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白色

鹅肠菜

【科属】 石竹科。

【识别】 二年或多年生草本,高20~60cm。茎多分枝,下部伏卧,上部直立,节膨大,带紫色。叶对生,下部叶有短柄,上部叶无柄或抱茎;叶片卵形或卵状心形,全缘。二歧聚伞花序顶生,花梗细长,花瓣5,白色,2深裂至基部。种子多数,扁圆形,褐色,有瘤状突起。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用途】 药用: 春季生长旺盛时采收全草,鲜用或晒干。有清热解毒、散瘀消肿的功效。主治肺热喘咳、痢疾、痈疽、痔疮、月经不调、小儿疳积。煎服,15~30g;或鲜品60g捣汁。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煎汤熏洗。 食用: 春、夏季采集幼苗、嫩茎叶,用沸水焯熟,再用清水浸洗,可凉拌、炒食或做汤。

白花碎米荠

【科属】 十字花科。

【识别】 多年生草本,高30~75cm。根状茎短而匍匐,着生多数粗线状、长短不一的匍匐茎。茎单一,不分枝。基生叶有长叶柄,小叶2~3对,顶生小叶卵形至长卵状披针形,边缘有不整齐的钝齿或锯齿,侧生小叶的大小、形态和顶生相似;茎中部叶有较长的叶柄,通常有小叶2对;茎上部叶有小叶1~2对,小叶阔披针形,较小。总状花序顶生,花瓣白色,长圆状楔形。长角果线形,果瓣散生柔毛。种子长圆形,栗褐色。花期4~7月,果期6~8月。生于路边、山坡湿草地、杂木林下及山谷沟边阴湿处。分布于东北以及河北、山西、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湖北、江西、陕西、甘肃等地。

【用途】 药用: 全草及根状茎能清热解毒、化痰止咳。 食用: 嫩苗可作野菜食用。

荠菜

【科属】 十字花科。

【识别】 一年生直立草本,高20~50cm。基生叶丛生,呈莲座状,具长叶柄,叶片大头羽状分裂,顶生裂片较大,卵形至长卵形;茎生叶狭披针形,基部箭形抱茎,边缘有缺刻或锯齿。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花瓣倒卵形,4片,白色,十字形开放。短角果呈倒三角形,扁平,先端微凹。花、果期4~6月。全国各地均有分布或栽培。

【用途】 药用: 春季采集带根全草,晒干,生用。有利水消肿、明目、止血的功效。主治水肿、肝热目赤、目生翳膜、血热出血证。煎服,15~30g;鲜品加倍。 食用: 采集未开花幼苗,用沸水焯熟,可凉拌、炒食、做汤、做馅。

菥蓂

【科属】 十字花科。

【识别】 一年生草本,高20~40cm。茎直立,圆柱形,有分枝,表面粉绿色。单叶互生;茎生叶无柄,基部抱茎;叶片椭圆形、倒卵形或披针形,边缘具稀疏浅齿或粗齿。总状花序腋生及顶生,花萼绿色,边缘白色膜质;花瓣4片,十字形排列,倒卵圆形,白色。短角果扁平,卵圆状,具宽翅,先端深裂。花期4~7月,果期5~8月。生于山坡、草地、路旁或田畔。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用途】 药用: 5~6月间果实成熟时采收全草,晒干。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的功效。主治目赤肿痛、肺痈、肠痈、泄泻、痢疾、白带、产后瘀血腹痛、消化不良、肾炎水肿、肝硬化腹水、痈疮肿毒。煎服,10~30g,鲜品加倍。 食用: 嫩苗用沸水焯熟,浸去酸辣味,加油盐调食。

蚊子草

【科属】 蔷薇科。

【识别】 多年生草本,高约1m;茎有稜。羽状复叶,小叶5,顶端的小叶特大,常掌状深裂,7~9裂,侧生小叶较小,常3~5裂,基部一对小叶最小,常3裂,裂片边缘有锯齿,下面密生白色绒毛。圆锥花序,花多而小;花白色,花瓣倒卵形。瘦果半月形,黄褐色,沿背、腹缝线有一圈柔毛,有短梗。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

【用途】 药用: 夏、秋季采挖带根全草,洗净,晒干。有祛风除湿、发汗退热、止血的功效。主治风湿痹痛、痛风、外感发热无汗、妇女崩漏、月经过多、外伤出血。煎服,9~15g。外用捣敷。

荞麦

【科属】 蓼科。

【识别】 一年生草本,高40~100cm。单叶互生,下部叶有长柄,上部叶近无柄;叶片三角形或卵状三角形,先端渐尖,基部心形或戟形,全缘。花序总状或圆锥状,顶生或腋生;花梗长;花淡红色或白色,密集;花被5深裂,裂片长圆形。瘦果卵形,有三锐棱,黄褐色,光滑。花、果期7~10月。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用途】 药用: 霜降前后种子成熟收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晒干。有健脾消积,下气宽肠、解毒敛疮的功效。主治肠胃积滞、泄泻、痢疾、带下、自汗、盗汗、疱疹、丹毒、痈疽。入丸、散,或制面食服。外用适量,研末掺或调敷。 食用: 荞麦种子可以做面食。

金荞麦

【科属】 蓼科。

【识别】 多年生草本,高0.5~1.5m。茎直立,绿色或红褐色。单叶互生,具柄,叶片为戟状三角形,长宽几相等,边缘波状。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花小,白色。瘦果呈卵状三棱形,红棕色。花期7~8月,果期10月。生于路边、沟旁较阴湿地。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和陕西、甘肃等地。

【用途】 药用: 冬季采挖根茎,除去茎和须根,洗净,晒干。有清热解毒、排脓祛瘀的功效。主治肺痈吐脓、肺热喘咳、乳蛾肿痛。煎服,15~45g。

点地梅

【科属】 报春花科。

【识别】 一年生或二年生无茎草本。叶全部基生,平铺地面,叶片近圆形或卵圆形,边缘具三角状钝牙齿。花葶通常数枚自叶丛中抽出,伞形花序;花冠白色,喉部黄色, 5裂,裂片倒卵状长圆形。蒴果近球形,先端5瓣裂。花期4~5月,果期6月。生于向阳地、疏林下及林缘、草地等处。分布于东北、华北和秦岭以南各地。

【用途】 药用: 清明前后采收全草,晒干。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主治咽喉肿痛、口疮、牙痛、头痛、赤眼、风湿痹痛、哮喘、淋浊、疗疮肿毒、烫火伤、蛇咬伤、跌打损伤。煎服,9~15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煎水洗、含漱。

威灵仙

【科属】 毛茛科。

【识别】 木质藤本。叶对生,一回羽状复叶,小叶5,全缘。聚伞花序腋生或顶生;萼片4,长圆形或圆状倒卵形,白色,花瓣无。瘦果,宿存花柱羽毛状。花期6~9月,果期8~11月。分布于东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东部、山东及中南地区。

【用途】 药用: 秋季采挖根和根茎,除去泥沙,晒干。有祛风湿、通经络的功效。主治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屈伸不利。煎服,6~10g。外用适量。

棉团铁线莲

【科属】 毛茛科。

【识别】 直立草本,高30~100cm。叶对生,一至二回羽状深裂,裂片线状披针形、长椭圆状披针形、椭圆形或线形,全缘。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萼片通常6,长椭圆形或狭倒卵形,白色,开展,外面密生白色细毛,花蕾时像棉花球。瘦果倒卵形,宿存花柱羽毛状。花期6~8月,果期7~10月。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东部、山东及中南地区。

【用途】 药用: 同威灵仙。

山菅

【科属】 百合科。

【识别】 多年生草本,高1~2m。叶2列状排列,条状披针形,基部鞘状套折,边缘和沿叶背中脉具细锐齿。总状花序组成顶生圆锥花序,分枝疏散;花淡黄色、绿白色至淡紫色,花被片6,长圆状披针形。浆果卵圆形,蓝紫色,光滑。花期6~8月,果期7~9月。分布于西南及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海南、广西等地。

【毒性】 全草具有毒性,茎汁毒性尤强,误食可引致腹泻、食欲不振及精神萎靡等,严重可致呼吸困难而死

淫羊藿

【科属】 小檗科。

【识别】 多年生草本,高30~40cm。茎直立,有棱。无基生叶。茎生叶2,生于茎顶;有长柄;二回三出复叶,小叶9,宽卵形或近圆形,边缘有刺齿;顶生小叶基部裂片圆形,均等,两侧小叶基部裂片不对称,内侧圆形,外侧急尖。圆锥花序顶生,花白色,花瓣4,近圆形,具长距。蓇葖果纺锤形,成熟时2裂。花期4~5月,果期5~6月。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江苏、江西、湖南、广西、四川、贵州、陕西、甘肃。

【用途】 药用: 夏、秋季茎叶茂盛时采收叶,晒干或阴干。有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的功效。主治肾阳虚衰、阳痿遗精、筋骨痿软、风湿痹痛、麻木拘挛。煎服,3~15g。

葱莲

【科属】 石蒜科。

【识别】 多年生草本。叶狭线形,肥厚,亮绿色,长20~30cm,宽2~4mm。花茎中空;花单生于花茎顶端,下有带褐红色的佛焰苞状总苞,总苞片顶端2裂;花梗长约1cm;花白色,外面常带淡红色,花被片6。蒴果近球形,3瓣开裂;种子黑色,扁平。花期秋季。我国南方多栽培供观赏。

【毒性】 葱莲全草含多种生物碱。误食麟茎会引起呕吐、腹泻、昏睡、无力等中毒症状。

白花丹

【科属】 白花丹科。

【识别】 多年生蔓生亚灌木状草本,高2~3m。茎细弱,基部木质,多分枝,有细棱,节上带红色。单叶互生;叶柄基部扩大而抱茎;叶片纸质,卵圆形至卵状椭圆形,全缘。穗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花冠白色或白而略带蓝色,高脚碟状,管狭而长,先端5裂。蒴果膜质。花期10月至翌年3月,果期2月至翌年4月。分布于西南及福建、台湾、广东、广西等地。

【毒性】 植株有毒性,中毒时可致呼吸抑制、血压下降及心搏停止。

长蕊石头花

【科属】 石竹科。

【识别】 多年生草本,高60~80cm。茎直立,簇生,绿色或紫色,上部多分枝,节明显。单叶对生,无柄,叶片长圆状披针形至狭披针形,全缘,主脉3出。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花瓣5,粉红色或白色,狭倒卵形,先端微凹。蒴果卵状球形。花期7~9月,果期8~10月。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山东、江苏、河南等地。

【用途】 药用: 春、秋采挖根(山银柴胡),去净泥土,切片,晒干备用。有凉血、清虚热的功效。主治阴虚肺劳、骨蒸潮热、盗汗、小儿疳热、久疟不止。煎服,3~9g。 食用: 采集未开花嫩茎叶或幼苗,用沸水焯熟,再用清水浸洗,可凉拌、炒食或做馅。

石生蝇子草

【科属】 石竹科。

【识别】 多年生草本。根圆柱形或纺锤形。茎上升或俯仰。叶片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基部宽楔形或渐狭成柄状,顶端长渐尖。二歧聚伞花序疏松,花梗细;花萼筒状棒形,纵脉绿色,稀紫色;花瓣白色,轮廓倒披针形,爪不露或微露出花萼,瓣片倒卵形,浅2裂达瓣片的1/4,两侧中部具1线形小裂片或细齿;副花冠片椭圆状,全缘。蒴果卵形或狭卵形。花期7~8月,果期8~10月。分布于河北、内蒙古、山西、河南、湖北、湖南、陕西、甘肃、宁夏、四川和贵州等地。

田紫草

【科属】 紫草科。

【识别】 一年生或二年生直立草本,高20~40cm,全株被白色刚毛。叶互生,披针形或倒卵状椭圆形,全缘。花白色,单生于茎上部叶腋;花冠漏斗状,喉部具突起。小坚果灰色、稍有光泽,具轻微的疣状皱缩及微细的小疣。夏季开花,9月果熟。生于多石质山坡、荒野草地或田间潮湿地带。分布于东北、陕西、河北、江苏等地区。

【用途】 药用: 7~9月果熟时采收果实,晒干。有温中散寒、消肿止痛的功效。主治胃脘冷痛作胀、泛吐酸水、跌打肿痛、骨折。煎服,3~6g。外用适量,捣敷。

瑞香狼毒

【科属】 瑞香科。

【识别】 多年生草本,高20~40cm。茎丛生,基部木质化。单叶互生;无柄或几无柄;叶片椭圆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两面无毛,全缘。头状花序,多数聚生枝顶,具总苞;花萼花瓣状,黄色或白色,先端5裂,裂片倒卵形,其上有紫红色网纹;萼筒圆柱状,有明显纵脉纹。果实圆锥形,包藏于宿存萼筒基部。花期5~6月,果期6~8月。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及西藏等地。

【毒性】 根有大毒,可致腹部剧痛、腹泻。

酸浆

【科属】 茄科。

【识别】 多年生草本,高35~100cm。茎直立,多单生,不分枝。叶互生,叶片卵形至广卵形,叶缘具稀疏不规则的缺刻,或呈波状。花单生于叶腋,白色,花冠钟形,5裂。浆果圆球形,成熟时呈橙红色,宿存花萼在结果时增大,厚膜质膨胀如灯笼,具5棱角,橙红色或深红色,疏松地包围在浆果外面。花期7~10月,果期8~11月。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用途】 药用: 秋季果实成熟、宿萼呈红色或橙红色时采收宿萼或带果实的宿萼(锦灯笼),干燥。有清热解毒、利咽化痰、利尿通淋的功效。主治咽痛音哑、痰热咳嗽、小便不利、热淋涩痛;外治天疱疮,湿疹。煎服,5~9g。外用适量,捣敷患处。 食用: 果实成熟后可直接食用,做果酱、甜羹。

龙葵

【科属】 茄科。

【识别】 一年生直立草本,高25~100cm。叶互生;叶柄长1~2cm;叶片卵形,先端短尖,基部楔形或宽楔形并下延至叶柄,全缘或具不规则波状粗锯齿。蝎尾状聚伞花序腋外生,由3~6朵花组成;花梗长;花冠白色,5深裂,裂片卵圆形。浆果球形,有光泽,成熟时黑色;种子多数扁圆形。花、果期9~10月。生于田边、路旁或荒地。全国均有分布。

【用途】 药用: 夏、秋季采收全草,鲜用或晒干。有清热解毒、活血消肿的功效。主治疔疮、痈肿、丹毒、跌打扭伤、慢性气管炎、肾炎水肿。煎服,15~30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毒性】 全株有毒,未成熟浆果毒性最大。

黄独

【科属】 薯蓣科。

【识别】 多年生草质缠绕藤本。茎圆柱形,长可达数米,绿色或紫色,光滑无毛;叶腋内有紫棕色的球形或卵形的珠芽。叶互生;叶片广心状卵形,先端尾状,基部宽心形,全缘,基出脉7~9条;叶柄扭曲,与叶等长或稍短。穗状花序腋生,小花黄白色,花被6片,披针形。蒴果反折下垂,三棱状长圆形,表面密生紫色小斑点。花期8~9月。果期9~10月。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陕西、甘肃、台湾等地。

【用途】 药用: 秋、冬季采挖块茎,切片晒干生用。有化痰散结消瘿、清热凉血解毒的功效。主治瘿瘤痰核、癥瘕痞块、疮痈肿毒、咽喉肿痛、蛇虫咬伤。煎服,5~15g;研末服,1~2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研末调敷。本品有毒,不宜过量。

【毒性】 块根有毒。

水甘草

【科属】 夹竹桃科。

【识别】 一年生草本,高30cm,具乳汁。叶互生,狭披针形,中脉在叶背略凸起,全缘。花冠高脚碟状,花冠筒圆筒形,向喉部渐宽大,花冠裂片向左覆盖,长圆状披针形。花期6月。多生于水边。分布于江苏和安徽。

文殊兰

【科属】 石蒜科。

【识别】 多年生草本。植株粗壮。叶20~30枚,多列,带状披针形,边缘波状。花茎直立,粗壮,几与叶等长;伞形花序通常有花10~24朵;佛焰苞状总苞片2,披针形,外折,白色,膜质;花被高脚碟状,芳香,筒部纤细。花被裂片6,条形,白色,向顶端渐狭。蒴果近球形,浅黄色。花期6~8月,果期11~12月。常生于海滨地区或河旁沙地,亦栽植于庭园。分布于福建、台湾、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毒性】 全株有毒,以鳞茎最毒,中毒后可出现腹痛、腹泻、发烧。

百合

【科属】 百合科。

【识别】 多年生草本,高60~100cm。鳞茎球状,白色,肉质。茎直立,圆柱形,常有褐紫色斑点。叶4~5列互生;无柄;叶片线状披针形至长椭圆状披针形,全缘或微波状。花大,单生于茎顶,花被6片,乳白色或带淡棕色,倒卵形。蒴果长卵圆形,室间开裂。花期6~8月。果期9月。分布几遍全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

【用途】 药用: 秋季采挖鳞茎,洗净,剥取鳞叶,置沸水中略烫,干燥。有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的功效。主治阴虚燥咳、劳嗽咳血、虚烦惊悸、失眠多梦、精神恍惚。煎服,6~12g。 食用: 秋季采挖鳞茎,可当蔬菜食用,可炒食、煮粥、做面食。

岷江百合

【科属】 百合科。

【识别】 多年生草本,茎高约50cm,有小乳头状突起。鳞茎宽卵圆形。叶散生,多数,狭条形,长6~8cm,宽2~3mm,具1条脉,边缘和下面中脉具乳头状突起。花1至数朵,喇叭形,白色,喉部为黄色;外轮花被片披针形,内轮花被片倒卵形,先端急尖,下部渐狭,蜜腺两边无乳头状突起;花丝长6~7.5cm,几无乳头状突起,花药椭圆形;子房圆柱形;花柱长6cm,柱头膨大。花期6~7月。生山坡岩石边上、河旁。分布于四川。

野葵

【科属】 锦葵科。

【识别】 二年生草本,高60~90cm。茎被星状长柔毛。叶互生;叶柄长2~8cm;叶片肾形至圆形,常为掌状5~7裂,裂片短,三角形,具钝尖头,边缘有钝齿,两面被极疏糙状毛或几无毛。花3至数朵簇生于叶腋间,几无柄至有极短柄;花冠淡白色至淡红色,花瓣5,先端凹入,具爪。果扁圆形。种子肾形。花期3~11月。生于平原、山野等处。我国各地均有分布。

【用途】 药用 夏、秋季采收嫩苗或叶,鲜用。有清热、利湿、滑肠、通乳的功效。主治肺热咳嗽、咽喉肿痛、热毒下痢、湿热黄疸、二便不通、乳汁不下、疮疖痈肿、丹毒。煎服,10~30g,鲜品可用至60g,或捣汁。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含漱。 食用: 幼苗可作野菜食用。

车前

【科属】 车前科。

【识别】 多年生草本,具须根。叶根生,具长柄;叶片卵形或椭圆形,全缘或呈不规则波状浅齿,通常有5~7条弧形脉。花茎数个,高12~50厘米;穗状花序,花冠白色,无毛,冠筒与萼片约等长。蒴果卵状圆锥形。花期6~9月。果期7~10月。分布全国各地。

【用途】 药用: 夏、秋季种子成熟时采收果穗,晒干,搓出种子,除去杂质。味甘。种子有清热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明目、祛痰的功效。主治热淋涩痛、水肿胀满、暑湿泄泻、目赤肿痛、痰热咳嗽。煎服,9~15g。 食用: 未开花前采集幼苗,去根洗净,用沸水焯熟,再用清水浸洗,可凉拌、炒食、做馅、做汤、蘸酱食。

平车前

【科属】 车前科。

【识别】 与车前相似,主要却别为植株具圆柱形直根。叶片椭圆形、椭圆形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基部狭窄。

【用途】 同车前。

长叶车前

【科属】 车前科。

【识别】 多年生草本。直根粗长,根茎粗短。叶基生呈莲座状,叶片纸质,线状披针形、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边缘全缘或具极疏的小齿,基部狭楔形,下延。穗状花序多个,花序梗直立或弓曲上升,有明显的纵沟槽;花序幼时通常呈圆锥状卵形,成长后变短圆柱状或头状。花冠白色,裂片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蒴果狭卵球形。花期5~6月,果期6~7月。分布于辽宁、甘肃、新疆、山东;江苏、浙江、江西、云南等地有栽培。

山桃草

【科属】 柳叶菜科。

【识别】 多年生草本,常丛生;茎直立,高60~100cm,常多分枝,入秋变红色。叶无柄,椭圆状披针形或倒披针形,向上渐变小,边缘具远离的齿突或波状齿。花序长穗状,生茎枝顶部,直立。花开放时反折;花瓣白色,后变粉红,排向一侧,倒卵形或椭圆形。蒴果坚果状,狭纺锤形,熟时褐色,具明显的棱。花期5~8月,果期8~9月。我国北京、山东、南京、浙江、江西、香港等有引种,并逸为野生。

小花山桃草

【科属】 柳叶菜科。

【识别】 一年生草本,高50~100cm。茎上部、花序、叶、苞片、萼片被灰白色长毛与腺毛;茎直立,不分枝,基生叶宽倒披针形,基部渐狭下延至柄。茎生叶狭椭圆形、长圆状卵形,基部楔形下延至柄。花序穗状,生茎枝顶端;苞片线形。花傍晚开放;花管带红色,萼片绿色,线状披针形,花期反折;花瓣白色,以后变红色,倒卵形;花药黄色,长圆形。蒴果坚果状,纺锤形。花期7~8月,果期8~9月。我国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福建有引种,并逸为野生杂草。

水龙

【科属】 柳叶菜科。

【识别】 多年生浮水或上升草本。浮水茎长达3m,茎节上常簇生圆柱状白色海绵状贮气的根状浮器,具多数须状根;直立茎高达60cm;生于旱生环境的枝上则常被柔毛但很少开花。叶倒卵形、椭圆形或倒卵状披针形。花单生叶腋,花瓣乳白色,基部淡黄色,倒卵形。蒴果淡褐色,圆柱状,具10条纵棱。花期5~8月,果期8~11月。生于水田、浅水塘。分布于福建、江西、湖南、广东、香港、海南、广西、云南等地。

金银莲花

【科属】 龙胆科。

【识别】 多年生水生草本。茎圆柱形,不分枝,形似叶柄,顶生单叶。叶飘浮,近革质,宽卵圆形或近圆形,全缘,具不甚明显的掌状叶脉。花多数,簇生节上,5数;花冠白色,基部黄色,分裂至近基部,冠筒短,具5束长柔毛,裂片卵状椭圆形,先端钝,腹面密生流苏状长柔毛。蒴果椭圆形。花果期8~10月。分布于东北、华东、华南以及河北、云南等地。

栝楼

【科属】 葫芦科。

【识别】 攀援藤本。茎较粗,具纵棱及槽,被白色伸展柔毛。卷须3~7分歧;叶互生;近圆形或近心形,常3~5浅裂至中裂,裂片菱状倒卵形、长圆形,先端钝,急尖,边缘常再浅裂,基部心形,基出掌状脉5条。花冠白色,裂片倒卵形,两侧具丝状流苏,被柔毛。果实椭圆形。花期5~8月,果期8~10月。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

【用途】 药用: 秋、冬季采挖根,洗净,除去外皮,切段或纵剖成瓣,干燥。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的功效。主治热病烦渴、肺热燥咳、内热消渴、疮疡肿毒。煎服,10~15g。

萝藦

【科属】 萝藦科。

【识别】 多年生草质藤本。叶对生,膜质,叶片卵状心形,基部心形,叶耳圆。总状聚伞花序腋生;花冠白色,有淡紫红色斑纹,近辐状;花冠短5裂,裂片兜状。果叉生,纺锤形。种子扁平,先端具白色绢质毛。花期7~8月,果期9~12月。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及陕西、甘肃、河南、湖北、湖南、贵州等地。

【用途】 用: 7~8月采收全草,鲜用或晒干。块根夏、秋季采挖,洗净,晒干。有补精益气、通乳、解毒的功效。主治阳痿、遗精白带、乳汁不足、丹毒、瘰疬、疔疮、蛇早咬伤。煎服,15~60g。外用鲜品适量,捣敷。 食用: 采摘未开花幼芽,用沸水焯熟,再用清水浸洗,可凉拌、炒食、做汤。8月采摘嫩果实,可油炸、炒食。

鹅绒藤

【科属】 萝藦科。

【识别】 草质藤本。叶对生,叶片宽三角状心形,先端锐尖,基部心形,叶面深绿色,叶背苍白色,两面均被短柔毛。伞形聚伞花序腋生,二歧,有花约20朵;花冠白色,裂片5,长圆状披针形;副花冠二形,杯状,上端裂成10个丝状体,分为2轮;外轮约与花冠裂片等长,内轮略短。蓇葖果双生或仅有1个发育,细圆柱状,向端部渐尖。种子长圆形,先端具白色绢质种毛。花期6~8月,果期8~10月。分布于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河南及华东等地。

【用途】 药用: 夏、秋间随采茎中的白色乳汁及根随用。有化瘀解毒的功效。主治寻常性疣。煎服3~15g;外用取汁涂抹患处。 食用: 春季采摘嫩叶,洗净后,沸水焯熟,清水淘洗去除苦味,可以加油盐凉拌,素炒或炒肉丝,也可以制作菜汤。

白花曼陀罗

【科属】 茄科。

【识别】 一年草本,高30~100cm。茎直立,圆柱形,上部呈叉状分枝。叶互生,上部叶近对生,叶片宽卵形、长卵形或心脏形,边缘具不规则短齿或全缘而波状。花单生于枝杈间或叶腋;花冠管漏斗状,下部直径渐小,向上扩呈喇叭状,白色,具5棱,裂片5,三角形。蒴果圆球形或扁球状,外被疏短刺,熟时淡褐色,不规则4瓣裂。花期3~11月,果期4~11月。分布于江苏、浙江、福建、湖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上海等地。

【用途】 药用: 4~11月花初开时采收花,晒干或低温干燥。有平喘止咳、解痉止痛的功效。主治哮喘咳嗽、脘腹冷痛、风湿痹痛、小儿慢惊、外科麻醉。

【毒性】 全草有毒,果实、种子毒性最大,严重中毒可致死。

铃兰

【科属】 百合科。

【识别】 多年生草本,高达30cm。叶2枚;叶柄长约16cm,呈鞘状互相抱着,基部有数枚鞘状的膜质鳞片。叶片椭圆形。花葶高15~30cm,稍外弯;总状花序偏向一侧;苞片披针形,膜质,短于花梗;花乳白色,阔钟形,下垂,花被先端6裂,裂片卵状三角形。浆果球形,熟后红色。种子椭圆形,扁平。花期5~6月,果期6~7月。生于潮湿处或沟边。分布于东北、华北、陕西、甘肃、宁夏、山东、江苏、浙江、河南、湖南等地。

【毒性】 全草有毒,花、根毒性最大。

紫斑风铃草

【科属】 桔梗科。

【识别】 多年生草本,全体被刚毛,具细长而横走的根状茎。茎直立,粗壮,高20~100cm,通常在上部分枝。基生叶具长柄,叶片心状卵形;下部茎生叶有带翅的长柄,上部的无柄,三角状卵形至披针形,边缘具不整齐钝齿。花顶生于主茎及分枝顶端,下垂;花冠白色,带紫斑,筒状钟形,裂片有睫毛。蒴果半球状倒锥形。种子灰褐色,矩圆状。花期6~9月。生于山地林中、灌丛及草地中。分布于东北及内蒙古、河北、山西、河南、陕西、甘肃、四川、湖北等地。

凤尾丝兰

【科属】 龙舌兰科。

【识别】 常绿灌木。有粗壮地上茎,叶剑形螺旋排列茎端,质坚硬,有白粉,顶端硬尖,边缘光滑。圆锥花序高1m多,花大而下垂,花瓣镰刀状倒披针形,乳白色。蒴果椭圆状卵形。花期6~10月。我国多地作园林植物栽培。

草豆蔻

【科属】 姜科。

【识别】 多年生草本,高1.5~3m。叶片狭椭圆形或线状披针形。总状花序顶生,直立;花萼钟状,白色,先端有不规则3钝齿;花冠白色,裂片3,长圆形,上方裂片较大,先端2浅裂,边缘具缺刻,前部具红色或红黑色条纹,后部具淡紫红色斑点。蒴果近圆形,外被粗毛,熟时黄色。花期4~6月,果期6~8月。生于山地疏林或密林中。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等地。

【用途】 药用: 夏、秋季采收近成熟种子,晒至九成干,或用水略烫,晒至半干,除去果皮,取出种子团,晒干。有燥湿行气、温中止呕的功效。主治寒湿内阻、脘腹胀满冷痛、嗳气呕逆、不思饮食。煎服,3~6g。入散剂较佳。入汤剂宜后下。

闭鞘姜

【科属】 姜科。

【识别】 多年生高大草本,高1~3m。茎基部近木质,上部常分枝。叶片长圆形或披针形,全缘,平行羽状脉由中央斜出。穗状花序顶生,椭圆形或卵形;苞片卵形,红色,具厚而锐利的短尖头,每1苞片内有花1朵;花萼革质,红色,3裂;花冠管白色或红色;唇喇叭形,白色,先端具裂齿及皱波纹;雄蕊花瓣状,白色,基部橙黄色。蒴果稍木质,红色。花期7~9月,果期9~11月。分布于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

【毒性】 新鲜根有毒。

玉簪

【科属】 百合科。

【识别】 多年生草本。叶根生,叶片卵形至心状卵形。花葶从叶丛中抽出,具1枚膜质的苞片状叶;总状花序,花白色,芳香,花被筒下部细小,花被裂片6,长椭圆形。蒴果圆柱形。花期7~8月,果期8~9月。生于阴湿地区。我国各地均有栽培。

【毒性】 根、叶有小毒。

降龙草

【科属】 苦苣苔科。

【识别】 多年生草本。茎高10~40cm,肉质,散生紫褐色斑点,不分枝,具4~7节。叶对生;叶片稍肉质,椭圆形、卵状披针形或倒卵状披针形,全缘或中部以上具浅钝齿。聚伞花序腋生或假顶生;花冠白色,具紫斑;上唇2浅裂,下唇3浅裂。蒴果线状披针形。花期9~10月,果期10~12月。生于山谷林下石上或沟边阴湿处。分布于陕西、甘肃、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及云南等地。

皇冠草

【科属】 泽泻科。

【识别】 多年生沉水草本。株高可达50cm。具根茎。叶基生,呈莲座状排列,具柄,椭圆状披针形,长30~40cm,宽2~3cm,先端渐尖,全缘,亮绿色。总状花序,花白色,花瓣3。瘦果。花期6~9月。我国南方多地有种植。

泽泻

【科属】 泽泻科。

【识别】 多年生沼生植物。叶根生;叶柄长达50cm,基部扩延成鞘状,叶片宽椭圆形至卵形,全缘。花茎由叶丛中抽出,长10~100cm,花序通常有3~5轮分枝,轮生的分枝常再分枝,组成圆锥状复伞形花序;花瓣倒卵形,白色。瘦果倒卵形。花期6~8月,果期7~9月。生于沼泽边缘或栽培。分布于东北、华东、西南及河北、新疆、河南等地。

【用途】 药用: 冬季茎叶开始枯萎时采挖块茎,除去须根和粗皮,干燥。有利水渗湿、泄热、化浊降脂的功效。主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泄泻尿少、痰饮眩晕、热淋涩痛、高脂血症。煎服,5~10g。

【毒性】 全株有毒,地下块茎毒性较大,内服可引起胃肠炎,贴于皮肤可致起疱。

野慈姑

【科属】 泽泻科。

【识别】 多年生直立水生草本。有匍匐枝,枝端膨大成球茎。叶具长柄,叶通常为戟形,宽大,先端圆钝,基部裂片短。花葶同圆锥花序长20~60cm;花3~5朵为1轮,下部3~4轮为雌花,上部多轮为雄花;外轮花被片3,萼片状,卵形;内轮花被片3,花瓣状,白色,基部常有紫斑。瘦果斜倒卵形,背腹两面有翅。花期8~10月。生于沼泽、水塘,常栽培于水田。分布于南方各地。

【用途】 药用: 秋季初霜后至翌春发芽前采收球茎,鲜用或晒干用。有活血凉血、止咳通淋、散结解毒的功效。主治带下、崩漏、衄血、呕血、咳嗽痰血、淋浊、疮肿、目赤肿痛、角膜白斑、睾丸炎、骨膜炎。煎服,15~30g;外用适量,捣敷。 食用: 春季、夏季采挖幼芽,用沸水焯熟后,可凉拌、炒食。秋季挖掘球茎,去鳞片洗净,可炒食、煮食、盐渍食用。

蕺菜

【科属】 三白草科。

【识别】 多年生草本,高15~50cm。茎下部伏地,节上生根。叶互生,心形或宽卵形,全缘。穗状花序生于茎的上端,与叶对生;总苞片4枚,长方倒卵形,白色;花小而密,无花被,花期5~6月。蒴果卵圆形,果期10~11月。生长于阴湿地或水边。分布于西北、华北、华中及长江以南各地。

【用途】 药用: 夏季茎叶茂盛花穗多时采割地上部分,除去杂质,晒干。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的功效。主治肺痈吐脓、痰热喘咳、热痢、热淋、痈肿疮毒。煎服,15~25g。

【毒性】 全株有小毒。

菟丝子

【科属】 旋花科。

【识别】 一年生寄生草本。茎缠绕,黄色,纤细。叶稀少,鳞片状。花多数簇生成小伞形或小团伞花序,花冠白色,5浅裂。蒴果近球形。花期7~9月,果期8~10月。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用途】 药用: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植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有补益肝肾、固精缩尿、安胎、明目、止泻的功效、外用有消风祛斑的功效。主治肝肾不足、腰膝酸软、阳痿遗精、遗尿尿频。肾虚胎漏、胎动不安、目昏耳鸣、脾肾虚泻、外治白癜风。煎服,6~12g。外用适量。

南方菟丝子

【科属】 旋花科。

【识别】 与菟丝子形态相似,花丝较长,花冠基部的鳞片先端2裂;蒴果仅下半部被宿存花冠包围,成熟时不整齐地开裂;种子通常4颗,卵圆形,淡褐色。花果期6~8月。寄生于田边、路旁的豆笠、菊科蒿属、马鞭草科牡荆属等的草本或小灌木上。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用途】 药用: 同菟丝子。

商陆

【科属】 商陆科。

【识别】 多年生草本,高达1.5m,茎绿色或紫红色。单叶互生,叶片卵状椭圆形或椭圆形,长12~15cm,宽5~8cm,全缘。总状花序直立于枝端或茎上;花被片5,初白色后渐变为淡红色。浆果扁球形,由多个分果组成,熟时紫黑色。花、果期5~10月。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用途】 药用: 秋季至次春采挖根,切成块或片,晒干。有逐水消肿、通利二便、解毒散结的功效。主治水肿胀满、二便不通;外用治痈肿疮毒。煎服,5~10g。外用适量。

【毒性】 根及浆果有毒。

垂序商陆

【科属】 商陆科。

【识别】 多年生草本,高1.5~2m。光滑无毛,分枝很多,嫩枝绿色,老枝带红色。叶互生,叶片卵状长椭圆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总状花序顶生或侧生,长达20cm,花梗粉红色;花着生于鳞片状的苞片腋内,覆瓦状排列,白色或淡粉红色;无花瓣。总状果序下垂,分果间分离不明显。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用途】【毒性】 同商陆。

虎尾草

【科属】 报春花科。

【识别】 多年生草本,高40~100cm。叶互生或近对生,叶片线状长圆形至披针形,边缘多少向外卷折。总状花序顶生,花密集,常弯向一侧呈狼尾状;花冠白色,5深裂,裂片长圆状披针形。蒴果球形,包于宿存的花萼内。种子多数,红棕色。花期5~8月,果期8~10月。生于山坡、草地、路旁灌丛或海边田埂。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以及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河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用途】 食用: 采摘嫩苗叶,用沸水焯熟后再用清水浸泡去苦味,可凉拌或炒食。

蓝萼香茶菜

【科属】 唇形科。

【识别】 多年生草本,茎高达1.5m。单叶对生,卵形或宽卵形,边缘有锯齿。聚伞花序组成疏松、顶生圆锥花序;花冠白色,花冠筒近基部上面浅囊状,上唇4等裂,下唇舟形。小坚果宽倒卵形。生于山谷、林下、草丛中。分布于东北及河北、山西、山东等地。

【用途】 夏、秋季采收全草,洗净,切段,晒干。有健胃消食、清热解毒的功效。主治脘腹胀痛、食滞纳呆、黄疸、感冒发热、乳痈、蛇虫咬伤。煎服,10~15g。外用适量,捣敷。

鹿药

【科属】 百合科。

【识别】 多年生草本,高30~60cm。叶互生,4~9枚;叶柄长3~15mm;叶片纸质,卵状椭圆形、椭圆形或长圆形。圆锥花序,花单生,花被片6,长圆形或长圆状倒卵形,白色。浆果近球形,熟时红色。花期5~6月,果期8~9月。生于林下荫湿处或岩缝中。分布于东北及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四川和贵州。

【用途】 药用: 春、秋季采挖根茎及根,鲜用或晒干。有补肾壮阳、活血祛瘀、祛风止痛的功效。主治肾虚阳痿、月经不调、偏正头痛、风湿痹痛、痈肿疮毒、跌打损伤。煎服,6~15g。外用适量,捣敷。

兴安升麻

【科属】 毛茛科。

【识别】 多年生草本,高达1m。茎直立,单一。2回3出复叶,小叶片卵形至卵圆形,中央小叶片再3深裂或浅裂,边缘有深锯齿。圆锥状复总状花序,萼片花瓣状,白色,宽椭圆形或宽倒卵形。蓇葖果5,种子多数。花期7~8月。果期9月。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湖北、四川、山西、内蒙古等地。

【用途】 药用: 秋季采挖根茎,除去泥沙,晒至须根干时,燎去或除去须根,晒干。有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的功效。主治风热头痛、齿痛、口疮、咽喉肿痛、麻疹不透、阳毒发斑、脱肛、子宫脱垂。煎服,3~9g。

【毒性】 全株有毒。

三白草

【科属】 三白草科。

【识别】 多年生湿生直立草本,高达1m。单叶互生,纸质,密生腺点,基部与托叶合生成鞘状,略抱茎;叶片阔卵状披针形,全缘;花序下的2~3片叶常于夏初变为白色,呈花瓣状。总状花序生于茎上端与叶对生,白色。蒴果近球形,表面多疣状凸起,熟后顶端开裂。花期5~8月,果期6~9月。生长在沟边、池塘边等近水处。分布于河北、河南、山东和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地。

【用途】 药用: 全年均可采地上部分,以夏秋季为宜,收取地上部分,洗净,晒干。有清热利水、解毒消肿的功效。主治热淋、血淋、水肿、脚气、黄疸、带下、痈肿疮毒、湿疹、蛇咬伤。煎服,10~30g;鲜品倍量。外用鲜品适量,捣烂外敷。

白花草木犀

【科属】 豆科。

【识别】 一年生草本,高70~200cm。茎直立,圆柱形,多分枝。三出复叶,小叶长圆形或倒披针状长圆形,边缘疏生浅锯齿,顶生小叶稍大,具较长小叶柄,侧小叶叶柄短。总状花序腋生,花冠白色。荚果椭圆形至长圆形,表面脉纹网状。花期5~7月,果期7~9月。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西南各地。

白苞蒿

【科属】 菊科。

【识别】 多年生草本,高60~150cm。茎直立,有纵棱,上部多分枝。叶互生,下部叶花期枯萎;中部叶一至二回羽状全裂,裂片卵形、长卵形、倒卵形或椭圆形;上部叶羽状深裂或全裂。头状花序长圆形,在分枝的小枝上排成密穗状花序,在分枝上排成复穗状花序,而在茎上端组成圆锥花序;花杂性,外层雌花3~6朵,中央两性花,均为管状。瘦果椭圆形。花、果期8~11月。生于林下、林缘、路旁、山坡草地及灌丛下。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等地。

波叶大黄

【科属】 蓼科。

【识别】 多年生草本,高可达1m以上。根茎肥厚,表面黄褐色。茎粗壮,直立,具细纵沟纹,通常不分枝,中空。基生叶有长柄,卵形至卵状圆形,边缘波状;茎生叶较小,具短柄或几无柄,托叶鞘长卵形,暗褐色,抱茎。圆锥花序顶生,花小,多数,白绿色。瘦果具3棱,有翅。花期夏季。生于山坡、石隙、草原。分布于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

华北大黄

【科属】 蓼科。

【识别】 直立草本,高50~90cm,直根粗壮。基生叶较大,叶片心状卵形至宽卵形,边缘具皱波;叶柄半圆柱状,常暗紫红色;茎生叶较小,叶片三角状卵形。大型圆锥花序,具2次以上分枝;花黄白色,3~6朵簇生,花被片6,外轮3片稍小,宽椭圆形,内轮3片稍大,极宽椭圆形至近圆形。果实宽椭圆形至矩圆状椭圆形,两端微凹,翅宽1.5~2mm,纵脉在翅的中间部分。花期6月,果期6~7月。分布于山西、河北、内蒙古南部及河南北部。

【用途】 药用: 春秋采挖根部,除去茎叶,洗净切片晒干。有泻热通便、行瘀破滞的功效。主治大便热秘、经闭腹痛、湿热黄疸;外用治口疮糜烂、烫火伤。煎服,10~20g。 食用: 春末或夏初采摘嫩苗、嫩叶,用沸水焯熟,可炒食或做汤。

奇蒿

【科属】 菊科。

【识别】 多年生直立草本,高60~100cm。叶互生;长椭圆形或披针形,边缘具锐尖锯齿,中脉显著;上部叶小,披针形。头状花序,钟状,密集成穗状圆锥花丛;总苞片4轮,淡黄色,覆瓦状排列;外层花雌性,管状。瘦果矩圆形。花期7~9月,果期8~10月。分布于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云南、四川、贵州、福建、广西、广东等地。

【用途】 药用: 8~9月开花时割取地上部分,除去泥土,晒干,切段入药。有散瘀止痛、疗伤止血、破血通经、消食化积的功效。主治跌打损伤、肿痛出血、血瘀经闭、产后瘀滞腹痛、食积腹痛、赤白痢疾。煎服,6~9g。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亦可鲜品捣烂外敷。

鬼灯檠

【科属】 虎耳草科。

【识别】 多年生草本,高达90cm。茎无毛,不分枝。基生叶1,茎生叶约2,掌状复叶,小叶3~7,狭倒卵形或倒披针形,边缘有不整齐重锯齿;总叶柄长16~32cm,近花序处的总叶柄长仅3cm,基部有鞘抱茎。圆锥花序顶生;萼筒浅杯状,5深裂,裂片卵形,白色或淡黄色;花冠缺如。蒴果,有2喙,喙间裂开。花期6~7月。果期8月。生于深山向阳山坡上。分布于陕西、四川、河南、河北、甘肃等地。

白花败酱

【科属】 败酱科。

【识别】 多年生直立草本,高50~100cm,根茎有腐败的酱味。叶对生;叶片卵形,边缘具粗锯齿,或3裂而基部裂片很小。聚伞花序多分枝,呈伞房状的圆锥花丛;花冠5裂,白色;果实倒卵形,背部有一小苞所成的圆翼。花期9月。生长于山坡草地及路旁。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

【用途】 药用: 夏、秋季采收全草(败酱草),全株拔起,除去泥沙,洗净,阴干或晒干。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的功效。主治肠痈、肺痈、痈肿疮毒、产后瘀阻腹痛。煎服,6~15g。外用适量。 食用: 未开花前采集嫩茎叶,用沸水焯熟,再用清水漂洗,可炒食、做馅或制干菜。

银线草

【科属】 金栗兰科。

【识别】 多年生草本,高20~50cm。茎直立,通常不分枝,下部节上对生2鳞状叶。叶对生,通常4片生于茎顶,成假轮生;叶片宽椭圆形或倒卵形,边缘具锐锯齿,齿尖有一腺体。穗状花序顶生,花小,白色。核果梨形。花期4~5月,果期5~7月。生长于山林阴湿处。分布于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

【毒性】 本草文献记载有毒。

及己

【科属】 金粟兰科。

【识别】 多年生草本,高15~50cm。茎直立,具明显的节,下部节上对生2片鳞状叶,三角形。叶对生,4~6片生于茎上部;叶椭圆形、倒卵形或卵状披针形,边缘具锐而密的锯齿。穗状花序顶生,花白色。核果近球形,绿色。花期4~5月,果期6~8月。生长于林下阴湿处和山谷溪边草丛中。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福建、湖南、广东、广西、四川。

【毒性】 本草文献记载有毒。

罗勒

【科属】 唇形科。

【识别】 一年生直立草本,高20~80cm,全株芳香,茎四棱形。叶对生,叶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全缘或具疏锯齿。轮伞花序,花冠淡紫色或白色,伸出花萼,唇片外面被微柔毛,上唇4裂,裂片近圆形,下唇长圆形,下倾。小坚果长圆状卵形,褐色。花期6~9月,果期7~10月。全国各地多有栽培。

【用途】 药用: 开花后割取地上部分,鲜用或阴干。有疏风解表、化湿和中、行气活血、解毒消肿的功效。主治感冒头痛、发热咳嗽、中暑、食积不化、不思饮食、脘腹胀满疼痛、遗精、月经不调、牙痛口臭、皮肤湿疮、隐疹瘙痒、跌打损伤、蛇虫咬伤。煎服,5~15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洗、含漱。 食用: 春季采摘嫩叶,用沸水焯熟,可凉拌、蒸食、油炸。也可作为炖汤、炒菜时的调味品。

心叶荆芥

【科属】 唇形科。

【识别】 多年生草本,高40~150cm。茎直立,四棱形。叶对生,叶片卵状或三角状心形,边缘粗圆齿,两面被短柔毛。聚伞花序二歧状分枝;花冠白色,下唇有紫点,外面被白色柔毛,上唇短,先端浅凹,下唇3裂,中裂片近圆形,边缘具粗牙齿。小坚果卵形,灰褐色。花期7~9月,果期8~10月。生于宅旁或灌丛中,亦有栽培。分布于西南及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新疆、山东、河南、湖北、西藏等地。

【用途】 药用: 7~9月割取地上部分,阴干或鲜用。有疏风清热、活血止血的功效。主治外感风热、头痛咽痛、麻疹透发不畅、吐血、衄血、外伤出血、跌打肿痛、疮痈肿痛、毒蛇咬伤。煎汤,9~15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凉粉草

【科属】 唇形科。

【识别】 一年生草本,高15~100cm。茎上部直立,下部伏地,四棱形。叶对生,狭卵形或宽卵圆形,边缘具锯齿,两面被细刚毛或柔毛。轮伞花序组成总状花序,顶生或生于侧枝;花冠白色或淡红色,上唇宽大,具4齿,2侧齿较高,中央2齿不明显,下唇全缘,舟状。小坚果长圆形,黑色。花期7~10月,果期8~11月。生于沙地草丛或水沟边。分布于浙江、江西、台湾、广东、广西等地。

【用途】 药用: 夏季收割地上部分,晒干。或晒至半干,堆叠焖之使发酵变黑,再晒至足干。有消暑、清热、凉血、解毒的功效。主治糖尿病、黄疸、泄泻、痢疾、高血压病、关节疼痛、风火牙痛、烧烫伤、丹毒。煎汤,15~30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煎水洗或鲜品捣敷。 食用: 植株晒干后可煎汁与米浆混合煮熟,冷却后即成黑色胶状物,质韧而软,以糖拌之可作暑天的解渴品。

夏至草

【科属】 唇形科。

【识别】 多年生草本,高15~35cm。茎直立,方柱形,分枝,被倒生细毛。叶对生,叶片近圆形,掌状3深裂,裂片再2深裂或有钝裂齿,两面均密生细毛。轮伞花序;花冠白色,稀粉红色,稍伸出于萼筒。小坚果褐色,长圆状三棱形。花期3~4月,果期5~6月。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湖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河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用途】 药用: 夏至前盛花期采收全草,晒干或鲜用。有养血活血、清热利湿的功效。主治月经不调、产后瘀滞腹痛、跌打损伤、水肿、小便不利、目赤肿痛、疮痈、冻疮、牙痛、皮疹瘙痒。煎汤,9~12g。

野芝麻

【科属】 唇形科。

【识别】 多年生草本。茎高达1m,单生,直立,四棱形,具浅槽。茎下生的叶卵圆形或心脏形;茎上部的叶卵圆状披针形,较茎下部的叶为狭长,先端长尾状渐尖,边缘有微内弯的牙齿状锯齿,齿尖具胼胝体的小突尖,草质;叶柄长达7cm,茎上部的渐变短。轮伞花序着生于茎端;花冠白色或浅黄色,筒部稍上方呈囊状膨大,冠檐二唇形,小坚果倒卵圆形,淡褐色。花期4~6月,果期7~8月。生于路边、溪旁、田埂及荒坡上。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各地。

【用途】 药用: 5~6月采收全草,阴干或鲜用。有凉血止血、活血止痛、利湿消肿的功效。主治肺热咳血、血淋、月经不调、崩漏、水肿、白带、胃痛、小儿疳积、跌打损伤、肿毒。煎服,9~15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食用: 采摘嫩茎叶,洗净,用沸水焯熟后食用。

白花益母草

【科属】 唇形科。

【识别】 一年生或二年生直立草本,高30~120cm。茎钝四棱形,有倒向糙伏毛。茎下部叶掌状3裂,裂片呈长圆状菱形至卵圆形,裂片上再分裂;茎中部叶通常分裂成3个或偶有多个长圆状线形的裂片;花序最上部的苞叶近于无柄,线形或线状披针形,全缘或具稀少牙齿。轮伞花序腋生,花冠白色,冠檐二唇形,上唇直伸,内凹,长圆形,下唇3裂,中裂片倒心形。花期6~9月,果期9~10月。分布于江苏、福建、江西、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及四川。

【用途】 药用: 鲜品春季幼苗期至初夏花前期采割;干品夏季茎叶茂盛、花未开或初开时采割,晒干。有活血调经、利尿消肿、清热解毒的功效。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经闭、恶露不尽、水肿尿少、疮疡肿毒。煎服,10~30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外洗。 食用: 采集幼苗和未开花嫩茎叶,用沸水焯熟,再用清水浸洗,可凉拌、炒食。

【毒性】 种子有毒,勿食。

金疮小草

【科属】 唇形科。

【识别】 多年生草本,高10~30cm。茎基部倾倒或匍匐,上部直立,多分枝,四棱形,略带紫色,全株密被白色柔毛。单叶对生,具柄;叶片卵形或长椭圆形,边缘有波状粗齿。轮伞花序,多花,腋生或在枝顶集成间断的多轮的假穗状花序;花冠唇形,淡蓝色、淡紫红色或白色。小坚果倒卵状三棱形。花期3~4月,果期5~6月。分布于华东、中南及西南地区。

【用途】 药用: 9~10月齐地割起全草,鲜用或晒干。有清热解毒、化痰止咳、凉血散血的功效。主治咽喉肿痛、肺热咳嗽、肺痈、目赤肿痛、痢疾、痈肿疔疮、毒蛇咬伤、跌打损伤。煎服,10~30g;鲜品30~60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錾菜

【科属】 唇形科。

【识别】 多年生草本,高60~120cm。茎四棱形,被粗毛,绿色。叶对生;基生叶有长柄,近革质,卵圆形,3裂达中部,边缘有粗锯齿,两面均生灰白色粗硬毛;茎生叶具短柄,叶片卵形,边缘3裂,裂片有大形尖齿状缺刻;茎中部以上之叶一裂,具齿或全缘;花序上的叶卵形至披针形,两面均有粗糙毛。轮伞花序腋生,花冠唇形,白色,常带紫纹;下唇3裂,中裂片圆心形。小坚果黑褐色,有3棱。花期8~9月,果期9~10月。分布于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河南等地。

【用途】 药用: 8~10月采收全草,晒干。有活血调经、解毒消肿的功效。主治月经不调、痛经、产后瘀血腹痛、崩漏、跌打伤痛、疮痈。煎服,6~15g。外用适量,捣敷。

地笋

【科属】 唇形科。

【识别】 多年生直立草本,高40~100cm。叶交互对生;狭披针形至广披针形,边缘有粗锐锯齿。轮伞花序腋生,花小,花冠白色,钟形,上唇直立,下唇3裂,裂片几相等。小坚果扁平,暗褐色。花期7~9月。果期9~10月。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陕西、贵州、云南、四川等地。

【用途】 药用: 夏、秋季茎叶茂盛时采割地上部分,晒干。有活血调经、祛瘀消痈、利水消肿的功效。主治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瘀血腹痛、疮痈肿毒、水肿腹水。煎服,10~15g。 食用: 春季采集嫩茎叶,用沸水焯熟,再用清水漂洗,可凉拌、炒食、做汤。秋冬季采挖地下茎,洗净,可凉拌、腌咸菜。

白花枝子花

【科属】 唇形科。

【识别】 多年生草本,高10~25cm。茎多数,四棱形,斜升或平卧地面,密被倒向微柔毛。茎下部叶宽卵形至长卵形,边缘具浅圆齿,茎中部叶具等长或短于叶片的叶柄,叶片与茎下部叶同形,茎上部叶变小。轮伞花序生于茎上部叶腋;唇形花冠淡黄色或白色,外面密被短柔毛。小坚果矩圆形。花期6~8月。生于山地草原及半荒漠的多石干燥地区。分布于内蒙古、山西、宁夏、甘肃、青海、西藏、新疆及四川北部等地。

虾衣花

【科属】 爵床科。

【识别】 多年生草本,高20~50cm。茎圆柱状,多分枝。叶卵形,顶端短渐尖,基部渐狭而成细柄,全缘,两面被短硬毛。穗状花序紧密,稍弯垂;苞片砖红色,被短柔毛;萼白色,长约为冠管的1/4;花冠白色,伸出苞片之外,在喉凸上有红色斑点。在我国南部的庭园和花圃中极常见。原产墨西哥。

白芷

【科属】 伞形科。

【识别】 多年生高大草本,高1~1.5m。茎及叶鞘多为黄绿色。基生叶一回羽状分裂,有长柄,叶柄下部有管状抱茎、边缘膜质的叶鞘;茎上部叶二至三回羽状分裂,叶片轮廓圆卵形至三角形,叶柄下部为囊状膨大的膜质叶鞘,常带紫色;末回裂片长圆形,卵形或线状披针形,边缘有不规则的白色软骨质粗锯齿,具短尖头,基部两则常不等大,沿叶轴下延成翅状;花序下方的叶简化成显著膨大的囊状叶鞘。复伞形花序顶生或腋生;花白色;花瓣倒卵形,先端内曲成凹头状。果实长圆形至卵圆形,黄棕色,背棱扁。花期7~8月,果期8~9月。栽培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

【用途】 药用: 夏、秋间叶黄时采挖根,晒干或低温干燥。有解表散寒、祛风止痛、宣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的功效。主治感冒头痛、眉棱骨痛、鼻塞流涕、鼻鼽、鼻渊、牙痛、带下、疮疡肿痛。煎服,3~9g。外用适量。

拐芹

【科属】 伞形科。

【识别】 多年生草本,高0.5~1.5cm。茎单一,有浅沟纹,节处常为紫色。叶二至三回三出分裂,第一回和第二回裂片有长叶柄;末回裂片卵形或鞭状长圆形,3裂,两侧裂片又多为不等的2深裂,边缘有大小不等的缺刻状深齿,齿端有锐尖头。复伞形花序,花瓣匙形至倒卵形,白色。果实长圆形,基部凹入。花期8~9月,果期9~10月。生于山沟溪流旁、杂木林下。分布于东北及河北、山东、江苏等地。

【用途】 药用: 夏、秋间未开花前采挖根,洗净,晒干。有发表祛风、温中散寒、理气止痛的功效。主治风寒表证、风温痹痛、脘腹、胸胁疼痛、跌打损伤。煎服,3~9g,外用适量,捣敷。 食用: 春季采集幼苗,用沸水焯熟,食用。

蛇床

【科属】 伞形科。

【识别】 一年生直立草本,高20~80cm,茎表面具深纵条纹。根生叶二至三回三出式羽状全裂;末回裂片线形至线状披针形,茎上部的叶和根生叶相似,但叶柄较短。复伞形花序顶生或侧生,花瓣5,白色,倒卵形,先端凹。双悬果椭圆形,果棱成翅状。花期4~6月,果期5~7月。生于低山坡、田野、路旁、沟边、河边湿地。分布几遍全国各地。

【用途】 药用: 夏、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成熟果实(蛇床子),晒干。有燥湿祛风、杀虫止痒、温肾壮阳的功效。主治阴痒带下、湿疹瘙痒、湿痹腰痛、肾虚阳痿、宫冷不孕。内服,3~9g;外用适量,多煎汤熏洗或研末调敷。 食用: 3~6月采摘嫩茎叶,采摘嫩茎叶时勿混入种子。用沸水焯熟,再用清水浸洗,可凉拌、炒食、做汤。

【毒性】 种子有毒。

岩茴香

【科属】 伞形科。

【识别】 多年生草本,高15~35cm。根圆锥形,常分叉。茎较细弱,上部分枝。基生叶三回羽状全裂,末回裂片线形;茎上部叶与基生叶同形,无柄,裂片数减少,顶部叶常简化成叶鞘。复伞形花序顶生或侧生,花瓣白色,长卵形至卵形。分生果卵状长圆形。花期7~8月,果期8~9月。生于河岸湿地、石砾荒原及岩石缝内。分布于华北及吉林、辽宁、安徽、浙江、河南等地。

【用途】 药用: 秋季采挖根,晒干。有疏风发表、行气止痛、活血调经的功效。主治伤风感冒、头痛、胸痛、脘胀痛、风湿痹痛、月经不调、崩漏、跌打伤肿。煎服,6~15g。

田葛缕子

【科属】 伞形科。

【识别】 多年生草本,高50~80cm。根圆柱形,长达18cm。茎通常单生,基部有叶鞘纤维残留物,自茎中、下部以上分枝。基生叶及茎下部叶3~4回羽状分裂,末回裂片线形;茎上部叶通常2回羽状分裂,末回裂片细线形。伞形花序;小伞形花序有花10~30,无萼齿;花瓣白色。果实长卵形。花果期5~10月。生于田边、路旁、河岸、林下及山地草丛中。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西藏和四川西部。

鸭儿芹

【科属】 伞形科。

【识别】 多年生直立草本,高30~100cm。茎光滑,具叉状分枝。基生叶及茎下部叶有长叶柄,通常为3小叶,小叶片边缘均有不规则的尖锐重锯齿;最上部的叶近无柄;小叶片卵状披针形至窄披针形,边缘有锯齿。复伞形花序呈疏松的圆锥状;花瓣白色,倒卵形。分生果线状长圆形。花期4~5月,果期6~10月。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用途】 药用: 夏、秋间割取茎叶,鲜用或晒干。有祛风止咳、利湿解毒、化瘀止痛的功效。主治感冒咳嗽、肺痈、淋痛、疝气、月经不调、风火牙痛、目赤翳障、痈疽疮肿、皮肤瘙痒、跌打肿痛、蛇虫咬伤。煎服,15~30g。外用适量。 食用: 未开花前采集嫩茎叶,用沸水焯熟,再用清水浸洗,可凉拌、炒食或做汤。

迷果芹

【科属】 伞形科。

【识别】 多年生草本,高50~120cm。根块状或圆锥形。茎圆形,多分枝。茎生叶2~3回羽状分裂,未回裂片边缘羽状缺刻或齿裂,通常表面绿色,背面淡绿色;叶柄长1~7cm,基部有阔叶鞘,被白色柔毛。复伞形花序顶生和侧生;小伞形花序有花15~25,白色;花瓣倒卵形,顶端有内折的小舌片。果实椭圆状长圆形,背部有5条突起的棱,棱略呈波状。花果期7~10月。分布于青海、甘肃、新疆、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

【用途】 药用: 于秋季挖取根部,洗净泥土,晒干备用。有祛肾寒、敛黄水的功效。主治痹症、肾寒病、黄水病。煎服,6~9g。 食用: 迷果芹别名小叶红萝卜,含有多种胡萝卜中所含的营养物质,根茎可做野菜食用。

野胡萝卜

【科属】 伞形科。

【识别】 一年生草本,高20~120cm。全株被白色粗硬毛。基生叶薄膜质,长圆形,二至三回羽状全裂,末回裂片线形或披针形;茎生叶近无柄,有叶鞘,末回裂片小而细长。复伞形花序顶生,总苞片多数,叶状,羽状分裂,裂片线形;花通常白色,有时带淡红色。双悬果长卵形具棱,棱上有翅,棱上有短钩刺或白色刺毛。花期5~7月,果期6~8月。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四川、贵州等地。

【用途】 药用: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有杀虫消积的功效。主治蛔虫病、蛲虫病、绦虫病、虫积腹痛、小儿疳积。煎服,3~10g。外用适量。 食用: 春季未开花前采集嫩叶,用沸水焯熟,再用清水浸洗,可凉拌、炒食。秋季挖掘根,可腌制酱菜。

藁本

【科属】 伞形科。

【识别】 多年生直立草本。茎表面有纵直沟纹。叶互生,三角形,2回羽状全裂,最终裂片3~4对,卵形,边缘具不整齐的羽状深裂,茎上部的叶具扩展叶鞘。复伞形花序;花小,花瓣5,白色。双悬果广卵形,分果具5条果棱。花期7~8月,果期9~10月。野生于向阳山坡草丛中或润湿的水滩边。分布于河南、陕西、甘肃、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山东、云南等地。

【用途】 药用: 秋季茎叶枯萎或次春出苗时采挖根茎,晒干或烘干。有祛风、散寒、除湿、止痛的功效。主治风寒感冒、巅顶疼痛、风湿痹痛。煎服,3~9g。 食用: 春季采摘嫩茎叶,用沸水焯熟,再用清水浸洗,可凉拌、炒食或做汤。

辽藁本

【科属】 伞形科。

【识别】 多年生草本,高15~60cm。根茎短。茎直立,通常单一,中空,表面具纵棱,常带紫色。基生叶在花期时凋落;茎生叶互生,在下部和中部的叶有长柄;叶片通常为3回3出羽状全裂,最终裂片卵形或广卵形,先端短渐尖,基部楔形,或近圆形,边缘有少数缺刻状牙齿;茎上部的叶较小,叶柄鞘状,2回3出羽状全裂。复伞形花序顶生;伞梗6~19个;花瓣5,白色,椭圆形。双悬果椭圆形。花期7~9月。果期9~10月。生于山地林缘以及多石砾的山坡林下。分布于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山西等地。

【用途】 同藁本。

白花前胡

【科属】 伞形科。

【识别】 多年生直立草本,高30~120cm。基生叶有长柄,基部扩大成鞘状,抱茎;叶片三出或二至三回羽状分裂,第一回羽片2~3对,最下方的1对有长柄,其他有短柄或无柄;末回裂片菱状倒卵形,边缘具不整齐的3~4粗或圆锯齿;茎生叶和基生叶相似,较小;茎上部叶无柄,叶片三出分裂,裂片狭窄,基部楔形,中间一枚基部下延。复伞形花序顶生或侧生;花瓣5,白色,广卵形至近圆形。双悬果卵圆形,背棱线形稍突起,侧棱呈翅状。花期7~9月,果期10~11月。野生于向阳山坡草丛中。分布于山东、陕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等地。

【用途】 药用: 冬季至次春茎叶枯萎或未抽花茎时采挖根,晒干。有降气化痰、散风清热的功效。主治痰热喘满、咳痰黄稠、风热咳嗽痰多。煎服,3~10g。 食用: 春季采摘嫩茎叶,先用沸水焯熟,再用清水浸洗,可凉拌、炒食或做汤。

防风

【科属】 伞形科。

【识别】 多年生草本,高30~80cm。茎单生,2歧分枝。基生叶丛生,有扁长的叶柄,三角状卵形,2~3回羽状分裂,最终裂片条形至披针形;顶生叶简化,具扩展叶鞘。复伞形花序顶生;花瓣5,白色。双悬果卵形。花期8~9月;果期9~10月。生于草原、丘陵和多石砾山坡上。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宁夏、山东等地。

【用途】 药用: 春、秋季采挖未抽花茎植株的根,晒干。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的功效。主治感冒头痛、风湿痹痛、风疹瘙痒、破伤风。煎服,4.5~9g。 食用: 春季采摘嫩芽,用沸水焯熟,可凉拌、炒食或做汤。

接骨草

【科属】 忍冬科。

【识别】 高大草本或半灌木,高达2m。茎有棱条,髓部白色。奇数羽状复叶对生,小叶5~9,小叶片披针形,边缘具细锯齿。大型复伞房花序顶生,具由不孕花变成的黄色杯状腺体;花冠辐状,花冠裂片卵形,反曲。浆果红色,近球形。花期4~5月,果期8~9月。生于林下、沟边或山坡草丛,也有栽种。分布于河北、陕西、甘肃、青海、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用途】 药用: 夏、秋季采收茎叶,鲜用或晒干。味甘、微苦有祛风、利湿、舒筋、活血的功效。主治风温痹痛、腰腿痛、水肿、黄疸、跌打损伤、风疹瘙痒、丹毒、疮肿。煎服,9~15g,鲜品60~120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食用: 未开花前采集幼芽、嫩叶,用沸水焯熟,再用清水漂洗,可凉拌、炒食、做汤。因易引起腹泻,不可多食。

血满草

【科属】 忍冬科。

【识别】 多年生高大草本或半灌木,高1~2m。根和根茎红色,折断后有红色浆汁。茎草质,具明显的棱条。奇数羽状复叶对生,小叶7~11,长椭圆形、长卵形或披针形,边缘有锯齿。聚伞花序顶生;花小,有恶臭;花冠白色,辐状,5裂。浆果红色,球形。花期5~7月,果期9~10月。生于林下或沟边灌丛中。分布于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等地。

大齿山芹

【科属】 伞形科。

【识别】 多年生直立草本,高达1m。叶柄基部有狭长而膨大的鞘;叶片二至三回三出式分裂,末回裂片阔卵形至菱状卵形,中部以下常2深裂,边缘有粗大缺刻状锯齿,上部叶有短柄,3裂;最上部叶简化为带小叶的叶鞘。复伞形花序;花白色,花瓣倒卵形。分生果广椭圆形。花期7~9月,果期8~10月。生长于山坡、草地、溪沟旁、林缘灌丛中。分布于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福建等地。

缬草

【科属】 败酱科。

【识别】 多年生草本,高100~150cm。茎直立,有纵条纹。基生叶丛出,单数羽状复叶或不规则深裂,小叶片9~15,顶端裂片较大,全缘或具少数锯齿;茎生叶对生,无柄抱茎,单数羽状全裂,裂片每边4~10,披针形,全缘或具不规则粗齿;向上叶渐小。伞房花序顶生,花小,花冠管状,花冠淡紫红或白色,5裂,裂片长圆形。瘦果长卵形。花期6~7月。果期7~8月。分布于我国东北至西南。

【用途】 药用: 9~10月采挖根及根茎,去掉茎叶及泥土,晒干,生用。有安神、理气、活血止痛的功效。主治心神不宁、失眠少寐、惊风、癫痫、血瘀经闭、痛经、腰腿痛、跌打损伤、脘腹疼痛。煎服,3~6g。治外伤出血,可用本品研末外敷。

蜘蛛香

【科属】 败酱科。

【识别】 多年生草本,高30~70cm。茎通常数枝丛生,密被短柔毛。基生叶发达,叶片心状圆形至卵状心形,边缘微波状或具稀疏小齿,基出脉5~9条;茎生叶不发达,每茎2对,下部的心状圆形,近无柄,上部的常羽裂,无柄。顶生伞房状聚伞花序;花小,白色或微带红色,花冠筒状,先端5裂。瘦果长柱状,顶端有多条羽状毛。花期5~7月,果期6~9月。分布于陕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

【用途】 药用: 9~10月采挖根茎,除去茎叶,洗净,晒干。有理气和中、散寒除湿、活血消肿的功效。主治脘腹胀痛、呕吐泄泻、小儿疳积、风寒湿痹、月经不调、跌打损伤、疮疖。煎服,3~9g。外用适量,磨汁涂。

短毛独活

【科属】 伞形科。

【识别】 多年生草本,高1~2m。根圆锥形、粗大,多分歧,灰棕色。茎直立,有棱槽,上部开展分枝。叶有柄,长10~30cm;叶片轮廓广卵形,薄膜质,三出式分裂,裂片广卵形至圆形、心形、不规则的3~5裂,裂片边缘具粗大的锯齿;茎上部叶有显著宽展的叶鞘。复伞形花序顶生和侧生,花瓣白色。分生果圆状倒卵形,背棱和中棱线状突起,侧棱宽阔。花期7月,果期8~10月。生长于阴坡山沟旁、林缘或草甸子。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陕西、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云南等省区。

滨海前胡

【科属】 伞形科。

【识别】 多年生草本,高1米左右。茎圆柱形,曲折,多分枝,有粗条纹显著突起。基生叶具长柄,叶柄具宽阔叶鞘抱茎;叶片一至二回三出式分裂,第一回羽片卵状圆形或三角状圆形,羽片3浅裂或深裂;第二回羽片居于两侧者卵形,中间一片为倒卵状楔形,均无柄,具3~5粗大钝锯齿。伞形花序,花瓣紫色,少为白色,卵形至倒卵形。分生果长圆状卵形至椭圆形。花期6~7月,果期8~9月。生长于滨海滩地或近海山地。分布于我国东部沿海的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等地。

蓍草

【科属】 菊科。

【识别】 多年生草本,高50~100cm。茎直立,有棱条,上部有分枝。叶互生,无柄,叶片长线状披针形,栉齿状羽状深裂或浅裂,裂片线形,排列稀疏。头状花序集生成伞房状;边缘舌状花,白色,花冠长圆形,先端3浅裂;中心管状花,白色,花药黄色,伸出花冠外面。瘦果扁平。花期7~9月,果期9~10月。分布于东北、华北及宁夏、甘肃、河南等地。各地广泛栽培。

【毒性】 全草有毒。

川续断

【科属】 川续断科。

【识别】 多年生草本,高60~200cm。茎直立,具6~8棱,棱上有刺毛。基生叶具长柄,叶片琴状羽裂,两侧裂片3~4对,靠近中央一对裂片较大,向下渐小;茎中下部叶羽状深裂,中央裂片特长,披针形,有疏粗锯齿,两侧裂片2~4对;上部叶披针形,不裂或基部3裂。花序头状球形,花冠淡黄白色,花冠管窄漏斗状,先端4裂。瘦果长倒卵柱状。花期8~9月,果期9~10月。分布于江西、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地。

【用途】 药用: 秋季采挖根,用微火烘至半干,堆置“发汗”至内部变绿色时,再烘干。有补肝肾、强筋骨、续折伤、止崩漏的功效。主治肝肾不足、腰膝酸软、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筋伤骨折、崩漏、胎漏。煎服,9~15g。外用适量研末敷。

日本续断

【科属】 川续断科。

【识别】 多年生草本,高1m以上。茎中空,具4~6棱,棱上具钩刺。茎生叶对生,3~5羽状深裂,顶端裂片最大,两侧裂片较小,裂片基部下延成窄翅,边缘具粗齿或近全缘。头状花序顶生,圆球形;花小,紫红色;花萼盘状,具4极浅的齿;花冠漏斗状,4裂。瘦果长圆楔形。花期8~9月,果期9~11月。生于山坡、路旁和草坡。分布于我国南北各省区。

空心莲子菜

【科属】 苋科。

【识别】 多年生草本,长50~120cm。茎基部匍匐,着地节处生很,上部直立。叶对生,叶片倒卵形或倒卵状披针形,全缘。头状花序单生于叶腋,总花梗长1~4cm,苞片和小苞片白色,花被片白色;花期5~10月。生于水沟、池塘及田野荒地等处。分布于河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广西等地。

【用途】 药用: 春、夏、秋季采收全草,鲜用或晒干用。有清热凉血、解毒、利尿的功效。主治咳血、尿血、感冒发热、淋浊、痄腮、湿疹。煎服,30~60g,鲜品加倍;外用适量,捣敷或捣汁涂。 食用: 春、夏季采集开花之前的嫩茎叶,用沸水焯熟,再用清水浸洗,可凉拌、炒食或做馅。

赤胫散

【科属】 蓼科。

【识别】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30~50cm。茎纤细,直立或斜上,紫色。叶互生;叶柄短,具翅,基部有叶耳,上部叶近无柄;叶片卵形,大头羽裂,顶生裂片较大,三角状卵形,侧生裂片l~3对,上面中部有紫黑斑纹。头状花序簇生于枝顶;花被5裂,粉红色,沿背部为绿色。瘦果卵圆形,具3棱,黑褐色有细点。花期7~8月。分布于西南及陕西、甘肃、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西、西藏等地。

【用途】 药用: 夏、秋季采收全草,扎把晒干或鲜用。有清热解毒、活血舒筋的功效。主治痢疾、泄泻、赤白带下、经闭、痛经、乳痈、疮疖、跌打损伤、劳伤腰痛。煎服,9~15g,鲜品15~30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煎水熏洗。

箭叶蓼

【科属】 蓼科。

【识别】 一年生草本。茎基部外倾,上部近直立,四棱形,沿棱具倒生皮刺。单叶互生,宽披针形或长圆形,顶端急尖,基部箭形,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下面沿中脉具倒生短皮刺,边缘全缘;叶柄长1~2cm,具倒生皮刺。头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花序梗细长,疏生短皮刺;花被5深裂,白色或淡紫红色,花被片长圆形。瘦果宽卵形,具3棱,黑色,包于宿存花被内。花期6~9月,果期8~10月。生于山谷、沟旁、水边。分布于东北、华北、陕西、甘肃、华东、华中、四川、贵州、云南。

【毒性】 据本草文献记载全株有小毒。

火炭母草

【科属】 蓼科。

【识别】 多年生草本,长达1m。茎近直立或蜿蜒。叶互生,有柄,叶片卵形或长圆状卵形,全缘。头状花序排成伞房花序或圆锥花序,花白色或淡红色,花被5裂,花期7~9月。瘦果卵形,有3棱,黑色,光亮,果期8~10月。生于山谷、水边、湿地。分布于华东、华中、华南、西南等地。

【用途】 药用: 夏、秋间采收地上部分,鲜用或晒干。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平肝明目、活血舒筋的功效。主治痢疾、泄泻、咽喉肿痛、肺热咳嗽、带下、癌肿、中耳炎、湿疹等。煎服,9~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食用: 春天采集幼嫩苗,用沸水焯熟,再用清水浸洗,可炒食、凉拌。

白花鬼针草

【科属】 菊科。

【识别】 一年生直立草本,高30~100cm。茎钝四棱形。叶对生,茎下部叶较小,3裂或不分裂;中部叶具无翅的柄,三出,小叶常为3枚,两侧小叶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边缘有锯齿,顶生小叶较大,长椭圆形或卵状长圆形。头状花序;舌状花5~7枚,舌片椭圆状倒卵形,白色,先端钝或有缺刻;盘花筒状,冠檐5齿裂。瘦果黑色,条形,先端芒刺3~4枚,具倒刺毛。生于村旁、路边及旷野。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西藏等地。

【用途】 药用: 夏、秋季采收全草,切段晒干。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功效。主治感冒发热、风湿痹痛、湿热黄疸、痈肿疮疖。煎汤,15~30g。 食用: 4~5月采集幼苗、嫩叶,用沸水焯熟,再用清水浸泡,可炒食、凉拌、做汤。

辣子草

【科属】 菊科。

【识别】 一年生草本,高10~80cm。茎纤细,不分枝或自基部分枝,分枝斜升。叶对生,卵形或长椭圆状卵形,基出三脉或不明显五出脉,柄长1~2cm;向上叶渐小,通常披针形;全部茎叶两面粗涩,被白色稀疏贴伏的短柔毛,边缘浅或钝锯齿或波状浅锯齿,在花序下部的叶有时全缘或近全缘。头状花序半球形,多数在茎枝顶端排成疏松的伞房花序。舌状花4~5个,舌片白色,顶端3齿裂;管状花黄色。瘦果黑色或黑褐色,常压扁,被白色微毛。花果期7~10月。生于田边、路旁、庭园空地及荒坡上。分布于浙江、江西、四川、贵州、云南及西藏等地。

【用途】 药用: 夏、秋季采收全草,鲜用或晒干。有清热解毒、止咳平喘的功效。主治扁桃体炎、咽喉炎、黄疸型肝炎、咳喘。煎服,30~60g。 食用: 春、夏季采集嫩茎叶,用沸水焯熟,再用清水浸泡,可炒食、凉拌。

一年蓬

【科属】 菊科。

【识别】 一年生或两年生草本,高30~100cm。茎直立,上部有分枝,全株被上曲的短硬毛。基生叶长圆形或宽卵形,边缘有粗齿,基部渐狭成具翅的叶柄;中部和上部叶较小,长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边缘有不规则的齿裂,具短叶柄或无叶柄;最上部的叶通常条形,全缘。头状花序排成伞房状或圆锥状,舌状花2层,白色或淡蓝色,舌片条形;两性花筒状,黄色。瘦果披针形。花期6~9月。分布于吉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四川及西藏等地。

【用途】 药用: 夏、秋季采收全草,洗净,鲜用或晒干。有消食止泻、清热解毒、截疟的功效。主治消化不良、胃肠炎、齿龈炎、疟疾、毒蛇咬伤。煎服,30~60g。外用适量,捣敷。

鳢肠

【科属】 菊科。

【识别】 一年生草本,高10~60cm。全株被白色粗毛,折断后流出的汁液数分钟后即呈蓝黑色。茎直立或基部倾伏,着地生根,绿色或红褐色。叶对生,叶片线状椭圆形至披针形,边缘有细齿或波状,两面均被白色粗毛。头状花序,总苞钟状,花托扁平,托上着生少数舌状花及多数管状花;舌状花白色,管状花墨绿色。瘦果黄黑色。花期7~9月,果期9~10月。生于路边、湿地、沟边或田间。分布于全国各地。

【用途】 药用: 花开时采割地上部分,晒干。有滋补肝肾、凉血止血的功效。主治肝肾阴虚、牙齿松动、须发早白、眩晕耳鸣、腰膝酸软、阴虚血热、吐血、衄血、尿血、血痢、崩漏下血、外伤出血。煎服,6~12g。

母菊

【科属】 菊科。

【识别】 一年生草本,高30~40cm。叶二回羽状全裂,无柄,基部稍扩大,裂片条形,顶端具短尖头。头状花序在茎枝顶端排成伞房状。舌状花1列,舌片白色,反折;管状花多数,花冠黄色。瘦果小,淡绿褐色。花果期5~7月。新疆北部和西部有野生。北京和上海等地庭园有栽培。

白晶菊

【科属】 菊科。

【识别】 二年生草本花卉,高15~25cm。叶互生,一至两回羽裂。头状花序顶生,盘状,边缘舌状花银白色,中央筒状花金黄色。花期从冬末至初夏,3至5月是其盛花期。花后结瘦果,5月下旬成熟。多地有盆栽及庭院绿化栽培。

南苍术

【科属】 菊科。

【识别】 多年生草本,高30~80cm。叶互生,革质,茎下部的叶多为3裂,顶端1裂片较大,卵形,无柄而略抱茎;茎上部叶卵状披针形至椭圆形,无柄,叶缘均有刺状齿。头状花序顶生,总苞片6~8层,披针形;花冠管状,白色,有时稍带红紫色,先端5裂,裂片线形。瘦果长圆形。花期8~10月,果期9~10月。多生于山坡较干燥处。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河北、山东等地。

【用途】 药用: 春、秋季采挖根茎,晒干,撞去须根。有燥湿健脾、袪风敖寒、明目的功效。主治湿阻中焦、脘腹胀满、泄泻、水肿、风湿痹痛、风寒感冒、眼目昏涩。煎服,5~10g。 食用: 采摘嫩茎叶,用沸水焯熟,再用清水浸洗,可凉拌或炒食。

关苍术

【科属】 菊科。

【识别】 多年生直立草本,高达70cm。茎下部叶3~5羽裂,侧裂片长圆形、倒卵形或椭圆形,边缘刺齿平伏或内弯,顶裂片较大;茎上部叶3裂至不分裂。头状花序顶生,下有羽裂的叶状总苞一轮;花冠白色,细长管状。瘦果长圆形。花期8~9月,果期9~10月。生于山坡、林下、灌丛间。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

【用途】 药用、食用同南苍术。

白车轴草

【科属】 豆科。

【识别】 多年生草本,高15~20cm。茎匍匐,蔓生,随地生根。三出复叶,具长柄;小叶倒卵形至倒心形,边缘具细齿。花序头状,花冠白色或淡红色。荚果线形。花、果期5~10月。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江苏、贵州、云南。

【用途】 外用适量,捣敷。 食用: 采摘未开花嫩茎叶,用沸水焯熟,再用清水浸泡,可凉拌、炒食、做汤。

十万错

【科属】 爵床科。

【识别】 多年生草本,高达1m;茎两歧分枝。单叶对生,叶片狭卵形或卵状披针形,边缘具浅波状圆齿。总状花序顶生和侧生;花冠2唇形,白色带红色或紫色,冠管钟形,冠檐裂片5,略不等。蒴果,上部具4粒种子,下部实心似细柄状。生林下。分布于云南、广东、广西。

鸡蛋果

【科属】 西番莲科。

【识别】 多年生草质藤本。茎圆柱形。叶互生,纸质,黄绿色,掌状三深裂,边缘具细锯齿。花生于叶腋,白色,芳香;萼片近海绵质,长圆形,背面近顶端有一角状附属物;花瓣披针形,约与萼片等长;副花冠裂片4~5轮,外面2轮丝状,基部淡绿色,中部白紫色,上部白色。浆果卵形,果皮坚硬,熟时紫色。花期6~7月,果期9~10月。江苏、福建、台湾、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有栽培。

【用途】 药用: 8~11月当果皮紫色时即成熟,应分批采收,鲜用或晒干。有清肺润燥、安神止痛、和血止痢的功效。主治咳嗽、咽干、声嘶、大便秘结、失眠、痛经、关节痛、痢疾。煎服10~15g。 食用: 成熟果实可生食或作蔬菜。

龙珠果

【科属】 西番莲科。

【识别】 草质藤木,长达6m。茎柔弱,圆柱形。叶互生,膜质,宽卵形至长圆状卵形。聚伞花序退化而仅具花1朵,腋生,白色或淡紫色,苞片一至三回羽状分裂,小裂片丝状;萼片长圆形;花瓣与萼片近等长;副花冠由3~5轮丝状裂片组成。浆果卵圆形。花期7~8月,果期翌年4~5月。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

【用途】 药用: 夏末秋初采收全株,鲜用或晒干。秋、冬季挖取根部,晒干。4~5月采收果实。有清热解毒、清肺止咳的功效。主治肺热咳嗽、小便混浊、痈疮肿毒、淋巴结炎。煎服,9~15g。外用适量,鲜叶捣敷。 食用: 成熟果实可食用。

紫背万年青

【科属】 鸭跖草科。

【识别】 多年生草本,高50cm。叶基生,密集覆瓦状,无柄;叶片披针形或舌状披针形,基部扩大成鞘状抱茎,上面暗绿色,下面紫色。聚伞花序生于叶的基部,大部藏于叶内;苞片2,蚌壳状,大而扁,淡紫色;花多而小,白色,花瓣3,卵圆形。蒴果2~3室,室背开裂。花期5~7月。人工栽培于庭园、花圃。

假马齿苋

【科属】 玄参科。

【识别】 匍匐草本,体态极像马齿苋。叶无柄,矩圆状倒披针形,顶端圆钝,极少有齿。花单生叶腋,花冠蓝色,紫色或白色,不明显2唇形,上唇2裂。蒴果长卵状。花期5~10月。生水边、湿地及沙滩。分布于我国台湾、福建、广东、云南。 jQA3tj7p3zMBqn3Ub2fkeHEVqVaI0fSCS/xFIM/o4ZeT1MqBk5dMFiqvyShtYcC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