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引言

本章的主要目的是研究近代日本的工业发展与结构变化,尤其是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考察的时期是1909~1940年,这主要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第一,这个时期是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产业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从经济整体来看,从农业向工业的转变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实际GDP的产业结构是:1900年第一产业占34. 6%,第二产业占17. 9%,第三产业占47. 5%,到了1938年这一比例分别为15. 9%、51. 8%、32. 3%。 虽然第三产业也有所下降,但下降更多的是第一产业,相比之下第二产业获得了大幅度扩张,这也表明这个时期日本基本上实现了所谓配第-克拉克定理的前半段,或者可以认为初步实现了工业化。第二,从就业结构看,1900年第一产业占65. 0%,1920年为52. 9%,1938年则下降到43. 9%,非第一产业1900年占35. 0%,1920年占47. 1%,1938年上升到56. 1%,其中第二产业从1920年的24. 4%上升到28. 7%,第三产业从1920年的22. 7%上升到27. 4%。 就业方面的变化不如GDP的变化那么大,或者说就业结构相对滞后,这是各国共同的经验特征。也正因为此,我们才认为它是初步的工业化,而如果就业结构也像GDP结构那样完全颠倒过来,就应该认为是完全的工业化了。

这里顺便介绍一下我国的情况,1952年GDP结构和就业结构如下:第一产业分别为50. 5%和83. 5%,第二产业分别为21. 0%和7. 4%,第三产业分别为28. 6%和9. 1%。2005年这个结构变成了如下情况:第一 产业分别为12. 5%和44. 7%,第二产业分别为47. 3%和23. 9%,第三产业分别为40. 2%和31. 4%。 综合起来可以初步判断,我国1952年的结构不如日本1900年(主要是第一产业比重很高),2005年大致相当于日本二战以前最好的时期。 不过,这里有必要作一个解释,即这里1938年日本的数字也可能由于当时日本处于对中国全面战争时期,因此产业结构处于非正常状态,但即使如此,总体上并没有太大的影响。

这个时期的统计资料比较全面,这为我们的分析提供了保证。例如,后面介绍的《工厂统计表》是当时能够全面反映工业生产的唯一而可靠的资料,相比之下我国在当时就没有这种全面的、连续的统计调查。20世纪头十年的《农商统计表》停留在日本的《农商务统计表》的水平而且质量很差,20世纪30年代中国东北地区的《“满洲国”工厂统计》是仿制日本《工厂统计表》编制的。全国性的尤其是连续性的工厂调查就没有展开,只有1933年《中国工业调查报告》以及其他一些地区或时期的一次性调查,这些调查不仅质量有限而且不够全面。至于20世纪20年代,干脆就没有关于工业的完整资料。 E2NX3MCACVWDU/Ez/otBt9yKFs6bW9AXh30uEd0vQfZYUMy+XG4cpuu+xF4wQ+m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