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谚语的力量

数千年来,人类一直传诵着一种“只言片语”,它被称为“谚语”。谚语虽然简单,却很深奥。西班牙小说家塞万提斯(Miguel de Cervantes)把谚语定义为“长期经验提炼出的简短句子”。我们就拿一句英文俗谚为例:“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这句话的核心是什么?核心就在于提醒人们不要为了想象中的利益而放弃手中现有的东西。这则谚语虽然简短,却承载了众多场合都适用的哲思睿想。

事实上,这句谚语并不只是英文世界独有的。瑞典人说“宁可一鸟在手也不要十鸟在林”;西班牙人说“一鸟在手胜过百鸟飞天”;波兰人说“手中麻雀强过屋顶鸽子”;俄罗斯人说“山雀在手好过白鹤在天”。

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在罗马尼亚文、意大利文、葡萄牙文、德文、冰岛文甚至中古拉丁文中找到这则谚语的其他类似版本。这个说法在英文中的最早记载是英格兰基督教作家约翰·班扬(John Bunyan)写于1678年的宗教寓言诗《天路历程》( Pilgrim’s Progress ),但其历史可能还要更加悠久。《伊索寓言》里就有这么一则故事:饥饿的老鹰逮住了一只夜莺。夜莺苦苦求饶:“我的个头太小,不能让你饱餐一顿,你应该去抓那些个头更大的鸟。”老鹰则回答:“我如果真放了到手的小猎物,去捕捉没影儿的鸟,那可真是太小看我了。”要知道,这是公元前6世纪的故事。

如此看来,“一鸟在手”谚语正是令人震惊的黏性观点。短短一句话,便已流传了2500年之久,遍布全球各个大陆,跨越文化和语言的界限。我们不要忘了,并没有人出资赞助“一鸟在手”,也没有人为其广而告之,这句话流传不绝完全靠的是它自身的力量。当然,同样长盛不衰的还有许许多多其他的谚语。其实人们也已发现,几乎所有人类文明都有一套自己的谚语。这是为什么呢,这些谚语目的何在?

面对具有共同标准的不同环境,谚语有助于指导人们做出具体的决策。这些共同的标准通常是指伦理道德层面的。谚语可以为人们的行为提供经验教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条黄金戒律正是因其含义深刻,从而能影响人一生的行为。黄金戒律也为本章所追求的目标树立了很好的榜样:说法之精炼,不仅黏性足够强、意义深远,还能影响他人。

简单又精彩的伟大观点往往简洁而实用,因此会产生像谚语那样的效用。塞万提斯对于“谚语”的定义恰好跟我们对于简单说法的定义不谋而合:长期经验提炼出的(核心)简短句子(精炼)。我们对断章取义持有审慎怀疑的态度,这其实没有错,因为只言片语常常空泛而又容易误导人——虽然精炼,却并非核心。我们所追求的“简单”可不仅仅是断章取义的短句,我们要的是谚语:精炼加上核心。

亚当斯就设法将自己的核心观点(绝对聚焦本地议题)转变成一则新闻业界的谚语。对于一个享有共同价值准则的群体而言,“人名、人名,还是人名”就能帮助人们做出决策。假设你是位摄影师,那么客观讲,这句话的字面意义并没有什么价值,除非你要去拍人名标签。但如果你发现你所在的工作单位是靠“人名”(亦即本地社区内某些成员进行某些行为)才能兴旺发达,意识到这一点就能帮助你决定寻找何种拍摄题材。到底是该去拍无聊的委员会议,还是美丽的落日余晖呢?答案是,无聊的委员会议。 l3zFbI4QIBkeCoS11waO2+UMptnQlTSgmMWrrxe0mL/ZydDC6HBhky3R8Iav/wH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