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安全标语有公众性、警惕性、鼓动性、经济性等一般标语所共有的特点,通过对现有安全标语的整理和分析,发现安全标语的主要特点有针对性与群体性、严谨性与丰富性、警惕性与鼓动性、人性化与通俗性,而且安全标语必须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其必须要具有时效性。为了论证本篇内容对安全标语进行定量化研究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本篇内容还重点论述了安全标语的可测量性。
安全标语的针对性主要体现在其受众对象和目的具有针对性。按不同行业,安全标语的受众对象可分为企业员工、交通参与者、公共活动参与者等,对于不同的对象和场所使用的安全标语有差异。如“开车别太快,系好安全带”针对的是交通参与者,作业场所中的“安全重地,闲人免进”针对的是企业员工,游泳池边的“严禁在池内跳水、潜水、嬉戏打闹”则针对参与游泳运动的人员等;其目的具有针对性是指安全标语就是以提高和塑造人的安全意识、安全意愿和安全价值观来预防和减少事故、降低事故死亡率和损失为最终目的而设置的。群体性强调安全标语受众是一个群体,如交通安全标语受众是所有交通参与者,包括司机和行人。
由于接受主体(受众)存在文化程度、职业、年龄层次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为了让人人能识,人人能懂,必须要通俗易懂,一般不用专业性术语或一些晦涩难懂的词语。而且安全标语必须要注重其内涵的人性化,从心理方面去打动人。如南方某矿井口有这样一幅安全标语:“岗位是您的责任田,请播下安全的种子”等,这类安全标语之所以能起到显著的效果,就是因为它融入了情感因素,强调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且语言形式简洁通俗。
事故的伤害和损失是惨重的,因此,安全标语一定要有极强的警惕性,警示人们消除不安全意识和行为。鼓动性就是注重有目的、有意识地逐步培养和塑造受众的安全意识、安全行为和安全价值观,并通过互相感染而引起群体心理上的认可、接受,达到群体心理共鸣的效果,为组织安全文化建设奠定基础。
由于安全标语往往配合安全相关政策法规、安全科学原理等来进行安全宣传教育和价值导向,因而,综合这两方面原因,其必须要具有严谨性。丰富性主要指安全标语的形式丰富多样,讲究句式对称(如“人人讲安全,安全为人人”“法规在心中,平安在手中”等);修辞丰富(如“骄傲自满是事故的导火索,谦虚谨慎是安全的铺路石”用了比喻的修辞等);歌词、网络流行语和特殊符号的引用(如引用歌词的“找点空闲,找点时间,交通法规,经常看看”安全标语,引用网络流行语的淘宝体“亲,酒后不开车,要hold住哟”安全标语,引用特殊符号的“病车上路=自取灭亡”安全标语等);幽默性(如“我们不要因相撞而认识”安全标语具有诙谐幽默的特点,妙趣横生)。
安全标语是时代的产物,时效性是指安全标语反映的是某一时期安全相关政策法规、安全价值观和主流展示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发展,以前的适宜性(包括展示形式、内容)有可能存在一定的不适宜性,随之就会使安全标语的展示形式或内容发生变迁来达到与时俱进的效果,这就是安全标语的时效性。出现一定的不适宜性后随之就会使安全标语的展示形式或内容发生变迁,体现了安全标语的流变性。
安全标语是安全文化的构成要素,是一种视觉安全文化,因此,安全标语也具有文化的属性之一——传承性。尽管部分安全标语逐渐减少甚至消失,但其传达的安全内涵和理念等却被传承了下来,就犹如一个“隐形安全管理者”将长期发挥效用。
模糊性主要体现在其归类方面,如从内容覆盖范围角度分类的模糊性体现在:一是除有些安全标语明确表示所使用范围或要求外(如行业安全类),使用具有针对性,还有部分安全标语所反映的内涵放置于任何地方皆宜(如综合安全类),使用具有普遍性,同时,说明综合安全类包含行业安全类,见图2-3(a);二是安全意义类、安全管理类、事故致因类、安全教育类、安全哲理类、安全祝福类、安全家庭类之间也存在部分交叉。从时间角度分的传统型与新型安全标语之间有时没有明显界限,该模糊性特征见图2-3(b)。
图2-3 安全标语的部分模糊性特征
安全标语属于安全文化的构件,因此它具有文化性。为了更好地应用安全标语,促进对安全标语有效性的评价和对安全文化的准确评估,需要探讨对安全标语测量的可能性,下面就从两方面来论证安全标语的可测量性。首先,任何现象只要客观存在,就有数量性质,也就是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E.L.Thorndike)在1918年提出的“凡物之存在必有其数量”。其次,美国测量学者麦柯尔(A.W.McCall)于1923年提出“凡事有数量的现象,都可以测量”,因此,具有心理属性的安全标语是可以测量的。心理会反映在某种行为之中,我们通过测量安全标语受众的外显行为,即应用效果,并对测量结果进行推论,从而间接推测和衡量安全标语的内容设置及展现载体的综合质量。也就是说,安全标语的测量是一种间接测量。安全标语的可测量性为安全标语的定量化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