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工厂的动力化

一、工厂的分布

根据南亮进的定义,分析工厂动力化过程时需要计算使用某种动力原动机的工厂所占比例,这个比例就是动力化率,为了计算这个比例需要全部工厂的数量和使用动力工厂的数量的数据。研究地区动力变动时可以从农商务省《农商务统计表》和商工省《工厂统计表》中获得数据,前者包含1884~1919年每年按照地区划分的工厂数和使用动力的工厂数,后者有1909年、1914年、1919年和此后每年的数据,不过使用这两种资料时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各自的调查范围不同,前者是10人以上工厂,后者则是5人以上工厂。第二,前者的可信度也有问题,一部分年份的数字无法理解。第三,后者1929年没有地区的数据,1922年也缺失部分地区的数字。

我们依据《农商务统计表》计算了1892~1919年,依据《工厂统计表》计算了1909年、1914年、1919年以及此后年份的工厂数和使用动力的工厂数。1895年以前,工厂的动力只有水车和蒸汽机两种,此后就出现了内燃机和电动机。1892~1942年的51年当中,全国工厂数和使用动力的工厂数分别增加了20倍和50倍,而这当中使用动力工厂增加的倍数 更大,这也证明了动力革命的进展及其带来的效应。

表5-1显示了工厂在地区之间的分布情况。不论哪个年份,近畿地区都是最多的,其次是南关东和东海地区,经济上相对落后的冲绳和南九州、山阴、北海道的份额就比较小了,这基本上显示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期日本各地区的工业化程度。从年代变化看,增加较大的是南关东,从9. 1%增加到20. 9%,1899年仅为近畿地区的一半左右,到了1940年几乎与其一样。其他增加较快的还有北海道、冲绳、南九州等地区,虽然份额不是很大。与此相对照的是东山(15. 9%→4. 5%)、北陆(11. 2%→6. 8%)、山阴(3%→0. 9%),这些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表5-1 工厂的地区分布和动力化率

picture

续前表

picture

说明:1899年是10人以上工厂,1909年以后是5人以上工厂。资料来源:(日本)农商务省历年《农商务统计表》、商工省历年《工厂统计表》。

图5-1 工厂动力化率的变化:东日本和西日本

说明:两个资料包含的范围不同,故加上A、B以示区别。资料来源:(日本)农商务省历年《农商务统计表》、商工省历年《工厂统计表》。

我们也很想了解工厂的规模分布,但是关于地区的工厂规模和原动机马力数的信息只有1909年、1914年、1919年和1920年4个年份。1909年和1920年有如下情况:就日本全国平均而言,5~29人工厂比例在这两个年份都超过80%,然后是按照30~49人、50~99人、100~499人、500~999人、1000人以上工厂的顺序分布。各地区的分布基本上与日本全国的分布接近,其中东山、北海道、北九州、冲绳多少倾向于大规模工厂,这也可以说是战前日本的一个特征。行业分布也与规模分布差不多,不是所有时期都有数据,只有1909年、1914年、1919~1929年的数据。关于日本全国的情况,由于与南亮进的研究一样,这里省略。最值得关注的是纺织工业,1909~1929年虽然其份额有所下降,但是依然维持着很大比例,不过由于地区不同,其比例也有较大差异。例如,传统缫丝和纺织、织布发达的东山、北关东、北陆、东海等地占据50%~70%,而在北海道、冲绳、北九州等地则只占20%以下。食品工业的份额也较大,三个年份都在17%~19%的水平上。其他工业的份额也在7%~9%的水平上。至少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这些轻工业是日本制造业的主力。当然,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种地位的优势逐渐被机械和金属等重工业所替代。在这个时期,这两个产业所占比例从3%上升到了7%,在南关东地区,这两种工业的扩张更加显著。

二、工厂的动力化

下面考察动力化问题,图5-1显示了东日本[不包括北海道]和西日本(不包括冲绳)的动力化率。 图中有两条不连续的曲线,前期是10人以上工厂,后期是5人以上工厂,因而前期显示的位置高于后期,前后不 能完全衔接起来。 也就是说,尽管时间上前期的动力化程度不如后期,但是由于工厂规模(10人以上)的影响,前期的动力化率偏高。不过,考虑到当时日本工业发展的实际情况,5~10人工厂占较大份额,如果仅从10人以上工厂的动力化率进行判断,就容易过高估计实际情况。最好的一种观察方向是按照5人以上工厂的倾向性向前推,这样可以判断19世纪末日本的动力化率处在10%~20%的水平上。

另一个明确的情况是,东日本比西日本略高(5%~10%),如果画出全国的曲线,应该处在东日本和西日本之间。另外,不论是东日本还是西日本,1909年以后开始有一个更加快速的上升倾向。1909年二者处在25%~40%的水平上(全国平均28. 4%),1920年一下子就达到了55%~70%(全国平均65. 2%),再进一步,1930年达到70%~85%。此后动力化进程依然向前迈进但速度逐渐减慢,根据南亮进的观点,这时日本的动力革命已经完成。

表5-1中的下半部分显示了各个地区动力化的动向,除了冲绳外,大部分地区都在19世纪末到1940年这段时期里实现了动力化的快速上升。1909年各地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但是差距逐渐缩小。例如,北海道的动力化率1909年最高,而1930年则并不那么突出。再如东山这个养蚕业和缫丝业比较发达的地区,从19世纪末开始就一直拥有较高的动力化率,而北陆、四国、北九州等地1909年的动力化率不到东山地区的一半,不过1920年以后这种差距就逐渐缩小了。再有,东日本的动力化率一直比西日本高,这可能源自近代行业较多。

三、工厂动力化的普及原因

从上面的观察得知,工厂的动力化从19世纪末开始到20世纪20年代,虽然在地区上有一定程度的差距,却实现了较快的普及,特别是到了20世纪20年代后期30年代初期,事实上已经实现了普及,这种技术普及的背后是有原因的,这里做一些数量上的探讨。

以下设计一种普及函数,解释变量有以下几个:第一个是30人以上 工厂占全部工厂的比例(X 1 ),代表工厂规模。30人以上工厂除了纺织等一部分行业之外,在当时应该是属于大工厂。规模越大的工厂比起小工厂来说,越具备较早使用动力驱动的意愿和条件。第二个是行业的特性。根据南亮进的研究,纺织、机械、金属、印刷、木材的动力化率高于制造业整体水平,这些行业的比重越大,该地区的动力化率也就越高。由于数据的局限,这里选取了纺织工厂比例(X 2 )、机械工厂比例(X 3 )、木材工厂比例(X 4 )。另外,对于本章来说也很重要的是,东日本和西日本之间的差异能否在统计上有所显现?于是加入了东西日本虚拟变量(X 5 )。测算公式如下:

α= a+ b 1 X 1 + b 2 X 2 + b 3 X 3 + b 4 X 4 + b 5 X 5

式中,α为动力化率(%);X 1 为30人以上工厂占全部工厂的比例(%);X 2 为纺织工厂比例(%);X 3 为机械工厂比例(%);X 4 为木材工厂比例(%);X 5 为东西日本虚拟变量(这里不包含北海道和冲绳)。运用这个公式对1909年和1920年进行了测算,结果如下。

1909年:

α=-9.280+ 0.914X 1 + 0.218X 2 + 1.567X 3 + 1.134X 4 + 3.797X 5 [-1.999] [7.565] * [2.974] * [3.424] * [6.004] * [1.369]

formula

1920年:

α= 30.859+ 0.851X 1 + 0.078X 2 + 1.056X 3 + 0.642X 4 + 10.070X 5 [5.590] * [5.525] * [0.942] [2.031] * [3.012] * [3.183] *

formula

括号中的数字为t值,带*号的为在5%的统计水平上显著, icon 为经自由度修正之后的判定系数。计算结果还比较好,之所以说是“还比较好”,指的是这种地区之间的横截面分析不如时间序列数据那样具有规律性的变化而更加不确定,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不错的结果。两个年份的判定系数都较高,说明这个方程式是成立的。再看t值,1909年的虚拟变量和1920年纺织工厂比例没有通过5%统计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其他都显示出了统计上是显著的。在两个年份当中t值都显示出较高数值的是30人以上工厂占全部工厂的比例,这说明这个时期的工厂规模对于动力化这种技术进步和普及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t 值较高的是木材工厂比例,说明这个行业对动力的需求高于其他行业。机械工厂比例的结果并不突出,说明这个行业虽然属于近代行业,但是由于它的灵活性或可分割性,既可以是小工厂也可以是大工厂,就是可分割性较强,而小工厂也可以没有动力。在工业化较早的时期,通常没有很大的工厂,更多的是半手工、半机械作业。纺织工厂比例也存在类似的问题,纺织工业当中包括传统生产方式和现代生产方式两种,越是早期传统生产方式越多,不一定使用很多动力。东日本和西日本的虚拟变量1909年没有通过统计检验而1920年通过了,也就是说,两个地区的差异在1909年并不是问题,而在1920年被拉大了,从事实上看差距并不是很大(见表5-1)。 8AXoab9zvRRoz/sgMhl7yIBrj/RU+frKwM/ZybrfXy0EEoFyOISL+qeR0LHWuLw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