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用心的考古学

一学期的考古学理论课程结束了,大家在一起攻读经典论文,很是辛苦。有同学总结了一下经历,那就是看到了研究考古学的多个角度。当代顶尖的考古学家都在想方设法从自己擅长的角度切入到考古学研究之中。最后,我以“唯心”的考古学结束了课程,唯有用心,考古学研究才可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这也正是我希望与同学共勉的地方。

《明朝那些事儿》中讲明朝对朝臣廷杖:太监如果下令说“打”,那么大多只是一点皮肉之伤;如果说“着实打”,那么就可能被打得皮开肉绽;如果太监说的是“用心打”,定然是凶多吉少,很少有人能够杖下逃生的。“用心”乃是用力的最高境界!

中国人都是语言大师,似乎自古以来都明白事情的真实程度有很大的差别。妻子去干洗店洗衣服,店主说某件可能褪色的衣服不能洗。我们都看过《我爱发明》节目,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干洗,很快就识破了,这个店并不是真正的干洗店。去买实木家具,所谓实木,按照行业潜规则的定义,跟我们常人的理解是有很大区别的,大抵是其中真正的木头有一定的比例,并不是指纯粹用木头做的。淘宝的店家,若非反复表示绝对正品,又是发誓、又是赌咒,否则是不敢相信的。即便如此,仍有可能上当。

学习后过程考古学,我们讨论的一个关键词就是真实,究竟什么是真实呢?我们中国人自古就有回答。何谓“真实”?原来它是有程度之分的!而从考古学理论课上,我们得知真实总是某个角度的真实!真正值得研究的东西也就是真实的程度与角度,而不是在这里争论是或不是——这种想法太简单了。

按照这样的逻辑,也许我们首先会问的一个问题是考古学是否是一门真实的学问,也就是说按照考古学真实的程度,从低到高存在许多个层次。其中或许有一层叫作表层考古学,它似乎是在做考古学研究,似乎又没有。当代中国艺术有一个特别突出的共性,虽然艺术家如方力钧、张晓刚、岳敏君、曾梵志等人笔法各异,题材也有所不同,但是他们表现的国人都是一张张具有统一性的脸面,方力钧笔下是光头、张晓刚笔下是咧开嘴的傻笑、岳敏君笔下是毫无表情的合影、曾梵志笔下是类似缠满绷带的人。这些脸面都是平面的、空洞的、表面化的。我很钦佩这些艺术家,他们以敏锐的直觉深刻地揭露了当下中国人的精神存在。虽然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但是尖锐的现实使得每位艺术家都认识到这一点,然后以一种他们独有的方式表现出来了。表面化是这个时代的icon。它是否也影响到了考古学呢?

谁敢怀疑考古人风里来雨里去寻找考古材料的努力呢?谁敢怀疑暴露在阳光下的整齐如棋盘的探方呢?谁敢怀疑那些进入了科学实验室的分析标本呢?相对于那些依靠文献的学科,考古学毫无疑问是一门非常“真实”的学科(姑且先加上引号)。不禁想起大学中放弃考古的同学所说的:这门学科太假!一件器物归为上一层还是下一层都取决于发掘者的偏好,一个灰坑往往要做过之后才会发现到边了,究竟做到什么程度也是取决于发掘者的……发掘尚且如此,其他的就更有点不靠谱了。至于说考古学家所说的考古学文化,凭借几件器物或是所谓的“器物特征组合”就构建出一个古人运用的“考古学文化”,代表一个时期生活在某个地区、有某种社会联系的社会群体。两个文化之间的关系,基本的表达方式是,它们之间存在相互的影响,也都有自己的特点。当发现的器物特征多了,于是就产生了“类型”。究竟多大的差异才称得上两个考古学文化呢?这就取决于研究者了。大多数时候,更真实的情况是,谁挖的这些材料或者谁占有这批材料,就谁说了算。再进一步,说某个时代是母系社会,什么叫母系社会?这种社会关系一定会反映在墓葬特征上? JLR+wxvECEklHduB9eoq2T95TVXNkNwqOxuocy6j5T7EUM0q9mNdBxVry+TKPm2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