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毒蘑菇及其识别,毒素和解毒方法

误食毒菌中毒是世界性的食物中毒状况。毒菌亦称毒蘑菇,一般指食用后对人或畜禽产生中毒反应的大型真菌。毒菌几乎全部为野生蘑菇,人工栽培种类中基本没有毒菌,仅有少数种类具微毒或条件有毒。毒菌中毒轻者影响身体健康,重者导致生命危险甚至于死亡。在广大山区农村和乡镇,误食毒蘑菇中毒的事例比较普遍,几乎每年都有严重中毒致死的报告,曾经被作为多发性食物中毒的原因之一。长期以来鉴别毒蘑菇是人们十分关心的事,有关方面曾做了大量的科普知识宣传工作,但误食中毒者仍屡有发生。野生食用菌中毒事件的发生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误食与食用菌相似的种类:许多毒菌的生态习性及外观形态与食用菌相似,不易区别,甚至专业人员亦很难鉴定,许多毒菌同样味道鲜美,一般人很容易误采、误食毒蘑菇而中毒;二是野生食用菌中混杂了有毒种类,餐馆或商家出售的野生食用菌种类不纯,产品中混杂了有毒种类,这种情况在市售干品野生菌中尤为突出。作者曾检验过一份商场中销售的干牛肝菌样品,竟然混杂了10多个不同种类,其中有两种是有毒性的。云南省出口至欧洲的干品牛肝菌亦产生过中毒事件。第三个原因是部分食用菌为条件有毒,会由于烹调、食用方法不正确或者是由于个体差异而造成中毒。

1.毒菌的分类

目前尚无统一的毒菌分类系统,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进行不同的分类。如根据系统学进行分类,毒菌在子囊菌中种类很少,主要集中在担子菌中,并且以伞菌类中鹅膏菌科最为集中,因此鹅膏菌科亦称为毒菌科。根据毒性大小及可食用性可将蘑菇分为有毒、条件有毒、无毒和食用菌4类。

(1)有毒菌

有毒菌是指菌体中含有毒素,食用后一定会产生中毒反应的种类。在有毒菌中,约有30余种为剧毒菌,食用后可致死亡,常见的有鹅膏属的块鳞鹅膏( Amanita excelsa )、毒鹅膏( A. phalloides )、白鹅膏( A. verna )、灰花纹鹅膏( A. fuliginea )、拟卵盖鹅膏( A. neoovoidea )、纹缘鹅膏( A. spreta )、芥黄鹅膏( A. subjunquillea )、白鳞粗柄鹅膏( A. vittadinii )、鳞柄白鹅膏( A. virosa )、锥鳞白鹅膏( A. virgineoides )、残托鹅膏( A. kwangsiensis )、毒蝇鹅膏( A. muscaria )、角鳞灰鹅膏( A. spissacea )、豹斑鹅膏( A. pantherina ),环柄菇属( Lepiota )的肉褐鳞环柄菇( L. brunneo-incaranata )、栗色环柄菇( L. castanea )、天鹅色环柄菇( L. cygnea )、近肉红环柄菇( L. subincarnata )和褐鳞环柄菇( L. helveola ),红菇属( Russula )的毒红菇( R. foetens )、亚黑红菇( R. subnigricans )、小毒红菇( R. fragilis ),盔孢伞属( Galerina )的秋生盔孢伞( G . autumnalis )、具缘盔孢伞( G. marginata )、毒盔孢伞( G. venenata ),丝盖伞属( Inocybe )的星孢丝盖伞( I. asterospora )、辐射丝盖伞( I.radiata )波状丝盖伞( I. repanda )、裂丝盖伞( I. rimosa )以及其他属的包脚黑洁皮伞( Clarkeinnda pequinii )、细鳞丝膜菌( Cortinarius speciosissmus )、细网柄牛肝菌( Boletus satanas )、栗金孢牛肝菌( Xanthoconium affine )、簇生黄忍伞( Nematoloma fasiculare )、毒粉褶伞( Rhodophyllus sinuatus )、鹿花菌( Gyromitra esculenta )等。

(2)条件有毒菌

条件有毒菌指菌体内含有毒性较弱的毒素或毒素的毒性易受环境影响(如温度、生长环境等),从而使其毒性不稳定,当食用方法不正确时会产生中毒反应。

条件有毒菌中有些种类是常见食用菌,应引起注意。如毛头鬼伞( Coprinus comatus )是目前已进行栽培的人工食用菌(商品名为鸡腿菇),通常无毒,但菌体种含有的鬼伞素会阻碍乙醛脱氢酶的运作,导致乙醛在体内聚集,在食用时饮酒的话,容易出现双硫仑样反应,从而产生中毒症状。羊肚菌是世界著名食用菌,食用时饮酒亦会在小部分人群中产生双硫仑反应。小美牛肝菌( Boletus specious )在我国南方普遍食用,味道鲜美,但在食用过多或烹调不当时易引起中毒。其他常见的种类尚有黄鳞多孔菌( Polyporus ellisii )、松苞菇( Catathelasma ventricosum )等。

2.中国的毒蘑菇

自然界的毒菌估计达1000种以上,而我国至少有500种。根据卯晓岚(卯晓岚,2006)统计,我国目前包括怀疑有毒的在内多达421种,隶属于39科、112属,已知的毒菌毒素有30多种。

毒菌物种包括鹅膏菌科的鹅膏菌属;蘑菇科的环柄菇属和蘑菇属( Agaricus );白蘑科的杯伞属( Clitocybe )和口蘑属( Tricholoma );红菇科的红菇属和乳菇属( Lactarius );丝膜菌科的丝盖伞属、丝膜菌属( Cortinarius )、滑锈伞属( Hebeloma )、裸伞属( Gymnopinus )和盔孢伞属;粪锈伞科的粪锈伞属( Bolbitius );球盖菇科的韧伞属( Naematoloma )、光盖伞属( Psilocybe )和球盖菇属( Stropharia );粉褶菌科的粉褶菌属( Rhodophyllus );鬼伞科的鬼伞属( Coprinus )和花褶伞属( Panaeolus );牛肝菌科的黏盖牛肝菌属( Suillus )和牛肝菌属( Boletus )。子囊菌类毒菌少,仅有马鞍菌科的马鞍菌( Helvella spp.)和鹿花菌属( Gyromitra )及胶陀螺科的胶陀螺菌( Bulgaria inguinans )和叶状耳盘菌( Cordierites frondosa )(卯晓岚,2006)。

3.毒菌中的毒素

人类对毒菌中有毒成分的研究尚不充分,除少数几种剧毒种类外,尚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毒菌中含有的化学成分很复杂,目前已知对人体或动物危害较大的毒素大多属于多肽、生物碱、氨基酸类,少数属于萜类、有机酸类和多元醇。一种毒菌可能含有多种毒素,而一种毒素亦可存在于多种毒菌中。这些毒素的毒理作用和毒力大小差别很大,在某些情况下,毒菌子实体内毒素的含量亦会有很大差异,同一毒素对不同的个体引起的中毒反应可能完全不同。毒菌中毒的防治虽然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由于毒菌种类多且毒素成分复杂,有效防治毒菌中毒仍困难重重。

(1)多肽类毒素

多肽类毒素属于原浆毒素,能使人和动物体内的大部分器官发生细胞变性。目前研究得较多同时也是危害最大的多肽毒素包括毒肽类(Phallotoxins)、鹅膏肽类(Amatoxins)和鹅膏素类(Virotoxins)。这三类多肽毒素的主要差别在于某些化学特征和毒性作用速度的不同。

鹅膏肽类有6种物质,即:α-鹅膏肽(α-Amanitin)、β-鹅膏肽(β-Amanitin)、γ-鹅膏肽(γ-Amanitin)、ε-鹅膏肽(ε-Amanitin)、三羟基鹅膏肽(Amanin)、一羟基鹅膏肽酰胺(Amanullin);毒肽类包括5种毒素:一羟毒肽(Phallisin)、二羟毒肽(Phalloidin)、三羟毒肽(Phallisin)、羟基毒肽(Phallicidin)、苄基毒肽(PhallinB)。鹅膏素类共有6种,其结构与毒性和毒肽类相似,毒性机制亦类似。

鹅膏肽直接作用于肝脏细胞核,使细胞迅速坏死,这是导致中毒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毒肽作用于肝细胞的内质网使其受损害。另外,毒肽作用速度快,鹅膏肽作用速度慢,按毒性来说后者比前者更强。鹅膏肽的致死量低于0.1mg/kg体重,而毒肽则为2mg/kg体重。另外,鹅膏肽易溶于水,因此喝汤者往往比不喝汤者中毒严重。在新鲜的毒蘑菇中其毒素含量甚高。这些毒素对人体内肝、肾、血管内壁细胞、中枢神经系统以及其他组织细胞的损害极为严重,最终因造成人体多器官功能衰竭而导致死亡,死亡率高达90%~100%。

产生这两类毒菌的毒菌有白鹅膏、白鳞粗柄鹅膏、鳞柄白鹅膏、片鳞鹅膏、纹缘鹅膏、残托斑鹅膏、肉褐鳞环柄菇、褐鳞环柄菇、秋生盔孢伞、包脚黑洁皮伞等。

(2)生物碱类毒素

该类化合物具有强烈的致幻作用和神经毒性。这类毒素包括蟾蜍素(Bufotenine)、裸盖伞素(Psilocybin)、裸盖菇精(Psilocin)、5-羟色胺(Serotonin)、5-羟色氨酸(5-Hydroxytryptophan)、色胺(Tryptamine)、毒蝇碱(Muscarine)和麦角碱等。

蟾蜍素存在于橙黄鹅膏、褐云斑鹅膏、毒蝇伞和豹斑鹅膏中,是5-羟基- N -二甲基色胺的吲哚衍生物。裸盖伞素及裸盖菇精存在于墨西哥裸盖伞、古巴裸盖伞、日本裸盖伞、网纹斑褶菇、钟形斑褶菇、糙环球盖菇等毒菌中,是4-羟色胺的衍生物。另外,在紧缩斑褶菇中5-羟色胺、5-羟色氨酸存在于褐云斑鹅膏、橙黄鹅膏以及钟形斑褶菇、暗灰斑褶菇、半圆斑褶菇、粪生斑褶菇子实体中。色胺存在于毛头鬼伞、晶粒鬼伞以及斑褶菇属的某些种的子实体中。麦角碱存在于麦角菌( Claviceps purpurea )、杯伞属(Clitocybe)中。毒蝇碱除主要存在于鹅膏菌属外,在毒红菇、褐黄牛肝菌、白霜杯伞( Clitocybe dealbata )、毒杯伞( C. cerussata )、环带杯伞( C.rivulosa )及丝盖伞属(Inocybe)、滑锈伞属(Hebeloma)、小菇属( Mycena )的某些种内。此外从白鬼笔( Phallus impudicus )、金红菇( Russula aurata )中分离到的三甲基胺(Trimethylamine)亦有致幻作用。

(3)氨基酸类毒素

氨基酸类毒素为异恶唑(Isoxazoe)衍生物,常见的有4种,即口蘑氨酸(Tricholomic acid)、鹅膏氨酸(Ibotenic acid)、异鹅膏氨酸(Muscazone)及异鹅膏胺(Muscimol)。氨基酸类毒素存在于毒蝇伞、毒蝇口蘑( Tricholoma muscarium )、松果伞、鹅膏等毒菇中。该类化合物作用于中枢神经,低剂量时产生镇静作用,高剂量时能兴奋大脑皮层从而导致精神错乱、幻觉和色彩紊乱。

(4)鹿花菌素

鹿花菌素(Gyromitorin)从鹿花菌中分离得到,系甲基联胺类化合物。鹿花菌素中毒后出现溶血症状,可使大量红细胞破坏,出现急性溶血。但有人试验,鹿花菌在食用前煮沸10min,可使99.5%的毒素破坏。

(5)鬼伞素

鬼伞毒素(Coprine)在体内的水解产物1-Aminocyclopropanal可产生与化学物质二硫化双相类型的症状。鬼伞素主要存在于鬼伞属、油口蘑( Tricholoma flavovirens )、棒柄杯伞( Clitocybe clavipes )、翘鳞伞( Pholiota squarrosa )、褐黄牛肝菌( Boletus luridus )等菌中。

(6)萜类毒素

萜类毒素包括隐杯伞素S(Illudin S)、隐杯素M(Illudin M)及月光蕈素(Lampterol)。该类化合物中毒后引起消化道剧烈疼痛,造成脱水,但一般不会造成死亡。该类化合物存在于脐菇及月光菌中。

(7)卟啉类毒素

卟啉(Porphyrin)类为光过敏物质,存在于胶陀螺( Bulgaria inguinans )、叶状耳盘菌( Cordierites frondosa )中。

4.蘑菇中毒症状

毒蘑菇中毒的类型有不同的划分方法,一般可按中毒的症状分为胃肠类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肝脏损害型、呼吸与循环衰竭型和光过敏性皮炎型等6个类型。

(1)胃肠炎型

这是最常见的中毒类型。由误食毒粉褶菌( Rhedophyllus sinatus )、毒红菇、虎斑蘑( Tricholoma tigrinum )、红网牛肝菌( Boletus luridus )及墨汁鬼伞( Caprinus atramentarius )等毒菌所引起,引起此型中毒的毒素尚未明了。中毒潜伏期较短,一般多在食后10分钟~6小时发病。主要表现为急性恶心、呕吐、腹痛、水样腹泻,或伴有头昏、头痛、全身乏力。一般病程短、恢复较快,预后较好,死亡者很少。但严重者会出现吐血、脱水、电解质紊乱、昏迷以及急性肝、肾功能衰竭而死亡。

(2)神经精神型

由误食毒蝇伞、豹斑鹅膏等毒菌所引起。其毒素为类似乙酰胆碱的毒菌碱(Muscarine)。潜伏期约1~6小时。发病时临床表现除肠胃炎的症状外,尚有副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多汗、流涎、流泪、脉搏缓慢、瞳孔缩小等。用阿托品类药物治疗效果甚佳。少数病情严重者可有谵妄、幻觉、呼吸抑制等表现。个别病例可因此而死亡。

由误食角鳞灰伞菌( Amanita spissacea )及臭黄菇( Russula foetens )等引起中毒者除有肠胃炎症状外,可有头晕、精神错乱、昏睡等症状。即使不治疗,1~2天亦可康复。死亡率甚低。

由误食牛肝菌( Bo1ets )引起中毒者,除肠胃炎等症状外,多有幻觉(矮小幻视)、谵妄等症状。部分病例有迫害妄想等类似精神分裂症的表现。经过适当治疗也可康复,死亡率亦低。

引起这类型反应的毒素有多种,有些毒素可引起类似吸毒的致幻作用。根据中毒症状可以分为神经兴奋、神经抑制、精神错乱以及各种幻觉反应。此类症状可在发病过程中交替出现,或仅有部分反应,有的病人还可伴有胃肠炎症状。如食用含毒蝇碱的蘑菇中毒,潜伏期较短,一般在食后10分钟至6小时内发病(多在30分钟内发病)。出现大汗,发热,流涎,流泪,发冷,心跳减慢,血压降低,呼吸急促,瞳孔缩小,眼花,视力减弱甚至模糊不清,支气官痉挛,急性肺水肿等症。严重者谵语、抽搐、昏迷或木僵,因呼吸抑制而死亡。含有毒蝇母和蜡子树酸的毒蘑菇中毒,潜伏期甚短,一般在食后30分钟至2小时左右发病。主要表现有烦躁不安、精神异常、痉挛、视物不清或幻视等。光盖伞属和斑褶伞属、球盖菇属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瞳孔散大、心跳加快、血压升高,体温增高、脸面潮红、出汗、发冷,产生听觉、味觉改变,甚至有明显的幻觉。有的病人丧失时间和距离的感觉,有的极度愉快,狂歌乱舞,或如同醉者喜怒无常、哭笑皆非,或如痴若呆、似梦非梦的状态。一般数小时后恢复正常。蟾蜍素则主要引起明显的色彩幻视。幻觉诱发物中毒一般潜伏期短、发病快,约半小时至1小时左右发病。主要出现异常神奇的各种幻觉反应。目前记载引起幻觉最著名的毒菌是墨西哥裸盖菇( Psilocybe mexicana )、古巴光盖伞( Psilocybe cubensis )、毒裸盖菇、半裸盖菇等。在幻视、幻想、幻听时多伴有兴奋愉快、狂笑乱语、手舞足蹈。有的如同醉汉,步态不稳、神志不清。开始多有眼花眩晕,视物大小、长短多变或东倒西歪之感。有的出现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升高、瞳孔散大等。一般病程短,易恢复。还有些牛肝菌类毒菌可引起“小人国幻视症”,其特点是患者可表现为幻视到高不过尺、形象离奇、性格活泼的小人,甚至还有小动物。病人此时会心情紧张、恐慌不安或感到绝望,重者还出现木僵痴呆,一般食后6~24小时发病,食用时同时饮酒症状更为明显,需3~12天才能恢复。

个别病例病程长达1~3月,易被误诊为急性精神分裂症。但一般可在短时间内随毒性消失而恢复正常。

(3)溶血型

含这类毒素的毒蘑菇中毒潜伏期比较长,一般在食后6~12小时发病。除了有恶心呕吐、腹痛或头痛、烦躁不安等病症外,可在一两天内由于毒素大量破坏红血球而迅速出现溶血症状。主要表现为急性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肝及脾脏肿大等。有时在溶血后可引起肾脏损害,出现蛋白尿、血尿等,甚至继发尿毒症等危重症状。严重者脉弱、抽搐、幻觉及嗜睡,可能因肝脏、肾脏严重受损及心力衰竭而导致死亡。

引起此类型的毒菌主要是鹿花菌、赭鹿花菌( G. infula )、褐鹿花菌( G. brunnea )等,其形色近似羊肚菌,易混淆。毒素是鹿花菌素,属于甲基联氨化合物,具有极强的溶血作用。另外,还有约18种毒菌其毒素也有溶血作用,如大青褶伞、秋盔孢伞、拟卵盖鹅膏菌、毒红菇、亚稀褶黑菇、疣孢褐盘菌及白马鞍菌等。

(4)肝脏损害型

这是引起毒蘑菇中毒死亡的主要类型,白鹅膏中毒就属于这一类型。毒素主要为鹅膏肽类和毒肽类。这两类毒素化学性质稳定,耐高温、耐干燥,易溶于甲醇、液体氨及水,因此往往喝汤者中毒严重。

肝脏损害型中毒发病过程可分为潜伏期、胃肠炎期、假愈期、内脏损害期、精神症状期和恢复期等6个时期。

①潜伏期:一般6小时左右、长者可达15~16小时,甚至一两天,所以误食有关毒蘑菇后,往往因发病晚而不能及早发现。

②胃肠炎期:发病后出现急性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类似霍乱病状。一般1~2天后症状基本消失。有的会因严重胃肠炎引起极度虚脱而突然死亡,称“暴发型”中毒。

③假愈期:胃肠炎症状消失后,病人精神状态较好,无明显症状,给人以病愈的感觉,其实此时毒素正在通过血液进入肝脏等内脏器官并造成损害,大约经过1天左右,病情突然恶化,进入内脏损害期。

④内脏损害期:可累及肝、脑、心、肾等脏器,以肝脏损害最为严重,出现中毒性肝炎的表现。病人可有肝大、肝痛,黄疸、肝转氨酶明显升高,尿检查有红细胞与白细胞,伴有恶心、头晕、头痛、低热、腹胀、厌食、嗜睡。严重者肝肿大后又迅速缩小,出现黄疸加深,全身广泛出血,尿闭,心率加快等症,严重者发生急性肝坏死,出现肝性昏迷,有的表现烦躁不安等。如果能及时、积极治疗,可在1~2周内进入恢复期,而后痊愈。

⑤精神症状期:中毒严重者往往在胃肠炎期很快出现狂躁、惊厥等精神症状而进入昏迷,甚至很快因呼吸衰竭而休克死亡。部分病人或经及时抢救可于数天后逐渐解除精神症状而进入恢复期。

⑥恢复期:中毒症状渐轻,肝损害逐渐好转,一般要经过10~15天积极治疗,肝功能才能完全恢复正常。

属于此类型中毒的毒菌有35种。主要有白毒鹅膏菌、灰花纹鹅膏菌、致命鹅膏菌( A. exitialis )、秋盔孢伞、肉褐鳞小伞、褐鳞小伞、密褶黑菇、亚稀褶黑菇、红角肉棒菌、肉褐鳞小伞等。栗金孢牛肝菌含有一种毒蛋白(Bolaffinin),其毒性近似鬼笔鹅膏毒素。据报道还有片鳞鹅膏菌、拟卵盖鹅膏菌、纹缘毒鹅膏菌、纹缘盔孢伞等。以上毒菌中毒潜伏期很长,一般达6小时以上,最长可达一两天甚至更长。幼小的毒菌子实体毒性更强。

另外,毒丝膜菌类中的奥来毒素(Orellanine)也能引起肝脏损害型中毒,其毒性较强,中毒死亡率达10%~20%。但毒性通常没有毒肽和鹅膏肽强烈。毒丝膜菌( Cortinarius orellanus )、尖顶丝膜菌( C. gentiles )和细鳞丝膜菌( C. speciosissimus )中均含有该类毒素。

曾在陕西地区发生误食丝膜菌中毒及死亡事例。此毒素耐热、耐干燥、毒性稳定。潜伏期短则3~5天,长则可达11~14天之久。发病后严重口渴干燥、呕吐、腹泻、神志不清或癫痫样反应。重者肾功能受损害,存活者可转为慢性肾炎。死亡率达10%~20%。我国丝膜菌属的种相当丰富,分布极其广泛,已发现该属4种毒菌。

(5)呼吸与循环衰竭型

这类毒蘑菇中毒主要引起呼吸与循环衰竭病症。以中毒性心肌炎、急性肾功能衰竭和呼吸麻痹为主,瞳孔稍散大,但无昏迷,无副交感神经兴奋样症状,也无黄疸、肝大,肝功能检查一般正常。有的病人初发时有呕吐或腹痛,头晕或全身酸痛、发麻、抽搐等。其毒素不详,潜伏期20分钟至1小时,最长达24小时,此型死亡率高,应注意早期治疗。此类型有较长的潜伏期和很高的致死率,引起此类中毒的种类有亚稀褶黑菇、纹缘鹅膏菌、毒鹅膏菌、洁小菇、小白杯伞、肉褐鳞小伞、褐鳞小伞、簇生黄韧伞、毒丝膜菌、秋盔孢伞、条盖孢伞、毒粉褶菌、鹿花菌等约20种,是毒菌研究及中毒防治的重点。

(6)光过敏性皮炎型

其毒素为光敏感物质卟啉类。当毒素经过消化道被吸收,进入体内后可使人体细胞对日光敏感性增高,凡日光照射部位均出现皮炎,如红肿、火烤样发烧及针刺般疼痛。潜伏期较长,一般在食后1~2天发病。另外,有的病人还出现轻度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病症。

引起此类中毒症状的毒菌有胶陀螺( Bulgaria inquinans )及暗皮菌属( Mollisia )的一种。这两种子囊菌分布较广,因木生而又近似木耳,故常误食中毒。近些年在我国还发现叶状耳盘菌( Cordierites frondosa )、斯氏耳盘菌( Cordierites sprucei )和黑皱盘菌( Inonomidotis fulvotingens )可能具有与胶陀螺类似的毒素。

5.蘑菇中毒的诊断、自救及治疗

(1)诊断依据

①采食野蘑菇或进食干蘑菇史;

②多人同食,同时发病;

③某些毒菌中毒,具有特殊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④剩余食物或胃内容物检出毒菌。

(2)自救

首先,应判断是否为毒菌中毒,是哪种毒菌所致,保留样品供专业人员救治参考。并立即叫救护车赶往现场,这在急救时最重要。

其次,中毒者要大量饮用温开水或稀盐水,然后把手指伸进咽部催吐,以减少毒素的吸收。

在等待救护车期间,为防止反复呕吐发生的脱水,最好让患者饮用加入少量食盐和食用糖的“糖盐水”,以补充体液的丢失,防止休克的发生。

在对已发生昏迷的患者不要强行向其口内灌水,防止窒息。要为患者加盖毛毯保温。

如为速发型毒菌,会出现流涎、腹痛及瞳孔缩小等症状。可皮下注射或肌注阿托品0.5~1mg或静注山莨菪碱5~10mg。

肝炎型患者在假愈期仍应采取保肝等一系列措施。

中草药可给甘草1~2两(1两=50g),绿豆1~4两,水煎或甘草汤内服;或对坐草2两(或带金银花藤4两),煎服;或鲜金银花或嫩叶适量,洗净嚼服。

(3)治疗

毒蘑菇中毒的一般处理方法

当误食了毒蘑菇后,应及早治疗,否则会引起严重的后果。治疗中毒病人时应首先考虑帮助病人排除体内毒物,防止毒素继续吸收而加重病情。中毒初期进行排毒对各中毒类型都是必要和有效的。催吐:可使用物理催吐或药物催吐。如先让病人服用大量温盐水,可用4%温盐水200~300ml或1%硫酸镁200ml,5~10ml一次,然后可用筷子或指甲不长的手指(最好用布包着指头)刺激咽部,促使呕吐;或者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用硫酸铜,吐根糖浆,注射盐酸阿扑吗啡等药用催吐。注意孕妇慎用催吐。

洗胃:严重呕吐者不必洗胃,如呕吐次数不多时则不应放弃洗胃。洗胃越早越好,一般在摄入毒物4~6小时内洗胃效果最好。但即使超过6小时,甚至12~18小时仍可根据毒物的吸收状况进行洗胃。洗胃一般采用微温开水和生理盐水。也可以用高锰酸钾液[1:(2000~5000)],洗胃后可灌入活性炭为吸附剂,用法是取30~50g放入500ml温开水中调拌成混悬,分多次口服或用胃管注入胃内,或食用蛋清等以吸附毒物。

导泻:为清除肠道停留的毒物,可用10%硫酸镁口服,进行导泻,但有中枢神经系统、呼吸、心脏抑制的患者或肾功能不良者不宜用硫酸镁。使用硫酸镁可形成高镁血症,引起镁中毒。通常以硫酸钠导泻为好。还可以使用甘露醇或山露醇作为导泻剂,特别是灌入活性炭后,更能增加未吸收毒物的排出效果。也有人建议口服蓖麻油30~60ml作导泻剂。

灌肠:对未发生腹泻的患者可用盐水或肥皂水高位灌肠。每次200~300ml,连续2~3次。

输液和利尿:早期可采用大量输液,以使毒素从尿中大量排出。输液可用10%葡萄糖、生理盐水等,同时应用静脉注射利尿剂,一般用速尿20~40mg或20%甘露醇250ml静注,必要时可多次重复注射。但要注意液体平衡,还要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和对低钾病人补充氯化钾。

上述是毒蘑菇中毒后的一般处理。在实际处理过程中,还应在上述处理的同时,根据不同中毒类型采取一些不同的处理。

胃肠炎型:可按上述一般的处理方法处理,特别是应在初期进行催吐、洗胃和导泻等加速毒物排出。

神经、精神型:含毒蝇碱的毒蘑菇中毒,出现毒菌碱样症状,可使用阿托品;含异恶唑类衍生物的毒蘑菇中毒,出现精神错乱,幻视等症,可用镇静剂等;由毒牛肝菌中毒引起小人国幻视症等精神症状,可按精神异常处理,使用氯硫二苯胺治疗。

溶血型:治疗这类中毒合用的药物有强的松、可的松、碳酸氢钠等,严重贫血者可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输血治疗。

肝脏损害型:可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及时进行以护肝为主的治疗。除采取上述毒蘑菇中毒的一般处理方法外,还可使用如下解毒药物:①巯基解毒药,如二巯基丙磺钠,二巯基丁二酸钠等;②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③ N -乙酰半胱氨酸;④硫锌酸;⑤灵芝煎液;⑥水飞蓟素;⑦大量维生素C、B族维生素类;⑧同时还应进行护肝措施:给予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物质,高渗葡萄糖液,适当加入普通胰岛素和钾元素;其他护肝药物,如肝泰乐,肝宁,肌苷与肌苷酸钠,能量合剂等。这类型中毒在发病初期的胃肠炎期抓紧进行以解毒保肝为主的抢救治疗非常重要,但由于它有潜伏期和假愈期,很容易错过救治的良机。因这类中毒可同时使患者的肾脏等器官受损,会造成液体及水溶性物质代谢的不平衡,要在补液的同时特别注意使用利尿剂和补充电解质。广东毒蘑菇中毒而致死的事件多由这类中毒造成。虽然目前对此尚无特效药,但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曾与医院合作,有用紫灵芝(紫芝)煎液成功抢救重度中毒患者的例子,后来《食用菌》杂志等也有过类似的报道。灵芝能够起死回生的传说,也许与它的这种解毒作用有关。国外则有使用硫锌酸可抢救重度中毒病人的报道。

呼吸与循环衰竭型:目前仍未见有特效治疗药物,死亡率较高,只能以毒蘑菇中毒的一般处理方法进行处理,不过早期彻底洗胃排毒等措施仍然是有效的。

光过敏性皮炎型:可使用安其敏、扑尔敏、苯海拉明、氢化可的松、维生素C等药物。

无论哪一类型的毒蘑菇中毒,都应及早处理,同时尽快与有关医院与卫生防疫部门有关人员取得联系,以便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进一步的治疗。如有可能,最好能保留或重新采集毒菌的样本,送有关部门鉴定,这有助于确定毒素的种类及制订合适治疗方案。

上述方法仅供参考。蘑菇中毒的机理十分复杂,对于不同的蘑菇毒性及不同患者的体质,医生常常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救治措施。随着科学的发展及临床经验的积累,医护人员可能有更科学有效的救治方法。患者应耐心听从医生等专业人士的意见,积极配合治疗,不能大意,特别不要在“假愈期”的症状缓解误认为痊愈好转而中断治疗。

(4)预后

毒蘑菇中毒的严重性取决于种类、毒素的性质及进食量等。儿童及老人对中毒的耐受力较低,后果也较严重。一般说来,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及光过敏性皮炎型中毒如能积极治疗,死亡率不高。肝损害型毒菌中毒死亡率可高达50%~90%。

(5)预防

应通过科学普及教育,使群众能识别毒菌而避免采食。一般而言,凡色彩鲜艳,有疣、斑、沟裂,生泡流浆,有菌环、菌托及奇形怪状的野菌皆不能食用。但需知有部分毒菌包括剧毒的鹅膏、白鹅膏等皆与可食菌极为相似,故如无充分把握,仍以不随便采食野菌为宜。

当发生毒菌中毒时,对同食而未发病者亦应加以观察,并作相应的排毒、解毒处理,以防其发病或减轻病情。

辨别野生蘑菇是否可食需要分类学的专业知识,民间传说一概不靠谱。没有专业人士在场时,如果凭自己或自己信任的人的经验不能百分之百确定某种野生蘑菇可食(此处经验指吃过并能凭外形判断),那么唯一正确的方法是:绝对不要吃!

不要尝试用听来的所谓的“经验”去分辨毒蘑菇,因为很多方法都是讹传,没有科学依据。据新闻报道,很多蘑菇中毒事件的当事人就是采用了一些不科学的方法来分辨,结果导致误食毒蘑菇。

根据传统的个别简单方法和特定经验来识别不同地方复杂多样的毒菌和食用菌是造成误食中毒的原因之一。据调查,曾多次有中毒者说他们认为“毒蘑菇与生姜、大蒜或大米相遇会变色”,他们所食用的是试过没有变色的蘑菇,结果还是中毒了。目前民间流传的许多“识别毒蘑菇的方法”都是不可靠的:

错误说法1——“颜色鲜艳的,或外观好看的蘑菇有毒”。这“鲜艳”和“好看”本身就没有具体绝对的标准。事实上色彩不艳、长相并不好的肉褐鳞环柄菇、秋盔孢伞等却极毒。毒蝇伞很漂亮,不少蘑菇艺术品都是以它为原型创作的,它的确有毒,但同样很漂亮的橙盖鹅膏,却是著名的食用菌。另外如鸡油菌( Cantharellus cibarius )、金顶侧耳( Pleurotus citrinipileatus )、双色牛肝菌( Boletus bicolor )和正红菇( Russula vinosa )等等,都是颜色鲜艳的食用菌。致命白鹅膏是纯白色的,许多人却误认为它无毒。

错误说法2——“不生蛆、虫子不吃、味苦、腥臭的有毒”。人和昆虫的生理特征差别很大,因此,对昆虫无毒的种类可能对人类有毒,反之对人类无毒的种类可能对昆虫具有剧毒。法国科学家Norman Mier等人报道,大多数对果蝇致命的蘑菇对人是无毒的。同时,很多对人有毒的蘑菇却是其他动物的美食,如著名毒菌“豹斑鹅膏”却常常被蛞蝓摄食;不少有毒种类可以生蛆。

错误说法3——“与银器、大蒜、米饭一起炒或煮后变黑色的有毒”,这种错误流传甚广。银针验毒是个流传千年的古老传说,原理是银与硫或硫化物反应生成黑色的硫化银。古法提炼的砒霜纯度不高,常伴有少量硫和硫化物,用银器有可能验出;但所有毒蘑菇都不含硫或硫化物,不会令银器变黑。至于毒蘑菇致大米、大蒜或灯芯草变色的说法则完全出自臆想,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这种现象确实存在。

错误说法4——“受伤变色、流汁液者有毒”。其实这并不绝对,像松乳菇、红汁乳菇受伤处及乳汁均变蓝绿色,却是味道鲜美的食用菌。

错误说法5——“菌盖上有疣、柄上有环和具菌托的有毒”。按照“有菌托、菌环和鳞片的蘑菇有毒”的鉴别标准,可以避开包括白鹅膏和毒蝇鹅膏在内的鹅膏属毒蘑菇。但是,这条标准的适用范围非常狭窄,不能外推到形态高度多样化的整个蘑菇世界,更不能引申为“没有这些特征的蘑菇就是无毒的”。很多毒蘑菇并没有独特的形态特征,如亚稀褶黑菇没有菌托、菌环和鳞片,颜色也很朴素,误食会导致溶血症状,严重时可能因器官衰竭致死。另一方面,常见食用菌中大球盖菇( 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 )有菌环,草菇( Volvariella volvacea )有菌托,香菇( Lentinus edodes )有毛和鳞片。

错误说法6——毒蘑菇经高温烹煮或与大蒜同煮后可去毒。这种说法危害更甚,人们可能对解毒效果抱有信心而吃下自己无法判断的蘑菇,从而增加了中毒风险。不同种类的毒蘑菇所含的毒素具有不同的热稳定性。以白鹅膏为例,它的毒性成分是鹅膏肽。鹅膏肽的稳定性很强,煮沸、晒干都不能破坏这类毒素,人体也不能将其降解。大蒜里的活性物质有一定的杀菌作用,但对毒蘑菇完全无能为力。

除此之外,有些可食蘑菇含有少量加热后会分解的有毒物质,必须烹煮至熟透,否则食用后可能导致不适,吃火锅的时候尤其要注意。 S05PZbPEs70cLA+f8jRoqo74jzBlUaFi7eOc0585e1GTzBiInVaumTd6Mk5DbtW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