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板栗白粉病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也为害嫩梢,叶片染病后叶面先产生褪绿黄斑,很快出现灰白色粉斑,随病情扩展白粉逐渐布满全叶。新梢染病,病部亦生灰白色粉斑,受害嫩叶常皱缩扭曲,秋季在白粉层中产生很多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的子囊壳。发病重的叶片干枯或脱落,受害新梢枯死。

病原 Phyllactinia guttata (称榛球针壳)和 P.roboris (称栎球针壳)、 Microsphaera alni (称桤叉丝壳)均属真菌界子囊菌门。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闭囊壳在病叶或病梢上越冬,翌年4~5月间释放子囊孢子,侵染嫩叶和新梢,发病后病部不断产生无性型的分生孢子,称作粉孢霉或拟卵孢霉,在栗树生长期间发生多次再侵染,造成白粉病不断扩展。9~10月间,气温下降又产生闭囊壳越冬。生产上苗木和幼树发生重,大树受害轻。

板栗白粉病病叶

防治方法 (1)冬季修剪时剪除病芽、病枝,早春摘除病芽、病梢。(2)采用栗树配方施肥技术,适当控制氮肥,增施磷钾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3)春季开花前嫩芽破绽时,喷洒0.2 ° Bé石硫合剂或25%戊唑醇乳油或水乳剂2000倍液、30%氟菌唑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3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600~800倍液,开花后生长期用1000~1200倍液。开花10天后结合防治其他病害,再防1次。 IvN/L3f5J3ES0C2BWMDXiVspuQiAKsrP3zhog/k30CEo3riacXQhLhAlr2RG7bD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