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创新是推动我国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要力量,是辽宁省老工业基地实现二次振兴的关键因素。2015年7月,在长春召开的座谈会上,习近平主席纵览东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历史与现实,明确提出了“着力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推进结构调整、着力鼓励创新创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要求。“四个着力”要求,为辽宁滚石上山、爬坡过坎关键阶段的各项工作,明确了方向、确立了坐标、提出了任务,成为引领辽宁各项工作的总纲领。2016年3月30日,国务院发布文件,辽宁沈大成为三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之一。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及“2011计划”(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意义上的协同创新,均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被期冀承载诸多重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第三方机构、金融机构等社会主体的积极参与,以及通力合作。合作需要以实际或虚拟的平台为载体。就企业与高校的合作而言,传统意义上的产学研合作,并不刻意强调谁为主导。2007年6月,国家科学技术部、财政部等六部委联手开展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试点工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着眼于强调“以企业为主体”。2012年,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实施“2011计划”,“2011计划”中的“协同创新”在强调企业为主体的同时,着力于高校的主动性问题。侧重点的不同,反映出国家对创新驱动力更为全方位的认识,以及更大的推动决心。

高新技术性是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世界各国更加关注实体经济,希望通过新兴产业的发展带动新一轮经济增长。掌握核心技术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联盟和协同创新中心均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技术创新的重要平台和抓手。

创新驱动载体与辽宁新兴产业、县域经济发展休戚相关。本书旨在通过对相关问题的研究,确定适宜辽宁的创新驱动发展路径,从而促进辽宁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全书由上篇、中篇、下篇三部分组成。上篇探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与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问题,包括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联盟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伙伴选择模型。中篇探寻沈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主攻方向及实现路径,包括沈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沈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攻方向、沈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效应评价及发展路径选择。下篇探讨2011协同创新载体与县域经济发展供给侧模型,包括2011协同创新的基础模式及衍生模式、县域经济发展供给侧协同创新模型。

本书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高校协同创新两个重要创新载体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进行研究;注重区域基础数据的搜集和处理,并据此进行针对性研究;构建供给侧—需求侧—服务侧模型,进行系统性的协同创新影响要素研究。

本书是张展主持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研究》(12BJY07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区域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及政策体系研究》(12YJA790203);辽宁省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我省高校与县域协同创新的要素集成机制研究》(WR2013002);辽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百人项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研究》(2014921038);辽宁省科学技术厅,《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辽宁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研究》(2011401017);沈阳市科学技术局,《沈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主攻方向及实现路径研究》(F11-263-5-26)等课题内容的整合、凝练与提升。

本书由张展任主编,杨颖红任副主编,其他参加编写人员有:史唯、王雪、张洪娟、王姗姗、覃波、张静、张殿军、李景弟、王淼、刘军鹏、司马林、卢奇、何山。全书由张展负责策划、统稿。

本书对区域(尤其是辽宁省)经济管理者、研究者,高校学者和研究生及其他感兴趣的读者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时间仓促,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6年4月 zgu+Apdw667MTTzGN8bCtz6EsWcY7feqARvByrYe9COOviEr4IiVkekjKdV/HUq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