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七章

信用

简单说,金融就是一系列货币不断被演绎的事件。信用,即是货币作用的延伸。

信用(credit)

“言必信,行必果”是中国人修身的座右铭,当然,正是因为做得到的人不多,才成为座右铭。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信用”被解释成“能够履行跟人约定的事情而取得的信任”。这个解释还是比较准确的。

信用的本意是:信誉是有用、有价值的。如果你履行你的诺言,会得到报偿。这就是为什么要讲诚信的道理。讲诚信,是人的理性行为,表面看是对别人好,但更根本的,还是对自己有好处,是利己的,因此是值得的。而利人利己是最大意义的善,又是可以扩展的善,是一种自我加强的机制。光利己而损害他人是不可持续的。

货币与信用(money and credit)

信用活动具有悠长的历史,自打家庭产生,就有穷苦人家、富裕人家之分。穷人遇到急难时,向富人借东西渡过难关,这是常有的事。有借有还,再借不难,是至理名言。有借有还,就是有信誉、信用。只是在过去的年代,一般是借东西、还东西。比如在自耕农时代,借粟米还粟米,借牲畜还牲畜。货币在其中的作用,零星少见。至今,在中国一些较为偏远的农村地区,还流行借实物还实物的信用活动。

货币与信用发生大规模的交集,是因为商品跨期交易(spread trade)的出现。跨期交易是指一笔交易的完成,不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而是分成两步,中间经过一定的时间间隔。第一步是商品从卖方到买方手里,但这只是商品使用权的转移,不是所有权的转移,交易只完成了一半;第二步是买方支付全部货款,整个交易才告结束。

注意,跨期交易不是商品和商品的交换,而是单方向的价值转移,是两次支付,在货币出现之后,买方的支付就用货币来执行,给卖方货币而不是商品。

在跨期交易中,交易双方既是买卖关系,也是借贷关系。“借”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暂时取得别人物品或金钱的使用权”,这也是“借”的经济含义,而“贷”的意思是,把自己的东西暂时交给别人。

会计学里有借贷,金融学里也有借贷。在会计学里,搞清楚什么是借,什么是贷,什么时候记为借方,什么时候记为贷方,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不留神,就搞错了。这跟汉语的歧义有关,把东西借给人和向别人借东西,确实容易混淆。英语就好多了,向别人借东西是“borrow”,借给别人东西是“lend”。

但金融学里的借贷没会计学里的那么复杂,借贷活动中,贷方是债权人(creditor),借方是债务人(debtor)。

只有债权人愿意相信债务人,或者说,在债务人有信用的条件下,跨期交易才会出现。信用是如何取得的呢?两个条件:第一,债务人做出支付货款的承诺;第二,在支付货款之外,愿意在此基础上支付利息。至于利息是什么,我们以后再说。

支付的手段是货币,利息也是货币的孽生物。信用就和货币联系起来了。除了以上的借实物还货币,更有借货币还货币的借贷方式,比如银行向工商企业的贷款、住房抵押贷款(俗称按揭,mortgage)等。所以在今天,信用活动就经济意义来说,就是借助于货币的借贷行为。

信用工具(financial instruments)

早期的信用是口头上的承诺,这也许是因为交易受到地域限制,基本是在熟人、朋友之间进行。到后来,交易的规模不断扩大,交易大多在不熟悉的人之间进行,是非人格化的,不是看人头熟,而是看东西好坏。好比我们去市场买鸡蛋,会在乎是谁的鸡下的蛋,还是在乎鸡蛋本身呢?肯定是鸡蛋本身的价格和质量。谁养的鸡无所谓,不该关心这些。

当交易在不熟悉的人之间进行时,信用活动就再不能靠口头承诺维系了。因为根本不知道对方有没有信用,是诚实的人,还是骗子。人们想到的办法是,把借方和贷方的名字、借款金额、借款和还款日期、还款方式和利息等事项,用书面方式记下来。这就是信用工具。借贷关系发生后,债权人凭信用工具追索债务。

如果一个社会的信用体系被破坏,债权人的权利得不到尊重,债务人反而可以很方便地逃避债务,那么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将无法展开。所以,政府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维护信用体系,进而保护个人的财产权利。债务人若发生违约,债权人可以求助于法律,而这个时候,信用工具就成为法律意义上的证据,可以维护债权人的权益。

信用资产(Credit Assets)

有了借贷行为,就有了债权债务关系。债权人的“权”是什么呢?就是要债的权利,即在未来能从债务人那里索取自己收益的权利,包括让债务人返还本金,索要利息。

这种权利实际上是一种资产。谁拥有这项权利,谁就拥有了收益权。债权人也可以转让(出售)这项权利。

信用资产基本有四类:商业票据、银行票据、银行贷款和债券。

商业票据(commercial paper)

商业票据产生于赊销。一个买家如果信用记录良好,经常会获得卖家的青睐,给予信用支持——赊销(sale on credit)

为了获得赊销企业的信用,买家需要签发一张延期付款的保证书(债务凭证),这就是商业票据。

我们说了,商业票据是一种信用资产,谁获得了签发的商业票据,谁就能取得相应的收益:还本付息。有的时候,赊销企业可能急需用钱,就可以通过背书 ,把商业票据转让给其他人。

商业票据可分为商业承兑票据(commercial acceptance paper)和银行承兑票据(banks acceptance paper)。承兑,顾名思义,就是承诺给予兑换。比如我在商业票据上签名,承诺我见票即付,我就是承兑人。简单说,如果承兑人就是付款人,这样的商业票据是商业承兑汇票。如果付款人委托商业银行承兑,就是银行承兑票据。

银行的信誉高于一般的企业,所以,银行承兑的票据更容易被人接受,流通性更好。

商业票据不过是一纸承诺书,但能获得赊销,相当于获得了一笔贷款。不过,跟银行贷款相比,商业票据没有担保要求,没有发行时间的限制。一些企业因为信用良好,它们签发的商业票据在市场上很抢手。所以,我们前边提过,在有些国家,商业票据是被当作货币对待的。

银行票据(bank paper)

企业需要钱,可以发行商业票据。银行也有缺钱的时候,照此办理,也发行商业票据,这就是银行票据,也就是著名的银行券。

银行发行银行券,实质就是发钞。但是一般来说,国家具有铸币(习惯用语,指铸造货币,不是纸币以前的那种铸币)的垄断权。银行券的发行受到极大的限制,所以银行票据已经基本销声匿迹。

债券(bond)

债券是普通人最熟悉的信用资产。债券就是债务人发行的、承诺在未来还本付息的凭证。债券与商业票据非常类似,但商业票据直接满足的是赊销的需要,而债券无此羁绊,满足的是发行者发展自己事业所需要的融资需求。

债券有三种:政府债券、公司债券、金融债券,分别简称公债、公司债、金融债。

政府发行的是公债(public debt),即公共债务,中央政府发行的是国债,地方政府发行的是地方债。国家的信誉高于任何企业(一般来说如此),购买了国债,不用担心国家会赖账不还。当然也有极端的情况,个别国家在个别时期也出现过偿债困难、无法按期兑付的情况。

政府为什么要发债?最常见的原因是弥补政府的预算赤字(budget deficit)。赤字就是预算支出超过正常收入(如税收)的差额,因为这部分差额已经算作预算支出,不弥补是不行的。

因此,国债特别是短期的国债(国库券,treasury securities)信誉最好。比如美国国债,是全世界所有风险资产定价的基础,被定义为零风险。

公司债和金融债都是由私人部门发行的,是私债。公司债是公司发行的融资工具,能不能发行成功,以及利率的高低,取决于公司的信誉。在成熟的市场中,公司信誉是由债券评级机构来评定的,投资者可以用作参考。公司债的信誉比国债和金融债低,因此利率通常比较高,能吸引投资者。

金融债是由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发行的融资工具。银行的信誉,高于企业,低于国家,因此金融债的利率水平,介于国债和公司债的利率之间。 CBqq3hyVsrrgjBcg+OqQuQjByDukFmIOLpqlZTYZIJzp03RshJkaBwQnmnEdOdu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