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类煲汤是我国南方传统饮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文火、慢炖、汤浓、味美,“老火靓汤”成了许多人心目中的滋补佳品,锅中炖汤后的肉类食材被认为其精华已被提炼,再没有什么味道和营养价值而被丢弃。
汤是人们日常饮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家家餐桌上都少不了一份汤羹。鸡、鸭、排骨、猪蹄、鱼等都是人们常用的煲汤的原料。无论用哪种肉类食材,汤中绝大部分其实还是水,其他营养物质也都来自煲汤的食材原料。鸡、鸭、鱼、肉等这些原料,无论你炖多久都是不可能被大量溶解在汤里的。
肉汤味道鲜美,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其实汤中的营养价值并不高。鸡、鸭、猪、牛、羊肉等都是由肌肉纤维构成的,其中有可溶性的肌浆蛋白和氨基酸、肽类、肌酸、肉碱等小分子含氮物质,它们容易进入汤中,但大部分肌纤维成分很难溶出来。一般来说,汤中的蛋白质含量仅有1%~2%,而肉类食物的蛋白质含量都在15%~20%以上。汤在熬制过程中被破坏了大量的维生素,只有部分水溶性维生素溶入汤中,与肉类的含量相比还是差距甚远。不难看出,肉类煲汤后绝大部分营养仍然保留在肉里,煲汤后所留下的肉质其中的营养价值远远高于肉汤,所以享受美味肉汤的同时,炖汤的肉类原料也不要浪费。既喝汤又吃肉这样才能获得食物中更多、更好的营养物质。
许多人喜欢把骨头和钙联系在一起,认为喝骨头汤可以补钙,其实食材中的矿物质只有部分能溶于汤中,钙、铁等元素,属于不可溶性的成分,煲汤是不可能把钙和铁从骨头和肉中溶解出来的,直接摄入炖烂的骨头和骨髓对于补钙意义也不大,骨头的钙质结合得很紧密,钙的消化吸收会很差,骨髓里钙含量低,含有大量胆固醇,不利于血脂异常的人。还有人认为往骨头汤里加醋可以把钙置换出来,这些都是错误的想法,所以通过骨头汤补钙是不太可能的。
浓稠的乳白色汤汁,成为许多人的最爱,认为既营养又有美味,可以补钙、健脑,其实这种汤汁的形成过程是脂肪乳化过程。在熬制鱼汤的过程中,烹调油中的脂肪及鱼肉中所含的脂肪组织被粉碎成了细小的微粒,而卵磷脂、明胶分子和一些蛋白质起到了乳化剂的作用,形成了水包油的乳化液,这样就使得汤汁浓白,最终成了“奶汤”。所以,“奶汤”就是乳化脂肪,并没有钙质,单不饱和脂肪酸比例也很低,三高人群多喝弊大于利,并无益于健康。
对于绝大多数消化吸收功能正常的健康人来说,每天只喝点鸡汤、肉汤、鱼汤而不吃成块的肉类,所得到的蛋白质总量就太少了,同时汤中含有大量脂肪,并且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煲汤时为了到达更好的口感,往往盐的添加也比较多,因此汤的摄入量也应该合理控制,不宜太多。肉汤食用时应尽量撇去表层浮油,或放入冰箱使其凝固去除,家庭自制尽量少放盐,还可以用来烧制豆腐、海带、蘑菇、蔬菜等食材,这样既能提高食物的美味,又能食入更多营养物质,达到食物品种多样化,比例合理,营养均衡。
肉汤中含有很多含氮小分子和乳化的脂肪,会散发出诱人的食物香味,对于消化不好的老年人、身体虚弱和术后没有食欲的患者是很好的提高食欲的食物。汤中的蛋白质含量虽然不高,还是有许多其他食物无法替代的营养价值,比如溶出来的游离氨基酸、小肽、谷氨酸、谷氨酰胺、肌酸、B族维生素等物质,可快速被吸收利用,对体弱以及消化不良者起到改善食欲、提高消化功能的作用。对消化功能较差患者的营养补充,一定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营养价值、能量密度都较低的流质、半流质逐渐过渡到营养均衡的普食,肉汤就是很好的由流质食物到固体食物的过渡食品。制作上肉汤一定要充分去油,用肉汤熬粥、煮面条,可提高食物的能量密度。肉汤中的含氮物能刺激消化液分泌,使胃肠道慢慢恢复消化功能,从这个角度来说汤具有很好的滋补作用。
肉汤也是很好的婴儿辅食,少量食用有益于宝宝生长发育,去油后的肉汤其营养物质分子量小,更易于婴儿的胃肠道消化吸收,同时肉汤中含有大量的嘌呤物质,嘌呤是细胞核中核酸的组成成分,对婴儿来说是生长必不可少的物质。
肉汤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大量脂肪和盐,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人群应该尽量避免食用,特别是在饭店就餐,脂肪和盐的含量更无法控制,在家可尽量在去油、少盐的基础上少量食用。
胰腺炎、胆囊炎的患者需要低脂肪和低蛋白质饮食,肉汤即使去除了表面浮油,也含有一定量的乳化脂肪和小分子氨基酸,所以过多食用肉汤也是不适合的。
患有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胃酸过高,因为肉汤有刺激胃酸分泌的作用,也需尽量减少食用。比较好的食用方法是先摄入素菜和主食等食物,最后少量喝汤,对于较浓的肉汤还是尽量避免食用。肉类食材经过长时间炖制所含的嘌呤物质极易溶于水中,所以肉汤的嘌呤含量非常高,属于高嘌呤食物。患有痛风和高嘌呤血症的人,应该禁食肉汤,减少嘌呤摄入,防止血尿酸升高,避免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