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人和环境的不同互动模式,荣格将人分成了外倾型和内倾型,同时,他还将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情感、思维、直觉和感觉四种机能。其中,感觉告诉你存在着某种东西;思维告诉你它是什么;情感告诉你它是否令人满意;直觉则告诉你它来自何处和向何处去。于是,这两个分类,四个维度,就成为八类人格。
那么,外倾型的人具有什么特点,内倾型是何种行事风格呢?因为荣格是根据人的心理能量指向来分的,我们可以按照能量的流向来具体地理解外倾与内倾之间的区别。外倾型的人将心理能量指向外界,因此他在认识世界时,更看重客观存在的事物,与外界的互动更多一些。
相反,内倾型的人将心理能量指向内部,于是当他认识世界的时候,更看重内在的自我感受,倾向于将内心的感觉、观点投放到外界。当然,无论是外倾还是内倾,都会遇到个人风格和外界现实冲突的时候。外倾型的人最容易忽略内心,从而迷失自我;内倾型的人则过分强调内在感受,因此时常需要在自我观念和客观现实之间做选择。
外倾型与内倾型并非水火不容,但是难以互相理解。在外倾型人眼里,内倾型人不是独裁者就是神经病;在内倾型人眼中,外倾型人则是内心空洞的野心家,自不量力地想要成为世界之王。然而,在二十一世纪的社会文化中,外倾型人的科学、务实和注重规范的精神让他们成为了社会主流,因此内倾型人的思想、感受、心灵就处于劣势,变得更加虚幻。
外倾型人喜欢和外界的一切打交道,他们热衷建立社会规范,改变大多数人的命运,为企业或者机构的建立呕心沥血。在他们看来,只有看得见的物质、利益、成文的条例才是王道,内倾型人坚持的内心感受、平和心态和思想的巨大支撑对他们来说都不是客观的存在,而是头脑运动产生的幻觉。
为此,荣格曾经提出过自己的观点,他说:“只有病态的心灵才会忘记认识必须要有主体,倘若不是因为我知,便没有任何认识可言,便也没有世界可言。”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内倾型人强调的自我、主观因素,人们根本无法超越自身去认识外界世界。可惜,外倾型人相信的永远是科学的统计数据和摆在眼前的证据,即使主观存在的重要性是一个毫无争议的事实,也无法通过外倾型人接受的方式得到证明。
当然,我们要说,外倾型人和内倾型人原本处于平等的地位,是社会的发展让内倾型人处在了劣势,并且越来越有一种苍凉无奈的感受。毕竟,在追求效率和强调产出的社会,有哪个企业能够接受思想丰富,但是行动力差,有一颗聪慧的心灵却无法解决自身温饱的蠢货呢?
实际上,一个杰出的内倾型人往往能够在物质繁杂的世界里找到真理。他们是精神世界的建造者,也是美好情感的守护者,在研究的领域,内倾型人往往能取得无人能及的科研成就。然而,丰富的情感和思想也让他们成为自身的束缚者。一旦他们在外部世界受挫后,本能的处理方式就是封闭自己。为了躲避外界的伤害,尽量减少和外界接触的机会,或者说减少投入的热情。
在生活中,那些见面时和蔼可亲,给人温暖随和感受的人,一旦深入了解后,就会发现他内心中那个自成一体的世界,那是别人无法涉足的地带。他不仅对一个人封闭,对所有人都是如此,只不过,论交情浅薄,封闭的程度会稍有不同。当人们明白了这不过是内倾型人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或许能够给予他更多的理解和关怀。
荣格也提出了内倾型人中最极端的一种情况,即过分强调感受和理念的内倾型人。当这种人遭受生活的失败时,他会躲避外界的干扰,将心理能量投向自身,进行反思和检讨。当他检讨的是自己的欲望而非做事的原则时,他会消减欲望的能量,强化坚持的做事原则,反之也可。遇到失败,不质疑自己,反而更加强悍地坚持到底的人是最可怕的,比如希特勒。
在遭遇挫败时,外倾型人的极端类型并不会比内倾型人温和。因为外倾型人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很少反思和检讨,他们会因为熟悉世界运行的规则而生,也会因为规则的变更而死。一旦他所熟悉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或者现实和自我发生矛盾时,他们的内心会如同孤儿一般,变得无所依傍。这时,外倾型人会抱怨社会的不公,谴责垄断企业压缩了人才的生存空间,严重时,他们会酗酒、吸毒、人格分裂,甚至用暴力报复社会。
其实,生活中的大多数人都不是这么极端的外倾型或内倾型,就像每个人的气质类型都不是典型的多血质或粘液质一样,每个人都处在一种模糊的中间状态,或者说,每个人的身上都带着外倾和内倾的一部分基因。
情感、思维、直觉和感觉这四种心理机能也是如此。理论上,一个人看见大海后,说出“海真蓝”或“我喜欢风中的海腥味”的人是感觉型的人,说出“深沉”和“海纳百川”的人是直觉型的人,实际上,一个人可能将两种类型的感受同时说出来,只不过侧重点会有不同。
此外,外倾型和内倾型的分类只是让人们更加了解自己,在生活中能从容地接纳自己的内心感受和外在行为,对自己说“对呀,这样的人就是我”!而且,无论是外倾还是内倾,都不会影响你成为一个伟大的人物,比如李白和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