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禽戏又称“五禽操”“五禽气功”“百步汗戏”等,是优秀的民族健身功法,同时也是我国古代体育锻炼的一种重要方法,具有疏通筋骨、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功效。
据说五禽戏是东汉名医华佗根据古代导引、吐纳之术,又研究了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基本习性和生活特点,并结合人体的经络、脏腑、穴位等编创而成。
其实,关于五禽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我国远古时代。在《吕氏春秋·古乐篇》中有这方面的记载。当时有不少的中原百姓得了关节病,为此就有了“乃制为舞”“以利导之”的治病方法,从而具有“利导”作用的“舞”便经过千百年的流传演变,发展为今日的中华气功。另外,《庄子》中说:“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伸),为寿而已矣。”而“熊经鸟申”就是对古代养生之士模仿动物姿势习练气功生动而形象的描绘。
对五禽戏是华佗编创的最早的文字记录见于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华佗传》中:“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并利蹄足,以当导引。”此外,南北朝时期的范晔在《后汉书·华佗传》也有对此的记载,这更证明了华佗编创五禽戏确有其事,可惜的是,有文无图。
此后,南北朝时期的陶弘景、明代的周履靖、清代的曹无极和席锡蕃对五禽戏也相继做了更为全面的记载,除文字外,还配合了相关的习练图,并对习练法进行了详细记录。其对“五禽”动作、神态、习练顺序及与气血等的关系,与华佗所创五禽最为接近,这也成为后人研究五禽起源的重要文献资料。
五禽戏是流传时间最长的健身方法之一。虽然表意为嬉戏、游戏,但它不是一套简单的导引术或体操,而是一套高级的保健养身功法,是我国最早的、最完整的医疗保健操,对后世的气功武术等具有重大影响。
1982年6月28日,中国卫生部、教育部和当时的国家体委正式发出通知,将五禽戏等中国传统健身法作为在医学类大学中推广的“保健体育课”的内容之一。2003年,中国国家体育总局把重新编排后的五禽戏等健身法作为“健身气功”的内容之一推广到了全国。五禽戏发展到现在,已形成了许多流派,每个流派都有各自不同的特色和风格,有些甚至冠以华佗之名。但不论哪一派,外功型还是内功型、锻炼身还是修炼意,都是在模仿“五禽”动作的基础上,以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健身延年等为目的的功法。
本书以《三国志·华佗传》为依据,顺序为虎、鹿、熊、猿、鸟,动作沿用了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的记载,即共5戏,每戏2动,简单易学。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增加了起势和收势,同时为了更符合现代人的习练习惯,编者在古代文献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并加以提炼和改进,使其更具有现代气息和特征,更符合现代科学化的健身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