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城市道路绿化的历史沿革

城市街道格局是城市特色的重要反映,每个城市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及形成年代的不同,其街道格局也不同,随城市的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用地不断增加,有的城市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四周发展。不论哪种形式的城市,其街道格局都反映着历史的发展过程,记载着重要历史事件和故事。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在这些特殊的地点就会产生相应的联想,联想这个城市曾经发生的一切,可以说城市街道记载着城市的历史,蕴涵城市的文化。

一、国外道路绿化的历史沿革

据有关文献记载,世界上最古老的行道树种植于公元前10世纪的亚洲,那是在喜马拉雅山山麓,连接印度加尔各答和阿富汗的干道中央与左右两侧所种植的三行树木,被称做“大路树”(Grand Trunk)。

古希腊时期,在体育场周围种植高大的乔木以供人遮阳,雅典城的大街上还根据著名政治家西蒙的建议,在雅典城的大街上种植了悬铃木作为行道树,这也是欧洲历史上最早见于记载的行道树。古罗马的竞技场边缘为宽阔的散步道,道路两旁种植悬铃木、月桂以形成绿荫。

文艺复兴时期以后,欧洲一些国家不仅在街道绿化方面有较大的发展,而且颁布了道路栽植行道树的法律,使街道绿化出现较大的飞跃。1625年英国设置了公用的散步道,种植4~6行法国梧桐形成林荫大道,开创了都市性散步道栽植的新概念。1647年德国在柏林设计了菩提树林荫大道。

18世纪后半期,奥匈帝国国王约瑟夫二世在1770年颁布法令,要求在国道上种植苹果、樱桃、西洋梨、波斯胡桃等果树作为行道树,至今匈牙利、原南斯拉夫、德国和捷克等国仍延续着这种栽植特色。18世纪至19世纪初,法国政府正式制定了有关道路须栽植行道树的法令,相继颁布了枢密院令(1720年)、勒令(1781年)、国道及县道行道树的管辖法令(1825年)、行道树栽植法令(1851年)等。这些法令对于栽植位置、树种选择、树苗检查、树权、砍伐与修剪等都做了详尽的规范,是继法国亨利二世以来,欧洲各国关于行道树栽植方面最为详细严格的法令。

19世纪中期,美国的城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张,自由贸易的发展使交通量迅速增加,城市沿着道路向外延伸。由于美国早期的城市大多数脱胎于欧洲殖民者所建的殖民城市,无视地形变化的格子状街区规划成为当时的主流,所组成的城市景观非常单调,缺少树木的街道隔断了城市,破坏了城市的整体性,城市因而也变得没有个性,缺乏舒适性。因此,在美国的公园建设后出现了城市公园活动,进而推动城市公园向公园系统(ParkSystem)方向发展,即由公园(包括公园以外的开放绿地)和公园路(Parkway)所组成的系统。通过将公园绿地与公园路的系统连接,达到保护城市生态系统,诱导城市开发向良性发展,增强城市的舒适性的目的。

19世纪后期,欧洲各国将中世纪的古城墙拆除,填平壕沟,建成环状街道或开辟局部为园林大道,以绿化景观为主要功能,有宽阔的游憩散步路,使城市面貌更加生动活泼。十月革命后的苏联于1991年解体,在街道绿化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通过街道绿化的实践,在理论方面也有所建树,强调将行道树、林荫道、防护林带联系起来组成“绿色走廊”。1957年以前莫斯科仅有40条林荫道,1973年已有将近100条林荫道,使莫斯科的市容和环境有了一定的改善。与此同时,有关林荫道应具备的功能与最低规模要求也得以制定和完善。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工商业城市不断涌现。为了满足交通运输的需要,特别是汽车的日益增多,城市必须建立宽阔的道路和方便的交通网。作为城市建设组成部分的行道树种植更加普遍,行道树的布置形式和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由于工业的高速发展,引起城市环境的日益恶劣,很多城市进行了重新规划。在新的规划中普遍要求增加绿地,以改善和保护环境。国外城市规划理论中出现了“花园城市”、“城市林带”和“绿色走廊”等设想,并得到了实践。所谓“花园城市”,以澳大利亚的堪培拉市为例,它是由美国建筑师制定的规划,曾在国际竞赛中取得头奖。这个规划中绿地总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58%,街道两旁种植行道树,公园和私人花园一般不设围墙,使城市中的各种设施和园林融为一体。目前,堪培拉市已成为一座非常美丽的城市。

朝鲜平壤也是一个花园般的城市,除有大面积的公共绿地和风景区外,在主干道两侧布置10m左右的绿带,种植树木、草皮和花卉。日本在城市人口大量集中的情况下,从防震出发设置了大型公园,构成了以绿地为中心的避难所。在通向避难所的道路上有很好的绿化,十分重视植物的环境保护作用,发挥了绿地的防公害、防噪声、防风、防雪等功能。在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商业街上都设有种植树木的位置。在绿地极少的情况下,采用彩色水泥制成的各种形式的活动种植盆,种植小型乔灌木和花卉,以美化、点缀、改善环境气氛。

二、我国道路绿化的历史沿革

我国城市道路绿化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2000年前的周、秦时代就开始沿着道路种植行道树,“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树以青松”,就是来说明道路绿化的情况,正如史书所记载的那样“飞甍夹驰道,垂杨荫御沟”。最初的道路绿化是以行道树种植的形式出现,其后在三国、晋朝、隋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都有称之并木、并树、街道树、行道树等名称的出现和记载。

据沈宏《列树与囿的补证正》所记载《国语》单子知陈必亡的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周制有之曰:“列树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这里的“列树”就是行道树的最初模型,行道树的主要功能是显示道路的范围或界线,用来区别田野,指引方向,不致迷路。另外据记载,公元前5世纪周朝由首都至洛阳的道路上种有许多行道树,来往的客商可以在树荫下休息。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巩固政权,兴师动众、开山凿石,在周道的基础上修筑了以咸阳为中心通向全国各地的大道。据《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治驰道”,治就是修筑的意思,驰道就是天子道,即皇帝行车的道。在《前汉书·贾谊传》中记载更为详细:“(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接着又记载:“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锥,树以青松,为驰道之丽至于此。”“道广五十步”折合今制为82.95m;“三丈而树”指路中央宽三丈的部分是秦始皇行车的路;“树以青松”即中道两边种植青松,以标明中道的路线。

汉代的长安城内的大街很宽,三途并列,夹道种植有槐、榆、松、柏、杨等行道树,林木茂盛,蔽日成荫。灞桥柳常见于古人诗词中,因柳与“留”同音,赠友人以柳,代表依依惜别的深情,故“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这一风俗从侧面反映了柳树早在汉代就被用于水域附近的绿化。西晋时洛阳城内种植了大量的榆树、槐树;南朝梁的何逊《拟轻薄篇》中云:“长安九逵上,青槐荫道植”;陆机《洛阳记》中云:“宫门及城中大道皆分作三……夹道种榆、槐树”;《三辅黄图》中记载了长安御沟种植有杨树:“长安御沟,谓之杨沟,谓置高阳(可能是杨字)于其上也。”崔豹《古今注》中云:“长安御沟,谓之杨沟,植杨于其上。”据范晔《后汉书》百官志四的注,引《汉官篇》及《汉宫典职仪》,均述及街的两侧植有栗、漆、梓、桐树,由此可见东汉时期对街道绿化已十分重视。

西晋时,洛阳城内的大道上也种植榆树和槐树:“宫门及城中央大道皆分为三,中央御道,两边筑土墙,高四尺余……夹道种榆槐树,此三道四通五达也。”南北朝的首都建康(今南京)御道用水沟隔成三道,沟旁种植柳树,路旁种植槐树。从总体上说,汉至南北朝间,都城御道多用水沟或土墙隔成三道,沟旁植柳,路旁植榆槐。

唐代的城市和道路绿化与汉代相比达到了新的高度,唐玄宗(8世纪中期)已经制定了种植路树和果树对道路进行绿化的制度,使道路绿化更加系统、更加规范。隋唐东都洛阳城的中轴线大街,既有流水又有佳木,点缀得十分美观,据《元河南志》引韦述记曰:“自端门至定鼎门七里一百三十七步。隋时种樱桃、石榴、榆、柳,中为街道,通泉流渠,今杂植槐柳等树两行。”唐长安街中街道方向端正,排列整齐,主干道特别宽敞。道路两旁,均有水沟,并种植行道树,绿荫成行,优美壮观。

唐代政府派专人对街道绿化树进行管理,并且规定城市官民不得随意在路边种植树木,对已经种植成活的行道树不得随意砍伐;栽植树木要有一定的标准,长得不端正的树要去除;左右街使经常检查诸街的树木,凡发现病虫枯缺者即于当年八月替换添补,所需费用由京兆府支取。唐代长安城气势宏伟,其中青葱的树木也为其增色不少。这些行道树中以杨、槐、柳、松和榆树较为常见。其中槐树是最常见的绿化树,它生长较快、枝繁叶茂,唐人称其街道为“青槐街”、“绿槐街”,直到今天槐树仍然是西安市的主要绿化树种。

北宋东京(河南开封)在宫城正门宣德门前的御街用水沟将道路分成三道,据《东京梦华录》卷之二“御街”记载:沟中“宣和间尽植莲荷。近岸植桃、李、梨、杏,杂花相间。春夏之间,望之如绣。”御街宽约200m,宽分为三部分,中间为御道,是皇家专用的道路,行人不得进入,两边挖有河沟,河沟内种满了荷花,两岸种桃、李、梨、杏和椰树,河沟两岸有黑漆杈子为界,在两条河沟以外的东西两侧都是御廊,是平民活动的区域,临街开店铺,老百姓买卖于其间,热闹非凡。每逢皇帝出游,老百姓聚在两边,争相观看皇家的尊严和气派。

南宋临安(浙江杭州)也在御街与两侧“走廊”之间,夹着一条砖石砌筑成的河道,河里广植莲藕,河岸遍栽桃李,春天桃、李等花木相继开放,夏天河沟里的荷花盛开,秋天果树上果实累累,这种四季的景色与唐朝的长安城的杨、槐、柳、松、榆树的荫道相比,显得更加五彩缤纷。

清期中叶以后,欧美经商和入侵中国,使沿海城市迅速兴起,一些新建街道引种刺槐、法国梧桐、意大利黑杨等树种作为行道树。

新中国成立后,在“绿化祖国”和“实现大地园林化”的号召下,随着城市道路的建设,行道树普及发展迅速,形成了路成网、树成行的局面,市容和环境也得到改善;自改革开放以来,道路绿化的功能也从单一元素发展为多要素、多类型、多功能、多途径的综合元素,绿化树种不仅有乔木类,还增加灌木及地被类。城市道路绿化美化的设计内容有了国家技术规范和道路绿地的指标及景观道路、避险道路的内容。要求道路绿化的树种更加丰富多彩、用途多样,向建设绿色通道、景观大道、生态廊道、避难通道,创造安全城市、生态园林城市、宜居城市迈进。

目前,在城市园林绿化中,无论是城市干道、住宅小区、公共绿地以及城市公园的绿化,主要是以绿化树种为主,在乔木中观花树种较少,只有广玉兰、栾树等;而在果树的利用上,也仅限于一些普通的碧桃、海棠花以及山楂等,不管是观花还是观叶,效果比较单调,而兼具观花和观果效果的果树则比较少见,利用最多的可能只有银杏。为了提高观赏效果,丰富城市园林树种种类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将果树作为城市行道树大有可为。

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农业大学束怀瑞教授提出了发展观赏果树这一新概念。他认为,观赏果树依托普通果树的栽培管理技术,充分发挥叶、花、果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大力发展观赏果树,既可丰富我国观赏树种,解决我国城市园林景观中植物种类少、层次缺乏、观赏期短的难题,又能满足我国城市化建设对新型绿化树种的需求。

因此,发展观赏果树,尤其是推行果树行道树是大有可为的。目前我国正处于新一轮城市建设大潮中,各地对绿化树种需求量很大,大力发展果树行道树,不仅给我国城市绿化建设提供新的选择,也为农民的创收提供了新的方向。

21世纪是人类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和对绿化美化的环境要求,已不再是一条道路两排树,植几片草皮,而必须是“适当”和“可持续”的,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时间延续性的和谐”的目的。同时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质量的改善,文化素质得到了提高,对美的追求发生了变化,原先的园林美学观念和绿化技法远远满足不了现代都市文明的需要,人们对都市绿化美化的要求欣赏程度等越来越高,加之城市的发展,机动车和人口的成倍增加,高层建筑密集和高架桥的贯通,对城市不同街道的植物选择与配置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先绿化一条道路两排树已不能满足功能的需要,道路绿化建设逐渐形成多样化、层次化和彩色化的发展趋势。 apGcvBa3JPdVeWx1jVmFbwz3Tq4DC/k0PdEJ/HLvGu4FdJHYhnhPpI9QgOEnyZb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