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 第一章 |

人类反贫困事业的亮丽篇章:中国道路

古人云:“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消除贫困,实现小康”,是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不变期盼,也是党和国家一往无前、不懈追求的目标,更是全人类共同致力的伟大事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四十年的反贫困历程彰显了中国的实力与自信。在实现全面小康的过程中,党和国家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关心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放眼世界,贫困问题的深化、扩散、演变,严重阻碍了世界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截至2013年,世界贫困人口仍占世界总人口的10.7%。世界贫困现象主要呈现两大特征:一是区域性贫富差距较大,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较为贫困;二是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发达国家掌握着世界近4/5的财富,而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仅依靠约1/5的财富来维持基本生活。聚焦中国,人口基数大、地理构成复杂、区域发展不平衡以及城乡差距大等矛盾突出,且具有中国特色,因此较同类发展中国家而言,中国反贫困的难度更大。2017年6月,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的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35次会议上,中国代表全球140多个国家,就共同努力消除贫困发表联合声明。这一里程碑式的重要时刻,肯定了四十年来中国在世界反贫困过程中充当主力军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前署长海伦·克拉克曾说:“中国最贫困人口的脱贫规模举世瞩目,速度之快绝无仅有。”各国反贫困的内生性动力推动了世界反贫困工作的进程,而国家间的相互合作和经验借鉴也是促进国际反贫困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具体而言,我国扶贫难度较大,主要体现为:人口基数庞大导致人均资源有限;自然环境约束导致非人力赤贫;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导致扶贫财政压力大。近四十年来,中国在历届领导集体的指引下迎难而上、克服万难,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目标。数据显示,1981年到2013年间,中国贫困人口由8.8亿人减少至2 000多万人,占同期世界减贫人口数量的78%。中国在世界反贫困工作中贡献了巨大力量,并且减贫速度远超印度及非洲同类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开展南北对话、南南合作,带动其他国家共同发展。

中国反贫困四十年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贫困人口大量减少,福利保障水平大幅提升,人均收入大幅提高;反贫困在医疗卫生、农业发展、教育水平、基础设施、基层党建等方面的外部效应,整体促进了我国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发展与进步。这些成就要归功于,扶贫政策基于实事求是的精神,从项目导向到系统推进、从“输血式”到“造血式”、从粗放“漫灌”到精准“瞄准”的不断演变。中国的反贫困经验既包含了中国特色,又体现了可供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学习借鉴的普世价值,无疑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把建立“人人平等、大家富裕”的社会主义社会放在了极其重要的地位。邓小平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础上科学地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调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体现了新时期实现全面小康的决心。中国反贫困四十年,见证了党和国家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的正确性。 yFJ7NZGbX0hUWp6SY0uMolFGQ8nmDGXA5NAM8IITsO0Gq4XL0QJW3PlY1kAV0jU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