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941约翰逊轻机枪是M1941约翰逊半自动步枪的衍生型,设计者也是梅尔文·约翰逊上尉。
1941年底,美国开始全面加入二战。不过,当时的美国总统认为应该采用先攻打德国,再攻打日本的战略,因此很多的物资都被优先供给美国陆军使用,而海军陆战队不得不寻求其他武器,包括M50冲锋枪、M1941约翰逊半自动步枪和M1941约翰逊轻机枪。M1941轻机枪由M1941半自动步枪改进而来,两者都在1937年下半年成功通过测试。在二战期间,M1941轻机枪一共生产了9500支左右,后来还有M1944改良型。二战结束后,梅尔文·约翰逊上尉仍然设计了不少枪械供美军使用,如AR-10和AR-15就使用了不少M1941轻机枪的设计概念。
美军士兵检视M1941约翰逊轻机枪
作为M1941半自动步枪的衍生型,M1941轻机枪也采用枪管短后坐式工作原理,因此两者内部结构大同小异而且有很多零件可以通用,但由于M1941轻机枪要顾及全自动射击而有两种闭锁方式:当要半自动射击时,枪机是关闭的以保证子弹的准确度;当要全自动射击时,枪机改为开放以便冷却。M1941半自动步枪采用10发旋转弹仓供弹,M1941轻机枪则采用25发单排弹匣侧向供弹,提高了火力的持续性。作为轻机枪,它也加装了双脚架和手枪式把手。
M1941约翰逊轻机枪两侧视角
M1941轻机枪的重量比M1918勃朗宁自动步枪更轻,分解结合比较容易,适合空降部队和特种部队使用。在太平洋战争中,美军发现M1941轻机枪存在不少缺点:作为一支要发射高威力子弹的轻机枪,它不够重而令其后坐力较大,全自动射击时较难控制,这可以说是所有要发射高威力子弹的全自动枪械皆要面对的问题。另外,M1941轻机枪故障率高,尤其经不起沙尘和泥水的环境。M1941轻机枪在使用一段时间之后还会有一点扭曲变形的状况,使得许多美军士兵都批评很少更换枪管的M1941轻机枪实在是很难进行归零射击。
使用M1941约翰逊轻机枪伏击敌军的美军士兵
二战中,使用M1941轻机枪的单位并不多,主要有美国海军陆战队及美国陆军第1特种作战部队(一半是加拿大军、一半是美军组成,由于作战能力高,德军称其为“魔鬼兵团”)。除美国和加拿大外,英国和菲律宾军队也曾使用过M1941轻机枪。直到1961年,各国的M1941轻机枪才完全退役。
使用M1941约翰逊轻机枪的美军士兵
M1917勃朗宁重机枪是美国枪械设计师约翰·勃朗宁研发的7.62毫米口径水冷式重机枪,1917年成为美军的制式武器,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被广泛使用。
M1917重机枪的研制最早可以追溯到1900年,当时约翰·勃朗宁成功设计了一种枪管短后坐式原理的重机枪,并获得了专利权。在此基础上做出较大改进后,约翰·勃朗宁于1910年制造出水冷式重机枪的样枪。一战爆发后,由于美国从法国购买的M1915机枪性能不佳,无法满足美军要求,所以,美国军方希望能够在国内寻找一种更加优秀的机枪来替代它,这时勃朗宁设计的重机枪引起了美国军方的注意。
瓦尔·勃朗宁试射M1917重机枪
美国战争部对勃朗宁设计的重机枪进行了射击试验,在多达2万发枪弹的射击试验后,依然有人质疑勃朗宁重机枪的性能。之后,勃朗宁使用改进型重机枪进行了长达48分12秒的连续射击试验,直接赢得了美国军方的订单。1917年,勃朗宁设计的重机枪被美军定为制式武器并命名为M1917勃朗宁重机枪,并获得了1万挺的订单。在一战结束时,M1917重机枪已经生产了5.6万挺以上,之后仍继续生产,最终产量约200万挺。
M1917重机枪发射7.62×63毫米弹药,枪管采用水冷却方式,枪管外套有容量3.3升水的套筒,用于冷却枪管。采用枪管短后坐式工作原理,卡铁起落式闭锁机构。机匣呈长方体结构,内装自动机构组件。当发射子弹时,子弹弹出的反作用力令枪管和枪管延伸部以及枪柱同时后坐,当后退了16毫米,枪管和枪管延伸部会停止后退,这时枪柱会开锁并继续后退去完成退弹壳和拉弹链,之后它会被复进簧推向前从而把下一发子弹上膛。
保存在博物馆中的M1917重机枪
M1917重机枪采用250发弹带供弹,利用枪机后坐能量带动拨弹机构运动。该枪的枪管可在节套中拧进或拧出,以调整弹底间隙。该枪的瞄准装置该枪准星为片状,可做横向调整。表尺为立框式,可修正风偏。此外,M1917重机枪还配有三脚架。
M1917重机枪持续火力强,可靠性极佳,即使美军在战斗中连续射击了39500发子弹也只有一个零件故障。因此,美军在装备了风冷式的M1919重机枪后仍继续使用M1917重机枪至20世纪50年代。M1917重机枪的缺点在于重量方面,其体积不算太大,但是加上三脚架却有超过45千克的重量,显得非常笨重。此外,由于M1917重机枪采用水冷结构,因而在高寒及无水地区不便使用。
早期的M1917勃朗宁重机枪
M1917重机枪由一战末期美国参战开始成为美军主力重机枪,直至二战在太平洋群岛的争夺战当中仍是主力火力支援武器,二战之后的局部战争中也有使用。装备M1917重机枪的国家主要为美国,此外,波兰、菲律宾、阿根廷、挪威、瑞典等国也有使用。
美军士兵使用M1917勃朗宁重机枪作战
美国海军陆战队使用M1917重机枪作战
M1919勃朗宁中型机枪是约翰·勃朗宁在M1917重机枪基础上改进而来的气冷式机枪,被美国等多个国家用于中型机枪、同轴武器及航空机枪等用途。
知识链接
中型机枪(medium machine gun,简称MMG)是一个近代枪械用语,泛指发射全威力弹药、弹链供弹、具有全自动火力的机枪。中型机枪一般具有可拆式重枪管、两脚架,可由1~2名步兵携行及操作,火力、尺寸和重量介乎于轻机枪与重机枪之间。
尽管M1917系列重机枪性能优秀,但这种水冷式重机枪在坦克中占据了太大的空间,而且对步兵来说太过笨重。一战结束后,约翰·勃朗宁在M1917重机枪的基础上,去掉抢管上外罩的水筒,将水冷式改为气冷式,重量大幅度减轻,逐步推出了M1919系列机枪。首先推出的是装在坦克上的M1919和M1919A1,以及供骑兵使用的M1919A2。此后,又研制出了M1919A4,美军把它当作轻机枪,用以在中、近距离上对步兵进行火力掩护,还可以在侧翼支援步兵进攻,在防御阵地实施火力支援。但M1919A4在进攻中赶不上步兵的速度,所以不适合作为进攻性武器,于是又出现了M1919A6。
使用M1919勃朗宁中型机枪的美军二人小组
M1919也曾被搬上飞机成为航空机枪,在二战初期的美国战机上大量采用了M1919。除美国之外,英国战机也采用M1919并改用英式7.7毫米口径子弹,后来发现此等火力对有装甲保护的战机和轰炸机杀伤力有限,才改用更大口径的机枪。M1919系列机枪在1945年战争结束后停产,总产量约500万挺。
美军士兵使用M1919勃朗宁中型机枪作战
M1919中型机枪与M1917重机枪的枪身结构几乎一样,大部分零件可以互换,主要改进了枪管套筒、两脚架、提把和枪托等零部件。M1919中型机枪将M1917重机枪的水冷方式改进为气冷方式,质量大为减轻,既可车载又可用于步兵携行作战。外观上明显的特征是枪管外部有一散热筒,筒上有散热孔,散热筒前有助退器。
M1919勃朗宁中型机枪及其弹药箱
M1919中型机枪与M1917重机枪一样,采用枪管短后坐式工作原理,卡铁起落式闭锁机构。机匣呈长方体结构,内装自动机构组件。枪弹击发后,枪机和枪管只共同后坐一小段行程,机匣中的两个开锁斜面同时下压闭锁卡铁两侧的销轴,迫使闭锁卡铁滑出枪机下部的闭锁槽,于是枪机开锁,脱离枪管节套,单独后坐;枪管节套在惯性作用下向后运动,压缩枪管复进簧。后坐过程中,枪机从弹带中抽出一发枪弹,抽壳钩从弹膛内抽出发射过的弹壳。枪机后坐到位后,复进簧伸缩,推动枪机复进,抛壳挺撞击弹壳,使之向下方抛出。枪机继续复进,完成推弹入膛、枪机与枪管的闭锁动作。在枪机与枪管共同复进过程中,打击枪弹底火,完成一个自动循环过程。
M1919中型机枪连脚架在内的重量为18.6千克,与重达47千克的M1917重机枪比起来,重量大幅度减轻。不过,M1919中型机枪不能像水冷式机枪那样维持长时间持续火力。另外,虽然M1919中型机枪大幅减轻了重量,但仍然没有达到步兵轻松携行的地步。M1919中型机枪转移阵地时至少需要两人操作,基本上是一人扛机枪,另一人扛M2三脚架,另有人携带弹药箱。在战场上,转移阵地过程中只要有一人负伤,枪身、三脚架、弹药三者中可能就有一部分将不能到达目的地。当时美军研制了可以同时携带枪身和三脚架的专用携行具,但由于单个士兵本身负重所限,想要迅速地转移机枪和所必备的弹药很困难。在实战中,很多情况下士兵只能依靠M1919的枪身来进行概略射击,其作战效能大打折扣。
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使用M1919中型机枪作战
美军士兵使用M1919中型机枪在德国亚琛作战
1941年底美国加入二战后,M1919中型机枪逐步取代了大多数M1917重机枪,成为二战期间美国陆军最主要的连级机枪。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军队中的M1919系列机枪被M60通用机枪所取代,在部分北约成员国及其他国家中则服役至70年代。
M2勃朗宁重机枪是由约翰·勃朗宁在一战后设计的气冷式重机枪,采用12.7×99毫米(.50 BMG)大口径弹药,直到现在仍在服役。
1918年,约翰·勃朗宁应美国远征军的要求,研制了12.7毫米口径重机枪,基本上是将M1917重机枪按比例放大而成,不同之处是增加了一个液压缓冲器和后阻铁,去掉了M1917重机枪上的小握把。1921年,新式重机枪定型,命名为M1921勃朗宁重机枪,主要用于20世纪20年代的防空及反装甲用途。1932年,M1921重机枪的改进型被美军命名为M2重机枪,采用质量较轻、操作方便的气冷枪管。1933年前后,约翰·勃朗宁又设计了重枪管型,命名为M2HB重机枪。后来更推出了可快速更换枪管的M2QCB(quick change barrel)及轻量化版本,这些版本一直沿用至今。
早期的M2重机枪
M2重机枪采用枪管短后坐式工作原理,卡铁起落式闭锁结构,冷却方式为气冷式。供弹机构为单程输弹、双程进弹,拨弹杆尾端的导柱卡入枪机顶部的曲线槽内,当枪机做往复运动时,实现供弹动作。M2重机枪采用简单的片状准星和立框式表尺,准星和表尺都安置在机匣上。
M2重机枪采用的12.7毫米大口径弹药有火力强、弹道平稳、极远射程的优点,每分钟485发至635发(二战时航空用版本为每分钟1200发)的射速及后坐作用系统令其在全自动发射时十分稳定,命中率也较高,但低射速也令M2重机枪的支援火力降低。
M2重机枪发射普通弹时的最大射程可达7.4千米,装有M3三脚架时也有1.8千米的有效射程。该枪净重38千克,V字蝴蝶型扳机装在机匣尾部并附有2个握把,射手可通过闭锁或开放枪机来调节全自动或半自动发射。M2重机枪用途广泛,为了对应不同配备,它可在短时间内更换为机匣右方供弹,并且无须专用工具。
安装在飞机上的M2重机枪
安装在装甲车上的M2重机枪
M2系列重机枪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大口径机枪之一,自20世纪20年代起装备美军的飞机、步兵架设的火力阵地以及军用车辆,如坦克、装甲运兵车等。该枪至今仍在服役,经历了二战及二战后的多场局部战争,可以说是极为成功的重机枪设计,也是美军轻武器中服役时间最长的一种,直到21世纪在各国服役皆有很好的评价。目前,仍有50多个国家装备M2系列重机枪,而且大多数西方国家都有使用。瑞典、英国、澳大利亚、韩国及日本还获FN公司合法授权生产M2。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增加了快拆枪管以外,M2重机枪的原始设计到今天几乎没做太大更动,并具有多种衍生型。
美军士兵在诺曼底地区使用M2重机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