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猪瘟

猪瘟(Swine fever)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致死性传染病,被国际兽疫局列为A类16种法定传染病之一,世界各地都有分布。其特征是:急性,呈败血性变化,实质器官出血,坏死和梗死;慢性,呈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本病仅发生于猪,不分年龄、大小和性别都能感染。病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其各种分泌物、排泄物、内脏、血、肉均含有大量病毒,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径传播。怀孕母猪感染低毒株后,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本病急性暴发发病率和病死率均高达90%以上。近年来慢性猪瘟和隐性感染病例有增多的趋势。

一、病原形态

猪瘟病毒( Swine fever virus )属黄病毒科猪瘟病毒属的一种小核糖核酸病毒,呈球状,病毒粒子的直径为20~55nm(图1-1-1),平均直径为44nm,具有二十面体的非螺旋形核衣壳,核衣壳的直径为(27±3)nm,由一层糖蛋白纤突所包围,氯化铯中浮密度1.15~1.17g/ml,有包膜。

图1-1-1 猪瘟病毒颗粒

二、临床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7~10d,短的2d,长的达21d。

急性:常见于流行初期,发病较快。急性病猪体温41~41.5℃,稽留热、嗜眠,寒战,常挤卧或堆挤在一起(图1-1-2)。病猪极度虚弱,全身皮肤发绀,以耳及四肢末端明显(图1-1-3)。有的猪在体温上升后,即停止吃食,眼结膜发炎(图1-1-4)。严重者有脓性分泌物流出。发病初常卧不起,粪便干硬如栗状(图1-1-5),附有血及黏液,后期出现腹泻(图1-1-6)。通常在发病后4~7d死亡。死亡率达90%~95%。

图1-1-2 嗜眠,寒战,常挤卧或堆挤在一起

图1-1-3 全身皮肤发绀,以耳及四肢末端明显

图1-1-4 眼结膜发炎,分泌物增多

图1-1-6 临死时肛门沾满稀粪

图1-1-6 临死时肛门沾满稀粪

亚急性: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病型。体温在40~41℃。病猪常于喂料时跑至食槽前,但稍吃几口即离开,钻入垫草,寒战。行走时摇摆,容易倒下。在腹部、臀部、两耳、四肢内侧皮肤有点状或弥漫状出血斑点(图1-1-7~图1-1-9)。病猪迅速消瘦和衰弱,有时突然倒地出现痉挛等症状。病程7~10d,也可到2~3周。亚急性者常并发猪肺疫或猪副伤寒。

图1-1-7 臀部弥漫状淤血斑

图1-1-8 臀部、身体后驱弥漫状淤血斑

图1-1-9 两耳淤血、身体前驱皮肤有点

慢性:急性和亚急性的病猪如果不死,往往转变为慢性。体温升高不显著,或不升高。得过慢性猪瘟的小猪,往往发育不良而成为“僵猪”,同一窝猪只体重悬殊(图1-1-10)。严重者体瘦毛长。近年来,我国有些地区急性猪瘟少发,常有非典型(温和型)猪瘟病猪出现。其特点是呈散发性,潜伏期较长,轻热或无热,症状较轻且不典型。病死率25%左右,常不超过50%。病程一般在半个月以上,有的经2~3个月后才逐渐康复。

图1-1-10 发育不良而成为“僵猪”

三、解剖病变

急性的病猪由于突然死亡,剖检常无显著病理变化,或仅可看到喉头黏膜充血或小点出血(图1-1-11),肾有淤血斑或小点出血(图1-1-12)及淋巴结轻度肿胀或淤血(图1-1-13、图1-1-14)。

图1-1-11 喉头黏膜有小点出血

图1-1-12 肾有淤血斑或小点出血

图1-1-13 肠系膜巴结边缘出血,呈大理石状

图1-1-14 腹股沟淋巴结肿胀出血

亚急性的剖检多呈出血性病变。胃出血性炎(图1-1-15),回盲瓣和结肠上段部分出血坏死或有纽扣状溃疡(图1-1-16),直肠黏膜有出血点,有时有溃疡。肾脏苍白色,并有小点出血(图1-1-17、图1-1-18)。心脏内外膜、喉、膀胱有小点出血或出血斑(图1-1-19)。全身淋巴结边缘出血,切面呈大理石状(图1-1-20、图1-1-21)。脾脏边缘有红色针尖状出血点,有时有楔状梗塞(图1-1-22~图1-1-24)。

图1-1-15 胃出血性炎

图1-1-16 结肠上段部分出血坏死或有

图1-1-17 肾苍白并有密集小点出血(一)

图1-1-18 肾苍白并有密集小点出血(二)

图1-1-19 膀胱有小点出血和淤血斑

图1-1-20 腹股沟淋巴结肿胀出血,大

图1-1-21 淋巴结切面呈大理石状外观

图1-1-22 脾脏出血和梗死

图1-1-23 脾脏边缘梗死(一)

图1-1-24 脾脏边缘梗死(二)

慢性的除具有急性、亚急性的病变外,最显著的是大肠黏膜、特别在回盲瓣附近有纽扣状溃疡(图1-1-25、图1-1-26)。

图1-1-25 结肠上段大小不同的纽扣状溃疡

图1-1-26 盲结口淋巴结出血和结肠内

急性典型性猪瘟症状更明显(图1-1-27~图1-1-30)。

图1-1-27 典型猪瘟的膀胱大片出血斑

图1-1-28 典型猪瘟的膀胱出血斑

图1-1-29 典型猪瘟的心脏外膜出血斑

图1-1-30 典型猪瘟的肺出血和心叶的变性

四、显微病变

淋巴结髓质部局部出血,成熟淋巴细胞显著减少,血管内皮细胞及网状内皮细胞显著增生(图1-1-31~图1-1-38)。脾脏梗死区细胞结构消失,呈均质红染(图1-1-39),脾脏边缘出现梗死(图1-1-40)。脑、小脑及脑桥有非化脓性脑炎的变化,可见淋巴细胞浸润在血管周围形成“管套”,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及小神经胶细胞增生(图1-1-41)。不论生前是否有神经症状,约75%的病猪有血管套病变,这一点有诊断意义。肾脏表现为出血性肾炎,皮质或髓质有出血点,肾小球肿大,毛细血管基底膜增生,管腔有透明血栓,内皮细胞肿大、变性(图1-1-42~图1-1-46)。盲结口黏膜有固膜性炎发生(图1-1-47)。胃底黏膜出血、脱落和炎性渗出(图1-1-48)。

图1-1-31 淋巴结淤血、出血

图1-1-32 腹股沟淋巴结出血坏死

图1-1-33 腹股沟淋巴结坏死,网状内

图1-1-34 腹股沟淋巴结坏死机化

图1-1-35 下颌淋巴结广泛性坏死

图1-1-36 下颌淋巴结出血和灶性坏死

图1-1-37 下颌淋巴结坏死机化

图1-1-38 肠系膜淋巴结片状坏死和广

图1-1-39 脾梗死

图1-1-40 脾脏周边出血和梗死

图1-1-41 脑血管周围淋巴细胞管套

图1-1-42 肾出血

图1-1-43 肾小球坏死、萎缩、充血

图1-1-44 肾出血和坏死

图1-1-45 肾小球坏死和微血栓的形成(一)

图1-1-46 肾小球坏死和微血栓的形成(二)

图1-1-47 结肠黏膜的固膜性炎和正常

图1-1-48 胃底出血、胃底腺结构异常

五、防控措施

1.预防

饲养场猪进出时都应严格检疫,做好饲养、管理和环境卫生工作。定期应用猪瘟弱毒疫苗进行预防接种。对仔猪20日龄首免,60日龄1头份,肌内注射。猪瘟高发地区可以在出生后就免疫,1头份肌内注射(吃初乳前1~1.5h超前免疫)。后备母猪,配种前30d免疫1次;经产母猪每年2次;种公猪每年1次,5头份,春季注射。

在已发生猪瘟的饲养场内的健康猪以及周围受传染威胁的猪,可进行紧急预防注射。发病猪场宜作好消毒工作,病猪严格隔离饲养,对其余的猪注意观察。病猪的粪、尿须集中储放,经发酵消毒后使用。有的猪发病后能耐过不死,但可能带毒。病愈后不能并入健康猪群。

2.治疗

(1)上报疫情,病猪、可疑猪严格隔离饲养。对其余的猪加强观察并紧急免疫接种。

(2)在发病初期,如体质及营养良好,可用抗猪瘟血清治疗。一般每日注射1次,连续2~3次。皮下、肌内或静脉注射均可。

(3)应用猪用免疫球蛋白肌内注射,1次/d。免疫球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浆中,也见于其他体液、组织和一些分泌液中。包括IgG、IgA、IgE、IgM和IgD。作用:可结合抗原;可作为抗原诱发抗体的产生;可激发一系列如补体激活、吞噬调理、信号传导等次级反应。免疫球蛋白能够非特异性的清除或中和动物机体内感染的病毒,减少感染病毒对机体的侵害,降低发病,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康复,对猪瘟、未知病因腹泻等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4)坚持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制度。做好卫生、消毒和杀虫工作。

3.注意事项

当前控制甚至消灭猪瘟的重要手段是猪瘟的净化。前面提到目前的猪瘟多以非典型、慢性,甚至是隐性的形式出现。同一猪场的各类猪群均可遭受感染。控制和根除猪瘟采用全部扑杀的办法显然是不现实的。而种猪,特别是种母猪一旦感染猪瘟病毒后又造成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是造成一个猪场猪瘟病毒持续感染的总根源,一旦要实施全场所有猪群的净化又有一定的难度,所以,猪瘟的净化应采用以净化种公猪、种母猪和后备种母猪为主的净化措施。具体的做法是:对全场所有种公猪、种母猪逐头活体采取扁桃体,进行猪瘟荧光抗体法检查。只要检查出HCFA阳性(带毒)猪,一律立即淘汰,清圈消毒,结合做好其他综合的防制措施,以建立新的健康种群,繁育健康后代。一般3个月便可初见成效。每6个月进行1次。大约经过4次净化后,猪瘟便可得到完全控制,效果明显。

我们知道,任何一病原之所以能够成为传染病并流行造成损失,必须经过传染病原、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这几个环节,我们可以控制或削弱某一个环节来预防和控制某一疾病。 TxaI36pmZyiZZCzpVm1Ep5mwJ0UZgfEtSVbcTT2y4/utjUnS7XDuuaiPPzFyAhd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