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太极拳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太极拳进入了一个迅猛发展的阶段,到目前为止,其影响力在其他武术功法之上,甚至有许多人将太极拳称为“世界第一运动”。

太极拳经过长期的流传演变,发展出许多的流派。其中,传习较广、特点较为显著的有陈氏太极、杨氏太极、孙氏太极、吴氏太极、武氏太极等流派。尽管这些流派的开创各有其人,太极拳的风格、体式也各有异处,但总体的套路和动作顺序基本一致,而练拳的目的和宗旨也都是强身益骨、健身治病、延年益寿。

1 陈氏太极拳

陈氏太极是太极拳的主要流派之一,由明末清初的著名拳师陈王廷始创。开始时只编创了5套,随着世代的传习、演化,又新增了2套。前5套被称为老架路,后2套被称为新架路。陈氏太极拳的锻炼原则和练法要求意、气、身三者密切配合,以意念带动气血运行,动腰转脊,节节贯穿,借力制动,舍己从人,听劲懂劲,发劲制敌,刚柔相济,循序渐进。

2 杨氏太极拳

河北永年人杨露禅幼时在河南省温县陈家沟一户陈姓人家做雇工,因而有机缘接触学习太极拳。等他长大返回家乡后,依旧保持着习练太极拳的习惯,并慢慢开始教授一些感兴趣的人,由此,太极拳渐渐被十里八乡的人们所知晓。据说,杨露禅习练太极拳已经到了几乎无人能打败的地步,这让许多百姓大为惊讶,从而送了他一个“杨无敌”的赞称;而他的拳法连贯舒畅、不急不缓,被称为“软拳”、“化拳”等。

后来,杨露禅为了让更多的普通百姓也能习练太极拳,便对其进行了修改,尤其是像发劲、纵跳、震足等一系列难度较高的动作。之后,又经一位叫做杨澄甫的人二次修改,才形成了现在最为流行的杨氏太极拳。杨氏太极拳姿势简单,动作舒缓,速度均匀,既适于治疗疾病,又适于强身健体。

3 孙氏太极拳

孙氏太极拳是武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国近代著名武术家孙禄堂先生集形意、八卦、太极之大成所创立的优秀拳种之一。

孙禄堂早年随形意拳大师郭云深学习形意拳,同时拜八卦掌大师董海川弟子程廷华学习八卦掌。后来,机缘巧合又去照顾病中的武禹襄传人郝为真,而蒙其传授太极拳法。之后,孙禄堂便将三者合一,自成一家,人称孙氏太极拳。因内含八卦掌千变万化的特色,故又称“八卦太极拳”。

孙氏太极拳第二代掌门人孙剑云全面继承和发扬了先父孙禄堂所创立的孙氏太极拳。七十多年来,孙剑云守武德、远名利、重洁行,以其年近九旬的高龄奔走于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热心推广中华武术和太极拳。因此,孙老师凭着高尚的武德、高超的武艺和健康的体魄,当选为中国当代十大武术名师和健康老人,并被国家体委授予中国武术高段位、八段武师。

4 吴氏太极拳

吴氏太极拳是在杨氏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新而来,始于满族人全佑。全佑得到杨露禅、杨班侯父子的真传,后又汲取陈、杨两家拳法之精华,因而将两者汲取融合,练就了精湛的技艺。后经其子吴鉴泉数十年的研习和拓展,形成一种以柔化为主,拳架紧凑,拳法细腻,轻灵圆活的新架,遂以吴氏命名以区别于其他太极拳法。

全佑有一个传人叫王茂斋,生性忠诚好义,功力扎实。他和吴鉴泉感情深厚。全佑逝世后,他极力维护本门在武林中的地位,与师弟吴鉴泉、郭松亭等深究拳术拳理十几年,相互切磋,不断完善,从而更加丰富了吴氏太极拳。

1928年,吴鉴泉与杨澄甫两位宗师应邀南下授拳,这标志着吴氏架的正式问世,也预示着吴氏架南北两派的形成。吴鉴泉南下上海,是将吴氏太极拳传播到南方的第一人,也是吴氏太极拳流传到海外的第一人;王茂斋则在北京教拳,为北方吴氏太极拳掌门人。随着吴氏太极拳的发展和壮大,逐渐形成了南北两大分支,南派以上海为中心,北派以北京为中心。从此南北呼应,异曲同工,素有“南吴北王”之称誉。如今,吴氏太极拳早已成为中国太极拳流派的代表之一,其影响较为广泛深远。

5 武氏太极拳

武氏太极拳起源于清道光年间,为河北永年人武禹襄所创。武禹襄出生在永年广府望族之家,虽本身教书,但酷爱武术,曾同杨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习练洪拳,后拜河南温县陈清萍为师习练陈氏新架。习练不久,即掌握了所有体式和要领。

后来,通过他的兄弟武秋瀛得到王宗岳的《太极拳谱》和一本《太极拳概要图》,回家后便和他的外甥练起来。经过一招一式的尝试及功守练习,慢慢达到了“心随身动”的境界,并取得了神奇的效果。于是,他们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不同于陈氏新架的武氏太极拳,并慢慢体会揣摩,总结出了被后人称为经典的太极理论著作,如《太极拳解》《太极拳十三行功秘解》《身法八要》《太极拳四字秘诀》等。

武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李亦畬(shē)勤于揣摩验证,每练一式,都会把新要诀写于纸上并贴在书房。他精于技击,拳理并茂,后著有《太极拳小序》《走架打手行工要言》《五字诀》等。武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为郝为真。第四代传人为郝月如,曾任永年国术馆馆长,后曾赴广东等地传艺。其著有《太极拳十三要点注解》《武氏太极拳走架打手》,也为武氏太极拳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武氏太极拳小巧紧凑,形似干枝老梅,在静中暗含开、合、隐、现。开则俱开,合则俱合,把运力的神意收隐于体内;外示安逸,内固精神,开合转换,渐隐渐现,和杨氏太极拳有着一定的区别。100多年来,武氏太极拳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深受人们的喜爱。武氏太极拳本身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而且在武术理论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它的一系列著作成为研究我国传统武术文化的重要经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被视为民族文化瑰宝予以继承,太极拳寓健身、表演技术为一体被列为重点研究和推广项目。为了推广和普及太极拳,由国家体委将太极拳进行了简化编制,相继推出了杨、陈、孙、吴、武五氏太极拳著作。各大院校高等学校相继开设了太极拳的课程。而且,自1953年以来,历届全国性武术运动会皆设立太极拳项目。另外,太极拳这项运动还得到了有关医疗部门的认可,把它用于临床实践,并取得了显著成绩。 kLWJMmkisGUF20ihGhrty5M5ph+nQ/QtnWgPmVFmMLULf45xdfDFF35p40Aohbx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