可笑的事。其实,所谓的官员,不过是在公权力的位置上为国家、人民服务而已,直白地说就是一个给人民、给社会做点事的人。如果一个人忘掉了自己的本分,不仅容易忘乎所以,而且还会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最终因为自己的不当行为伤害社会、伤害别人,最终也会让自己身陷囹圄。因此,“我是谁”的问题,就是要始终知道自己的身份,绝不因为自己的位置、条件等变化而忘掉自己的身份;一个老师,不管多少荣誉,都知道自己是个老师,以“传道、授业、解惑”为责任;一个官员,不管多高的位置,不管多少人吹捧,永远知道自己是一个为人民、为社会做事的人;一个工人,不管赢得多少称号,不管自己得到多少奖状,都不要忘记自己是一个工人,通过自己的汗水和智慧给社会创造财富。但在现实中,很多人往往产生错位的现象,往往会随着自身地位的变化而忘乎所以,而忘记了自己是谁。所以,在历史上,有一些人曾经是一个普通的人,随着地位的变化,由于忘记了自己是谁,难免刚愎自用,自以为是,飞扬跋扈,最终“身死人手而被天下笑”。所以,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一生尽管经历很多变动,但总能淡定地看待生活、看待名利和荣誉;总能够“不畏浮云遮望眼”,认清自己是谁,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

但问题是人总是不满足当下的生活,总有很多的憧憬甚至妄想,总是不甘于现状,总是喜欢那种荣华富贵;所以会有很多人困窘的时候还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的本职工作;一旦飞黄腾达之后,就会忘乎所以,给人的感觉就是尾巴翘到天上去,不知道自己是谁。因此,一个真正始终知道自己是谁的人,是一个懂得“随遇而安”的人,是一个真正懂得人生的含义而能够淡定从容的人,是无论自己的处境发生什么变化,都能恪尽职守的人。相反,一个充满了各种欲望的人,一个心里充满了妄念的人,难免心会随着外在的环境而变化,一旦有一点成就不免飘飘然,甚至忘乎所以。因此,一个人要有时时知道自己是谁的清醒,不管面对什么干扰和考验,都能“制心一处”,做好自己该做的事。

一个人不仅要知道自己是谁,还要清楚自己该做什么。一个人该做什么的实质,实际上是明确自己的使命。关于使命感,曾有人问我如何才能拥有使命感。如果翻阅历史,大家不难发现所谓的使命感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天性本具。如王阳明从小就有“成圣成贤”的理想。十二岁时,王守仁正式就读私塾。十三岁时,母亲郑氏去世,幼年失恃,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挫折。但他志存高远,心思不同常人。一次与塾师先生讨论何为天下最要紧之事,他就不同凡俗,认为“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的人。周恩来十二岁在沈阳读书的时候,某一天老师询问大家为何读书,有的同学回答为了升官,有人回答为了发财,周恩来听后气不过,大声喝道:我和他们不一样,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毛泽东八岁读私塾时,某一天先生要求他写一首诗,他沉吟一下,作出一首《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树荫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此诗虽然稚气未脱,但英气勃发,大有称雄天下的气势。这些人的理想虽与时代环境有关联,但更多的是缘于心中自然生起的使命。不然,同样环境中的人很多,为什么其他的孩子没有如此的抱负呢?有的人天生似乎都是带着使命而来,对此我们要看到人与人之间确实有禀赋的差异。

二是自己赋予人生以使命。人作为有觉悟的生命,很大程度上是自己赋予自己生命的意义。中共革命元勋刘伯承在新中国成立后曾经告诉儿子:如果不是生逢一个血雨腥风、国破民穷的时代,我一生都不愿意在疆场杀人。因为牺牲的无论是谁,都有父母,都会对一个家庭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但是面对国家的需要,必须有人承担责任,我不出来,谁来承担责任?刘伯承元帅的人生定位,就是自己赋予自己历史的责任。孔子也是如此。大家看到的孔子,都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周游列国推行仁义道德,但孔子的真实内心如何呢?《论语·先进》记述了这样一则对话: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通过这一段孔子和学生的对话,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内心里真正喜欢的景象是类似道家那种逍遥。但是生逢礼崩乐坏的乱世,人心迷乱,纲常败坏,孔子不可能只顾及自己的喜好,于是他虽明知道自己的理想不被尊重,但还要背井离乡去游说诸侯,这真正体现了一个觉悟者的自觉选择。何谓觉悟者的自觉选择?孔子什么都能看明白,也知道当时的政治氛围,但就是在什么都很明白的基础上孔子主动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这才是真正的伟大,是自己把握自己命运的一种自觉!

无论是天性使然,还是自己赋予自己人生的使命,人都应该有所追求,以不辜负人生一场。我们常说有的人碌碌无为、无所适从,最终导致一事无成。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知道自己是谁,更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一个非常清楚自己该做什么的人,一定是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制心一处,最终有志者事竟成。

王安石有诗: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一个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的人,自然不会领会什么是“不畏浮云遮望眼”,更不会有“身在最高层”的从容大度。李白有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只有认清了自己的定位,懂得了自己的使命,并愿意踏踏实实为自己的未来打拼的人,才能体会李白的诗。郑板桥有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干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当一个人真正知道了自己是谁,自己应该做什么,才能做到“咬定青山不放松”,当一个人真正做到了心无旁骛的时候,自然会“任尔东西南北风”。祝愿读者朋友能够多倾听自己心灵的声音,发现真实的自己,确定自己的人生方向与职业规划,好好努力,活出人生的精彩。 7PdrCt/TYeMnEbYeBmdlPh447jOUEa9VEYKMar/MKrUUNYwU0H5dL7YKmOaeevT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