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猪口蹄疫

猪口蹄疫( Foot and mouth disease )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是在蹄部和口鼻部皮肤、口腔黏膜出现水疱和溃烂,严重者造成死亡。除通过感染动物污染的固性物传播外,还能以气溶胶的形式通过空气长距离传播。发病率可达100%,仔猪常不见症状而猝死,严重时死亡率可达100%。该病一旦发生,如延误了早期扑灭,疫情常迅速扩大,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并且很难根除。

因口蹄疫的病性及其带来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国际动物卫生组织(OIE)将该病列在15个A类动物疫病名单之首,我国政府也将其排在一类动物传染病的第一位,充分显示了国内外对口蹄疫的关注程度。

一、病原形态

口蹄疫病毒(Foot and mouth disease virus,FMDV)属于小RNA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属成员,病毒粒子呈圆形或六角形(图1-2-1),直径20~25nm,由中央的核糖、核酸、核芯和外周蛋白组成。无囊膜。病毒RNA的核苷酸变异频率高,导致病毒表层蛋白质具有高度变异的特性,而这种变异特性决定了病毒的抗原性差异大,出现多个血清型。FMDV有7个血清型,即A、O、C,亚洲1型(Asia 1),南非1、2、3型(SAT1,2,3),各型病毒之间无免疫学交叉反应,同型的不同毒株之间,抗原性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图1-2-1 猪口蹄疫病毒粒子

口蹄疫病毒在外界的存活力很强,在污染的干草或秸秆中室温下可存活20周,厩舍墙壁和地板上干燥分泌物中的病毒至少可以存活1个月(夏季)至2个月(冬季)。在污染肉制品中的存活时间与产品类型有关,肌肉中产生的乳酸能很快杀死病毒,但病毒在骨髓中可存活6个月,在淋巴结中可存活4~5个月,在火腿中可存活3~5个月。冻肉中能存活更长时间。除感染猪外,还可感染其他偶蹄动物,如牛(黄牛、牦牛、水牛)、山羊、绵羊和驯鹿。在严重流行和大量口蹄疫病原体传播情况下,也能使人患病。野生动物可能造成口蹄疫较大范围的传播。

二、临床症状

口蹄疫发病初始,猪往往出现精神抑郁、发热、流涎,蹄及乳房等无毛部位出现水疱,继而水疱破裂,行走时常因蹄部疼痛而不能负重,表现喜卧、屈膝和悬蹄现象(图1-2-2、图1-2-3)。潜伏期2~7d,以口、蹄部发生水疱和糜烂为主要特征。病初体温升高至40~41℃,精神沉郁,减食或不食。蹄冠、蹄叉、蹄踵等部位病初出现发红、微热,触摸时表现敏感,不久患部形成米粒大、蚕豆大的水疱,水疱破裂后形成出血性糜烂(图1-2-4、图1-2-5),如有继发感染,常使炎症向深部发展,侵害蹄叶,甚至造成蹄匣脱落,病肢不能着地,病猪常卧地不起(图1-2-6~图1-2-9)。强迫行走时,严重跛行,蹄部流血。口鼻部(鼻吻)、口腔黏膜、哺乳母猪的乳房等处也可见到水疱和烂斑。如无继发感染,病损部位在1~2周后可结痂愈合。若蹄部病变非常严重,则可能需3周以上才能痊愈。成年猪的死亡率一般不超过5%,但哺乳仔猪常因急性心肌炎而在水疱出现之前发生突然死亡,病死率可在50%以上。

图1-2-2 发病初期后肢因疼痛而不能负

图1-2-3 发病初期后肢因疼痛而不能负

图1-2-4 蹄冠、蹄叉出现发红、出血

图1-2-5 蹄冠、蹄叉水疱破裂后形成出

图1-2-6 继发感染,造成蹄匣溃疡、结

图1-2-7 蹄匣脱落

图1-2-8 蹄匣脱落,蹄部肿胀

图1-2-9 蹄冠肿胀淤血

三、解剖病变

病理解剖时,突然死亡的仔猪心包膜有弥散性和点状出血,心肌切面上见到灰白色或淡黄色斑点或条纹,因与正常心肌相伴而行,像虎皮斑纹,俗称“虎斑心”,心肌松软、似煮熟样,可能有出血点(图1-2-10~图1-2-12)。除口腔和蹄部的水疱和烂斑外,咽喉、气管、支气管烂斑和溃疡和肺的局灶性坏死(图1-2-13);胃黏膜有时可见烂斑和溃疡,肠黏膜有出血性炎症。

图1-2-10 见灰白色或淡黄色斑点或条

图1-2-11 与正常心肌相伴而行,像虎

图1-2-12 心肌切面上见到灰白色坏死和出血

图1-2-13 肺的局灶性出血、坏死

四、显微病变

心肌充血、出血,心肌纤维出现变性坏死,甚至断裂、溶解、核固缩现象(图1-2-14~图1-2-17)。甚至在心肌上形成坏死斑,常常伴有炎性细胞浸润(图1-2-18、图1-2-19)。有时伴有支气管肺炎的病变(图1-2-20、图1-2-21)。

图1-2-14 心肌充血、出血

图1-2-15 心肌纤维变性坏死,甚至断

图1-2-16 心肌纤维变性坏死,甚至断

图1-2-17 心肌充血、出血和变性坏死

图1-2-18 心肌见灰白色坏死斑

图1-2-19 心肌坏死和炎性细胞浸润

图1-2-20 以支气管为中心的炎性病变

图1-2-21 肺支气管炎性渗出,肺血管淤血

五、防控措施

猪口蹄疫传染性极强,所以,主要采取预防措施控制该病。国家对口蹄疫实行强制免疫,同时应加强综合性防控措施。

1.预防

国内外对口蹄疫防控积累了丰富经验,以下五项措施证明是有效的。

(1)扑杀病畜及染毒动物。扑杀动物的目的是消除传染源,病毒是最主要的传染源,其次是隐性感染动物和牛、羊等持续性感染带毒动物。疫情发生后,可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扑杀动物的范围,扑杀措施由宽到严的次序可为病畜、病畜的同群畜、疫区所有易感动物。

(2)免疫接种。目的是保护易感动物,提高易感动物的免疫水平,降低口蹄疫流行的严重程度和流行范围。现行油佐剂灭活疫苗的注射密度达80%以上时,能有效遏制口蹄疫流行。疫苗接种可分为常年计划免疫、疫区周围环状免疫和疫区单边带状免疫。实施免疫接种应根据疫情选择疫苗种类、剂量和次数。实行春、秋2次集中免疫,月月补针的免疫程序,免疫密度要求达100%。规模养殖场应根据当地疫病的流行情况、本场猪群的免疫状况制定免疫程序。猪一般进行O型口蹄疫的免疫接种,接种量按产品说明书规定,接种途径为肌内注射。一般性免疫程序建议如下。

种猪每隔3个月免疫1次;妊娠母猪在怀孕初期和分娩前1个月各接种1次;仔猪在35~40日龄首免,90~105日龄育成猪加强免疫1次(二免),育肥猪在出栏前15~20d进行三免;对跨省调运的种用或非屠宰猪,距最后1次免疫超过3个月的,要在调运2周前进行1次强化免疫。

(3)限制动物、动物产品和其他污染物品移动。目的是切断传播途径。小到一个养猪户,大到一个国家,要想保持无口蹄疫状态,必须对上述动物和物品的引入和进口保持高度警惕。疫区必须有全局观念,其易感动物及其产品运出是疫情扩散的主要原因。

(4)动物卫生措施。疫区除对场地严格消毒外,还要关闭与动物及产品相关的交易市场。

(5)流行病学调查。包括疫源追溯和追查易感动物及相关产品外运去向严密监控和处理。

以上5项措施可根据疫情和国情选择实施。

2.治疗

发现疫病要上报疫情,根据国家法规处理。

3.注意事项

猪口蹄疫的临床诊断需与其他3种水疱性传染病(猪水疱病、猪水疱疹和水疱性口炎)及猪痘相区别,其临床鉴别要点如下。

(1)猪的水疱性口炎是由水疱性口炎病毒(弹状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症状与口蹄疫相似,无法区别。但该病多见于夏季和秋初,常在一定地区散发,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很低。在动物接种上,水疱性口炎病猪的水疱液肌肉接种牛不发病,而口蹄疫水疱液肌肉接种牛发病;水疱性口炎病猪水疱液接种马发病,而口蹄疫水疱液接种马不发病。我国境内尚未发生过水疱性口炎。

(2)猪水疱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症状与口蹄疫相似,临床上无法区别。若要区别这两种病,须进行实验室诊断。将水疱液等病料分别接种1~2日龄和7~9日龄乳小鼠,口蹄疫病料能使两组小鼠均死亡,而水疱病病料只能致1~2日龄乳小鼠死亡。

(3)猪水疱疹是由猪水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临床症状与口蹄疫、水疱性口炎及猪水疱病相似,很难区别。但该病只发生于猪,其水疱液接种小鼠及其他动物均不发病。

(4)猪痘主要是由猪痘病毒引起,痘疹出现部位及特征与口蹄疫不同,在躯干的下腹部和四肢内侧以及背部或体侧部等部位出现痘疹。刚开始痘疹为深红色的硬结节,呈孤立的圆形丘疹突出于皮肤表面,表面平整,与周围界限清楚,未见到水疱即形成脓疱,并结成棕黄色的痂。

口蹄疫为人兽共患病,疫情处理时应注意个人防护,如穿防护服、戴防护口罩和手套,穿胶靴等,保证人的安全。 ksWRUOh1TXDQBtYTWQ6ChXN3+d54/2kIXkUkHvwMFJ2/ahWwmIrOvishoPJw6dv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