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设置快门速度控制曝光时间

快门与快门速度的含义

简单来说,快门的作用就是控制曝光时间的长短。在按动快门按钮时,从快门前帘开始移动到后帘结束所用的时间就是快门速度,这段时间实际上也就是电子感光元件的曝光时间。所以快门速度决定曝光时间的长短,快门速度越快,则曝光时间就越短,曝光量也就越少;快门速度越慢,则曝光时间就越长,曝光量也就越多。

快门速度的表示方法

快门速度以秒为单位,Canon EOS 1300D作为入门级APS-C数码单反相机,其快门速度范围为1/4000~30s,可以满足几乎所有题材的拍摄要求。

常见的快门速度有30s、15s、8s、4s、2s、1s、1/2s、1/4s、1/8s、1/15s、1/30s、1/60s、1/125s、1/250s、1/500s、1/1000s、1/2000s、1/4000s等。

Canon EOS

快门速度对曝光的影响

如前面所述,快门速度的快慢决定了曝光量的多少,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每一倍的快门速度变化,即代表了一倍曝光量的变化。例如,当快门速度由1/125s变为1/60s时,由于快门速度慢了一倍,曝光时间增加了一倍,因此总的曝光量也随之增加了一倍。从下面展示的一组照片中可以发现,在光圈与ISO感光度数值不变的情况下,快门速度越慢,则曝光时间越长,画面感光就越充分,所以画面也越亮。

下面是一组在焦距为100mm、光圈为F5、感光度为ISO100的特定参数下,只改变快门速度拍摄的照片。

快门速度:1/125s

快门速度:1/30s

快门速度:1/60s

快门速度:1/20s

设定方法

在使用M挡或Tv挡拍摄时,直接向左或向右转动主拨盘,即可调整快门速度数值。

通过这一组照片可以看出,在其他曝光参数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快门速度逐渐变低,进入镜头的光线也不断增多,因此所拍摄出来的画面也逐渐变亮。

影响快门速度的三大要素

影响快门速度的要素包括光圈、感光度及曝光补偿,它们对快门速度的影响如下。

感光度:感光度每增加一倍(例如从ISO100增加到ISO200),感光元件对光线的敏锐度会随之增加一倍,同时,快门速度会随之提高一倍。

光圈:光圈每提高一挡(如从F4增加到F2.8),快门速度可以提高一倍。

曝光补偿:曝光补偿数值每增加1挡,由于需要更长时间的曝光来提亮照片,因此快门速度将降低一半;反之,曝光补偿数值每降低1挡,由于照片不需要更多的曝光,因此快门速度可以提高一倍。

快门速度对画面效果的影响

快门速度不仅影响进光量,还会影响画面的动感效果。表现静止的景物时,快门的快慢对画面不会有什么影响,除非摄影师在拍摄时有意摆动镜头,但在表现动态的景物时,不同的快门速度就能够营造出不一样的画面效果。

右侧照片是在焦距、感光度都不变的情况下,分别将快门速度依次调慢所拍摄的。

对比这一组照片,可以看到当快门速度较快时,水流被定格成相对清晰的影像,但当快门速度逐渐降低时,流动的水流在画面中渐渐变为模糊的效果。

由上述可见,如果希望在画面中凝固运动对象的精彩瞬间,应该使用高速快门。拍摄对象的运动速度越高,采用的快门速度也要越快,以在画面中凝固运动对象的动作,形成一种时间静止效果。

如果希望在画面中表现运动对象的动态模糊效果,可以使用低速快门,以使其在画面中形成动态模糊效果,较好地表现出动态效果,按此方法拍摄流水、夜间的车灯轨迹、风中摇摆的植物、流动的人群,均能够得到画面效果流畅、生动的照片。

光圈:F22快门速度:1/80s感光度

光圈:F22快门速度:1/3s感光度

光圈:F22快门速度:1s感光度:ISO50

光圈:F22快门速度:1/8s感光度

光圈:F22快门速度:0.8s感光度

光圈:F22快门速度:1.3s感光度

依据被摄对象的运动情况设置快门速度

在设置快门速度时,应综合考虑被摄对象的速度、被摄对象的运动方向,以及摄影师与被摄对象之间的距离这3个基本要素。

被摄对象的速度

根据不同的照片表现形式,拍摄时所需要的快门速度也不尽相同,比如抓拍物体运动的瞬间,需要较高的快门速度;而如果是跟踪拍摄,对快门速度的要求就比较低了。

以1/100s的快门速度跟拍赛道上飞驰的

跟踪拍摄赛道上飞驰的赛车,地面上形成了许

被摄对象的运动方向

如果从运动对象的正面(通常是角度较小的斜侧面)拍摄,记录的主要是对象从小变大或相反的运动过程,其速度通常要低于从侧面拍摄;而从侧面拍摄才会感受到运动对象真正的速度,拍摄时需要的快门速度也就更高。

从正面或斜侧面拍摄运动对象时,速度感不强

从侧面拍摄运动对象以表现其速度时,除了使

与被摄对象之间的距离

无论是亲身靠近运动对象或是使用长焦镜头,离运动对象越近,其运动速度就相对越快,此时需要不停地移动相机。略有不同的是,如果是靠近运动对象,需要较大幅度地移动相机;若使用长焦镜头,则小幅度移动相机就可保证被摄对象一直处于画面之中。

广角镜头抓拍到的现场整体气氛『焦距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将视角变得更广阔一些,就不用为了将被摄对象融入画面中而费力地紧跟被摄对象了,比如使用广角镜头拍摄时,就更容易抓拍到被摄对象运动的瞬间。

长焦镜头注重表现单个主体,对瞬间的表现更

常见拍摄对象的快门速度参考值

以下是一些常见拍摄对象所需快门速度参考值,虽然在使用时并非一定要用快门优先曝光模式,但对各类拍摄对象常用的快门速度会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安全快门速度

简单来说,安全快门是指人在手持拍摄时能保证画面清晰的最低快门速度。这个快门速度与镜头的焦距有很大关系,即手持相机拍摄时,快门速度应不低于焦距的倒数。

比如当前焦距为200mm,拍摄时的快门速度应不低于1/200s。这是因为人在手持相机拍摄时,即使被摄对象待在原处纹丝未动,也可能因为拍摄者本身的抖动而导致画面模糊。

拍摄时提高了感光度数值,因此能够使用更高的快门速度,从而确保拍摄出来的照片很清晰『焦距:100mm┆光圈:F2.8┆快门速度:1/160s┆感光度:ISO800』

虽然是拍摄静态的玩偶,但由于光线较弱,致使快门速度低于了安全快门速度,所以拍摄出来的玩偶是比较模糊的『焦距:100mm ┆光圈:F2.8 ┆快门速度:1/50s ┆感光度:ISO200』

如果只是查看缩略图,两张照片之间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但放大后查看照片的细节可以发现,当快门速度高于安全快门速度时,即使在相同的弱光条件下手持拍摄,也可将玩偶拍得很清晰。

防抖技术对快门速度的影响

佳能的防抖系统全称为IMAGE STABILIZER,简写为IS,目前最新的防抖技术可保证使用低于安全快门4倍的快门速度拍摄时也能获得清晰的影像。但要注意的是,防抖系统只是提供了一种校正功能,在使用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防抖系统成功校正抖动是有一定概率的,这还与个人的手持能力有很大关系,通常情况下,使用低于安全快门2倍以内的快门速度拍摄时,成功校正的概率会比较高。

当快门速度高于安全快门1倍以上时,建议关闭防抖系统,否则防抖系统的校正功能可能会影响原本清晰的画面,导致画质下降。

在使用三脚架保持相机稳定时,建议关闭防抖系统。因为在使用三脚架时,不存在手抖的问题,而开启了防抖功能后,其微小的震动反而会造成图像质量下降。值得一提的是,很多防抖镜头同时还带有三脚架检测功能,即它可以检测到三脚架细微震动造成的抖动并进行补偿,因此,在使用这种镜头拍摄时,则不应关闭防抖功能。

有防抖标志的佳能镜头

Q:IS功能是否能够代替较高的快门速度?

A:虽然在弱光条件下拍摄时,具有IS功能的镜头允许摄影师使用更低的快门速度,但实际上IS功能并不能代替较高的快门速度。要想得到出色的高清晰度照片,仍然需要用较高的快门速度来捕捉瞬间的动作。不管IS功能有多么强大,使用高速快门才能够清晰捕捉到快速移动的被摄对象,这一原则是不会改变的。

防抖技术的应用

虽然防抖技术会对照片的画质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在光线较弱时,为了得到清晰的画面,它又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在拍摄动物时常常会使用400mm的长焦镜头,这就要求相机的快门速度必须保持在1/400s的安全快门速度以上,光线略有不足就很容易把照片拍虚,这时使用防抖功能几乎就成了唯一的选择。

利用长焦镜头拍摄动物时,为了得到清晰的画面,开启了镜头

长时间曝光降噪功能

曝光的时间越长,则产生的噪点就越多,此时,可以启用长时间曝光降噪功能消减画面中的噪点。

关:选择此选项,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执行长时间曝光降噪功能。

自动:选择此选项,当曝光时间超过1秒,且相机检测到噪点时,将自动执行降噪处理。此设置在大多数情况下有效。

开:选择此选项,在曝光时间超过1秒时即进行降噪处理,此功能适用于选择“自动”选项时无法自动执行降噪处理的情况。

设定步骤

1 在 设置菜单 3中选择 自定义功能( C.Fn 选项

2 按下 方向键选择C.Fn Ⅱ :图像(4)长时间曝光降噪功能 选项,然后按下SET按钮确认

3 按下 方向键选择所需的选项,然后按下SET按钮确认

通过长达30s的曝光拍摄到的照片『焦距

上图是未设置长时间曝光降噪

高手点拨:降噪处理需要时间,而这个时间可能与拍摄时间相同。在将“长时间曝光降噪功能”设置为“自动”和“开”选项时,若使用实时显示模式进行长时间曝光拍摄,那么在降噪处理过程中将显示“BUSY”,直到降噪完成,在这期间将无法继续拍摄照片。因此,通常情况下建议将它关闭,在需要进行长时间曝光拍摄时再开启。 9kDdec6DPL9R16Phd/aztyltXPlJTZumkW/zwb6vIKlXkk22viOs9alvMX3wD2U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