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性繁殖又称种子繁殖,是通过播种种子来培育幼苗进行繁殖的方法。其优点是种子繁殖简单易行,繁殖数量大,适宜大规模苗木生产。通过种子繁殖出的幼苗称实生苗。实生苗具有双亲遗传物质,根系发达完整,生长旺盛健壮,后代具有更强的生活力和变异性,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缺点是种子繁殖与无性繁殖的花木相比,开花、结实期要长,一些通过异花授粉的花卉可能继续携带双亲中的致病基因容易发生变异,由于基因重组,其后代有不同程度的退化现象,不一定能保持原品种双亲中的优良性状。
1.种子的采收
种子品质的优劣直接影响花卉植株的质量。采集花卉种子时,要选择花色、株形、花形好,并且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植株留种做母株。
不同花卉种子的成熟期因花卉本身的生长特性不同而不同。同时,受当年气候的影响,种子成熟的日期也会有所变化。采种前,首先要确定种子是否成熟。鉴别种子是否成熟的方法主要是看果实外部的颜色。各种种子成熟后都有各自特有的颜色特征,如种皮坚硬、种仁干燥、坚实,并具固有气味,这些都是种子成熟的标志。采种时必须掌握好时机,过早过晚都不好。过早,种子发育不良,发芽率低;过晚,种子自然脱落,不利于采收。采集大粒种子时,可用手直接采摘果实;采集小粒种子时,可用剪枝剪子将果穗剪下,然后再收集种子。
2.种子的调剂
采集种子后,根据不同果实类型,可采用不同的脱粒方法,一般先将果实放置于日光下晾晒,有的果皮可以自然裂开,种子自行脱出;有的需要用棍棒敲打,揉搓,使种子脱出,然后再清除果皮等杂质即可。浆果类果实需将果实放在盆内,用手揉搓后,加水搅拌,种子即可沉入水底,然后将杂质清除,取出种子晾干。
脱粒后的种子还需要精选。可以使用簸箕将种子中的杂质簸出,或者通过粒选分级。精选后经晾晒的种子,要求含水量达到一定标准后,才能入库保存。
3.种子的贮藏
一般情况下,新采收并且贮藏管理得当的种子,具有很强的发芽率。随贮藏年限的增加种子发芽率会逐渐降低,直至丧失生命力。
花卉种类不同,其种子寿命长短有很大的区别,有的种子寿命仅1年左右,而有的长达4~5年,甚至更长。一般种皮坚硬、透气、透水性差的种子寿命相对较长。除此以外,贮藏方法对种子寿命也有很大影响。
常见花卉的种子贮藏方法有以下几种。
(1)干藏法 干藏法适于贮藏一二年生花卉的种子。将种子装入布袋或纸箱等其他容器中,在凉爽、通风、干燥的环境下,分层摆放,定期检查。
(2)密封贮藏法 密封贮藏是把经过充分干燥的种子装入玻璃瓶类的容器中,密封后放在低温条件下保存。密封贮藏可以降低种子的呼吸作用,有利于延长种子寿命。
(3)湿藏法 湿藏法适用于含水量高、休眠期长、需催芽的种子。将种子与湿沙子按1:3的比例混拌均匀。种子较多时,可混沙沟藏。挖1米深、1米宽的沟,长度根据种子数量而定。沟底铺10厘米厚的湿沙,上面堆放40~50厘米厚混沙的种子,种子上再覆盖20厘米的湿沙,最后上盖10厘米厚的土。每隔1米设一通气孔,防止种子霉烂,种子量少时,可装入木箱放在室内。混沙种子堆积厚度不超过50厘米,并注息保持土壤湿润,防止内部升温,要经常翻动。
优良种子是花卉栽培的重要保证。优良种子种粒大,充实饱满,内含养分充足,胚发育健全,发芽率高。种子的生活力除了与贮存时间有关外,还取决于种子的内因和贮藏条件。花卉种子不同,其寿命长短差别很大。
在适合的温度、空气、水分条件下大多数种子都能顺利发芽,但仍有少数种子需经处理打破种子休眠,才能发芽。
种子发芽温度因花卉种类不同而异。一般花卉种子萌发适宜温度为15~25℃,个别的可达30℃。温度过高,可造成苗木徒长;温度过低,发芽缓慢,消耗种子营养,影响幼苗生长。
种子萌发首先要吸收适量的水分。种子内贮存的养分在有水参与的条件下,才能分解、转化,输送到胚,才能开始生长。水分过多,则影响空气流通,容易引起种子霉烂;水分不足,则发芽缓慢。为促进种子迅速萌发,最好播前进行浸种。
空气是种子养分分解、转化的重要条件。种子发芽时必须保证充足的空气供应。当苗床灌水过多时,会造成土壤中空气缺乏,容易引起种子腐烂。
除此以外,播种前还要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
播种前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是防止苗木病虫害的有效措施。主要消毒方法是利用化学药剂浸种。常用的药品有高锰酸钾、硫酸铜、福尔马林等,日光照射及热水浸种也是有效办法。对种子进行处理的目的主要是促进种子发芽。休眠期短或者不休眠的种子可用水浸法。播种前,用冷水或者40℃左右温水浸泡种子,浸种时间取决于种粒大小和种子吸水的速度。待种子膨胀后,即可将种子捞出,以保湿催芽。对休眠的种子可以使用沙藏法处理。通过沙藏的低温、湿润条件打破种子休眠。沙藏时间因种子不同而异,一般大粒种子可在秋季播种,其作用与沙藏相同。
1.播种时期
播种时期因花卉种类不同而异。一年生花卉通常在春季晚霜过后播种。为了促使提早开花,可在温室、温床或阳畦内提早播种育苗。
露地二年生花卉一般宜秋播,北方地区在8月底至9月初播种为宜。
温室花卉播种没有严格的季节限制,可根据花期随时播种。多数花卉宜春播。
2.播种方法
播种方法因花卉种类不同而异。
(1)露地花卉的播种 露地花卉一般在室外苗床或者室内浅盆中播种。幼苗需细致的养护管理,苗木生长到一定时期后分苗定植。一些不宜移栽的花卉种类,需采用直播或用营养钵育苗。
播种床的土壤应选用腐殖质丰富的肥沃、沙质土壤。床面要翻耕30厘米左右,播种床可分为高床、低床两种。一般高出地面15~20厘米,低床床面与地面基本相平。
大粒种子的花卉幼苗长势强,可用垄播。播种深度取决种子的大小,覆土深度为种子厚度的3倍左右。小粒种子覆土厚度以盖住种子为宜。小粒种子宜撒播、条播,大粒种子宜点播。播种后要及时浇水。大多数的种子出苗时,一般每天喷一次水。
(2)温室花卉的播种 温室花卉播种常用10厘米深的浅盆。细小的种子用腐叶土、河沙、园土按3:3:2的混合培养土。首先在浅盆内填入一层粗沙砾,再在上面覆盖培养土。然后将盆下部浸入大水盆或水池中,直至盆内土面与盆外水面接近,浸湿土壤后,把盆从水中提出,放平,多余水分从盆内渗出后即可播种。小粒种子宜撒播,大粒种子点播或条播。播后,在种子上面覆土,在盆沿上盖上玻璃或报纸,以减少水分蒸发。盆内土壤干时仍用盆浸法给水。幼苗出土后,逐渐移至光线充足的地方。
花卉的无性繁殖又称营养繁殖,是利用植物的枝、茎、叶等营养器官所具备的再生能力,使其形成新的个体的繁殖方法。无性繁殖能保持亲本的优良特性,并且可使植株提早开花结实。无性繁殖方法包括扦插、嫁接、埋条、分根和压条等方法。
扦插繁殖是将植物营养器官的一部分插入基质中,使其生根,成长为新植株的一种繁殖方法。扦插可用枝条、根、叶等部位进行。用植物枝条扦插是最常见的方法,枝插又可分为硬枝扦插和软枝扦插。
硬枝扦插是利用休眠期枝条进行扦插。选用一二年生健壮枝条的中段,截成10~20厘米做插穗,每个插穗需带有3~4个芽。插穗的上剪口呈平面,下剪口呈斜面。秋末冬初采条后,按规格剪成插穗,埋藏贮存备用。此方法适用于大多数木本植物的扦插繁殖。
软枝扦插是在生长季节,选用当年生枝条进行扦插。利用当年半木质化的枝条,剪成10~15厘米长的插穗,上面可留3~5片叶。扦插的深度为插穗长度的1/3~1/2。扦插后要及时浇水,并用塑料薄膜搭成约1米高的拱形棚盖好。此种方法多用于采用硬枝扦插时不易生根的植物。
扦插成活率与植物本身的特性有关。一般情况下阔叶树枝条比针叶树枝条容易生根;树木根茎上的萌蘖枝比树冠上部的枝条容易生根,幼龄树枝条比老龄树枝条容易生根。
扦插基质最好选用不含或少含养分的基质。基质要求疏松、透水、通气。常用的有河沙、珍珠岩、蛭石等,容易生根的品种也可直接插在土壤中。
使用各类扦插基质前都要进行消毒处理,用0.1%高锰酸钾溶液对床面灌洒消毒。为了促进插穗生根,在扦插前对不易生根的种类可用一定浓度的植物生长刺激素处理插条。将激素用酒溶解,再加水稀释到适宜的浓度。草本植物适宜浓度为5~10毫克/千克,木本植物适宜浓度为40~200毫克/千克。一般情况下浸泡24小时后扦插。
打插后要对温度、水分、光照等方面进行管理。扦插生根的适宜温度大多为20~30℃。插床的地温应比气温高3~5℃为宜。基质含水量在50%~60%,空气相对湿度应保持在80%以上,扦插初期应适当遮阳。
分株也称分根,是将根际、地下茎产生的萌蘖切下进行栽植,使其形成独立植株。这种根蘖苗有部分根系,易成活,生长健壮。
分株时间在秋季落叶后至春季萌芽前进行;方法是将根蘖苗带根挖出,从母株根上分割下来,留5~7厘米,适时栽植即可。另外,还有切割块茎、块根的繁殖方法,即用鳞茎、球茎滋生的子球进行繁殖的方法,用匍匐茎上长出的新苗进行繁殖的方法等,这些都属于分株繁殖方法。
嫁接繁殖是将植物枝或芽(接穗)接到另一植物(砧木)上,使其结合成新植株的方法。嫁接有芽接、枝接两类。枝接方法有劈接、靠接、切接。其中以芽为接穗的称为芽接法。
嫁接成活的关键是接穗和砧木之间的亲和力,也就是两者的形成层相互结合,产生愈合组织,形成新个体的能力;一般情况下同种之间亲和力最强,同属植物之间相对差些,同科异属之间的亲和难度较大。
嫁接时间以春季砧木树液开始流动,而接穗的芽尚未萌动时为宜;夏季嫁接一般多用芽接法。
1.劈接
劈接嫁接常用较粗的砧木,将砧木上部截去,用刀在砧木中间向下垂直劈成与接穗削面长度相近的切口,一般为5厘米左右。将接穗一端削成楔形,把接穗插入砧木的切口内,将形成层对准,扎紧即可。为防止伤口水分蒸发,可用蜡或黄泥将接口封严,培土。
2.靠接
用靠接法嫁接时先将砧木与接穗移植在一起,或将其中一种先栽植于盆内,选两根粗细相近的枝条,各削等长的切口,削面要稍长,深度要达到枝条中部,使两枝条形成层密切贴合,然后用塑料薄膜绑扎。成活后,将接穗从母株剪下,并截去砧木接口以上部分。
3.切接
选一年生、生长健壮的枝条,截成6~9厘米的接穗,上面应留有2~3个芽,将接穗下端削成楔形。将砧木距地面5厘米左右处截去枝干,在其顶部距木质部0.2厘米处下切,使切口的长度与接穗长削面的长度相等,然后将接穗插入砧木的切口内,使其对接紧密,用塑料薄膜条将接口处捆扎结实,用湿土将接口处和接穗埋好。
4.芽接法
芽接法是用芽做接穗。一般是在生长期进行,多采用“T”字形芽接法。选择健壮的芽作为接穗,剪去芽上的叶片,仅留叶柄,将芽削成盾形,在砧木上切割成一“T”字形,将韧皮部剥开后插入盾形接穗,用塑料薄膜条扎紧,叶柄与芽应露在外面。
压条繁殖是指枝条并不脱离母株,在其一定部位培土,使其生根而形成新植株的繁殖方法。压条繁殖多用于扦插难以生根的花卉。压条长成苗的植株较大,成苗快。依压条部位不同,又可分为堆土压条和高枝压条。
1.堆土压条
堆土压条是指春季在母树周围堆土,将大部枝条埋没在土中,并经常保持土堆的湿润。待枝条生根后,从压条基部带根剪下,与母株分离,形成新植株,从而进行移植。
2.高枝压条
高枝压条用于植株高、枝条不易弯曲的花卉。先将枝条刻伤或环状剥皮,然后用花盆、塑料薄膜、纸筒等围在伤口上,在内部填满培养土、苔藓等保水材料,扎紧固定,并经常浇水保持湿润。生根后,从下端剪下从而形成新植株。
蕨类植物在繁殖时,孢子体上有些叶的背面出现成群分布的孢子囊,孢子成熟后,在适合条件下,孢子就会萌发成配子体,继而配子体会产生精子器和颈卵器,精子借助外界水的帮助,进入颈卵器与卵结合,形成合子。合子发育成胚,胚在颈卵器中直接发育成孢子体,分化出根、茎、叶,成为让人观赏的蕨类植物。
孢子进行人工繁殖需要收集孢子、准备基质、孢子播种三个步骤。
1.收集孢子
孢子的成熟期在7~8月间,当孢子囊群变褐,晃动叶片往下掉时,说明孢子要散发出来,这时给孢子叶套上袋,连叶片剪下,放在通风阴凉处干燥,1周后孢子可完全脱落。抖动叶子,孢子从囊壳中散出,除去碎片和杂物收集孢子,将其放在干燥的瓶中,置于干燥阴凉处待用。
2.准备基质
选择偏酸性的腐殖质土或草炭土通过干燥、灭菌处理即可作为培养孢子的基质。基质不应铺得太厚,培养盆以浅盆为好,这样可有效地控制培养基的温度、湿度等因素,保证孢子在适合的环境下发育,长成幼苗。平整后浇透水,使土壤湿度在95%以上,pH控制在6~6.5。
3.孢子播种
当年采收的孢子最好在当年播种,萌发率可达90%以上。孢子繁殖一般在春季的2~3月份和秋季的8~9月份。
播种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待基质浇透水后,把孢子粉均匀撒播于基质上,千万不要覆土,可稍稍淋水,使孢子粉与土面相接;另一种方法是把孢子粉倒入盛水喷壶中,摇匀后喷在基质上。播后在基质上覆盖地膜,用来保温保湿。不要阳光直射,以散射光为宜,光照时间每天不少于4小时;基质温度保持在20℃左右,气温25~30℃。温度过低、过高均对孢子萌发不利。土壤和空气的相对湿度保持在85%~90%。
3~4天后,孢子会产生原叶体(叶状体)。前期的原叶体不需要太多水分。等到萌发后1个月左右,原叶体成熟,其上的精子器和颈卵器也基本成熟后,可适时适量灌水,只有在有水的条件下,精子才能游入颈卵器中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合子,进而发育成孢子体。因此,每天要浇水或喷雾1~2次,最好达到使水沿床面流动的效果。随着孢子体叶出齐后停止浇水,水分控制在60%左右,以后逐渐生长出羽状叶片。
当幼苗长到4~5厘米时,进行分苗,把幼苗从培养盆移到其他盆中继续培育,移栽时要保持土壤湿润,并适当遮阴。育苗床土壤环境应和培养盆的一样。待到叶片长到10厘米以上,叶柄基本纤维化后,便可第二次移栽到花盆中进行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