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我们生活在一个非常复杂的世界,各种社会关系盘根错节,各种利益关系犬牙交错,在下判断和做事情的时候,往往要考虑各种情况,最终恐怕还不能尽如人意。面对世事的复杂,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呢?“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种人生态度。

但行好事,就是做事要带着与人和善的心,为社会提供正能量,做任何一件事,尽可能有助于社会和他人,也有助于自身的成长和发展,这样的行为就是行好事。判断一个行为的善与恶,固然有很多标准;但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看是否真正对别人有益。莫问前程,就是只管把自己该做的做好,如《论语》所讲的“君子务本”。一个人把自己该做的做好了,究竟事情的结果是否如自己所期待的,那已经不重要。这个过程中不要带着非常功利的心情,而是在做好自己的同时,能够尽可能放下对功利的追求,真正做到随缘就好,尽心就好,安住于当下。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初看起来,仿佛很平常,实际上包含着人生的大智慧。尤其是今天的社会,社会风气浮躁,很多人急功近利,付出一点的努力,就希望得到加倍的回报,结果当付出一点辛苦之后,事情如果没有如自己所愿,就怨天尤人,自暴自弃,甚至剑走偏锋,走上背离法律和道德的歧路上去。越是在浮躁之风吹拂之下而利令智昏的社会环境里,我们越应该领会“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深意。

曾经有人问我:为什么但行好事的时候,还要“莫问前程”呢?其实这其中包含着深刻的对人伦与社会的洞察。我们在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能否达到自己期待的目标,都受制于方方面面的因素。其中很多因素,并非我们自己可以操控。比如,一个地方的领导干部或者部门领导,满心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单位的面貌,真心希望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但实际上,一个好的领导无论多么希望干成一番事业,事情的结果绝不是以哪一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美好理想的实现,除了领导的个人因素之外,还包括是否有好的大环境,领导和同事是否支持,下属是否能够真正领会和贯彻自己的意图,老百姓是否真正理解等。孔子曾经有一句话:取法乎上,得乎中;取法乎中,得乎下。这句话意思是一个人带着美好的愿望做事,但在现实中真正能实现一部分愿望就很不容易了。这样说并不是自我安慰,而是对现实的尊重,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王安石,一个真正的大政治家,力图通过变法改变大宋的颓势,最终也是壮志未酬;苏轼,一个德才兼备的政治家,结果一生颠沛流离,“问我平生功业,黄州儋州惠州”,始终没有真正报效国家的机会;近代的李鸿章,尽管有各种缺点,但不可否认也是希望通过自强和新政,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结果随着北洋海军的全军覆没,兴国之梦也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等知识分子,心忧天下,在内忧外患的压迫下,希望变法维新,结果菜市口斩下六颗人头,饮恨落幕;等等事例多不胜举。即便是孔子,带着立人伦振纲常的大仁大义,结果也只能是周游列国,知其不可而为之。由此可见,不要说每一个普通人,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历史人物,也不可能左右客观态势,也只能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只管自己尽心尽力,事情的结果怎么样,并非由自己的主观愿望所决定。

因此,我们懂得了这个道理,就会很宽容清醒地看待人生的现实和理想:做人,一定有所担当和使命,一定有自己的理想和责任。人之所以异于动物,就在于人有觉悟、有道义、有使命和担当。只有做一个大写的人,才能不辜负一生,不管自己多平凡,总是要胸怀理想,力争对自己的人生做一个交代。但是,现实生活中有太多自己不能决定的因素,我们必须抱着很清醒和理智的态度。一个人只能是自己尽心尽力,至于事情的结果,只能是尽人事,听天命,这就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并不是说一个人只管做自己的事,对其他不管不顾;而是说,首先要做正确的事,对社会、他人、个人都有利的事;然后才是在做事的时候,能够理解事情的复杂关系,能够在自己做好的时候,对事情的结果有一份宽容和达观。关于什么是值得学习的人生态度,朱光潜先生曾经有一个经典的表述: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朱先生的这个概括,原来是用于形容近代大德弘一大师的。弘一大师,俗名李叔同,1880年生于天津富商之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杰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早年作为一个大家庭的公子哥,一掷千金,去日本留学,醉心于艺术,在话剧、音乐、书法、美术等方面,都有超出常人的成就。大家所熟知的《送别》,就是源自他的创作: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斛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后来,李叔同忧国之心,屡遭挫败,望家国河山,风雨飘零,于是决心超越尘世的是是非非,在39岁这一年到杭州虎跑寺出家,法名弘一。在选择修行的道路上,他选择律宗作为自己的法门,一门深入,成为近代最著名的大德高僧之一,对中华文化的传播影响甚巨。大家需要注意的是,律宗作为中华佛教的一个宗派,强调言行举止,皆符合戒律的要求,一举一动,可谓戒律森严。李叔同从一个红尘中游走的艺术家,一下子成为戒律森严的大德高僧,让人震撼不已。这其中说放下就放下的大智大勇,非常人所能及也。出家后,弘一严守戒律,成为中国佛教的一面旗帜,虽是出家人的身份,看破万丈红尘,但真正行持和修行的过程中,弘一大师行别人所不能行、忍别人所不能忍,无论是为了弘扬佛教,还是为了传承文化,都可为人天师表。弘一大师一生修持佛教,知行合一,恢复了中断几百年的律宗,可谓少有的一代宗师。弘一大师看破红尘的迷雾,却成就了出世的大智,践行“佛法在人间,不离世间觉”的教诲,一生行持,一生坚持为众生做事。在抗日战争期间,他倡导念佛不忘救国,对中国文化的弘扬、佛法的传承、社会的慈善,弘一大师都功莫大焉。但是,皈依之后的弘一大师,已经不是原来的李叔同,早已经把滚滚红尘放下,所以同时代的朱光潜将其赞誉为“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这种精神和“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具有共通之处。出世的精神,就是把所谓的名利荣誉等外在的追求放下,带着无所求的心境,只是尽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但在真正做事情的时候,尽管不是为了单纯追求自己的利益在做事,却能够一往无前,勤勤恳恳,绝对踏踏实实,无怨无悔,这就是做入世事业的态度。我们作为普通人,很难真正像弘一大师那样放下万缘,但至少我们应该向他学习,对自己的小利益看淡一些;但在承担使命的时候,要力争做到尽心尽力。因为,但行好事取决于自己,取决于自己认真不认真,踏实不踏实;但究竟前程如何则取决于很多因素,必须认识到事情的结局不可能完全按照自己的设想展开;因此,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不仅是人生的境界,更是人生的智慧。

当前,很多年轻人都带着过于功利、急躁的态度生活,总希望事情朝着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一旦事情的进展不是如自己所期望,马上怨天尤人,意志消沉,自暴自弃。但实际上,世事纷纭,变化万千,很多事情的进展不会完全如自己所料,正因为如此,我们首要的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自己的责任尽到,不怨天,不尤人;至于结果如何,那取决于各种条件,尽人事,听天命,“功成不必在我”。一句话: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水到才能渠成。有了这样的觉悟和心境,自然会诚恳待人,本分做事,勤勉认真,尽心尽力,淡定从容。 Sjcy0tJgUQnIjAxOJewrDJtxidF9oZZijEuiH0WR9QIb8LWFHFre5v8fN4xmNvZ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