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课
我们都戴着人格面具

心理学中的人格一词,来源于希腊语persona,它的原意指的是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就像京剧演出时演员戴的脸谱一样。后来,这一词成为了心理学中的专业术语,表示人在不同社会场景中表现出来的人格。

可以说,一个面具就是一个人格的侧面,所有的面具,包括面具下面那个真实的自我,一起构成了人格的总和。因此说,人格没有真的假的之分,只有公开的人格和隐秘的人格。

在社会上的公开场合,人们需要和他人和睦相处,不能过分暴露自己的本性,因此就会戴上“亲和”“有修养”这类面具;追求理想时,不想让人看到内心软弱的一面,就会戴上“积极向上”“开朗乐观”这类面具。

这些面具会帮助人们实现个人目的,取得想要的成就。但是,如果一个人过分沉溺于扮演的角色,也可能因此陷入了“面具膨胀”,让一部分特质占领了人格的全部。

在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中,作者塑造了一个内心充满矛盾冲突,为了飞黄腾达的目的带着面具生活的人物形象——于连。于连生在一个低下的平民家庭,他最崇拜的人物是拿破仑,可惜,在他出生的年代,拿破仑已经成为了过去时。

为了能够像拿破仑一样出人头地,于连想尽一切办法进入上层社会,而达到目的的唯一方法就是穿上黑色教服,成为主教。为了迎合上流社会的标准,他不得不违背内心的想法,生活在一连串的矛盾当中。

于连根本不相信上帝的存在,却为了获得主教的位置装出一副热忱、虔诚的模样;他将《圣经》中的话当作谎言,却又将《圣经》和《教皇论》的拉丁文版本倒背如流;他内心对拿破仑充满了热爱和敬仰,却因为害怕别人知道而烧毁了藏在床垫下的拿破仑画像……为了迎合上流社会的审美趣味,为了达到他改变命运的目的,于连隐藏起内心真正的声音,戴上了一层又一层的人格面具。

如果说,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庞大的化装舞会,那么每个人都是戴着假面生活。作为向公众展示的一部分人格,假面就变成了社会情境下的自我。某种意义上说,这种面具具有欺骗性,甚至常常被人称作“虚伪”,然而,每个人都是在将真我隐藏起来之后才顺利地被群体和社会接纳的。若说虚伪,那么这个化装舞会不是更大的虚伪吗?

相信,没有人愿意将对外呈现的人格面具定义为“虚伪”,也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是个虚伪的人,因为虚伪是个贬义词。试想一下,一个人真的能做到那么纯粹,一点都不虚伪吗?见到不喜欢,甚至讨厌的人,也要礼貌地问声好,这时候戴的是“修养”的面具;明明不喜欢一件事,但是为了金钱或者奖赏,还在认真地做,这时候戴的是“积极”的面具;一个人内心很脆弱,害怕和人争论,委屈时想要躲起来大哭一场,却还是笑着对大家说,我没事,这时候戴的是“坚强”的面具。

就像于连一样,这些面具都违背了自己的内心,却让人与人之前更融洽,社会秩序更稳定。曾奇峰曾经说过:“我不知道的是,有没有这样一种境界的人格,不需要任何防御,‘裸露’着就可以好好地活下去?”从文字中,可见大师的率真可爱,情怀别致,可是,这样的“裸露”是每个人都能够尝试的吗?

司汤达在《红与黑》中只让于连活了二十三年,算是英年早逝。短暂的生命中,作者却让他的二十三年经历了人生的所有,他曾经有希望、有梦想,并且不择手段地为之奋斗,最后失败,死亡。

可以说,在于连的一生当中,他都戴着面具而活,为了不同的目的以假面示人,到了法庭上,他终于扯去了面具,卸掉了一切伪装,这时人们发现,原来这个手段卑鄙,内心肮脏的家伙是一个不甘平庸,勇于反抗贵族社会的平民英雄。此时的他面对着赤裸的灵魂,发现了最真实的自我,也发现了生命中的真爱。

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的面具,也有很多于连这样戴着面具苦苦挣扎的人。实际上,人格面具本身是没有好坏之分的,就像人民币本身没有价值一样,重点在于戴着面具的人如何使用它。事实已经证明,“坚强”“亲和”“有教养”这些面具能够让人们更顺利地适应社会生活,获得他人的接纳,既然如此,这些面具的存在又有何妨呢?

只有当一个人过分地沉迷于人格面具之中,沉迷于自己扮演的角色,才会发生可怕的悲剧。因为,一个人戴着面具,刻意扮演某种角色的人,容易在角色中迷失原本的自我,失去个性,从而变得茫然。而且,沉湎于某种角色也会使得真实的自己与角色身份混淆,造成心理冲突。

人在社会中生活,面具是一种保护伞,就像动物的皮毛伪装、颜色伪装一样,可以帮助人们适应环境,保护内心的自我空间。当然,我们也要根据环境及时调整角色,以平常心来面对生活中的虚伪与不真实。这样的话,就能使心理处于一种平和的状态,我们的理想、目标、人生追求才更有希望。 DRnqU5xs9lThU3XRQzz+w7M9uX2pDNs+SdjWv0Uef9rEVR40JxSoPs6Ua9i/1k8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