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企业还是某种产品或服务,获得出色的评分总会为其锦上添花。只要产品或服务在排行榜上独占鳌头,银行揽客、大学招生、电影宣传等活动自然会吸引很多潜在客户。只要你是第一名,你当然希望尽人皆知。
如果你是第二名呢?虽然也是不错的成绩,却似乎有点儿棘手了。告诉大家你是第二名意义不大,毕竟这就等于承认你不是第一名呗。这当然不是说排名第二就是满盘皆输。当你获得第二名时,可以说自己是“三强之一”,这个说法既被人熟知,又留有解释的余地。这个思路是否适用于排行榜中接下来的排名呢?如果一家银行排名16,那么宣称自己是“16强”“20强”,这样更有利于招揽客户吗?如果一所大学排名42,那么,宣传自己为“50强名校”“100强名校”,学生就会蜂拥而至吗?
市场营销专家肯特·格雷森教授就职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的西北大学,他在研究中发现,无论排名与谁有关,人们总是比较喜欢排名数字较为熟悉的榜单。某些排行榜希望出奇制胜——譬如“92强榜单”,这些异常数字短时间内或许可以博人眼球,但随着新鲜感迅速消退,人们往往会心生疑虑。
因此,当你面向现有与潜在的客户时,不要故作聪明,不要剑走偏锋。橄榄球联盟中有“11强球员”还说得过去,但是在酒店行业中推出“11强”就很牵强,不如化零为整推出“20强”。在沟通交流中,直截了当也往往言而有力。
排名不仅影响企业推广的方式,排名第二、第三甚至会影响个人的幸福感。
心理学家维多利亚·梅德维克、斯科特·麦蒂、托马斯·吉洛维奇的最新研究显示,在运动比赛中,银牌得主显然没有铜牌得主那么开心,这是因为兴奋劲头过去之后,获得第二名的运动员会陷入反事实思维中,将现实的比赛结果与更理想的比赛结果进行比较,并且将自己与第一名对立起来,从而忽视了已落入囊中的银牌,转而纠结错失的金牌。
而铜牌得主往往会想到更不理想的情况——如果他们表现稍差,可能就得不到奖牌。所以,铜牌得主庆幸他们登上了领奖台,也因此更加开心。
这个结论是如何得来的呢?托马斯·吉洛维奇让一群大学生观看巴塞罗那奥运会上得奖运动员的录像片段。这些学生不知道运动员的得分,只是根据录像片段以1至10分评估运动员们的情绪,“1”为“痛苦不堪”,10为“欣喜若狂”。结果,评分趋势昭然若揭:比赛结束不久以及颁奖仪式上,铜牌得主都比银牌得主表现得更高兴。
2006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心理学家大卫·松本和鲍勃·威林厄姆研究了柔道比赛之后选手的微笑,其结果与上述分析一致:铜牌得主比银牌得主更有可能露出真挚的笑容。不过,还存在一种例外的情况:如果获得铜牌的运动员曾经获得过金牌,那么他也不太可能露出真挚的笑容,因为他并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表现。
这么看来,人们的幸福感与其预期息息相关。
国际旅行评论网站猫途鹰(TripAdvisor)的企业排名情况也印证了上述现象。上述规律也同样适用于各种正规排名对企业负责人的影响,例如顾客服务排名、利润率排名,“猫途鹰”中的酒店及餐厅排名,等等。排在第2名可能比不上排在第3名更开心,因为对第2名来说第1名就近在咫尺;排名11比排名12更令人不快,因为刚好与“10强”擦肩而过。因此,在公司内部讨论排名情况的时候,应同样采取面向消费者的交流策略,相较于“排名12”,“20强”能够传递出更多积极信息,从而鼓舞员工们更上一层楼,争取进入前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