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 总括智能穿戴产业

可穿戴设备:连接人与物的智能钥匙

可穿戴设备无疑是当前最为火爆的行业,不仅仅是它成为移动互联网的新入口那么简单,很关键的一点是它让人的静态、动态体态特征数据化。

互联网领域有一句很经典的话,叫作:“站在风口,猪都会飞。”今天的可穿戴设备或许是站偏了位置,调整下就一定能飞起来。

不论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物联网或是大数据等产业如何火爆,都无法取代可穿戴设备。当然,这些行业的快速发展将有助于智能穿戴行业的发展。智能家居、智慧城市或是物联网等产业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就是针对物物相连,解决物物之间的智能连接与信息化关系。而这些产业的发展要想实现最终的构想,也就是智能科技为人服务,就必须借助于可穿戴设备实现物与人之间的连接。

现在很多人对于可穿戴设备的理解是存在误区的,总是容易将可穿戴设备带向科技发烧友的宠物路线上,这与可穿戴设备的真正意义有所偏离。当然,出现这种现象也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任何产业的发展都需要经过不断的修正,最终让产业与用户的认知趋于一致。

在笔者的认识中,可穿戴设备一个最大的价值,也是区别于智能家居、智慧城市或是物联网等产业最核心的一项价值,就在于它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唯一能承载,并实现人与智能硬件连接的设备。

笔者曾经提出过,未来智能穿戴将取代手机成为世界的中心,这句话不是随便说的。或许很多人认为当前的移动端应用,甚至于智能穿戴硬件本身的一些控制应用都要基于手机实现,可穿戴设备最多也只能算是手机的附属品。对于这样的认识,笔者不能说错误,只能说有这种观点的人对于科技趋势的认知相对局限,或者对于可穿戴设备的理解并不深入。

手机与智能家居等硬件在本质上并没有太大区别,只是手机作为一种通信工具,我们赋予了它更多的功能,同时也让我们自己无形、人为地黏上了它。但可穿戴设备与手机之间最核心的区别就在于人与物之间的数据化连接,这是手机无法做到的,也是智能家居、智慧城市或是物联网等产业无法做到的。因为可穿戴设备可以在真正意义上植入人体,绑定人体,识别人体的体态特征、状态。因此,不论是智能汽车、智能家居、智慧城市或是物联网等产业,最终要想与人进行有效连接都必须通过可穿戴设备这把人体的智能钥匙。

今天,笔者想给大家一个关于可穿戴设备,或者智能穿戴的重要定义:“可穿戴设备是连接人与智能设备的钥匙。”这个定义非常重要,是关系到大家对可穿戴设备的认识及其价值思考的关键。

可穿戴设备不仅仅是移动互联网的价值入口,更是在下一轮商业浪潮中,智能、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行业,要想与人进行连接,或者说想通过为人解决问题而进入商业大门的钥匙。

可穿戴设备领域的从业者们选择的这个创业领域并不是科技宠物,而是掌管未来商业价值转换的金钥匙。当然,如何让这把金钥匙开启宝藏之门,笔者会尽可能地多花时间与大家进行分享、探讨。

让梦想成为现实的可穿戴设备

什么是“可穿戴设备”?就是借助于智能科技的发展,让我们成为科幻片中那些有超强能力的人,即不久的将来我们都会成为“钢铁侠”。过去要实现沟通,我们要靠飞鸽传书;后来,我们可以通过邮寄信件进行沟通;之后随着电话、BB机的出现,我们的沟通方式又被改变了;进入互联网时代,不仅我们的沟通方式被改变,随之而来的生活方式、商业方式以及恋爱方式都被改变了。

而可穿戴设备的出现,将会带我们进入一个梦幻的时代。试想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不用再担心银行卡密码被盗;我们不用再担心手机密码被你的那个她解开而引发不必要的战争;我们不用再为过安检时的身份识别而烦恼;我们不用再因为身体状态的异常而跑到医院如无头苍蝇乱撞一通;我们不用再纠结如何养生可以让自己更健康更年轻;我们不用再为自己的学识不渊博而自卑……这一切都将因可穿戴设备的出现而实现。

有那么一只表戴在我们手上,或者有那么一件内衣穿在我们身上,它通过识别我们的心率、视网膜、血液流速、指纹等人体的一项唯一生理特征建立了唯一识别性,并且通过人工智能进行同步动态识别,集成了我们的身份以及各种金融、交易账户等,不仅让我们的交易便捷、安全,更让我们的生活简单、高效、可靠。

设想一下,当我们穿或戴上一件可穿戴设备后,它会时刻监测我们的身体状况、运动状况、新陈代谢状况,还会让我们动态、静态的生命、体态特征数据化。通过对我们生活、工作习惯的监测,借助于医院的大数据平台,能够随时给予我们诊断建议与调整建议,而不需要我们耗费大量的时间获得身体状况的检查报告。而当我们的身体状况出现异常时,医院就会自动根据我们身体的监测状况进行诊断,并寻找到相对应的专科医生。不仅如此,还将结合医院的信息化管理为我们自动排号分配检查时间,并通过可穿戴设备将就诊时间、地点、专家信息发送给我们。

随着远程同步技术的介入,我们还可以邀请美国的医生为中国的病人进行治疗、诊断,并且可以为中国的患者做手术。美国的医生只需要在美国通过操控穿戴在中国患者身上的可穿戴设备,就能实现中国患者的同步机器人手术,这不是科幻,而是已经实现的技术。

而在可穿戴设备领域具有代表性,并为我们所熟知的谷歌眼镜目前在美国就已经被远程诊断以及一些手术所应用。仅此方面让我们看到可穿戴设备不仅仅是帮助我们解决了当前医疗就诊的困难,更是颠覆与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可穿戴设备即将改变我们的生活与商业,不仅是医疗,社会管理、智能家居、智能汽车、社交、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等都将会随着可穿戴设备的介入而被颠覆、被改写。

可穿戴设备的价值——让生命体态特征数据化

可穿戴设备为什么如此火爆?或许有人说因为它是移动互联网的数据入口。如果只是移动互联网的数据入口,为何全世界的巨头、资本、科研机构都在向它挺进呢?到底可穿戴设备的价值在哪里?本书前文“可穿戴设备:连接人与物的智能钥匙”给可穿戴设备做了一个明确的定义,而在本节中笔者想与大家探讨的是可穿戴设备的价值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是笔者在国外跟一些专家一起探讨时,所提出关于可穿戴产业价值的一个思考,当然笔者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定义也获得了很多专家的赞同。

在这里,笔者想与国内的专家、业界同仁共同分享、探讨关于可穿戴设备价值认识的这个问题。对可穿戴产业价值认识这个问题非常关键,决定着消费者、业界对于可穿戴设备走向的把握。根据笔者的观察,目前似乎很多人都是将可穿戴设备理解为一个能与人连接的智能硬件产品,或者说在不久的将来是一款比手机更强大的智能产品,因此都将可穿戴设备当成手机的附属品,或者是类手机的智能硬件在做,包括可穿戴医疗类的产品也有着类似的影子。

当然,目前出现这一现象在可穿戴设备产业链的总体技术还没有完全达到其要求前,是产业发展阶段的必经过程。可穿戴设备未来会独立使用,不再借助于当前的手机是必然结果,这里不做探讨。而我们重点要探讨的是可穿戴设备的价值,在《智能穿戴:物联网时代的下一个风口》一书中,笔者用了一章专门来探讨可穿戴设备所带来的颠覆与变革问题,这种颠覆与变革不是空谈,而是基于对可穿戴设备价值的认知与理解。这里不再展开,需要了解的请参阅该书。

目前我们看到的所有智能硬件产品,不论是智能家居、智能手机还是智能机器人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性就是关于计算机硬件的智能化,甚至包括更大的物联网,所能做到的也只是让物理世界的万物数据化、智能化。当万物都数据化、智能化之后,人如果没有参与其中,此时科技所发挥的价值是非常有限的,因此一定需要通过可穿戴设备这把钥匙将人与物联网所带来的智能世界连接起来,使万物智能化之后的价值极大地发挥出来。

可穿戴设备作为连接人与物的智能钥匙,它的价值就在于让人体的生命体态特征数据化。这个价值认知非常重要,也是可穿戴设备区别于其他任何智能产品的唯一价值所在。不论是智能家居、智能手机还是智能机器人,能做到的都只是在人体之外的智能化,却无法实现根据人自身生命体态特征的变化而主动变化。尤其对于移动医疗类产品,如果只是基于手机而没有与人的生命体态特征进行深度绑定,所能解决的问题几乎都是停留在医疗信息化的层面,比如挂号、支付等。

因此,可穿戴设备不仅仅是智能硬件小型化那么简单,其真正的价值在于将人的动态、静态各种行为与生命体态特征数据化。这种变化所带来的不仅是颠覆人类生活、商业的方式,更是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移动医疗或者说智慧医疗。

举个例子帮助大家理解可穿戴设备所改变的移动医疗模式与价值,通常我们成人对于心脏的感知是出现心绞痛时,或者心率严重不齐时自身才会察觉到,尤其在夜间深度睡眠状态下,我们更是无法感知心率的状况,因此很多心脏病引发的死亡都在睡眠中发生。而基于可穿戴设备,我们就可以随时、随地监护我们的心率,通过与医院后台大数据的连接(关于可穿戴设备与医疗的商业发展路径这里不做展开),当我们的心率发生异常情况时,通过科学的医疗标准,系统通过可穿戴设备就能自动识别、评定、诊断我们的病情是属于轻微还是重度,甚至会预判趋势。因为人的生命体态特征的变化,在医学领域都是有前兆特征的,而可穿戴设备就能监测到人体的这些前兆变化特征,并基于医院的大数据系统做出诊断。一旦用户在深度睡眠的时候心率出现了心脏病的前兆,可穿戴设备就会自动叫醒用户,或是自动连接医院进行急救报警。

将人体静态、动态的生命体态特征数据化,这才是可穿戴设备的价值所在,也是区别于其他智能硬件产品的一个核心价值。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不再展开。笔者想告诉大家的是,可穿戴设备不仅仅是智能硬件产品那么简单,更是真正能改变人的生活方式,为人类社会带来帮助与改变的伟大科技。

智能穿戴的漫漫旅途,需要互联网精神铺路

谷歌眼镜“转道”了,智能穿戴在吸“睛”之后,所预期的亿级市场销售量,遇到消费者的“可远观不可亵玩焉”软着陆了。这其中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智能穿戴的“数据”困境

笔者认为还是对“互联网精神”的消化与吸收不够。智能穿戴是一个依托于互联网,并在移动互联网时期发育起来的产物,但是在后期的成长过程中竟然脱离了互联网精神;或者说,我们在用传统产业的闭环思维干着一个超前的创新产业,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互联网的精神是什么?在笔者看来,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就是“开放”。这一点对于发展智能穿戴产业至关重要。为什么这样说?我们都知道智能穿戴的核心价值在数据上,但现在谁也不敢用所谓“免费”的方式来干智能穿戴。

可以肯定地说,当前谁要是有勇气以硬件免费,然后通过可穿戴设备所采集的数据来转移实现价值,必然是条坎坷之路。

这条坎坷之路,能给消费者带来什么呢?好的方面就是多了个免费的科技玩具,坏的方面则是让用户收获了满满的失望。

智能穿戴产业要想比较快地实现数据挖掘价值,需要互联网的精神即“开放”。

“开放”激活智能穿戴产业

开放的前提是需要有企业承载开放所需的平台,在此基础上,推进对两方面资源的“开放”才能促进数据价值的早日形成。

一是平台的运营者要有开放心态,让不同智能穿戴的接入企业,都能按各自的数据采集价值来享受平台数据挖掘的价值。

二是智能穿戴企业要有开放心态,愿意合作、抱团、分享数据,让数据由专业平台统一处理,而不是各自怀抱着点小数据,做着大价值的梦。

今天之所以出现可穿戴设备的数据商业价值还趋于零,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还在用传统产业的闭环思维经营着“智能穿戴”这个在开放形态下产生的事物。

如果继续着这样不开放、不统一数据,各自归各自继续发展下去,这条路行不行呢?不能说绝对不行,但这样可能会让智能穿戴产业发展史的时间变得更漫长。

尽管当前智能穿戴领域的各种社团、联盟、组织很多,但笔者认为在当前最现实、最靠谱的就是如何让各自组织,以及组织与组织之间的成员数据统一归口,这比探讨所谓的标准更有意义。这也是一个重大的商业机会,搭建这个平台创造的价值空间远胜过当前的硬件本身。

可穿戴设备时代的隐私权谁来保障

2014年6月26日,谷歌宣布,已经开始根据欧盟最高法院的裁定,在搜索结果中删除一些特定内容,给予用户“被遗忘权”。谷歌表示,任何个人提交的请求必须指定他们希望删除的链接以及删除的理由,且这些理由必须让谷歌内部审查小组满意。对于那些通过审核的请求,谷歌将在28个欧盟成员国的谷歌网站搜索结果中删除相关链接。

而有外媒指出,这种“被遗忘权”根本无法完全兑现。这或许就是数据化最真实的写照,只要硬盘还存在,数据依然存在,只是在某一个层面消失而已。而云服务开启后,或许我们未来的数据存储不一定是在特定的服务器上,或许印度专门提供了计算、分析心率的云平台、非洲提供了计算血压的云平台,美国提供了分析微表情的云平台。我们的数据将被打散分布在世界的各个角落,要想彻底让这些数据消失,或者说从地球上抹去一个人的痕迹似乎越来越不太可能了。

而就国内的法律来看,目前我们更是缺乏关于个人在互联网时代或者说大数据时代下的隐私保护法规,相关的界定至今也还未成形。

大数据商业化与个人隐私之间的矛盾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们通过各种联网的移动设备,在各大搜索引擎中留下自己零零碎碎的痕迹,并且在各种场所消费也留下了记录。而这一切使得那些别有用心的人借助于不断发展的数据计算分析,可以轻而易举地用这些零碎的数据信息拼凑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完整的人。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似乎觉得自己的隐私受到了威胁,而移动互联网与大数据时代无疑加深了这种威胁。大数据时代,数据被奉为一切服务的起点与终点。我们似乎生活在一个360度无死角监控的环境里,周边仿佛有千万双眼睛在盯着你,以全景式方式洞察着你,同时又有从四面八方涌来的信息将你完全淹没其中。

对于置身其中的用户而言,一方面,渴望大数据时代给自己带来更为贴心便捷的服务;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忧着自己的隐私安全遭受侵犯。这种焦虑从近期谷歌眼镜在发布过程中屡屡受挫就能体现,即使谷歌眼镜事实上什么也没有做,还是无法阻挡人们对数据安全的担忧。

于大数据时代而言,这在本质上就是一场商家与商家之间、用户与商家之间的隐私之战。对于商家来说,谁更靠近用户的隐私,谁就占据了更多的机会;对于用户而言,保护隐私,似乎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伪命题。

可穿戴设备时代的隐私权

可穿戴设备时代的来临,将完全激化这场个人隐私与大数据商业化之间的矛盾。因为可穿戴设备的核心是个人数据价值的挖掘与利用,而同时用户也越发开始重视自身的隐私安全,并且正在努力寻求途径维护这种权利。

此外,可穿戴设备时代将为大数据商业化提供持续深耕的最佳环境。整个可穿戴设备时代生态圈的建立,是基于平台的搭建和协同,而背后真正支撑这一切得以运行的是数据的获取、分析与结果反馈。

如何在可穿戴设备时代,于大数据商业化与用户隐私保护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建立一套完善的机制,是这整个时代都无法避免的一大问题。欧盟的“被遗忘的权利”基于删除某些用户认为侵犯到个人隐私的信息之上,笔者认为这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将使问题更加复杂化。

目前有报道称,谷歌已经陷入了“两头为难”的境地,即用户要求删除含有自己姓名的信息,而后各大媒体联名表示反对,认为这导致他们的许多报道不知所踪。

关于大数据商业化与用户隐私保护之间的较量才刚刚开始,欧盟迈出的这第一步或许收效甚微,但至少已经在提示所有人,大数据商业化是大势所趋,而个人隐私保护也正在随之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响应。未来,将在法律层面赋予每个人去捍卫自身隐私得到保护的权利。

美国也在近期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试图管理用户的数据隐私。这对于用户的保护意义显然是存在的,但还是难以平衡商业与隐私这一对矛盾。

不论这对矛盾如何演变,都有三方面是肯定的。一是一切都将数据化的时代是必然趋势;二是人们对隐私的权利意识将越来越强烈;三是各国对于数据安全的意识与监管越来越完善。或许未来,我们将会在数据隐私与商业化之间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契合点。 /zOduGdh2HhG535Ji2MEGYJ0FPVsjlXB+R1EeEI2cBW71WwCudiaHBp3sDUxkxW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