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不能这样下去了”——改革的社会背景

作为一种物质形态存在的社会主义制度由于走的是一条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同的特殊道路,即革命和建设发生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前提,决定了社会主义的改革,特别是政治体制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与长期性。从整个社会主义改革历程来看,列宁最早提出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但是真正揭开政治体制改革帷幕的却是在他身后近三十年的赫鲁晓夫。尽管他的改革本身存在着很多失误和问题,且因其1964年的下台而戛然而止。但却在包括苏联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种下了改革的“种子”,它在等待合适的环境破土而出。

20世纪进入80年代以后,适宜改革的苏联社会政治环境日渐成熟。而成熟的标志却是国家政治生活中高层领导人的老化去世,以及由此带来的政治心理上的强烈耻辱感。从1980年开始,苏共中央高层主要领导人相继去世。1980年12月18日柯西金 逝世。1982年1月25日苏斯洛夫 去世,11月10日则是勃列日涅夫去世。1983年5月29日佩尔谢 去世。1984年2月9日安德罗波夫去世,12月20日乌斯季诺夫 去世。1985年3月10日契尔年科去世。“这一切颇具象征意义。那个体制本身也濒临死亡,它那凝滞的老人血液已经不再具有生命活力。” 苏维埃政权的衰退对党和社会提出了警告:不能这样下去了!

1985年3月,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当选苏共中央总书记。改革的“种子”由于新鲜空气的注入而开始萌动。“实际上,正是为了改革才选上他的。当我国仿佛在敬老院里度过了数十年之后,一个年轻、有教养、‘活泼好动的领导人’在苏联舞台和电视屏幕上的出现,便在仿佛对一切都已失去信心的社会中引起了新的希望的真正爆发。致戈尔巴乔夫的贺电和祝贺成功的信件纷纷寄往中央委员会。有些特别兴奋的公民还赋诗祝贺。当然,对于一个飞快变成偶像的新国家领导人,千百万人都抱着某种希望,却不知道究竟希望的是什么。有人希望多一点秩序,有人希望少一点虚伪和国家谎言,还有人希望出现新人,希望开始某种运动。不过几乎所有的人都希望摆脱那种因最高领导人的外貌和水平而蒙羞受辱的感觉,都期待着命运改变。他们对戈尔巴乔夫要求是:将这些向他发出的不清晰的、却很执着的全国信号译成政治决定和政治行为的语言。”

改革,成为苏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zHZLnIfTO0iWJZHQaU2reRjnakpreUCzhFChLtfNCmIreHSq8Uj80PeZTnOf8dT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