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辽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一、参与国家级试点联盟的情况

辽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参与的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包括先进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医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和生物育种等领域。

(一)先进装备制造业领域

在先进装备制造业领域中辽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参与的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包括钢铁可循环流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数控机床高速精密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高效精密磨具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

1.钢铁可循环流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该联盟成立于2007年6月,联盟成员为宝钢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宝刚)、鞍山钢铁集团公司(简称鞍钢)、武汉钢铁集团公司(简称武钢)、首钢集团(简称首钢)、唐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唐钢)、河南济源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济钢)六家大型钢铁集团(钢产量占全国钢产量的25%),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上海大学三家钢铁行业主力大学,以及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公司等。

鞍钢与其他钢铁集团利用现有的先进技术、优化的界面技术,以及新开发的先进工艺与装备,自主创新集成新一代可循环钢铁制造流程,使我国钢铁工业实现了冶金产品制造功能、能源转换功能、社会废弃物处理功能,解决了资源、能源可供性问题,提高了钢铁行业市场竞争力。

东北大学与其他大学合作对大型焦炉能源高效转换技术、超大型高炉系统工艺技术、全量铁水“三脱”预处理技术、大板坯高速连铸技术、冶金煤气干法除尘技术、高品质薄板生产技术,以及高品质中厚板生产技术等进行联合研究开发。

2.数控机床高速精密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该联盟成立于2008年12月,成员包括沈阳机床(集团)有限公司、重庆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清华大学、沈机集团昆明机床股份有限公司、杭州机床集团有限公司、南通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云南CY集团有限公司、中科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同济大学、陕西秦川机床工具集团有限公司、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大族激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

在该联盟中,沈阳机床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科学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负责高速精密数控机床关键功能部件研究与开发,以及数控系统应用技术的研究。通过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突破了该领域的共性关键技术,实现了关键部件功能的自主化,从而能够批量生产高速、高精数控机床。

3.高效精密磨具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该联盟以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为理事长单位,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超硬材料协会、山东鲁信创业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白鸽磨料磨具有限公司、苏州远东砂轮有限公司、上海机床厂有限公司、北京第二机床厂有限公司、陕西秦川机械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陕西汉江机床有限公司、西安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天润曲轴股份有限公司、绵阳华晨瑞安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武汉重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大连理工大学、湖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为理事单位。

联盟的宗旨是贯彻落实国家自主创新战略,以技术创新需求为纽带,以契约关系为保障,有效整合行业产、学、研、用各方技术创新资源,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共同研究,解决该产业发展中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标准、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促进高效精密磨具技术创新成果的快速产业化,推动高效精密磨具结构优化升级,提升高效精密磨具核心竞争力,提高我国高效精密磨具产业的整体水平,实现“合作创新、共赢发展”的目标。

大连理工大学具体负责加工材料典型零件磨削工艺的研究和开发工作等。

(二)新能源产业领域
1.新一代煤(能源)化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该联盟成立于2007年6月,首批发起单位是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公司、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兖矿集团有限公司、安徽淮化集团有限公司、锦西化工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内蒙古博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河南煤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

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通过原始性创新和前沿技术的突破,为联盟的技术创新提供持续的支撑和人才保证。具有先进制造工艺的装备生产企业,如辽宁省的锦西化工机械有限公司通过其研发制造能力,为联盟生产出新一代煤(能源)化工所需的关键设备。

2.煤炭开发利用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该联盟成立于2007年6月,整合了众多国内与煤炭清洁、高效、安全、开发、利用和转化等技术相关的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和大连海事大学参加了该联盟,主要负责对煤直接液化关键技术,火电厂燃用煤技术,煤炭的清洁、高效、安全、开发、利用和转化重大难题和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目前,联盟已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直接液化核心工艺技术,研制出高效、低成本的全合成型直接液化催化剂。建设的首条年产百万吨级煤油直接液化示范工程已于2008年12月31日成功出油,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首个掌握百万吨级煤直接液化工程关键技术的国家。

(三)新材料产业领域
1.住宅科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该联盟成立于2012年7月,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牵头组织,由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万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金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新城地产股份有限公司、宝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天津大学、中国技术交易所等企事业单位构成。

大连理工大学技术研究开发院也参加了该联盟。联盟的主要任务是制定住宅科技产业发展的系列规划和技术创新目标,重点在社区模式、居住性能、设计建造、能源效率、实验检测等方向,针对行业共性与关键性问题,集中力量开展联合攻关,重点突破住宅产业发展关键性技术瓶颈。

2.化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该联盟成立于2008年11月。联盟构建从原料开发、纺纱、织造与染整、面料开发等整个过程完整的技术创新链,通过节能降耗、减排等技术的创新与集成,突破了目前大容量连续聚合直接纺丝装置生产高品质差别化涤纶的技术瓶颈,加快开发出以高品质、多功能、低能耗为特征的新一代涤纶产业化技术,为化纤行业的技术、产品升级服务。

大连合成纤维研究所参与了该联盟。主要负责超仿棉合成纤维及其纺织品产业化技术开发和纤维用原料,以及纤维细旦化、异形化、复合化等技术开发工作。

3.染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该联盟成立于2010年2月。联盟重点解决染料行业中高端产品缺乏、染料及中间体生产中的节能减排、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和基础共性技术研究不足等问题,实现高端产品自主研发和转化生产、节能减排,促进我国从染料大国向强国转变。

大连理工大学、沈阳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参加了该联盟。针对我国现有纺织染料及中间体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节能减排问题进行新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研究,研究高性能纺织染料以及染料中间体生产中涉及的重要单元反应技术,为行业发展提供关键共性技术,在标识与检测染料试剂盒生产方面实现国产化突破,实现低成本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生产等。

(四)新医药产业领域
1.维生素、抗生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该联盟成立于2008年11月。联盟由石家庄制药集团有限公司(简称石药集团)、华北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华药集团)牵头。联盟旨在通过技术创新与共享,解决我国抗生素大规模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增强中国抗生素、维生素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我国医药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沈阳药科大学参加了维生素、抗生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抗生素产业技术创新链中,沈阳药科大学与石药集团、华药集团负责突破分析测试这个关键共性技术。联盟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32个产品完成了美国、德国的注册,8个产品获得欧盟COS(Centificate of Suitability)证书,4个产品获得美国FDA(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和德国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证书,88个产品取得生产文号。

2.肿瘤微创治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该联盟成立于2012年5月。联盟由肿瘤微创治疗临床医院及相关技术领域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等43个单位组成,目的是共同开展肿瘤微创治疗临床标准研究,并对肿瘤微创治疗所用医疗设备进行研发创新,推动我国肿瘤微创治疗产业技术赶超国际先进水平。鞍山市曙光医院成为鞍山市乃至辽宁省首家中国肿瘤微创治疗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示范医院。

(五)节能环保产业领域

高效节能铝电解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成立于2010年1月。成员包括河南中孚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神火集团有限公司、伊川电力集团总公司、三门峡天元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南山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云南铝业股份有限公司、青海桥头铝电有限公司、东北大学产业集团、东北大学设计院、中南大学冶金学院、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研究所、西安西电变压器有限责任公司和西安西开高压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等。

东北大学和东北大学设计院主要负责突破电解铝生产过程中节能降耗的关键技术。

(六)生物育种产业领域
1.乳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该联盟成立于2009年11月,由国内27家企业、13家大学和6家研究院所共计46家单位组成。大连理工大学参加了该联盟,并与联盟的其他成员单位签署了“干酪生产与乳清综合利用”、“优良益生功能乳酸菌筛选、功能评价及产业化应用”、“长效酸奶研究与产业化开发”等技术合作项目。这些项目依据企业技术需求提出,内容涵盖乳品加工技术、乳酸菌应用技术、畜产工程、机电一体化等多个技术领域,包括乳业共性关键技术研究、高附加值新产品开发、产业化示范等攻关任务。项目完成后,将有效提高签约乳品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对于促进我国乳业科技创新与进步,实现高新技术成果扩散与推广意义深远。

2.农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该联盟成立于2010年4月,成员包括研究所、高校、企业。其中研究所8所,分别是中化化工科学技术研究总院、沈阳化工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湖南化工研究院、浙江化工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江苏省农药研究所有限公司、山东省农药研究所和安徽省化工研究院。高等院校4家,分别是中国农业大学、南开大学、贵州大学和华东理工大学。企业5家,分别是浙江新安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南通江山农药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扬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红太阳集团和深圳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联盟的目标是整合农药产业技术创新资源,建立以农药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农药技术创新体系。

沈阳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是国内最早的综合性化工科研院所。研究院主要从事农药、染料、中间体、助剂等精细化学品的开发研究及高新技术产品生产,是全国农药和染料技术开发中心、农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染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依托单位,是国家农药和染料质量检测中心、国家新药安全评价中心、农药和染料信息中心以及农药和染料标准化归口单位,也是中国化工学会农药和染料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沈阳化工研究院在联盟中负责的技术创新活动主要包括农药创制品种和关键技术、农药品种和关键中间体生产工艺、高效“三废”处理核心技术等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发内容。

3.杂交水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该联盟成立于2007年10月,成员包括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分中心、中国稻作研究所、辽宁省稻作研究所、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所、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天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云南金瑞种业有限公司、武汉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等。联盟的工作目标是通过对杂交水稻发展的关键技术创新,整合成员单位之间的优势资源,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成果共享的利益共同体,从而引导创新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提升我国杂交水稻种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辽宁省稻作研究所在该联盟中主要负责亲本材料的研究与创制、适于我国北方生态区的杂交水稻新品种(组合)选育、安全高效繁殖制种技术研究及标准的制定。辽宁省稻作研究所是专门从事北方粳稻研究和产业开发的省级专业研究所,是北方杂交粳稻工程技术中心、国家水稻改良中心沈阳分中心、国家水稻加工技术研发中心辽宁分中心、国家水稻原种繁育基地、辽宁省农业科研重点研究所。

二、组建辽宁省级联盟的情况

辽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组建的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包括先进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医药产业、信息产业和生物育种产业等领域。

(一)先进装备制造业领域
1.辽宁省半导体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为实现辽沈地区半导体装备研发和供应链的资源整合,2010年12月,该联盟由19家辽沈地区IC装备领先企业、科研院所以及高校共同发起组建。

该联盟成员共同承担了国家“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重大专项(02专项)的研究工作,以此为牵引组建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真正意义上集聚和整合了辽沈地区半导体装备研发资源和供应链资源,不同单位与产品构成了天然的上下游分工和产业配套,产学研合作十分紧密。在承担02重大专项项目12英寸PECVD(Plasma Enhanced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设备研发中,沈阳拓荆科技有限公司应用了同为联盟成员的中国科学院沈阳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的罗茨干泵部件、沈阳中科博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控制系统、沈阳富创精密设备有限公司的高精密零部件。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大连理工大学也分别作为联合攻关单位参与了重大专项研发实施。由此,辽沈地区从事半导体装备技术应用与产品开发的企业、大学和研究所以联盟为纽带,以02重大专项为共同目标,形成了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

目前,联盟已经初步形成横向涵盖材料、零件、功能部件、系统、整机设备等环节,纵向包括从孵化、研发、成果转化到产业化实施的可持续创新发展的创新体系。

2.辽宁省汽车发动机增压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联盟由辽宁凤城地区的辽宁神龙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凤城市东方增压器有限公司、凤城市恒信增压器配件有限公司等增压器生产企业,以及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大连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从事增压器研究的科研机构共同发起成立。

辽宁凤城是我国增压器主要生产基地之一,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该联盟将着力突破辽宁增压器产业高端人才不足、研发能力不强、知识产权不明等创新瓶颈问题,力争经过几年努力,使辽宁成为国内市场占有率最高、技术水平最强的增压器产业基地。

(二)新能源产业领域
1.辽宁省生物质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该联盟于2010年7月,由辽宁省科技厅批准成立。联盟以辽宁省能源研究所为依托,面向节能减排、新农村建设重大战略需求,以国家、省科研项目启动为契机,加强合作创新,以联盟的形式持续承担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关键共性与前沿重大技术开发、重大产品创制、标准研究与制定修订等工作,建成面向行业、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的行业技术创新平台和共性技术的研发基地。

联盟的中长期任务包括:整合资源,建立产学研技术创新机制,构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瞄准前沿,统筹规划与分工协作,突破产业共性技术;资源共享,组织省内、国内和国际交流,面向行业促进技术扩散和转移。

2.辽宁省锦州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该联盟成立于2009年10月,成员单位有锦州万得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万得集团)、锦州汉拿电机有限公司、锦州锦恒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大连理工大学和辽宁工业大学等。锦州发展电动汽车产业,具备良好的企业生态环境。万得集团是起动机和发动机生产商,在技术积累上具有衔接性。此外,汽车零部件产业已经成为锦州新兴支柱产业之一,现有产品包括气囊、方向盘、减振器、驱动电机和制动器等30多个品种。

(三)新材料产业领域
1.辽宁省光伏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2009年10月,锦州市组建了辽宁省光伏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盟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及省级项目,并成为国家火炬计划锦州硅材料及太阳能电池特色产业基地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辽宁省镁质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联盟成立于2011年10月,由辽宁科技大学、鞍钢集团耐火材料有限公司、海城后英集团等行业骨干企业、科研机构和大学组建。联盟围绕整合资源、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实现镁质高温材料自主创新、提高产学研合作效率、提升镁质材料产业核心竞争力等大做文章。

辽宁省现有耐火材料规模企业500多家。联盟成立后,充分利用大学、科研院所等科研条件和产业优势,加大产学研结合力度,建立有特色的镁质材料行业技术创新体系;研究新技术与新装备,改造落后工艺,提升镁质材料行业的经济效益;构筑新型镁质材料技术创新平台,为企业提供最新、最实用、最有效益的新技术、新产品;引入新技术,促进新技术的转化与应用,加快行业技术进步等。

(四)新医药产业领域
1.辽宁省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该联盟成立于2011年12月,经辽宁北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发起,由辽宁省各市企业、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医疗机构及社会团体组成。联盟首批成员单位包括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沈阳第一人民医院、辽宁省人民医院、沈阳军区总医院、解放军463医院等单位。联盟以促进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产业技术创新为主旨,以提升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围绕干细胞产业技术创新链,运用市场机制集聚创新资源,实现政产学研有效结合,通过整合资源,发挥各自优势,共同研究,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标准、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

联盟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瞄准国际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技术最前沿,积极参与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制定行业标准和规范,促进研究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共享与转化,打造开放性发展平台。

2.辽宁数字化口腔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该联盟于2011年5月由深圳爱尔创科技有限公司(简称爱尔创)发起成立。爱尔创总部设在深圳,在沈阳、本溪生物谷等地分别建立了大规模、高品质的现代化生产基地,主要从事纳米生物材料及口腔医疗器械类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与技术服务,研发整合了国内第一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AD/CAM(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全瓷修复系统及全瓷牙材料。联盟旨在积极推动数字化口腔产业整体发展。

(五)信息产业领域

辽宁省自动识别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于2012年6月。成员单位有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201所)、沈阳先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立体数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大连船舶工业工程公司等。

联盟整合自动识别行业的科技资源,融通行业的技术研发,组织瓶颈技术创新攻关,集成创新典型关键技术,建立联盟技术研发共享实验室和技术交流平台,探索新的技术转移和扩散机制,加快研究成果共享、转化和应用,优化产业链,推动产业整体升级,提高产品的国内外竞争能力和市场占有率。

(六)生物育种产业领域
1.辽宁省种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应对国外种业巨头的竞争压力,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联合成立了辽宁种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通过联盟的形式开展联合攻关,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领先技术和产品,全面提升玉米、水稻等种业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联盟通过成员单位间联合攻关已取得新进展,耐密型优新玉米品种“辽单1211”“辽单111”均具有抗逆、高产、优质等特点。联盟在成员单位内部收集育种资源,进行田间展示和鉴定,积极解决一种多名、近亲组配等制约种业发展的问题。

2.辽宁(丹东)蓝莓等小浆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2011年1月19日,在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的努力下,辽宁(丹东)蓝莓等小浆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丹东正式成立。成员包括丹东美比食品有限公司等多家农产品加工企业,沈阳农业大学丹东农科院等科研院所。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组织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等单位积极参与了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建设。联盟各成员单位共同破解小浆果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逐步把丹东打造成中国小浆果产业重要的创新基地,以及国内知名的小浆果生产、加工、销售集散地。联盟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有效提升了丹东蓝莓等小浆果产业的发展水平。 RpUmsLH009+QHfQBTsNl2E0qMa9OsNMqsCi5+lvsjEQ51LJV7g6vnTV9PTghtxg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