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成语故事

【世外桃源】

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环境幽静、不受外界影响、生活安逸的地方。现用来比喻一种虚幻的超脱社会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境界。

东晋陶渊明就在其《桃花源记》中描述了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乱、没有纷争,保留着人们心中最初美好的地方。在年轻的时候,陶渊明有着“大济苍生”之志,但是当时他所处的东晋王朝对内贪污腐败,赋税徭役繁重,人民被极度剥削;对外又软弱不堪,国家动乱不止,濒临崩溃。再加上当时东晋王朝对贵族官僚等授以特权,一味包庇,使得中产和底层的人几乎不能施展才能,像陶渊明这样家里只出过一位做太守官职的人,是没有办法实现抱负的。之后他当上了彭泽县的县令,但是他的耿直、廉正清明和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的性格,注定他与污浊的现实社会有着尖锐的矛盾。义熙元年(公元405年),陶渊明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找到了他心中的田园,从此归隐。

陶渊明对当下政权心存不满,却无能力去改变,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写出了《桃花源记》,把自己满腔的政治抱负和向往的美好生活都写在里面。

《桃花源记》讲述的是东晋年间,有一个武陵的当地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划着船,沿着溪水向前走,也不知道自己划了多远。忽然他看到前方有一片桃林。桃树长满溪水两侧的岸边,长达数百步。这其中没有别的树,桃花纷纷飘落。这位渔夫感到很奇怪。于是他继续往前划,想走到这片桃林的尽头。

等船划到了溪水的发源地,也就到了桃林的尽头,这时面前出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一个小洞口,里面似乎有光亮。渔夫下船,进入洞口。刚开始进入山洞,感觉山洞很狭窄,只能容一个人通过。当走了数十步,眼前豁然开朗。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房舍建筑得整整齐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和桑树、竹林这类植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可以听到各处的鸡鸣狗叫声。人们在田野里来往穿梭,耕种劳作,男女的穿着打扮跟桃花源以外的人没什么区别。老人和小孩都怡然自乐,一片安乐祥和的氛围。

村里有一个人看见了渔夫,惊讶道:“你是从哪儿来的?”渔夫把他的情况一一向他们表明。村里的人很热情地邀请他去自己家吃饭,拿出酒,并杀鸡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跑来打听消息。村里的人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战乱,领着妻子儿女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便再也没有出去过,从此与村外的人断了来往。大家都问渔夫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不知道有过汉朝,更别说魏晋了。渔夫把自己所知道的事都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他们都感叹惋惜。接下来,其他村民都纷纷请渔夫去家中做客,并拿出美酒和美食来款待他。渔夫在桃花源逗留了几天后,便向村里人告辞。村民希望他不要把这里的事情告诉别人。

渔夫找到自己的船后,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每隔一处就做个记号。等他到了郡城,立马去拜见太守,把这番经历告诉他。太守立即派人随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但是发现那些记号都消失了,而通往桃花源的路也找不到了。

【从善如流】

“从善如流”,“从”指听从;“善”指好的、正确的;“如流”指好像流水向下,形容迅速。这个成语形容人能迅速地接受别人的好意见。出自《左传·成公八年》:“君子曰:‘从善如流,宜哉!’”

公元前585年,楚国令尹子重攻打郑国。郑国是小国,曾与晋国签订互助盟约,于是赶紧向晋国求援。这年冬天,晋国元帅栾书率领六军来救郑,在绕角与楚军相遇。子重一看对方来势凶猛,便主动退却,晋军便顺势攻打楚国另一个盟友蔡国。楚国派公子申、公子成率领申、息两个县的楚军救蔡,晋楚两军在桑隧相遇。

这场硬仗打不打?当时晋军内部发生了一次大争论。赵同、赵括主张与敌人开战,并积极向栾书请战。晋军六军十二帅,大半都主张打,栾书也跃跃欲试。但是,有三个人反对,他们是荀首、士燮、韩厥三个谋臣。荀首陈述理由说:“我们这次出兵是来救郑国的,现在楚军避开了我们,我们才来进攻蔡国,这叫作转移了攻杀对象。如此得寸进尺地不停攻杀,不但自己疲惫,而且必然会激怒楚国。真打起来,我们不一定就能获胜。再说,现在我们是用晋国全部人马和楚国两个县的兵力作战,打胜了不光彩,万一败了,那将是多么丢人的事啊!不如见好就收,回去算了。”栾书觉得很有道理,下令班师回国。

有人问栾书:“都说少数服从多数的意见才能成事,这次您的下属有11个人主张打,不愿意打的才3个,您为什么不采纳多数人的主张呢?”栾书回答说:“如果双方的主张各有道理,的确应该听从多数一方。但对错不在多寡,荀首、士燮、韩厥三个人的主张更合理,听从他们,显然是最好的选择。”

后来,公元前583年春,栾书率军进攻蔡国,进而侵犯楚国本土,作战中俘虏了楚国大夫申骊。楚军撤退,晋国乘胜追击,进攻楚国的附庸沈国,俘获了沈国国君揖初。

这次战役是晋国对楚攻势的顶峰。当时晋国舆论认为,这次胜利是因为栾书在前年采纳了荀首、士燮、韩厥三人的良言,故使栾书赢得了“从善如流”的美誉。

栾书对形势的把握是准确的,即使打赢了楚国的偏师,由于晋军远离本土,如果楚军主力再来决战,多半是要吃亏的。在采纳不同意见上,合理性法则优先于多数法则,才是决策的灵魂。

【平步青云】

平步青云,指人一下子轻易登上很高的官位。出自汉司马迁的《史记·范雎蔡泽列传》:“须贾顿首言死罪,曰:‘贾不意君能自致于青云之上……’”

公元前283年,眼看着齐国日渐强大,当初跟着燕国一起攻打齐国的魏国坐不住了。魏王每天坐卧不安,生怕哪一天,齐国会来攻打自己。于是,魏王决定派中大夫须贾去齐国议和。

齐襄王接见了须贾,但是对他不冷不热,并严厉地指责魏国曾经的所作所为,誓为被杀死的先王齐湣王报仇,吓得须贾一句话都说不出来。这时,须贾随从中的一个年轻人站出来说道:“齐湣王荒淫无道,如果您现在不知道自省,只知道去责怪他人,那早晚有一天您也会走和他一样的道路。”

齐襄王听完,心中暗暗赞叹这个年轻人的胆识和辩才。他暗中叫人去打听这位年轻人,得知他叫范雎,出身贫寒,现在中大夫须贾手下当差。齐王马上派人去拉拢范雎,赐给他千两黄金和一些牛羊,希望他能到齐国效力,但被范雎一口拒绝了。之后,范雎随须贾回到了魏国。

范雎万万没有想到,他在齐国拯救须贾而说的那一番话,却激怒了须贾。须贾觉得自己在齐国受到了屈辱,而范雎却被齐襄王看重,于是便到魏王面前,把齐襄王拉拢范雎的事添油加醋地说了一遍。魏王在须贾的挑拨下,把范雎打得血肉模糊。范雎为了自保,屏住呼吸,一动不动,佯装死去。最后他们把范雎的“尸体”直接扔到了茅厕。在茅厕中,范雎求救于一个门人,承诺之后必有重谢,于是他被救了出去。范雎逃往一个好朋友郑安平的家中,在那里养伤,之后改名为张禄。

在郑安平的引荐下,张禄认识了秦王,秦王很赏识他,封他为秦国的宰相。

在秦国扩张土地的决策上,张禄主张攻打魏国。魏王听说秦国有意来攻打魏国,连忙派须贾前去求和。

须贾到了秦国后,首先去拜访握有重权的宰相张禄。当须贾见到宰相张禄时,一下子就愣住了。他没想到已经死了的范雎还活着,并且平步青云做了秦国的宰相。须贾如梦初醒,马上跪倒在地,连连磕头说道:“魏国罪人须贾犯了极大的死罪,现在小人的性命已经在大人手上了,还请大人您手下留情。”

范雎饶了须贾的性命,叫他捎信给魏王,要魏王杀了魏齐,就允许魏国割地求和。魏王只好同意了。

【破釜沉舟】

破釜沉舟指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比喻不留退路,下决心不顾一切,非打胜仗不可。这个故事出自汉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秦朝末年,秦二世暴政。各地农民纷纷举行起义,反抗秦朝的统治。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最著名的除了首先发难的陈胜、吴广外,就是项羽和刘邦了。

有一年,秦国派遣三十万大军包围了赵国的巨鹿(今河北省平乡县),赵国不敌,赵王连夜向楚怀王求救。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带领二十万人马去救赵国。谁知在半路上,宋义听说秦军势大,走到一半就停了下来,不再前进。拖延了一段时间之后,军中没有粮食,士兵只好用蔬菜和杂豆煮了当饭吃。但这一切宋义都不管,只顾自己举行宴会,大吃大喝。这可把项羽气坏了。于是,他杀了宋义,自己当了“上将军”,带着部队去救赵国。

项羽先派出一支部队,切断了秦军运粮的道路,然后亲自率领主力渡过漳河,解救巨鹿。

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羽让士兵们饱饱地吃了一顿饭,每人再带三天干粮,然后传下命令:把渡河所用的所有船只全部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全部砸破,把附近的房屋、田地也全部放火烧毁。用这个办法来表示他有进无退,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心。

楚军士兵见主帅的决心这么大,就谁也不打算活着回去。在项羽的亲自指挥下,他们以一当十,以十当百,拼死向秦军冲杀过去。经过连续九次冲锋,终于将秦军打得大败。秦军的几个主将,有的被杀,有的被俘,有的干脆投了降。从此以后,项羽当上了真正的上将军,其他许多支军队都归他统帅和指挥,他的威名传遍了天下。

这一仗不但解了巨鹿之围,而且把秦军打得再也振作不起来。没过两年,秦朝就灭亡了。

【开卷有益】

宋朝的第二个皇帝宋太宗赵匡义,从小就很爱读书。虽然他和他的哥哥宋太祖赵匡胤都是武将出身,但是他们都很信奉《史记》上所说的一句话:“马上得天下,安能马上治之。”于是在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三月,宋太宗召集朝中文臣,开始编写一套类似百科全书的书——《太平御览》。

《太平御览》历时六年多才完成。此书总共一千卷,分为五十五部。看到完成的书,宋太宗和大臣们说道:“从今天起,每天给朕拿来三卷书,让朕阅读。”大臣们纷纷劝他不要一天阅读那么多,因为皇帝每天的朝务繁多,再加上要看三卷书,实在辛苦,建议他酌情减少。

宋太宗不以为然地说道:“朕喜欢看书,只要打开书,就能发现里面有无穷的乐趣,并没有感觉到辛苦。而且朕相信只要把书打开,对朕总是会有益处的。朕每每可以从书中见到前代的兴衰,总会以此为鉴。这套书也才不过一千卷,假如朕每天看三卷,那么一年后就可以把这套书看完了。”

此后,他坚持一天读三卷书,就算被别的重要的事情耽搁了,他也会在之后的时间里补回来。正因为他孜孜不倦地阅读,涉猎甚广,因此他与群臣讨论政务时格外得心应手。宋太宗的勤奋,影响了一些以前不怎么看书的朝中大臣,让朝里朝外掀起了一股读书风潮。之后人们就用“开卷有益”来说读书总是有益处的,用它来勉励人们勤苦好学、奋发向上。

【披星戴月】

披星戴月,指身披星星,头顶月亮。形容连夜奔波或早出晚归,十分辛苦。

该成语出自元代郑廷玉的《冤家债主》:“这大的孩儿披星戴月,早起晚眠。”关于“披星戴月”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在云南省丽江地区有一个古老民族,叫纳西族。传说在很久以前,纳西族的族人在大山上过着安逸自给的生活,平淡而快乐。

突然有一天,一个叫旱魔的妖怪在天空放上八个太阳,加上已有的一个,九个太阳残酷地烤热大地,一切生物都变得奄奄一息。纳西族的一个姑娘英姑为了解救百姓,便主动站出来,跑去找东海龙王求救。为了在去的路上不至于被太阳烤伤,她自制了一件“顶阳衫”,用来遮挡阳光。“顶阳衫”是用鸟的羽毛编制而成的,英姑披着它向东海奔去。经历了一番磨难,英姑终于走到东海。见到东海龙王前,她先见到了龙王的第三个儿子——东海三太子。两个人一见钟情,三太子决定陪她回去解除旱情。

狡猾的旱魔早已设计了一个陷阱,等到三太子陷入陷阱之后,他便与英姑搏斗。两人来回争斗九天,已经身疲力尽的英姑终于抵挡不住倒下了。三太子冲出陷阱,呼喊着英姑,也倒在了英姑死去的地方,变成了纵横丽江坝子的泉水。天庭上的白沙三朵神连夜创造出一条雪龙,他让雪龙把天空中的七个太阳叼走,做成星星镶在英姑的顶阳衫上,然后再捂冷一个太阳,把它做成月亮,在夜间为人们照明。纳西族的族人为了纪念英姑,就在羊皮披肩上绣上日月和七颗星星,并且代代相传。这就形成了纳西族妇女“披星戴月”的传统服饰。

现在纳西族的女人也很勤劳能干,就像她们相传的羊皮披肩一样,肩负着日月和星星,这也成了她们勤劳善良品质的象征。 xR8cq5MFdpD7VdpoVncPX7GBN7EB2QvQRx6UeiqD6npUDsduoLD0pLQ72zV6Zi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