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所搜集的标语相关文献的分析发现,当前国内外学者对标语的研究并不多见,特别是关于安全标语的研究极为鲜见,严重缺乏较为系统的研究与论述。因此,标语的相关研究也成为本书上篇内容撰写过程中重要的借鉴来源。
20世纪80年代,国外学者开始关注标语这个研究领域。在标语理论研究方面,有两位作者的著作奠定了标语研究的理论基础,依次是法国的Gustave LeBon的《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和《Revolution in Psychology》,西班牙的Jose Ortega Y Gasset的《La Rebelion de Las Masas》。这三本著作主要是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来分析群体与个体的心理差异,重要观点是:在一定条件下,群体与个体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心理特征,群体易于产生激情,彼此影响、互相感染、彼此模仿,从而潜移默化地形成一种隐形的主流价值观。标语的功能所依赖的就是群体的这种心理特征。这些文献资料为标语在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从一定程度上也分析说明了标语的成因,认为标语是动员群体的一种途径,其作用对象是一个群体。
在标语应用研究方面,主要成果如1984年由盖尔研究公司出版的Urdang和Laurence等合著的《Slogan》专著,2002年出版的由Le Coultre和W.Alston等合著的《A Century of Poster》。这些著作的观点是:标语一般仅在集会时用来表达诉求或观点,是宣传和动员民众的一种重要手段,目的性、时宜性很强。国外还有部分学者通过标语来分析探讨当今社会,如《Slogans in Education》通过对教育标语的研究来看执政党的教育政策。国外也有一些学者对中国的标语进行研究,主要以政策性或政治类标语为主,如《Slogan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就简单探析了我国标语的一些特征。
2004年诞生了著名的“葛麦斯安全法则”,其核心是将“爱”(情感)融于安全标语,从心理、情感着手来提高人的安全意识和意愿。实践表明,这一法则对于预防事故效果极其明显,从而推动了对安全标语的研究,这也是作者撰写本书的重要契机之一。
在国内,改革开放后,特别是1998年之后的10年内,大量学者对标语进行了开拓性研究,并研究趋于深入,截至现在,相关的文献资料已经有360余篇,研究成果甚丰。大致涉及以下11个方面的研究:标语的起源与演化、标语的功能、标语的特点、标语写作、体育标语、革命标语、政治标语、商业标语、计生标语、安全标语、环保标语等。但绝大多数研究仅涉及革命标语、体育标语和政治标语三个领域,对安全标语的研究极为罕见。
在标语研究领域,聂德民(2008)、张文鹏(2010)、孙继龙(2010)等学者侧重研究标语的起源、演化与变迁,如孙继龙(2010)等侧重于体育标语起源及演进的研究;厉有国(2010)、王连花(2013)、刘俊凤(2014)等学者侧重于中国不同历史时期标语口号的比较研究;胡范铸(2004)、严文静(2005)、侯丽波(2012)等学者侧重研究标语的概念、特征和功能;相德宝(2008)、韩承鹏(2008)、孙欣(2014)等学者侧重研究某一时期的标语所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如城市标语等;聂桂兰(2004)、聂莉娜(2008)、蓝卡佳(2011)等学者侧重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标语的写作和范式等;王向华(2008)、胡联伟(2009)等学者侧重标语的互译研究。另外,关于标语的人性化研究又是近年来的一大研究热点,主要有王生和(2004)、田晓荣(2007)、王永刚(2011)等学者做过这方面的研究。
祝榕于1998年在《林业劳动安全》上发表了一篇探讨《安全标语和安全标志牌的现状及其分析》的文章,从此开启了新时期的安全标语研究,但从学理上看,这篇文章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安全标语研究。总的来说,我国在安全标语方面研究成果颇少,很多文章都属于随笔性质,欠缺理性反思性和学理性。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包括:2007年第一届全国安全科学理论研讨会论文集收集的尹平平和夏建军撰写的《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安全标语研究》论文,比较系统地概述了安全标语的内涵、现状及改进对策,指出人性化、科学化、法制化、通俗化的路子要体现在安全标语建设中,在内容设置上要体现以人为本,语句要简洁,语义要直白,在形式上修辞要完美,风格要创新;柯炳樵(2000)等从人的心理接受程度方面来研究安全标语,从受众者心理接受角度看,指出安全标语内容要具有幽默、风趣、平易、宽容、人情味的语言风格;刘荣辉(2006)、贺阿红(2013)等研究了安全标语在建设安全文化中的作用,指出安全标语对促进安全文化建设、预防和减少事故有显著作用等。著作方面,如2005年吴超等编著的《安全生产宣传用语精选》著作出版,该著作收集了一些经典的安全标语;2006年朱兆华等编著了《安全名句佳语集锦》,2012年出版了第二版。
目前国内外在标语研究领域,基本上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完备的理论框架,研究成果数量偏少,理论深度不够。尤其在安全标语研究方面,大多数安全标语研究成果仍然属于搜集整理性的研究,研究极其浅显,学理性严重不足,对安全标语的实际应用性研究有待加深。就安全标语研究来说,需加强以下3个方面的探讨和研究。
(1)新时期的安全标语研究需加强
已有的研究成果大多聚焦在2000年前的安全标语的研究,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角度,研究安全标语研究的不足,研究缺乏前瞻性、适时性。
(2)缺乏系统、理论的研究,研究方法需扩充、丰富
安全标语研究涉及语言学、社会学、文化学、传播学、安全学等相关学科理论,目前的研究成果大多是散论,对隐藏在安全标语字句下的本质内涵及理论基础缺乏深入的分析和系统的总结。而且,安全标语的制作和发展分析也很少涉及,属于定性分析研究。而标语本质上是一种心理作用现象,可以从相关的行为与活动中反映出来,因此是可以使其具体化和量化的,故安全标语缺乏定量化的分析研究,缺乏相关理论的深描,阻碍了对安全标语有效性和安全文化的准确评估。
(3)对受众的调查研究有待深挖
现有的研究成果,基本上仅简单介绍了安全标语的基本概念、功能等的研究,但使用安全标语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使受众纠正相应的不安全认识和行为等,目前学界却缺乏对受众这方面的考察,还应从安全系统中的核心要素人出发,来继续深化研究和进行多视角分析,这也是安全标语定量化研究的关键。
总体来说,现有的研究对安全标语的概念、特征、功能、传播主体及受众的认知分析、相关理论基础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学理性不足,绝大部分研究仅停留在对其宏观定性分析和评价层面,由于过去对安全标语的量化研究几乎是空白,导致研究成果应用性不强。为了更好地应用和鉴赏评价安全标语,需要探讨对安全标语测量的可能性,也就是对安全标语进行定量化研究的问题。因此,从定量化角度来分析评价安全标语更有许多理论、方法等问题值得研究,本书上篇部分将就安全标语的定量化评价模型进行分析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