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生物为何会进化出同情心?

同情心,或许在当下已经不再是什么好词。毕竟稍微流露得多一点,“圣母”之名就难免降到头上。在这个外有难民恐袭作恶,内有倒地老太讹诈,以及各种博同情求募捐的年代,似乎人们都厌恶泛滥的同情心。

我同样不喜欢廉价的同情,但同时也必须承认,同情心永远是人类最美好的品性之一。其实,并非只有人类才有同情心,甚至可以说,人类的同情心只是动物相似反应的更高级体现罢了。

在文章接下来的内容中,存在一个主角,以及一个反派,对,大家是不是非常喜闻乐见?

01

咱先说说这位反派,在浩瀚的海洋中,这货可以说是没有任何天敌的存在(当然,人类除外)。更有趣的是,位于海洋生物链顶端位置的它们,却有着海洋版大熊猫的萌系外形。

图6.1 处于应激状态下的鲨鱼

是的,你们想必都猜到了,它的名字叫做虎鲸(学名 Orcinus orca )。

虎鲸的名字中虽然有个“鲸”字,但其实是被划分到了齿鲸小目的海豚科中。作为海豚家族中体型最大只的大佬,虎鲸的狩猎掠食能力也是首屈一指的。它们那七、八米长,5吨多的块头,赶上灵长目的高超智商,再加上拥有复杂的语言,让虎鲸无论是单挑还是团战,都几乎是海洋中远近无敌的存在。

也许有人会问,同样赫赫有名的大白鲨,难道没有一战之力吗?还真没有……1997年,美国海洋学家在旧金山附近的法拉隆群岛(Farallon Islands)拍摄到的一幕或许可以解答这个问题。当时,有两只成年雌性虎鲸伏击了一只加利福尼亚海狮。正当两头虎鲸扬扬得意地戏耍着严重受伤的战利品时,一位不速之客出现了。

一头大白鲨嗅到了海狮的血腥,也想来分一杯羹(事实上,法拉隆群岛原本就是著名的大白鲨栖息地)。

显然俩虎鲸妹子对此是不满的:咱搞到手的每一块肉,都是自己努力挣来的,凭啥你来吃白食?很快其中的一只虎鲸将这种不满转变成了行动:它丢下了海狮的尸体,转而攻击那头大白鲨。

这头虎鲸是个小个头,只有4.5米长,而大白鲨也有3.7米的块头,两者体型差距看上去并不算大,但是刚起正面来,顿时高下立判:虎鲸冲刺游向大白鲨,一头将其撞翻,并以极其迅捷的速度和准确性咬住了鲨鱼的头部,然后做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举动——将它翻转了过来。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攻击手段显然是虎鲸对付大白鲨的常规套路。因为当鲨鱼被翻转到肚皮朝天的时候,会立刻陷入一种叫做紧张性麻痹(tonic immobility)的硬直状态,处于这种应激状态下的鲨鱼,会昏迷并失去意识,近乎于瘫痪,直到几分钟后才会恢复过来。

虎鲸就是利用了大白鲨的这个弱点,将如此凶猛的另一种海洋霸主一招秒杀(没错是真正意义上的秒杀战五渣)。此外,它们在对待其他攻击性强的鱼类,比如带毒刺的棘尾 、短尾 时,也会采用这种无伤又省事的战法。

图6.2 虎鲸的协同作战能力,令捕食海豹

然后,可怜的大白鲨不明不白就这么死了,虎鲸妹子咬下了它的肝享用,留下残余的躯体扬长而去。(虎鲸很多次袭击鲨鱼都只咬下它们的肝,莫非是鱼肝油爱好者?)

其实相比起这种单挑,虎鲸的团战能力更加令人吃惊。首先,虎鲸的语言远超过人类语言的复杂度,它们能发出62种不同的声音,每一种声音都有着不同的含义。正是凭借着这种交流能力,使得它们在团队狩猎中能够发挥出协同作战的能力。

比如在捕猎海豹时,如果它们藏身于浮冰之上,虎鲸就会在领头大姐大(是的虎鲸是标准的母系社会,老大都是雌性)的指挥下集体下潜,并同时用尾巴拍击水面,制造出巨大的波浪,将浮冰掀翻,再捕食落水后的海豹。

绝大多数情况下,此时的海豹非常无助,面对那些高耸着的背鳍(这也是虎鲸又名逆戟鲸的原因),它们只能吓得瑟瑟发抖,毫无办法。然而在某些情况下,海豹们却能够极其侥幸地逃脱虎鲸之口。别想多了,靠海豹自己,或者指望虎鲸大发慈悲,那都是不现实的。

这时候,就好像那些好莱坞动作片的俗套剧情一样,会有一位大英雄忽然降临,拯救世界。

02

图6.3 座头鲸翻转身体,展开救援行动。

2009年时,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海洋生态学家罗伯特·皮特曼(Robert Pitman)在南极洲考察时,见到了令他倍感震撼的一幕。当时,一群由5只虎鲸组成的狩猎团体,在用同样的方式围剿一只被困的威德尔海豹(Weddell seal)。它们很快就得手了,海豹被海浪冲击着,连滚带爬哀号着掉落水中,它绝望地试图逃跑。

就在虎鲸们美滋滋地准备享用大餐时,一个庞大的身影出现了:一头15米长的座头鲸横冲直撞地冲入了虎鲸群,一边发出巨大的吼叫,一边将自己壮硕的身体挡住虎鲸进攻海豹的路线。

接下来,这只座头鲸又做了一件更加不可思议的事情。当虎鲸们调换路线准备重新发起攻击时,座头鲸迅速下潜到海豹的下方,继而翻转自己巨大的身体,用胸部轻柔地托起海豹,让它免遭虎鲸的捕食。

紧接着,座头鲸就这样稳稳托住海豹,将它送到一片开阔的冰面,帮助它上岸逃脱一死,然后经历了劫后余生的海豹,二话不说立马消失在了冰面上(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大恩不言谢吧)。

同样的场景,一次次地被人们观察到。

2012年,在加利福尼亚的蒙特雷湾(Monterey Bay),海洋学家也看到了类似的一幕。当时,一群虎鲸正在攻击一头带着幼崽的雌性灰鲸。它们的配合异常娴熟,攻势极其猛烈,灰鲸独木难支,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宝宝被咬死。就在这时,一头座头鲸又一次神兵天降般地游了过来,可惜它迟到了一步,但却依然在坚持做着一件事:阻止虎鲸群吃掉那头已经死去的灰鲸幼崽。

这头座头鲸一直守着灰鲸的尸体,并将自己的头部朝向它,与它保持着一个身长的距离,发出激烈而响亮的叫声,同时用尾巴不住地抽打每一头试图上前进食的虎鲸。在接下来长达6个半小时里,它一直在坚定地守卫着灰鲸的尸体,最终虎鲸们无法得逞,只能悻悻离去。值得一提的是,在附近海域游弋着大量的磷虾群,但座头鲸却对这种它最爱的食物无动于衷,长时间地坚守阵地,仿佛死去的是它自己的孩子。

从海豹、灰鲸,再到翻车鱼、北海狮,座头鲸一次次地保护着它们免遭虎鲸的毒手。一头另类物种,毫无利己的动机,把海洋弱势群体的生命安全当作它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样的精神?这是海洋国际主义精神!

那么,为啥座头鲸会做出这样的举动呢?这是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

03

在我们探讨这个问题之前,不妨先来了解下座头鲸到底是怎样一种神奇的生物。

座头鲸(humpback whale),又名大翅鲸、驼背鲸、巨臂鲸,属于须鲸亚目的须鲸科。它名字中的“座头”,其实并非是形容它的头很巨大(虽然的确如此),而是源于日文“座頭”(ザトウ),意为“琵琶”。所以,座头鲸的得名,其实是说它的外形很像一把琵琶(确实蛮像的)。

图6.4 座头鲸的胸鳍,就是它致命的武器

成年座头鲸的身长可达11.5~16米,体重达到25~30吨,目前最大的雌性标本身长将近19米,仅胸鳍就长达6米。然而根据捕鲸者描述,座头鲸最大的纪录全长近27米,体重更是达到90吨之巨。

除了头大(占身体的1/3大小),座头鲸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它那对巨大的胸鳍。座头鲸的学名 Megaptera novaeangliae ,就来自于希腊语中“巨大的翅膀”,这也是它得名大翅鲸的原因。座头鲸的胸鳍单侧长度可达5.5米以上,几乎达到体长的1/3。它的鳍肢上具有四趾,前端还有着不规则的瘤状锯齿,简直如同一把巨型锯齿刀。

是的,这对巨大的胸鳍,就是座头鲸强大的战斗武器,如果你仔细观察的话,会发现这对武器还是附魔过的。

所谓的附魔,是指座头鲸的身体表面附着了许多坚硬的小疙瘩,这种玩意儿叫做藤壶(Barnacles)。胸鳍上密布的藤壶,可以有效增加挥击时的伤害。藤壶是一种节肢动物门颚足纲无柄目的动物,它们附着在任何海洋中任何可以附着的地方,比如海岸的礁石,海中的船只,海底的贝类,以及鲸鱼、海龟甚至是螃蟹的身体上。

座头鲸身上的藤壶,简直可以用“蛮横不讲理的殖民”来形容,它们附着之后,就坚持不断地将自己的壁板向着鲸鱼的皮肤内侧生长,最终牢牢地钳在里面,并随着鲸鱼的游动捕捉食物。虽然一旦定居便终生无法移动,但雌雄同体的它们,会伸出超长的性器官相互受精,最终长成密密麻麻的一片藤壶社区。

虽然藤壶可以帮助座头鲸增加一定的物理伤害输出,但作为一个轻度强迫症(还好我没密集恐惧症),我无法想象身体上长着一堆玩意儿,又没办法抠掉,是怎样的一种绝望。

正是凭借着庞大的身形,加上犀利的武器,座头鲸在面对虎鲸团体时,才能面无惧色地以一打五。虽然虎鲸尖牙利齿,灵活性和速度也更强,但是座头鲸1吨重的大胸鳍来那么一下,那可是致命的。

因此,每当它们听见附近有虎鲸在团队围猎时发出的叫声,就会立刻抖擞精神,从不远处火速前来发动救援。

但是这也并非意味着,和虎鲸这样的顶级掠食者搏斗就完全没有风险。就好比大象碰上狮群也得万分小心,那么座头鲸为什么会展现出如此的大无畏精神,去拯救跟它全无关系的生命呢?是什么原因驱使着它们一次次去冒险付出呢?

04

这其实涉及一个很古老的生物学问题:动物究竟有没有同情心?

请注意,这里所说的同情心,是一种更加广义上的同情心,而不仅仅是父母对于子女的那种爱护。在动物中,父母牺牲自己保护后代的事例比比皆是,但是我们这里所讨论的,是保护和自己没啥关系的同类,甚至是其他类别的动物。

对于同类的动物而言,同情心似乎是可以理解的,大家是同类,是亲戚嘛。其实如果细细查证的话,就能发现更多根源性的东西。

在野生的印度恒河猴群中,动物学家常常观察到这样一种现象,如果某个幼年猴崽的母亲失踪了或是死掉了,那么猴群中会有许多适龄的雌性恒河猴将这只小猴视为己出,付出和对待自己亲生子女同样多的精力来照料它。

甚至还有以下的一幕被人们亲眼见证:2014年时,恒河猴群中的一只成年雄猴在印度坎普尔(Kanpur)铁道附近不幸触电,当场昏迷不醒。此时另外一只路过的雄猴见此状况,立刻冲上去,对它进行持续不断的抓挠、吼叫、按摩抚慰,只为了唤醒这只同类,最后甚至尝试咬醒它。经过20分钟的努力之后,奇迹终于出现了,那只触电的猴子竟然不可思议地苏醒了。

图6.5 恒河猴主动发起的紧急救助

除了野生动物被观察到的事迹外,动物学家还在实验室中对此进行了研究。斯坦福大学就做过一个实验,发现人类幼儿会自愿克服一些困难,来帮助一个看上去陷入困境,急需要帮助的人。而在参照组中,黑猩猩也对同类做了同样的事情。

美国埃默里大学的研究人员则设计了另一项实验,试图证明除了灵长目动物,其他动物也存在同情心的现象。实验所采用的对象,并不是相对高等智商的大象或是家犬,而是啮齿类动物的一员——草原田鼠(Prairie voles)。

实验的过程是让一组具有亲属关系或是相互熟悉的草原田鼠暂时相互隔离,并对其中一只田鼠轻微电击,与此同时,对照组田鼠中的一只也被隔开但却没有受到电击。与对照组田鼠相比,前一组的田鼠重聚时,没有受电击的田鼠会很快上去舔舐受电击的田鼠,而且持续很长时间。

这证明了田鼠们哪怕没有亲眼见到同类遭难的一刻,但还是能够立刻感知到它们的不佳状态,流露出同情心并施以安慰。研究人员还通过测试发现,同情心发作的田鼠会分泌一种激素,如果在实验中阻断这种化学物质的产生,田鼠就不再会进行安慰的行为了。

更加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草原田鼠间的安慰举动,只会发生在彼此亲密熟悉的田鼠之间,而在彼此陌生的田鼠中,就不会有这样的舔舐行为。

这其实从侧面说明了一点,很多动物的同情心,仅仅产生于同类之间,或者说,仅仅产生于和它本身有着亲缘关系的成员之间。这类动物往往有着同样的一个特征:它们拥有着能够准确识别出自己亲属的强大能力。

在对威德尔海豹社群的观察中,生物学家威廉斯就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现象:因为母亲的死亡或是失散,一只孤零零的幼海豹在海岸上饥饿而无助,在它的身边有着数百个具有哺育能力的雌性海豹,然而竟然没有一只愿意伸出援助之手。

这是因为,这些雌性海豹都能够准确识别出,这只幼海豹不是它们的子女,或者与它们没有多少亲缘关系。要解释这种现象,可能要借鉴一下道金斯的著作——《自私的基因》中的观点。

05

在这本我很喜欢的书中,道金斯也对类似的现象给出了说明,他认为所谓动物的同情心,其实本质上还是属于动物利他行为的范畴。因此,不同动物在亲缘群体中的利他程度是不尽相同的,比如蜜蜂和蚂蚁的群体,会表现出超出其他物种的利他行为。

这些差异或许可以从基因的角度来分析,雌性蚂蚁是由受精卵孵化而来的,拥有父母双方的两套染色体,是双倍体。而雄性蚂蚁是由未受精卵孵化而来的,没有父亲的基因,因此是单倍体。这也就是说,蚂蚁中的兄妹和兄弟之间,共享了50%的基因,而姐妹之间共享了高达75%的基因(父亲那一半的染色体完全相同,母亲那一半的染色体半数相同)。

而蚂蚁的雌雄分布是3:1,这也就是说,蚂蚁群体中彼此间拥有相同基因的比例,大大超过人类这样的哺乳类动物,这可能就是它们会产生更多利他行为的本质原因。

图6.6 非洲水牛会围成一圈,保护幼小的后代

同时,即便是人类或者其他哺乳动物,也往往会因为相同基因比例的多寡,而产生利他行为的亲疏性。自己的孩子有着50%的相同基因,侄子一辈是25%,就疏远一些,堂侄之类就更疏远一些,以此可以一直推及不相干的外人。

换言之,即便一个人的侄子不是自己的后代,但是依然有着和自己25%基因相似的高比例,通过对侄子的照顾,同样可以有利于基因的传递,并有利于这个家族群落的稳定性。类似的道理,在其他亲属,比如兄弟姐妹之间也适用。

因此这也便解释了草原田鼠的同情心,其实仅仅局限于自己的亲属之间,这是由基因相似度所决定的。

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我们才会看到以下各种感人的场景:塞伦盖蒂大草原上,一群壮硕的成年非洲水牛围成一圈,把幼年的水牛保护在中央免遭狮群的攻击;欧洲喀尔巴阡山脉的绵羊和臆羚,在发现危险的第一时间,会剧烈地跺脚同时发出尖叫来警醒同伴,而不是只顾着自己逃跑;北美洞穴中的吸血蝙蝠,如果发现外出归来的同伴没有吸到血,会让它们吸一点自己的血,从而免遭饿死的悲剧。

但是,以上的全部,都仅仅只能说明动物在对待自己的亲属,或者面对待自己的同类时,所产生的同情心行为。可是又该如何解释座头鲸的行为呢?这显然并不是仅仅用同类基因理论就可以解释的。

06

图6.7 虎鲸对一头幼年灰鲸造成的致死伤痕

事实上,驱使座头鲸做出营救行动的,可能是一种更加高于原始利他本能的源动力。这种源动力,往往只产生于具有高等智慧的动物中,我们更习惯于用一个词来形容它——共情。

首先,座头鲸拥有着非常好的记忆力,它们可以牢牢记住自己许多年前发生的事情。作为著名的“海洋歌唱家”,座头鲸不但可以记住自己创作出的歌曲,甚至还能记住曲目中的每一个细节。它们每年都会在同一首曲目中,增加一些新的元素。这说明它能记忆一首歌中所有复杂的声音和声音的顺序,并储存这些记忆达6个月以上,作为将来唱新歌的基础。

同样的,座头鲸会对自己幼年的某些遭遇有着毕生难忘的印象,嗯,我们可以换个词,叫做童年阴影。

其实,虎鲸的食谱里,就有着座头鲸的幼崽。只不过相对于海豹等其他猎物,幼年座头鲸被捕食的比例并不高,只有11%。这同时也意味着,许多幼鲸只是幸运地逃过一劫,可这份童年阴影它们长大后一直都记得。

加州逆戟鲸保护项目的鲸类专家阿莉萨·舒尔曼-简尼格(Alisa Schulman-Janiger)发现,许多参与营救的座头鲸身体上,都有着幼年时期遭到虎鲸撕咬的伤疤,这意味着它们在成年后,发现虎鲸在狩猎海豹之类的弱势者时,会立刻联想到自己童年的遭遇,并激发强烈的共情反应。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座头鲸才会对其他物种实施营救,哪怕它们无法从这种行动中获得任何实际的好处,也在所不辞。

在达尔文的著作中,也有关于这种同情心的解释,他将其称为回忆和反省的作用。高等动物不但有着深刻的记忆,还能够唤醒对这种记忆的理解,当它们在决定行动之前,过去发生事件的意象会不断地重复,并构成个体行为的动机。

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陆地生物身上,非洲的河马如果在幼年遭遇过鳄鱼的攻击,在成年后也会干预鳄鱼对其他动物(比如羚羊)的捕猎,用自己壮硕的身躯阻挡住鳄鱼进攻的路线。这样的场景多次被当地人所发现。很可能河马的干预行为,也是一种共情现象的体现。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学专家达赫·凯尔特纳(Dacher Keltner)将共情称之为高等动物的一种本能。相对于原始基因驱动的同类互助,由共情所驱动的帮助,往往是更加不求回报的一种利他行为,也只有高等智慧的动物才会因为共情而对和自己毫无关联的物种进行帮助。

所以座头鲸才会一往无前地冲向虎鲸群;所以狗狗会照顾幼小的狮子,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无微不至,同样的,猫妈妈也会照料年幼的小狗;所以海豚和虎鲸都会救助溺水的冲浪爱好者(虎鲸其实也是共情者);所以黑猩猩更是会宁愿放弃好吃的食物,也要克服困难帮助毫不相干的人类。

这些同情心的表现,都是高等动物进化而来的本能,在人类的身上,同情心同样是一种高贵的品质。我的一位消防员朋友,每每奋不顾身地冲进熊熊燃烧的火场,只因为他无法接受看到那些可怜被烧伤的孩子,或是一具具遇难的尸体。

如果说,自私的基因让生命的世界充满了冷漠和利己主义,那么同情心的出现,就是投向这个世界那一道弥足珍贵的光。 dpb6KIF5kCmd0qoxUVPZN8hMdn72XN0lI5dSTWtXfb9P0tLI6IIuwHnzZP0Oijf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