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时代及其政治主题

我对世界政治目标的探究,是从思考“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这一论断的含义开始的。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论断。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经济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 1987年,中共十三大明确把“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的论断载入党的纲领性文件。此后一直到中共十八大的报告,都遵循这一提法。中共十九大报告又一次指出:“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

这一论断的战略和政策含义需要认真领会。同时,作为一个政治学者,我难免想到几个带点儿学究气的问题:何谓“时代”?一个时代大概有多长时间?人类历史可以划分为哪些时代?这些时代分别有哪些主题?如何从时代万象中抽象出主题?等等。横向来看,在世界政治中,能否找到所有国家、所有社会、所有文明载体都追求的、跨越时空的主题,从中提炼出我所说的“终极政治目标”?如果有,这些主题和目标是什么?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这些问题就是本书的出发点。

有的国际问题专家指出,按照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观点,时代即依据某种特征为标准划分的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时代属于世界发展进程和基本方向的最高战略概括,是国际政治所处的大环境。 还有专家指出,时代主题即是指在一定历史阶段内,由世界主要矛盾所决定、反映世界基本特征并对未来发展有全局性战略意义的问题。 但是,对时代和时代主题的上述界定仍然比较笼统,难以完整回答我的上述提问。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关于“时代”的话语体系是列宁首创的。用列宁的话来说:“只有首先分析从一个时代转变到另一个时代的客观条件,才能理解我们面前发生的各种重大历史事件。这里谈的是大的历史时代。每个时代都有而且总会有个别的、局部的、有时前进、有时后退的运动,都有而且总会有各种偏离运动的一般形式和一般速度的情形。我们无法知道,一个时代的各个历史运动的发展会有多快,有多少成就。但是我们能够知道,而且确实知道,哪一个阶级是这个或那个时代的中心,决定着时代的主要内容、时代发展的主要方向、时代的历史背景的主要特点,等等。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即首先考虑到各个‘时代’的基本特征(而不是个别国家的个别历史事件),我们才能够正确地制定自己的策略;只有了解了某一时代的基本特征,才能在这一基础上去考虑这个国家或那个国家的更具体的特点。” 上述引文清楚地说明,列宁关于时代论述的出发点,是为了指导革命实践。

列宁敏感地观察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前夕国际形势发生的重大变化。他认为,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霸权争夺进入了你死我活的白热化阶段,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时代已经过去,进入了垄断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世界于是从资本主义时代进入“帝国主义时代”。列宁同时还提出了两个重要的观点:第一,帝国主义就是战争;第二,战争必然引起革命。因此这一时代被斯大林称为“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据此可以得出结论,战争与革命是列宁所在那个时代的主题。从“一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到更为惨烈的“二战”和战后中共领导的推翻国民党统治的革命,再到20世纪50—70年代的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以及风起云涌的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运动和武装斗争,这个以“战争与革命”为主要特色的历史阶段长达六七十年。其间还发生了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的五次中东战争、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的三次战争。

在这一时代,西方发达国家的国内政治也远非风平浪静。美国作家威廉·曼彻斯特的名著《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叙事史》记叙了美国社会的若干次剧烈动荡,比如1965—1967年美国死伤达几千人的种族骚乱,政府出动上万名国民警卫队进行暴力弹压。 美国黑人反对种族歧视、争取自由权利的斗争,美国国内反对越南战争的群众运动,亦可谓波澜壮阔。1968年5—6月法国爆发了一场大规模学生罢课、工人罢工的运动,致使整个法国的经济生活陷入混乱状态,史称“五月风暴”。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中国领导人一直密切关注国际战争的阴霾和世界局势的动荡。就“时代”的大判断而言,总体来说中国还是坚持“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列宁主义观点,对战争危险和革命浪潮两者都估计偏高。这也是那一时期中共党内出现极“左”倾向的反映。1966年,中共中央副主席林彪说:“毛泽东思想是在帝国主义走向全面崩溃,社会主义走向全世界胜利的时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 1970年,《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联合发表的元旦社论指出:“70年代,将是人民革命风暴在全世界更大兴起的年代,将是帝国主义在重重矛盾中加速崩溃的年代,将是全世界革命势力同垂死挣扎的反革命势力进行剧烈搏斗的重要年代。”毛泽东在1970年指出:“新的世界大战的危险依然存在,各国人民必须有所准备。但是,当前世界的主要倾向是革命。” 1973年,周恩来在中共十大的报告中说:“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这也是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关于时代特征的标准提法。

从“战争与革命”到“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转换,既是世界客观形势变化的结果,又是中国领导人根据世界客观形势和国内外政策调整的需要做出的主观判断。 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潮流发生了明显变化。罗纳德·里根和玛格丽特·撒切尔分别在美国和英国主政,通过减税、私有化、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缩减社会福利等手段,强力推动自由市场经济,采取强硬的对苏政策。欧洲主要国家和日本也受到这种政治思潮的影响,整个西方世界在“向右转”。苏共总书记勃列日涅夫1982年去世前后,苏联政治活力下降,经济停滞不前。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对内推行政治“公开化”,对外同西方缓和关系。世界社会主义走向低潮。日本和东亚“四小龙”(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地区、中国香港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中国领导人做出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战略判断。几年之后冷战结束,进一步佐证了这一判断。

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之前“战争与革命”是时代主题,之后被“和平与发展”所取代,那么20世纪之前的世界政治史能否划分时代并且找出各个时代的主题呢?我的回答是肯定的。

我们可以把从公元前2000年到16世纪的人类历史统称为“农耕时代”。同近现代相比,这3000多年人类的经济、技术、文化、政治进步都相对缓慢,如果单拿出一二百年,几乎看不出重大变化。今天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地区的人群与欧亚大陆相互隔绝。就欧亚大陆和北非而言,边界模糊且不断变更的帝国相互征战,争夺土地、奴隶、财产,商品贸易逐渐发展,以宗教为依托的各个文明体系之间既有相互借鉴,也有战争和冲突。简而言之,帝国和王朝的交替和兴亡,一直伴随着征战、奴役、商品交换和以宗教为名的冲突,构成农耕时代的主题。

16世纪初到20世纪初的大约400年,可以称为“西方扩张时代”。14世纪开始的欧洲文艺复兴促进了思想解放,其核心是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罗马教皇和教会的地位被动摇,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遭到质疑。思想自由推动了技术创新和生产力的发展,远洋航海与工业革命同时出现。

跨越大洋的航海时代,赋予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等欧洲列强以发展生产和拓展市场的巨大优势。美国独立后,很快加入西方扩张的行列。技术革新激发的工业革命在18世纪下半叶加速,推动了军事技术创新和军火工业。“地理大发现”之后,欧洲殖民主义者开始捕获和贩卖非洲黑人奴隶,用船将他们运到美洲种植园。至19世纪末,欧洲列强和日本已将世界各地的殖民地瓜分完毕。

长达4个世纪的西方扩张时代可以划分为若干个历史时期,世界各地的政治发展也很不均衡。概括起来,世界政治在许多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

第一,现代主权国家和国际体系开始形成。

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定了以主权平等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准则。曾经一统欧洲的神权世界趋于瓦解,同神权国家相对立的、以民族为主体的国家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国家之上不再有任何权威,欧洲自此不再有以宗教名义进行的战争。17世纪欧洲形成的国际体系和秩序,随着西方扩张推广到其他大陆,为今天的国际体系和全球秩序奠定了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

第二,西方的扩张既推动了全球财富的增加和现代化进程,又加剧了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严重失衡。

美国历史学者伊恩·莫里斯的研究显示,从6世纪至18世纪中叶(中国隋唐至清代),欧亚大陆的东方都比西方更为先进、发达。 直到中国清代康熙、乾隆时期,西方社会才爆发了一系列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跃上了世界文明进程的制高点。当然,西方的先进和发达,是以牺牲后发国家的发展、残暴压迫落后民族、掠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资源为代价的。在急剧变化的世界面前,清王朝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崩溃之势无法挽回。南亚大陆的莫卧儿王朝、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奥斯曼帝国,由于因循守旧,权力过分集中,由盛而衰,败在欧洲扩张主义者脚下。曾经灿烂辉煌的伊斯兰文化,也在基督教文化面前相形见绌。

西方扩张时代见证了人类经济史上前所未有的增长速度和财富积累。世界各地种族、民族、国家之间经济政治上的不平等,也达到人类历史上空前的程度。西方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政治经济制度、意识形态,成为现代化和文明的标志。

第三,西方的资产阶级革命推动了世界政治的深刻变革。

在西方扩张时代,世界各国的一系列政治变革轰轰烈烈。取得重大成功者始于英国,终于日本。17世纪80年代的英国“光荣革命”确立了议会君主立宪制。1787年的美国宪法确立了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联邦政治体制。始于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推翻了统治法国多个世纪的波旁王朝,摧毁了君主专制制度,鼓舞了其后欧洲各国的独立和革命。1672—1725年在位的俄国沙皇彼得大帝推行了欧洲化改革,为俄罗斯帝国的强大奠定了基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于1861年推行废除农奴制的改革,大大推动了工业发展。日本的明治维新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使日本成为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亚洲国家,仅用了三四十年的时间,就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上述革命和改革,不论其是否彻底,结果都加速了农耕时代遗留下来的专制统治的灭亡,推动了选举制、议会制、多党制、司法独立的建立,并使之在长期的发展中日趋完善。

如果用几个中心概念描述西方扩张时代的政治主题,那就是国家主权平等、思想解放、资产阶级革命、殖民压迫、发展失衡、民主共和制度。

在这里归纳人类历史上不同时代的政治主题,目的在于寻找跨越时空的政治终极目标。“主题”同“目标”既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比如,和平可以既是主题,又是目标,但战争、革命、殖民压迫、发展失衡、宗教冲突等,虽可以反映一个时代的特征,但很少有人会把它们当成目标。主题可以是坏东西,但目标必须是多数人眼里的好东西,是值得获取并长期占有的东西。 wwHlOqDKykTxSXs5wbYYxwGusE42vCb9MwFcirE5gBcYw67W4cGue5tutzEuhKC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